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1973年在死于脑卒中病人的病理解剖中发现有20例脑的病理形态上除有软化灶外同时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灶存在,10例为颈内动脉和脑内动脉血栓所致的脑血液循环障碍。1975年在出血性卒中一文中提出脑软化性“出血性卒中”的病名。并指出缺血性卒中的病人其软化灶一旦出现脑膜刺激症状或癫痫样发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部分缺血性脑梗死与出血性脑梗死的CT鉴别诊断。方法:36例脑梗死患者,其中23例缺血性脑梗死和13例出血性脑梗死于临床症状出现后6h~20d内均经头颅CT平扫,对两组病人的头颅C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3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图象上,11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边缘清楚略高密度脑回状影即“脑回征”,9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淡片状略高密度影即“浮云征”,3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团块状高密度影即“假肿瘤征”。而在13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图象上,9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不规则斑片状、条索状高密度影,4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边缘模糊的团块状血肿影。结论:掌握缺血性脑梗死与出血性脑梗死不同的CT表现特点,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以做出正确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价值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有完整临床资料的 43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对 17例进行CT追踪检查。结果 按分度标准 ,轻度 10例 ,中度 19例 ,重度 14例。 17例随访患者中 ,表现正常 12例 ,外部性脑积水 5例 ,脑萎缩伴脑软化灶 5例 ,形成脑穿通畸形囊肿 1例。结论 CT能够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且能对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40例散发性脑炎病人脑CT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CT异常31例,正常9例。CT改变特点:1弥漫性,2局灶性,3弥漫性基础上局灶改变,4脑萎缩,5无异常发现。散发性脑炎病人通过脑CT检查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具有较大价值,能协助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缺血性及出血性脑血管病等。可进行动态观察、以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5.
1986年Ott BR等提出用“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一词,HT表示首次脑CT未发现,而再复查脑CT发现的梗死区内、梗死区远隔部位的出血统称为出血性转化。HT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并发症,HT发生又加重了脑损伤,增加了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难度,如果能找到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性转化的预测因素,并对其进行干预,无疑能增加溶栓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中风患者常需接受抗凝治疗,但在抗凝治疗前应确切的排除脑出血性损害,在CT(电子计算机轴性体层扫描)应用前,仅有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出血性与缺血性中风的鉴别,不幸的是抗凝治疗开始时进行腰穿(LP)可产生一些严重并发症,为此本文作者用回忆对比法,研究了抗凝治疗过程中,CT 和 LP 检查的价值及其危险性。作者复习了1975—1979年间临床诊断为—过性脑供血不全(TIA)157例和不完全性脑梗塞(SIE)60例共217例患者,最后证实50例(23%)系脑非缺血性损害,主要是出血性梗塞及脑内出血,误诊为 SIE 者要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影像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大勇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11):916-918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有围产期窒息史患儿的CT和MRI表现及其复查CT和MRI的表现。结果38例中,初诊头部CT和MRI均有不同程度缺氧缺血性脑病征像。CT表现为脑实质内范围大小不一的低密度灶,灰、白质分界模糊,甚至消失。表现为:灰、白质信号差别消失或一个或多个脑叶白质区呈片状T1低信号及T2高信号灶,或伴有基底节区可见点状异常T2低信号灶。追踪复查CT和MRI,20例CT和MRI表现正常,4例放弃治疗死亡,余14例中,CT表现为低密度灶无明显改善,甚至遗留脑软化灶。MRI表现为脑萎缩伴随基底节区异常T2信号或脑水肿征像。结论CT和MRI相结合,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有客观反映,能弥补超声诊断空白,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早诊断和预后评估、脑损伤监测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ICI)和出血性脑梗死(HCI)的CT鉴别诊断。方法31例脑梗死患者,其中19例缺血性脑梗死和12例出血性脑梗死于临床症状出现后6h~21d内均经头颅CT平扫,对两组病人的头颅C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9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图像上,9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边缘清楚略高密度脑回状影即“脑回征”,8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淡片状略高密度影即“浮云征”,2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团块状高密度影即“假肿瘤征”。而在1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图象上,8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不规则斑片状、条索状高密度影,4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边缘模糊的团块状血肿影。结论掌握缺血性脑梗死与出血性脑梗死不同的CT表现特点,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以做出正确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变化的特点,评价对缺血性与出血性脑中风鉴别诊断的临床参考价值。方法:采用北京普利生公司LBY-N6C全自动血液流变学检测仪,对260例缺血性与出血性脑中风患者和20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男性与女性患者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与低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出血性脑中风患者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与低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全血粘度低切、中切与高切明显高于出血性脑中风患者(P〈0.01))。结论:血液流变学的检测作为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指标,对缺血性与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分析脑梗死出血性转变的影像学资料,以期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自2010年7月~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出血性转变患者50例,分别对其进行CT扫描和MRI扫描,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测方法对出血性转变的检测效率,完善有关数据的记录工作。结果:采取对照扫描后,CT组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变的检出率为36.0%,其中出血性梗死8例,脑实质出血10例;而 MRI组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变的检出率高达100.0%,其中出血性梗死40例,脑实质出血10例,MRI的检测效率显著优于CT组,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出血性转变,采取MRI扫描可以更好的反应患者病情发展与出血情况,进而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李朝俊 《当代医学》2021,27(11):131-132
目的探讨CT在脑梗死和自发性脑出血软化灶鉴别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300例脑梗死患者和32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CT扫描,分析两种扫描结果。结果320例脑出血患者中共329个软化灶,其中基底节区共234个软化灶,占比71.12%,共有198个基底节区呈裂隙状、线状、条带状软化灶,有36个呈类圆形、斑点状、斑片状;丘脑共45个,占比13.68%,其中20个呈不规则形、横行线样,25个呈类圆形、斑点状;脑干共17例,占比5.17%,有7例呈不规则形,10例呈类圆形、斑点状;4例小脑,占比1.22%,有2个呈现出不规则斑片状,2个呈现类圆形状;脑叶共29个,占比8.81%,16个病灶呈不规则形,13个病灶呈斑点状。300例脑梗死患者中,共有150个软化灶,其中大脑皮层下及侧脑室旁55个,占比36.67%,软化灶均呈现斑点状、斑片状以及类圆形;脑叶共41个,占比27.33%;软化灶均呈现大片状,甚至累及大脑皮髓质;大脑深部共30个,占比20.00%,均呈现类圆形、斑点状;脑干共20个,占比1.33%,软化灶均呈现斑点状、类圆形;小脑共4个,占比2.67%,软化灶均呈现片状、斑点状、类圆形。结论自发性脑出血软化灶基底呈现出多发节区,多数表现出裂隙状改变,CT扫描具有特征性,能与脑梗死软化灶相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回顾恶性肿瘤脑转移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及特点。方法:通过对2005年1月~2010年5月119例脑转移瘤的CT及部分MRI影像的回顾分析,总结其CT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影像学特征及一般规律。结果:脑转移的发生与原发肿瘤发病部位有一定比例关系,脑转移瘤CT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特点。结论:结合临床病史资料,CT能对脑转移瘤做出明确的定性诊断,易与其他脑内原发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和随访价值。方法:对8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行头部CT平扫,分析CT征象。结果:24例CT诊断为轻度HIE,表现为大脑实质内斑片状低密度灶,范围≤2个脑叶。36例诊断为中度HIE,病灶分布超过2个脑叶,其中8例合并颅内出血。20例诊断为重度HIE,大脑半球呈弥漫性低密度,脑室、脑池变窄;其中10例合并颅内出血。随访42例,17例恢复正常,12例脑萎缩,5例脑积水,3例遗留脑软化灶,5例外部性脑积水。结论:CT能准确诊断HIE,还可用于随访观察其后遗症。  相似文献   

14.
126例出血性中风与血液流变学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26例出血性中风与血液流变学关系分析王世宏王风兰周秀萍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250022关键词血液流变学指标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鉴别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55.2近年来有资料介绍,根据血液流变学指标预报中风,并依此作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邓彦民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3):106-107
目的:总结肺癌脑转移CT检查诊断体会。方法:将4例肺癌脑转移的CT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CT平扫与增强结果,颅内病灶发生在皮、髓质交界处2例,多发病灶3例,大小在2~4cm 2例,综合分析诊断为肺癌脑转移。结论:增强CT检查肺癌脑转移准确快速,对病灶观察比CT平扫要优越,与颅内其他疾病也易鉴别。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CT随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军 《新疆医学》2003,33(1):15-16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HIE)的预后情况。材料与方法:选择国产期有窒息史,CT及临床诊断为不同程度HIE的新生儿50例,在不同时间段进行CT和临床复查,其中9例CT复查2-3次。结果:全部病例显示HIE所致的脑水肿消失,15例中度,6例重度HIE1岁内复查显示外部性脑积水,1岁后复查见外部性脑积水消失,重度HIE有3例形成脑内软化灶。结论:HIE的预后与CT分度密切相关,轻度者预后良好,重度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CT检查没有创伤性,分辨率高,可以显示脑内组织的形态构造和密度,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一、脑血管疾病 CT能鉴别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做出定性、定位、定量的诊断,显示脑组织受累的情况,并可观察其病理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材料和方法 选择 4 9例有围产期窒息史的高危新生儿的头颅CT异常表现与临床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4 9例和头部CT均有不同程度的HIE表现 ,脑实质内范围大小不一的低密度灶 ,严重者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出血。结论 头部CT扫描对诊断和鉴别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引起癫痫发作CT诊断的意义.方法 在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910例癫痫患者中,选择有缺氧缺血性脑病或疑似此病的病史患者110例,年龄在6~18岁之间的CT颅脑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0例患者当中,表现基本正常38例,占35%,异常72例,占65%,异常主要表现为脑萎缩、软化灶及脑穿通畸形.结论 缺氧缺血性脑病没有及时治疗所导致的后遗症是癫痫发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出血性腔隙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42例出血性腔隙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及脑C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出血性腔隙综合征患者中,38例有高血压病史;出血量0.5~9ml,平均4.5ml;均无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呈典型腔隙综合征表现;因症状体征轻微,33例误诊为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颈椎病,误诊率为78.57%,经行脑CT、脑MRI检查后确诊;内科治疗14~30天后,完全恢复28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95.24%.结论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预后较好,但由于出血量小,临床表现轻微,与腔隙性脑梗死等疾病不易鉴别,需及时做脑CT、MRI以明确诊断,减少误诊和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