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雷再芬 《现代医药卫生》2009,(14):2195-2196
输血是治病救人不可替代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又是血液性疾病传播的一条渠道。为了确保受血者安全,减少和避免患者医院内感染及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预防和杜绝因输血感染传播性疾病引起的医疗纠纷,要求受血者输血前均接受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检查。对本院1246名住院拟输血患者的血液进行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检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受血者输血前抗-HIV和Rh血型结果,提高受血者输血的安全性.方法抽取1807例受血者输血前静脉血3ml检查Rh血型和抗-HIV.结果在1807例受血者的血样中发现4例抗-HIV阳性,2例Rh血型抗D阴性.结论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抗-HIV抗体和Rh血型检测,可以防止免疫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受血者的用血安全,为因输血后感染艾滋病引起的医疗纠纷提供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受血者输血前抗-HIV和Rh血型结果,提高受血者输血的安全性。方法 抽取1807例受血者输血前静脉3ml检查Rh血型和抗-HIV。结果 在1807例受血者的血样中发现4例抗-HIV阳性,2例Rh血型抗D阴性。结论 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抗-HIV抗体和Rh血型检测,可以防止免疫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受血者的用血安全,为因输后感染艾滋病引起的医疗纠纷提供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四项传染病患者检测结果的分析,探讨输血前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法对1905输血者进行了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检测。结果 HBsAg为阳性144例,阳性率为7.56%;抗-HCV阳性54例,阳性率2.52%;抗-HIV阳性1列,阳性率0.52%;抗-TP阳性48例,阳性率为2.52%。男女两性的感染率是没有明显差异的(P>0.05)。HBsAg阳性率各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成年组和老年组HBsAg阳性率高,青少年组HBsAg阳性率明显降低。抗-HCV、抗-TP阳性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抗HIV阳性率略低,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受血者输血前乙肝、丙肝、梅毒的感染率较高,对患者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检测,可以减少医院感染,有效的加强了输血安全,为血液传播疾病引起的医患纠纷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院输血患者输血前感染性疾病感染状况,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方法:采用EUSA法检测HBsAg、抗-HIV、-HCV、抗-TP检测。结果:我院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为12.76%,其中HBsAg性率为11.20%,抗-HIV阳性率为0%.抗-HCV阳性率为0.58%,抗-TP阳性率为1.21%。结论: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可以了解受血者输血前经血液传播疾病感染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从而减少医患纠纷,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输血前检查受血者各项血源性疾病感染指标的阳性率情况,为鉴别受血者是否因输血传播疾病提供有效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输血前1905例患者输血检查HBsAg、抗-HCV、抗-TP、抗-HIV。结果 1905例患者中,HBsAg阳性73例(3.832%)、抗-HCV阳性24例(1.260%)、抗-TP阳性2例(0.105%)、抗-HIV阳性1例(0.052%)。结论输血前患者血清各项血源性疾病感染水平还较高,输血前检查为区分患者是否为输血后经血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提供了举证倒置的临床依据,同时也是医患双方自身保护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我国梅毒螺旋体(TP)感染人数呈逐渐上升趋势,血液传播是梅毒的传播途径之一,因通过输血可感染TP,为确保输血安全,防止医患之间因输血引起纠纷,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将TP抗体检测作为献血者献血前和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常规筛查项目之一。为了解宣城市人民医院输血人群在入院前的梅毒感染状态,我们采用ELISA法对宣城市人民医院输血前患者进行常规检测TP特异性抗  相似文献   

8.
在临床治疗和急救过程中,输血是常用的医疗措施。随着法律的不断健全,安全输血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保证输血安全,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和规范,大力提倡无偿献血和成份输血,从而大大降低了经血传染病的传播。但由于病毒性疾病感染途径的多样性,故而需要获得患者输血前检测资料进行区别。因此开展患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检测,了解患者输血前的状况,对于避免和预防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和防止医疗纠纷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输血后肝炎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99名受血者3~6个月前瞻性观察,作者发现输血后肝炎或感染者39名,感染率为13.04%。其中急性乙型肝炎1例,获得乙型肝炎标记者25例,非甲非乙型肝炎7例,巨细胞病毒感染6例。抽查HBsAg阳性受血者13例,发现有3例抗-HDL阳性,提供了国内经输血传播HDL病毒的证据。文章还对影响输血后肝炎的因素进行简略的讨论。作者认为,在已证实有HDL传播的地区,筛选供血者时,应加上  相似文献   

10.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一种与输血紧密关联的危害受血者生命健康的疾病,与免疫排斥反应有关,因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而易误诊.可用大剂量皮质激素冲击疗法治疗,但严控输血指征、用γ射线照射处理血液制品对预防本病发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刘萍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4):3716-3717
目的:分析输血前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和艾滋病的检测结果.方法:对我院640例受血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ASA)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r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75例(11.7%(,抗-HCV阳性10例(占1.56%);抗-HIV1+2型阳性1例(0.15%);抗-TP阳性3例(占0.47%);输血前四项总阳性89例(13.9%).结论:对输血前进行感染疾病的检测,可以了解受血者输血前状况,发现潜伏期无症状感染,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和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受血者输血前感染性疾病感染状况,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对6740例受血者进行乙肝5项、梅毒螺旋体抗体、丙肝抗体、艾滋病抗体等指标的检测.结果:6740例患者检测中阳性患者为1268例(19.82%).其中HBsAg阳性815例(12.1%).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68例(1.0%),丙肝抗体阳性74例(1.1%),艾滋病抗体初筛试验阳性3例(0.04%).结论:通过对受血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可明确受血者输血前的健康状况,减少医源性经血液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受血者输血前对常见血源性传染病病原携带情况.方法受血者输血前标本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甲苯胺红不加热快速应试验(USR)四项免疫检查,并与无偿献血者的检测指标作比较.结果受血者HBsAg、抗-HCV两项结果阳性指标均明显高于同期无偿献血者.结论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免疫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浅谈血站感染管理的关键点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永建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1):3307-3309
血站的工作主要是血液采集、检测、制备、贮存和供应,保障临床用血需要,防止输血传播疾病,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有效。对献血者到受血者的各个环节进行感染管理关键点的有效控制,不仅可以更好地保障献血者、受血者和输血工作人员的安全,更能有效保护环境和社会安全[1]。为了防止血站感染事件的发生,应加强血站感染管理关键点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疾病(TA-GVHD)是一种发病率低但致命的输血并发症,以血液成分中有免疫能力的异体淋巴细胞所介导,在受血者体内植活、增殖进而引发严重攻击和破坏宿主体内细胞和组织的免疫反应.该病发病率为0.01%~0.1%[1-3];病死率大于90%,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严重感染.辐照血是预防该并发症的主要手段,有的国家应用率已高达95%,而我国还在推广阶段,大多数医疗单位尚未开展.笔者对TA-GVHD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诊断及预防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拟输血患者其输血前状况,探讨输血前检查对于临床成分输血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最近三年来受血者血清中HbsAg抗HCV抗HIV抗TP。结果 HBsAg抗HCV抗HIV抗TP的阳性率分别为11.2%、1.2%、0.1%、2%。其中不同年度间的HbsAg抗HCV的阳性差异无统计意义,而抗HIV抗TP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结论对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标志物检测基本保证了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有利于患者的诊治,有利于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提高医护的防范意识,减少医疗纠纷,也可以血源性医院感染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睿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2):70-70
目的:为了解受血者输血前血液感染情况,确保输血安全,探讨其检测的必要性。方法:用紫外乳酸脱氢酶法测ALT;用ELISA法测HBsAg、Anti-HCV、Anti-TP、Anti-HIV。结果:在222例受血者输血前血清中检测出HBsAg阳性率为13.91%、Anti-HcV阳性率为1.35%、Anti-TP阳性率为2.70%、Anti-HIV未检出阳性。结论:检测受血者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标志物,可了解受血者输血前状况,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发生和防止医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受血者输血前三项检测在输血前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3752例受血者输血前三项,并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3752例标本中抗-HIV全部阴性,抗HCV阳性率为0.68%,梅毒阳性率为0.56%。结论受血者输血前三项的检测是明确诊断,预防医患之间交叉感染和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于凤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9):1294-1295
目的:评估受血者在输血前接受输血相关检查的意义。方法:对l200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爱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试验(TRUST)检查。结果:HBsAg阳性、抗-HCV阳性和两者均阳性的百分率分别是21%、2.O%和0.5%,其中48例HBsAg阳性者没有输血史,在输血前检查中首次检出阳性;24例抗-HCV阳性者均有输血史,在肾透析患者中,抗-HCV阳性率达8%。抗-HIV阳性者1例。未检出TRUST阳性者。结论:对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输血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其传播途径,除了性接触与母胎之间的传播外,输血和注射也是十分重要的传播途径。梅毒螺旋体可侵犯全身多个器官,引起多种症状和体征,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为了提高血液质量,保证受血者输血后不受梅毒的感染,对献血者进行梅毒筛检是很有必要的。梅毒试验方法有特异与非特异性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