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人食管癌贲门癌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乡市第四人民医院2003-03-2011-08手术治疗合并有糖尿病的老年人食管癌贲门癌89例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通过对血糖的有效控制,使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结果 全组89例患者全部接受手术治疗,85例治愈出院,死亡4例.术后肺部感染9例,切口感染4例.结论 合并有糖尿病的老年食管癌贲门癌患者完全可以耐受手术,关键是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的食管贲门癌患者围术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1年6月手术治疗的食管贲门癌合并Ⅱ型糖尿病41例的临床资料,2例患者术前营养支持,全组术中置鼻肠管,术后肠内营养支持,对肠内营养过程中血糖的护理管理、监测及控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41例均按计划完成肠内营养,平均输注营养液时间(10.2±3.5)d.术后发生低血糖2例,高血糖5例,其余均控制满意.术后并发颈部吻合口瘘1例、肺部感染5例、切口感染3例、酮症酸中毒2例.均顺利度过围术期,痊愈出院.结论: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需要严格监测和控制血糖,加强术后肠内营养支持,合理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赵嫚  陈静  涂巍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8):6867-6868
目的:探讨老年人大肠癌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对2002-04~2006-10我院收治的老年人大肠癌合并糖尿病的57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57例均经手术治疗,围手术期血糖、尿糖控制良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对老年人大肠癌合并糖尿病应重视围手术期血糖控制,合理应用抗生素,加强营养支持,使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4.
食管贲门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研究食管贲门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以减少术后并发症,达到术前预期效果。方法对36例患者术前调整饮食,监测血糖血糖,完善术前检查,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并发症;并给予正确的治疗和护理。结果36例病例中发生切口感染2例,低血糖反应1例,颈部吻合口瘘1例,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19 d,均痊愈出院。结论食管贲门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前血糖应控制在5.6~11.2 mmol/L;经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使患者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特点和注意事项。方法针对50例糖尿病合并胃癌患者特点,改进糖尿病人饮食适应胃癌手术营养需求,输注胰岛素有效地控制血糖,加强术后并发症预防及护理措施。结果本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大为降低。结论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有效控制血糖是顺利渡过围手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食管贲门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的处理。方法:对2000-04/2008-04我院收治的53例老年食管贲门癌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处理进行分析。结果:52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正确的围术期处理是老年食管贲门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食管、贲门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分析、总结28例合并糖尿病食管、贲门癌患者围手术期的观察和护理措施。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其中肺部感染3例占7%,吻合口瘘2例占7%,切口感染1例占3.5%。结论对合并糖尿病的食管、贲门癌患者围手术期血糖监控尤为重要,同时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加强心血管、代谢、感染等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术后以肠内营养支持为主,配合适量的运动,以减少血糖波动的幅度,可有效地防治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总结37例妇科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术期治疗与护理,包括术前、术后应用胰岛素,结合饮食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控制血糖。认为严格控制血糖于理想水平,合理应用胰岛素,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妇科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渡过围手术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合并糖尿痛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82例胃肠道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手术治疗,通过精心围术期护理,积极控制血糖水平,防止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做好切口及引流管的护理,术后合理饮食,预防感染.结果:82例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手术死亡.结论:加强胃肠道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的护理,能使患者顺利度过围术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贲门癌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的最佳治疗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32例贲门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贲门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均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发生并发症7例,死亡1例。结论贲门癌合并糖尿病应在围手术期内严格控制血糖浓度,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才能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11.
文凤鸣  张莹  甘丽丽 《妇幼护理》2022,2(20):4788-4790
目的:对急诊手足外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做出具体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66例急诊手足外伤合并糖尿病患者,依据计算机表法对这些患者分组,分别为33例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和33例观察组(综合护理方法)。比较组间患者的VAS评分、护理前后血糖指标、住院时长和护理满意度、SDS评分和SAS评分。结果:VAS评分对比,护理后观察组的VAS评分(4.62±0.13)分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空腹血糖(5.25±1.3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2.35±1.65)mmol/L较对照组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均较对照组得到改善(P<0.05);SDS评分和SAS评分对比,和对照组不同,观察组的SDS评分和SAS评分较低(P<0.05)。结论:为急诊手足外伤合并糖尿病患者提供综合护理,能使患者术后疼痛逐渐缓解,对患者的血糖水平严格控制,保证患者护理满意度提升,且患者的不良情绪也得到控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食管癌伴糖尿病病人围手术期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3年4月-2006年12月收治的食管癌伴糖尿病病人25例作为观察组,于术前、术后按健康教育计划对每位病人采取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选择我院2000年10月~2003年3月收治的食管癌伴糖尿病病人25例作为对照组,采取一般的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食管癌伴糖尿病围手术期的病人实施系统化的健康教育,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食管癌伴糖尿病病人围手术期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3年4月—2006年12月收治的食管癌伴糖尿病病人25例作为观察组,于术前、术后按健康教育计划对每位病人采取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选择我院2000年10月—2003年3月收治的食管癌伴糖尿病病人25例作为对照组,采取一般的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食管癌伴糖尿病围手术期的病人实施系统化的健康教育,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强化胰岛素治疗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强化胰岛素治疗和目标血糖控制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合并有心肌抑制的脓毒性休克患者27例.随机分为目标组(13例)和常规组(14例).通过静脉持续输注胰岛素和加强血糖监测将24 h平均血糖控制在目标组4.1~6.1 mmol/L、常规组6.2~8.3 mmol/L.采用肺动脉导管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心功能.结果 48 h后与常规组比较,目标组平均血糖下降[(6.05±1.5)mmol/L比(8.2±1.9)mmol/L,P<0.05]、胰岛素用量增加[(10.3±3.7)U/h比(7.5±3.0)U/h,P<0.05)3;氧合指数(PaO2/FiO2)、每搏量指数(SVI)、心排血指数(CI)和氧输送指数(DO2I)分别增加了20.2%、23.3%、15.1%和11.7%(P均<0.05).两组间平均动脉压(MAP)、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I(APACHE I)评分和血乳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常规组比较,目标组严重低血糖发生率有所增加(38.5%比28.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化胰岛索治疗进一步血糖控制可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增强心功能,减轻心肌抑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妊娠早期空腹血糖(FPG)测定水平与妊娠中期75g葡萄糖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 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在孕12周时来该院建立孕册行空腹血糖检测,并于24~28周行75g葡萄糖OGTT试验的孕妇110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国际妊娠合并糖尿病研究组(IADPSG)2010年提出的新诊断标准按OGTT结果 将孕妇分为4组。A组为OGTT结果 正常组,B组为OGTT结果 有1项异常,C组为OGTT结果 有2项异常,D组为OGTT结果 有3项异常。比较4组孕妇空腹血糖结果 的差异。结果 A、B、C、D组的孕早期空腹血糖均值呈递增变化,A组孕早期FPG≥5.1mmol/L的孕妇有65例占5.9%(65/1107),OGTT异常组有7例孕妇早期FPG≤4mmol/L。结论 孕早期空腹血糖升高是预警信号,提示孕中期发生妊娠糖尿病(GDM)的可能性增大。但将孕早期FPG≥5.1mmol/L作为GDM的诊断标准尚存疑问。处于任何一个空腹血糖区间,均有可能发生糖耐量异常,设立1个空腹血糖值而排除GDM的方法 不准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血糖变异性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在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4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HbA1c水平,分为Q1组(5.5%~6.8%)(n=60)、Q2组(6.9%~7.9%)(n=55)、Q3组(8.0%~9.0%)(n=62)和Q4组(9.1%~14.0%)(n=63);采用动态持续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连续72 h动态血糖监测,以HbA1c为因变量,以与HbA1c具有相关性的参数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Q1、Q2、Q3和Q4组的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分别为5.92(4.81,6.64)mmol/L和10.27(8.79,12.34)mmol/L,6.37(5.49,8.49)mmol/L和12.02(9.98,15.27)mmol/L,8.45(6.78,9.97)mmol/L和14.45(11.51,18.12)mmol/L,10.16(8.09,11.52)mmol/L和16.08(12.47,19.27)mmol/L,4组患者72 h动态血糖平均值分别为7.41(6.71,8.14)mmol/L,8.20(7.40,9.30)mmol/L,8.91(7.93,10.35)mmol/L和10.36(9.12,11.79)mmol/L,4组间的平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随HbA1c的增高而增高,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1.35,37.26,均P<0.05);空腹及餐后2 h血糖、72 h动态血糖平均值、血糖>10.0 mmol/L时间百分率、血糖>7.8 mmol/L时间百分率以及血糖平均标准差(SDBG)与HbA1c具有相关性(r=0.68,0.46,0.63,0.59,0.42,0.36,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72 h动态血糖平均值和空腹血糖为HbA1c的独立影响因素(B=0.23,0.53;均P<0.05)。 结论血糖变异对HbA1c无影响,空腹血糖和平均血糖为影响HbA1c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果糖与葡萄糖静脉输注后对血糖水平的影响 ,评价其用于临床能量补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 ,41例住院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 ,分别每天接受 50 g/L果糖或 50 g/L葡萄糖注射液 25 g,连续 3d,于给药前、给药结束时、给药后 2h测定血糖浓度 ,并同时于试验前和试验结束后检测肝、肾功能. 结果 20例住院患者静脉输注 50 g/L果糖注射液后即刻血糖水平平均为 (5.82± 1.54)mmol/L,明显低于 21例住院患者静脉输注 50 g/L葡萄糖注射液即刻平均血糖水平为 (7.61± 2.15)mmol/L(t=2.28,P< 0.05);输注后 2h血糖水平试验组平均 (5.51± 1.56)mmol/L,对照组平均为 (6.33± 2.38)m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给药前及给药后 2h自身前后血糖水平比较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血糖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对照组患者血糖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2.84,P< 0.05);50 g/L 果糖注射液对肝、肾功能、血尿液等指标无影响. 结论 输注 50 g/L葡萄糖注射液后血糖水平波动明显小于 50 g/L葡萄糖注射液 ,50 g/L果糖注射液用于临床患者机体能量补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背景动态血糖监测以每5 min的间隔连续检测受试者血糖水平的漂移变化,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评估受试者的糖代谢状况.目的探讨正常人及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漂移变化的差异.设计以患者和正常人为观察对象,病例-对照的验证性实验.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病房及门诊.对象选择2002-12/2004-07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及门诊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47例,均未接受干预(饮食、运动及药物等)治疗.排除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正常人组为同期本院健康志愿体检者43例,本组成员无糖尿病家族史,除外空腹血糖受损及糖耐量受损;血脂及肝、肾功能检测无异常;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参与者均知情同意.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43例正常人及47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71±10)h的血糖监测,动态血糖监测数值(846±122)个.主要观察指标动态监测两组受试者的平均血糖水平、日内血糖最高值及最低值、血糖漂移幅度、餐前及餐后的平均血糖值,血糖漂移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结果按意向处理,两组受试对象均完成测试,全部纳入结果分析.①正常人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漂移趋势2型糖尿病组平均血糖水平[(12.2±2.6)mmol/L]、日内血糖最高值[(18.5±2.7)mmol/L]、日内血糖漂移最大幅度[(11.2±2.8)mmol/L]均高于正常人组[上述指标分别为(5.3±0.5),(7.8±1.4),(7.8±1.4)mmol/L],差异均有显著性(t=16.68,23.04,15.14;P均<0.001).②血糖漂移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正常人组血糖漂移于2.8~7.8mmol/L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为99%(87%~100%);2型糖尿病组血糖>7.8 mmol/L及>11.1 mmol/L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95%(28%~100%)和62%(6%~100%).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较正常人漂移于较高水平,漂移幅度增大,动态血糖监测有助于更为详细地评估正常人及糖尿病患者血糖漂移变化的趋势及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尿靛甙监测对糖耐量减退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2015年1~2月健康查体的人群中选出96例符合WHO糖耐量减退(IGT)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48例实验组患者和48例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无其他疾病,且均未服用过控制血糖的药物。IGT患者实验组使用尿靛甙监测来建立个体化饮食营养指导,而对照组使用普通健康教育指导,两组分别于实验前和实验结束时检测尿靛甙、空腹血糖、2 h糖耐量浓度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根据两组人群一年的跟踪回访和实验数据的收集发现,实验结束时IGT患者实验组的尿靛甙水平为(50.7±6.2 mg/L vs 78.5±7.9 mg/L),空腹血糖水平为(6.34±0.11 mmol/L vs 6.91±0.29 mmol/L),2 h糖耐量水平为(7.81±0.52 mmol/L vs9.57±1.13 mmol/L)低于对照组的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60,3.06,P值均<0.05)。IGT患者实验组内比较,实验结束时尿靛甙水平为(50.7±6.2mg/L vs 78.3±8.1 mg/L),空腹血糖水平为(6.34±0.11 mmol/L vs 6.78±0.19 mmol/L),2h糖耐量水平为(7.81±0.52 mmol/L vs 9.33±0.93 mmol/L)明显低于实验开始前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2.28,2.83,P值均<0.05)。在糖尿病各阶段的转归方面,IGT患者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5,P<0.05)。结论 通过尿靛甙测定来指导糖耐量减退患者合理饮食,有利于糖耐量减退患者对血糖的控制,能有效减缓糖耐量减退(IGT)向糖尿病(DM)的转化,转变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床旁检测(POCT)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准确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88例疑似糖尿病者行POCT方法测定HbAlc和实验室方法测定血浆血糖及HbAlc。将POCT方法测定毛细血管血糖及HbAlc的结果与相应静脉血的实验室测定结果作比较,评估POCT与实验室方法检测血糖和HbAlc的相关系数、平均偏差和一致性限度(LOA)等,进行横断面研究。结果两种方法测定值的相关系数为:血糖r=0.98,HbAlc r=0.95。血糖的平均偏差为0.36mmol/L(95%CI:0.13~0.62,LOA:-2.07~2.79mmol/L;P=0.007),HbAlc的平均偏差为0.02%(95%CI:-0.07%~0.09%;LOA:-0.66%~0.68%;P=0.95)。结论POCT检测HbAlc的结果准确可靠,方便实用,适于社区居民现场检测,以监测DM的疗效;而POCT检测血糖的结果尚需通过实验室血糖检测进行定期校正,不能直接用于DM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