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拔针前冰敷局部血管在直接动静脉穿刺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通过直接动静脉穿刺方式行血透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透析结束拔针时分别采用传统拔针法和冰敷拔针法,观察两组患者按压止血时间、皮下淤血、拔针疼痛感。结果观察组按压止血时间、皮下淤血发生率、拔针疼痛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冰敷局部血管后再拔针的方法缩短了按压止血时间、降低了皮下淤血发生率,减轻了拔针疼痛感。  相似文献   

2.
静脉穿刺拔针后皮下瘀血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华 《华夏医学》2002,15(2):256-257
静脉穿刺失败,使药液外渗,可致穿刺部位肿胀及皮下瘀血,给患者造成疼痛,给以后的穿刺带来困难.而如果整个静脉输液(或注射)过程顺利,拔针后未能妥当压迫穿刺点,亦会使皮下瘀血,造成不良后果.因而,要有效地保护好血管,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在治疗中的痛苦,要有熟练的穿刺技术外,注意拔针后压迫穿刺点的最后环节也至关重要.现对本科静脉穿刺拔针后出现皮下瘀血的病例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原因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背静脉穿刺输液后两种拔针及按压方法对减轻患者疼痛、减少回血出血及皮下淤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手背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在输液结束后拔针和按压时,对照组采取手持针柄拔针及按压棉签杆法,观察组采取反折头皮针软管拔针及指压棉签头法.比较两组患者拔针时疼痛、静脉回血及拔针后出血、皮下淤血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输液结束后拔针时疼痛、静脉回血及拔针后出血、皮下淤血发生例数均多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反折头皮针软管拔针法及指压棉签头按压法是静脉输液后理想的拔针及按压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改进法以提高检查成功率.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原则,对170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病人,分别采用改进法静脉留置针穿刺和传统穿刺法的比较,观察操作过程中,统计患者出现的疼痛,皮下瘀斑等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造影检查中,18G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右侧肘静脉注射,以45° ~60°角度的注射方法和穿刺技巧及拔针方法的改进是检查成功的关键.结论 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尽量选择18G直管型密闭式静脉留置针.从右上肢大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注射.采用快、准、稳法,大角度静脉穿刺技巧,缩短了静脉回血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改进传统的拔针法,用静脉输液贴按压穿刺点及以上部位5min,可减轻病人疼痛,减少拔针后的皮下淤血.提高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成功率,为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最佳的静脉输液拔针方法 ,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 2 36例静脉输液病人分别采用 :“一点法”和“二点连线法”压迫止血 ,观察皮下出血、淤血及疼痛的发生情况。结果 :经检验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χ2 =10 86 ,P <0 0 5 ) ,“二点连线法”明显优于“一点法”。结论 :静脉输液拔针时采用“二点连线法”压迫止血 ,能有效减少出血、淤血和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方法对皮下淤血发生率和疼痛不适发生率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血管.方法 将202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1例,观察组采用扩充按压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按压法.结果 观察组在静脉输液拔针后皮下淤血发生率和疼痛不适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静脉输液拔针后采用扩充按压法能有效减少皮下淤血和疼痛不适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静脉穿刺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是整个穿刺过程的第一步,在静脉穿刺结束拔针时,如果忽视拔针技巧和按压技巧,会给患者造成皮下淤血,给患者带来痛苦,导致护患纠纷,影响护患关系,应引起重视。1拔针后发生皮下淤血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更好保护病人穿刺血管、延长静脉使用寿命,增进护患关系。方法根据多年临床观察,总结出捏管拔针法及三步法按压止血效果,能使拔针后针眼流血、皮下淤血几率明显减少,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病人满意度,改善了护患关系。结论捏管拔针法及三步按压法联合运用,有效控制针眼流血、皮下淤血的发生,减少患者不适感,并增进了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9.
现在门诊输液大多数为坐着输液,输完液体后输液肢体处于下垂位置,拔针后针眼容易出血或形成皮下淤血.这是因为静脉穿刺后静脉管壁的完整性被破坏,压迫止血仍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止血方法,它是利用物理的方法压迫针眼,阻止血液流出,然后是血小板的聚集,凝血因子参与凝血,内源性的凝血过程被启动,正常人的血小板凝集时间为2-5min[1].坐位输液拔针后,按压时间过短所形成的血凝块尚不牢固,在静脉血液的冲击和骨胳肌的挤压下(输液后马上进行手臂活动者)血液容易重新从针眼流出形成皮下淤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外周浅静脉输液后拔针及按压方法的改进对患者疼痛反应的影响以及拔针后对皮下出血、淤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内科首次住院静脉输液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100例,实验组采用顺进针角度中速拔针后再纵向大面积按压(大拇指按压法),按压力度中等,按压时间在5-10min;常规组采用在横向小面积按压的同时用传统的快速拔针后再按压,时间﹤5min.结果 两种拔针方法及按压方法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通过改进静脉输液后拔针及按压方法,实验组明显减轻了患者拔针时的疼痛,减少了皮肤出血及皮下淤血,保护了静脉血管.  相似文献   

11.
正确使用一次性输液贴后的拔针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妹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7):854-854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工作人员少,患者很多,工作紧张而繁忙。比如:有时患者静脉穿刺拔针后需要按压止血,而其他患者又急需抢救或换药瓶、拔针,此时护理人员不得不请患者或家属协助继续按压止血。而以往传统的压迫止血一般都用无菌棉签,即使用了一次性输液贴,也没有按照正确方法使用,而造成无法利用输液贴压迫止血。在更换人员时,棉签可能跌落,或替换人员不懂要领,按压部位移动或压力不足,造成穿刺点得不到持续按压,引起穿刺部位出血或局部瘀血。遇凝血功能异常、血管脆性增加、用抗凝药物、患慢性疾病的患者时,静脉穿刺拔针后更易发生穿刺部位出血和局部瘀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交流静脉穿刺后"无痛"拔针和避免皮下淤血的几种方法。在疾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静脉穿刺是必须的,因为它应用于静脉输液,注射和抽血。随着医疗护理水平和患者的要求不断提高,实施静脉穿刺过程的操作就是更加严格,技术含量的要求尤为加大。特别是在儿科疗区,不仅要求护士"一针见血",而且还要达到无痛性拔针和避免拔针后皮下淤血,达到使患儿减轻疼痛,同时为保护好静脉实行再穿刺创造条件的目的。要做好儿科临床护理工作,就要掌握好静脉穿刺后"无痛"拔针和避免皮下淤血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麦竹丹  任春菊 《吉林医学》2013,(35):7516-7517
目的:比较静脉输液拔针后不同按压方法的效果,以探求最佳的拔针方法。方法:将门诊静脉输液的5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5例,观察组采用小鱼际肌按压法,对照组采用拇指按压法。观察两组患者输液完毕拔针后局部发生疼痛、针眼出血和皮下淤血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局部疼痛、针眼出血和皮下淤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鱼际肌按压法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保护患者血管,提高再次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谐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王小利  刘侠  胡媛媛 《安徽医学》2010,31(7):835-836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血管时间长短,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107例静脉输液住院患者,按压不同时间计入相应组别,分析比较针眼按压最佳时间。结果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针眼最佳时间4 min,可避免皮下淤血的发生。结论静脉输液拔针后适当的按压时间有助于避免皮下淤血和保护静脉血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自制按压止血带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00例住院输液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两组静脉穿刺数各为7 d。实验组采用穿刺部位输液贴加按压止血带按压,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按压方法按压,观察两组拔针后使用不同按压方法,穿刺部位发生出血及皮下淤血率、两组直接护理时间及护患满意度。结果两组按压方式穿刺处出血率、皮下淤血率、护理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人满意度、护士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止血带按压法能有效降低拔针后出血、皮下瘀血率的发生,其直接护理时间,病人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均优于传统按压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穿刺后皮下淤血率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拔针后皮下淤血的原因,找出主要原因,进行改进。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穿刺后皮下淤血率由27.3%降至5.4%。结论:品管圈活动对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穿刺后皮下淤血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后新式拔针法,为护士在临床操作中选择适宜的按压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680例急诊输液病人采取自身对比法进行传统的拔针方法和新式拔针法,比较两种不同拔针方法病人剧痛、皮肤出血和皮下淤血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静脉输液后新式拔针法在减少患者剧痛、皮肤出血和皮下淤血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拔针方法(P<0.01)。结论新式拔针法可以减轻疼痛,减少皮肤出血和皮下淤血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周华 《黑龙江医学》2013,37(1):48-49
目的探究一种新的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法。方法将300例需要进行静脉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50例),采用改良式拔针按压法:先拔针,后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排横向将针眼前后1~2 cm全部按压,按压时间3~5 min。对照组(150例),采用传统拔针按压法:先用棉签按压穿刺针眼,后拔针,按压时间同实验组。结果改良式拔针按压方法的疼痛、针眼出血及皮下淤血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拔针按压方法(P<0.05)。结论改良式拔针按压法效果确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韦丽喜 《吉林医学》2014,(1):202-202
目的:观察门诊输液患者输液后的皮下淤血。方法:采取询问式方法对115例皮下淤血患者进行询问。结果:穿刺失败后,按压时间不足,急于穿刺32例,占27.8%;拔针后,按压部位、力度方法不对56例,占46.8%。结论:由于门诊输液患者过多,护理工作人员的忽略,不重视,而造成皮下淤血。建议在工作中加强易被忽略的拔针后按压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静脉,避免皮下淤血的发生,给患者增加痛苦,增加临床工作的穿刺难度,影响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静脉穿刺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护理操作 ,穿刺和拔针都可引起疼痛 ,为减轻疼痛 ,我们对穿刺与拔针方法进行了改进 ,介绍如下。1 方法1.1 传统法穿刺时嘱患者握拳 ,以 2 0°角自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 ,沿静脉潜行刺入见回血 ,再顺静脉进针少许 ;改进法穿刺时让患者手自然放松 ,护士左手拇指固定血管并绷紧皮肤 ,以 30°角从血管正中快速刺入血管 ,以 15°角平行向前送针。1.2 传统拔针法以干棉签按压穿刺点 ,迅速拔出针头 ;改进法拔针时让患者放松 ,关闭输液器 ,左手食指在针眼上约 3cm处绷紧皮肤 ,以 2 0°角迅速拔出针头 ,左手拇指纵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