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790例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检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深入评价胃镜检查在肝硬化门脉高压诊疗中的作用 ,对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790例患者行内镜检查 (含急诊内镜检查 12 3例 )。结果显示轻度静脉曲张占 2 6 .71% ,中度占2 9.75 % ,重度占 43.5 4%。单独食管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同时存在共 783例 ,占 99.11% ,单独胃底静脉曲张仅 7例 ,占 0 .89%。对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诊内镜提示 :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74% ,胃粘膜病变出血占 12 .2 % ,消化性溃疡出血占 10 .5 7% ,4例未能确定出血病因。认为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内镜检查是安全的 ;胃镜检查除了对门脉高压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外 ,还可观察门脉高压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粘膜病变 ;并可及时明确出血原因 ,以及针对原因制定治疗措施 ;必要时还可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  相似文献   

2.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救治与预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首次出血病死率可高达 3 0 %~ 5 0 %。大约有 90 %的肝硬化患者可并发食管静脉曲张 ,其中 2 5 %~ 3 5 %的患者可出现破裂出血 ,但应注意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合并胃、十二指肠溃疡和门脉高压性胃病等其它原因出血的情况。此外 ,原发性肝癌、布加综合征等引起的门脉高压症 ,也是引起食管静脉曲张的常见病因。出血部位以食管下端常见 ,该处粘膜下层静脉呈直角进入粘膜固有层 ,而胃底部曲张静脉主要位于粘膜下层且侧支循环相对较少 ,出血发生率相对较低 ,但一旦发生出血 ,出血量常较大 ,不易止…  相似文献   

3.
目的 将234例门脉高压患者,根据内镜下静脉曲张的分布部位进行分类.方法 内镜直视下对食管静脉曲张以及食管贲门静脉曲张(GOV1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GOV2型)、无食管静脉曲张的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IGV1型)及异位静脉曲张(IGV2型)作内镜分类.结果 234例门脉高压患者中,单纯食管静脉曲张67例(28.6%),食管静脉曲张伴贲门部静脉曲张98例(GOV1型,41.9%),食管静脉曲张经贲门延伸至胃底部46例(GOV2型,19.7%),内镜未见食管静脉曲张,仅有胃底静脉曲张者22例(IGV1型,9.4%),1例异位静脉曲张(IGV2型,0.4%).结论 门脉高压患者内镜检查表明半数以上患者存在胃静脉曲张,其中存在胃底静脉曲张的GOV2型和IGV1型68例,占全组患者的29.1%.应高度重视门脉高压患者胃静脉曲张的临床治疗,可选择内镜黏合剂、B-RTO术等方法.  相似文献   

4.
对 18 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作了分析。结果显示 ,首次出血的原因主要是胃十二指肠病变 (6 6 .7% ) ,而多次出血的主要原因是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5 6 .4 % )。胃十二指肠病变所致出血的病死率为 11.3% (14 / 12 4 ) ,而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病死率高达 4 0 .5 % (34/ 84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生率较高 ,应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18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分析@倪志权!226200$江苏省启东肝癌研究所 @宋鸿程$江苏省启东传染病医院  相似文献   

5.
心得安治疗肝源性溃疡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称为肝源性溃疡(Hepatogeniculcer,HU),其发生率为非肝硬化者的2.5倍。在肝硬化者临床组中其发病率为18.6%,尸检组中为17.7%[1]。HU主要危险是并发出血。HU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病人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三大原因之一,仅次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和胃粘膜病变出血,临床上易误诊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为了探讨HU临床特点,我院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应用心得安治疗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50例,观察了心得安对HU预后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50例均为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早为人们所熟知。然而,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粘膜病变、消化性溃疡所致出血(下称非静脉曲张出血),国内尚未见有专题性报告。为此,我们就1981年11月  相似文献   

7.
门脉高压性胃病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门脉高压性胃病(ponalhypertensivegastropathy,PHG)是指门脉高压症伴发的胃黏膜病变,主要发生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病人,也见于非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病人,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危急生命。1984年Sarfeh等提出PHG与非PHG在形态、功能、治疗上都有不同,因其病理组织学上炎性改变依据不足,可称其为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常与食管静脉曲张同时存在,而PHG出血可占门脉高压消化道出血的10%~60%。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功能损害越重,则门脉高压性胃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越高。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较轻者以PHG合并出血为主,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较重者则以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为主。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患者胃粘膜病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 ( PHG)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有关幽门螺杆菌 ( 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相关性的研究已见诸多报道 ,而有关 Hp感染与肝硬化胃粘膜病变相关性的研究鲜见报道。为探讨 Hp感染在肝硬化胃粘膜病变中的意义 ,我们对 5 8例肝硬化患者行胃镜检查及 Hp检测 ,并与 2 9例非肝硬化患者进行对照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所选 5 8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经临床确诊为肝硬化。其中男 45例 ,女 1 3例 ;年龄 2 8~71岁 ,平均 45 .2岁 ;肝硬化门脉高压组 38例 ,非门脉高…  相似文献   

9.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加硬化治疗后再出血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的致命性的并发症。近年来 ,继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治疗后 ,又开展套扎或套扎加硬化剂治疗 ,大量临床资料证实其疗效确实可靠 ,病人易于接受。但脱痂期并发食管粘膜糜烂、溃疡 ,如果饮食粗糙或便秘、剧烈咳嗽、呃逆等易导致过早脱痂引起大出血 ,如不及时处理 ,会影响治疗效果 ,严重者危及生命。我们对 12 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食管静脉曲张结扎加硬化治疗 ,现将结扎加硬化治疗后并发症的综合防治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2 0例肝硬化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 ,均是住院病人 ,其中男 114例 ,女 6…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的胃镜特点及其与肝功能分级和食道静脉曲张的关系。方法对10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对其并发PHG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08例患者中,发现PHG42例(38.9%),食管静脉曲张91例(84.3%);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PHG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385,P=0.000),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PHG病变程度亦呈正相关(r=0.249,P=0.009)。结论随着肝功能分级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加重,PHG的严重程度也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常引起胃粘膜损伤,发生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这种因门脉高压产生的胃粘膜病变称为门脉高压性胃病(Protal Hypertensire Gastropathy,PHG)。研究表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来自静脉曲张破裂者仅占13-41%,而胃粘膜病变所致的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却占29-57%。作者自1995年8月~1999年2月共收治门脉高压性胃病并出血患者52例,分别使用善得定、垂体后叶素进行治疗,并对两组临床疗效、副作用等方面作了对照验证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舌下络脉变化的相关性研究,为判断肝硬化门脉高压发展程度提供一种安全、可重复、非侵入性诊断方法。方法:观察经临床诊断和超声、内镜诊断确定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患者58例,研究食管静脉曲张分期与舌下络脉的相关性。结果:3组患者舌下络脉量化积分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呈正相关(r=0.753,P0.05)。结论:舌下络脉量化积分与食管静脉曲张呈正相关,积分越高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越重,在判断肝硬化门脉高压病程及动态监测过程中,结合舌下络脉的观察能更好地评价食管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肝硬变门脉高压与非门脉高压患者的结肠粘膜病变进行对照观察,探讨其临床特征及意义.方法将60例肝硬变患者分为门脉高压组(40例)和非门脉高压组(20例),分别观察内镜下、病理肠粘膜改变的特征与临床的关系.结果门脉高压组内镜下结肠粘膜主要表现,有红斑点征,猩红热样疹,毛细血管扩张及蜘蛛痣样血管扩张,粘膜充血水肿,部分结肠粘膜糜烂病灶及溃疡.组织学显示粘膜层与粘膜下层均有不同程度微静脉瘀血,毛细血管扭曲,变形,固有膜水肿,间质内有少量的浆细胞,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及白细胞浸润.门脉高压组显著高于非门脉高压(P<0.01),除糜烂病灶发生随肝功能Child分级增加而增加外,均与肝功能和静脉扭曲,扩张程度无关,门脉高压性结肠病粘膜内镜,病理学改变多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其次为降结肠,严重时可累及全肠.在门脉高压发生下消化道出血约占活动性出血的患者8%~10%,除结肠静脉曲张破裂所致出血,近一半为非静脉曲张出血,包括结肠粘膜糜烂溃疡所致出血,门脉高压引起下消化道出血,随肝硬变病程迁延及肝功能Child分级肝功能损害严重的程度而增高.结论肝硬变门脉高压性结肠粘膜病变是一种独特类型的结肠病,也是下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在门脉CT血管造影成像(CTA)和胃镜上的特点,比较两者对于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检出正确性.方法:对60例临床疑为门脉高压食管的患者分别行门脉CTA和胃镜检查.所有检查均由消化科和放射科指定专业医师进行操作并作出诊断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门脉CTA、胃镜两种方法检出食管静脉曲张42例和45例,诊断率为70.0%和75.0%,两者的诊断一致率为70.8%.门脉CTA和胃镜两种方法检出的胃静脉曲张分别为52例和30例,诊断率分别为86.7%和30.0%,两者的诊断一致率为26.7%.通过以上的检查和病史分析,60例门脉高压患者均明确了病因,包括肝炎后肝硬化42例,血吸虫性肝硬化7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胰源性门脉高压7例,门脉海绵样变性1例.结论:门脉CTA对于食管和胃静脉曲张的检出率较高,对胃镜不能观察到的非黏膜面的曲张静脉及其他部位静脉均可作出诊断.对非肝硬化原因的门脉高压亦能作出正确诊断.对疑诊门脉高压的患者,结合门脉CTA和胃镜检查可以对门脉高压病因、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首次出血原因中,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约占80%.本文通过内镜观察80例门脉高压患者的食管静脉曲张和食管炎及胃粘膜损害所见,探讨其与出血有关的危险因素.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情况将受检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80例,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出血组患者大部分是有反复呕血、黑便史的患者,少部分是不明原因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门脉高压与肝源性溃疡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近年来 ,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构成中 ,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NVB)的因素逐渐被认识。本文总结了近 4年来 15 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 ,发现肝源性溃疡 (HU )占有一定比例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996年 1月至 2 0 0 0年 4月间本院收治并确诊的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 15 6例 ,男 114例 ,女 4 2例 ,年龄2 5~ 81岁 ,平均年龄 5 3.5岁。全部病例均行胃镜检查 ,并同时取胃窦粘膜各 2块 ,分别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学染色检测幽门螺杆菌 (HP) ,两项均阳性者诊断为HP感染 (HP阳性 )。检查前均未…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在胰源性门静脉高压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16排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对47例临床怀疑胰腺体尾部病变的患者的门静脉系统形态改变与126例肝源性门脉高压患者和47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形态学对比观察,并测量胃冠状静脉、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内径、门静脉期肝实质和门静脉主干CT值,对比肝脏、脾脏体积.结果 在47例胰腺体尾部病变中发现有脾静脉狭窄、闭塞者38例,其中胰腺肿瘤患者27例(71.1%),急慢性胰腺炎患者11例(28.9%).38例胰源性门脉高压患者中,发现食管静脉曲张5例(13.2%),胃底静脉曲张25例(65.8%),胃体静脉曲张22例(57.9%),胃短-胃后静脉显示26例(68.4%),胃冠状静脉显示26例(68.4%),发现胃网膜静脉曲张24例(63.2%),肠系膜静脉曲张1例.脾静脉闭塞14例(36.8%),脾静脉狭窄23例(63.2%).结论 胰源性门脉高压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脾静脉栓塞,脾脏增大,脾门处大量曲张静脉,胃后-胃短静脉及胃网膜静脉增粗迂曲,胃底和胃体静脉曲张,较少合并食管静脉曲张,肝脏形态大小亦无异常.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检查可为胰源性门脉高压患者提供血管形态、病因诊断等多方面有价值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并发胃粘膜病变的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硬化门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早为人们所熟知。然而,肝硬化并发胃粘膜病变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则较少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随着紧急内窥镜检查的普遍开展,发现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来自静脉曲张破裂者仅占13~41%,而胃粘膜病变所致的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却占29~57%。为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胃粘膜病变的机理,现综合文献如下。肝硬化并发胃粘膜病变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就诊于本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87例,根据患者年龄所在的区段将其分为A组(40-50岁)、B组(51~60岁)、C组(大于60岁)3组,均采用碳14呼气试验对所有患者进行HP感染检测,观察3组患者HP检测的阳性率及不同性别、不同肝功能级别以及不同类型的乙型肝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组间HP感染阳性率的差异。结果:8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55例(63.2%)HP检测阳性,男、女性的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4.2%和6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18例(50.0%)HP检测阳性,B组患者21例(70.0%)阳性,C组患者16例(76.2%)阳性,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HP检测的阳性率逐渐升高,且C组与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患者HP阳性5例(31.2%),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HPP阳性15例(71.4%),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32例(82.1%)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因不明出血患者3例(27.3%)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的HP感染率最高,但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消化道溃疡出血的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和原因不明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分级肝功能A级患者HP检测30例(63.8%)阳性,B级患者14例(60.9%)阳性,C级患者11例(64.7%)阳性,三种级别肝功能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HP感染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关系密切,根治HP感染,是乙型肝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一项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肝硬化患者57例,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Warthin-Starry银染色及抗Hp-IgG法测定来判断Hp感染。结果肝硬化门脉高压组Hp感染率为31.3%,显著低于慢性胃炎组(65.5%,P<0.05)和消化性溃疡组(83.3%,P<0.05);Hp感染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无显著性相关(P>0.05);Hp感染率随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增加而下降(无食管静脉曲张者Hp阳性率为57.1%,有食管静脉曲张者Hp阳性率为21.0%,P<0.05;轻度食管静脉曲张者Hp阳性率为32.4%,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者Hp阳性率为10.75%,(P<0.05)。结论Hp感染不是PHG的主要致病因素;肝硬化门脉高压影响Hp感染率;Hp感染与患者肝功能分级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