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长期吸烟者隐原性大咯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1例有长期吸烟史的隐原性大咯血者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术中行系统的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造影,对支气管动脉(BA)和非支气管性体动脉进行评估,并对发现的病理性体动脉进行血管造影和栓塞术.分析血管造影表现,随访观察TAE的临床效果和术后胸部CT表现.结果 21例患者的病理性体动脉均为BA,共35支,均有末梢不同程度的增生,累及右肺24支,累及上叶25支.BA主干增粗24支,正常11支.所有BA均成功完成血管内栓塞术.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即刻止血,在随访时间内除1例有偶发痰中带血外其余均未再复发咯血.随访的胸部CT示除原有肺气肿表现外,肺内均未见其他异常.结论 长期吸烟可致大咯血,责任血管为BA,血管内栓塞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引起咯血的发生率、与原发疾病的关系及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栓塞责任NBSA治疗咯血的效果.方法 对139例接受TAE治疗的咯血患者行系统的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造影.患者原发病为:肺结核66例(2例有胸廓改良术史、1例有肺叶切除术史、1例合并室间隔缺损),单纯性支气管扩张41例(其中1例有肺叶切除术史、1例有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史),支气管肺癌15例,隐原性咯血7例,尘肺3例,支气管结石3例,支气管囊肿1例,脓胸1例,肺癌术后1例,慢性肺栓塞1例.对发现的责任NBSA行栓塞术,观察NBSA引起咯血的发生概率、责任NBSA分布情况及与原发病的关系.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结果 139例中73例(52.5%)咯血与出现病理性NBSA有关.共计181支责任NBSA,包括肋问后动脉88支、胸廓内动脉27支、膈下动脉21支、食管固动脉20支、胸外侧动脉9支、肩胛下动脉7支、肋颈干5支、甲状颈干4支.肺结核患者咯血的责任NSBA以肋间后动脉(75支)和锁骨下、腋动脉的分支(44支)为主,单纯性支气管扩张者以食管固有动脉(16支)和膈下动脉(17支)为主.本组患者TAE后,即刻止血 69例,包括1次以上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支气管动脉(BA)已闭塞无效和复发的19例、BA正常的初治者4例.本组中除1例行锁骨下动脉造影术后出现同侧小脑梗死和1例行BA和胸廓内动脉栓寨术后发生呼吸衰竭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获6个月以卜的随访60例.术后间断性痰中带血16例;11例复发,10例再次TAE后停止咯血8例、间断性痰中带血2例,1例外科肺叶切除后咯血停止;其余未再咯血,但1例术后8个月死于肿瘤进展,1例术后2周死于原呼吸衰竭加莺.结论 相邻病灶的刺激和肺血流灌注不良或缺失的心血管疾病可致相应的NBSA参与肺内供血并成为咯血的责任血管,系统的血管造影和完整的TAE可提高咯血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胸部CT血管造影对经支气管动脉治疗肺癌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术前均行胸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轴位图(Ax)基础上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供应肺癌的支气管动脉及其他体循环动脉,并以此为参照,在DSA下对患者行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栓塞,术中记录寻找到的支气管动脉及非支气管动脉体循环动脉数目。结果胸部CTA共发现34支动脉参与肺癌供血,包括支气管动脉27支(其中异位于右锁骨下动脉的支气管动脉1支)、肋间动脉3支、内乳动脉和膈下动脉各2支。34支动脉均在介入治疗中顺利插管并证实为肺癌供血动脉,DSA造影还发现在CTA上未发现的患侧3支支气管动脉不参与肿瘤供血。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显示肺癌的供养血管(包括支气管动脉和非支气管体循环供血动脉)及其走行情况,有助于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部咯血性疾病供血动脉的来源,提高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咯血患者58例,其中支扩27例,肺结核21例,肺癌8例,炎症2例。急性大咯血53例,反复少量咯血5例。全部采取经动脉穿刺插管进行血管造影及栓塞处理。结果:发现供血动脉167条,其中,支气管动脉81条,肋间动脉41条,胸廓内动脉24条,腋动脉分支18条,膈动脉3条;支气管动脉参与供血58例,肋间动脉参与供血35例,胸廓内动脉参与供血者24例,腋动脉分支参与供血者14例,膈动脉参与供血者2例;单纯由支气管动脉供血者21例,合并有其它血管供血者37例。结论:支气管动脉是肺部咯血性疾病的主要供血动脉,血供来源与病变性质无关,邻近病变部位的血管均可发出分支参与供血。  相似文献   

5.
DSA上支气管动脉间侧支吻合及其临床意义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DSA上支气管动脉间的侧支吻合及其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对90例肺癌或咯血病例中的48例的支气管动脉DSA图像进行分析,观察有无通过侧支吻合显示其他支气管动脉开口和走行;对另外42例的造影片在介入操作中进行DSA动态回放,观察到其他支气管动脉开口后,即时根据开口部位行插管造影证实. 结果共行123支支气管动脉造影,发现15例中支气管动脉有吻合(15/90,16.7%),其中14例表现为插管的支气管动脉附近或远处另一支支气管动脉间断显影和主动脉壁上类圆形染色(支气管动脉开口);另1例左侧支气管动脉造影显示起源于左锁骨下动脉的右畸形支气管动脉.DSA动态回放发现吻合的8例中,根据显示的支气管动脉开口均插管造影证实. 结论支气管动脉间存在一定机率的吻合,重视这种吻合,有助于支气管动脉的寻找、多支血供的发现、介入治疗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6.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2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大咯血患者,咯血量300~1200ml/24h,平均420ml/24h,其中肺癌12例,支气管扩张6例,肺结核2例,肺棘球蚴病1例,肺血管畸形5例。采用改良Seldinger方法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栓塞材料使用明胶海绵颗粒或PVA,血管粗大者加用明胶海绵条。常规行患侧锁骨下动脉、肋间动脉及对侧支气管动脉造影。以了解有无多支供血,发现供血血管则尽量行超选择插管栓塞治疗。肺癌患者根据不同病理类型行常规化疗灌注。结果:18例一次栓塞成功,3例两次栓塞成功,5例肺癌咯血栓塞后出血量明显减少。栓塞术后即时止血率80.77%,近期复发率7.69%,中远期复发率23.08%。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即时止血和近期疗效满意,中远期复发与栓塞材料吸收和原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7.
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目的 研究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2 0例经内科治疗无效的反复咯血患者 ,咯血史 3个月~ 12年不等 ,发病时咯血量 30 0~ 80 0ml 2 4h ,其中肺结核 8例 ,支气管扩张 6例 ,肺血管畸形 1例 ,肺癌伴咯血 5例。采用Seldinger技术 ,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栓塞材料先用 1mm×1mm× 1mm的明胶海绵颗粒 ,待血流缓慢或停止后 ,用血管栓塞胶 (D TH)以栓塞供血主干。常规行患侧锁骨下动脉、肋间动脉及对侧支气管动脉造影。以了解有无多支供血 ,发现供血血管则尽量行超选择插管栓塞治疗。结果  2 0例患者均 1次栓塞成功 ,即刻止血 18例 ,咯血明显减少 2例 ,有效率 10 0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介入治疗对内科治疗无效的咯血患者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食管固有动脉参与咯血及其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咯血患者的食管固有动脉(PEA)血管造影表现,分析出现异常PEA参与供血的高危因素及解剖学基础.资料与方法 58例大咯血患者接受螺旋CT及血管造影检查,基础病变包括支气管扩张33例,肺结核20例,肿瘤3例,其他2例.观察选择性PEA插管的结果,分析PEA的血管造影表现及存在异常PEA与病变部位、性质的关系.结果 PEA选择性插管成功17例,共发现18支PEA,PEA表现异常7例,血管8支,主要表现为主干增粗、迂曲,分支增多、紊乱并进入相邻下肺组织,PEA与肺动脉分流2例,PEA与正常起源支气管动脉异常交通1例.PEA表现异常者基础病变均为支气管扩张,病灶均累及肺下叶后基底段,病变邻近处纵隔胸膜均无明显 增厚粘连.结论 当肺内病变累及下叶后基底段时,PEA可通过肺韧带动脉参与咯血的侧支供血.  相似文献   

9.
咯血患者的胸部16层CT血管造影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研究咯血患者相关血管影像学.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因反复或大量咯血行胸部增强的病例,包括支扩或慢性炎症31例,原发性肺癌11例,肺内血管畸形4例,采用16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容积显示、多平面重建和最大强度投影进行CTA重建观察与分析,其中10例有同期DSA对照.结果:肺癌和支气管扩张或慢性炎症均显示支气管动脉异常,其中13例表现为支气管动脉主干明显扩张、迂曲,19例支气管动脉主干及分支均扩张增粗,多支支气管动脉供血时远端相互吻合成丰富的血管网,10例支气管动脉与肺外体循环动脉向同一病灶供血.血管畸形表现为瘤样扩张的血管团并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3例)或丰富的支气管动脉血管网(1例).结论:咯血患者常见支气管动脉异常,并有不少合并肺外体循环动脉异常供血,少数为肺内血管畸形,16层CTA能安全、清晰地评价咯血相关血管特征,指导相关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0.
大咯血介入治疗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大咯血介入治疗后复发出血的原因,为改进大咯血介入治疗技术提供参考。方法2000年10月-2008年10月期间对22例大咯血介入治疗后复发出血患者行第2次介入治疗,术中行支气管动脉、病变侧支血管(胸廓内动脉、胸廓外动脉、甲状颈干、膈下动脉、肋间动脉等)造影,酌情选择栓塞剂(明胶海绵、PV颗粒、钢丝圈等)栓塞病变血管。结果22例患者中,4例因栓塞支气管动脉再通参与病变供血,3例除栓塞支气管动脉外第2、3支支气管动脉参与病灶供血,其余15例均找到其他侧支参与病灶供血。第2次介入治疗后(随访3个月~4年),22例患者均未再发生出血。结论完全彻底的栓塞所有参与病灶供血的血管,积极处理原发疾病,可以有效地提高介入治疗大咯血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