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迎穴是足阳明胃经之穴,关于人迎穴的记载最早可见于《灵枢·本输》"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人迎穴现代定位: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在解剖上,人迎穴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与甲状软骨接触部,在颈内、外动脉分歧处,有颈前浅静脉为颈内静脉,深层有颈总动脉、颈动脉窦及甲状腺上动脉,布有颈神经、面神经颈支,深层有交感神经干、舌咽神经的窦神经,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下面就其临床功用及施术方法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解剖大鼠人迎穴的局部结构建立体表定位方法和针刺操作标准,并通过针刺降压效应进行验证。方法根据人体人迎穴的解剖特点,将Wistar大鼠麻醉后仰卧位固定,逐层解剖颈部人迎穴区,钝性分离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采用游标卡尺定位测量并数码拍照。统计学分析体表定位和穴位深度,确定针刺操作标准。分别取人迎穴和非穴针刺治疗自发性高血压大鼠,4星期后统计分析血压变化趋势。结果根据95%参考值范围,确定成年大鼠人迎穴体表定位为两侧下颌骨隅突连线下(8±0.3)mm,前正中线旁开(5.5±0.4)mm,左右各一;针刺操作标准为直刺(5.5±0.4)mm,慎行提插手法,以免伤及动脉;与非穴比较,针刺人迎穴降压效应明显(P0.05)。结论依据人体人迎穴的解剖特点确定了大鼠人迎穴体表定位标准,并通过此定位进行针刺治疗,证实了确切的降压效应。  相似文献   

3.
人迎、经渠等穴的定位针刺322000浙江省义乌市人民医院朱敬在人体的诸多穴位中,有部分穴位分布在体表可触摸到的动脉搏动的部位,如人迎、大迎、中府、经渠、太溪等等。在针刺这些穴位时,教科书及临床工作中要求避开动脉进行针刺,笔者对此持不同看法,特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人迎洞刺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迎洞刺,是用针刺激颈动脉窦部进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人迎穴相当于颈动脉窦的部位,属于足阳明胃经,《灵枢·寒热病篇》云:“颈侧之动脉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针灸甲乙经》云:“人迎……在总颈动脉应手,挟咽喉,以候五脏气,足阳明动脉所发”。古代针灸文献,如《针灸聚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大成》等记载,人迎穴的治病范围很广,如吐逆,霍乱,胸中满,喘呼不得息,咽喉肿痛,瘰疬,食不下,头痛,耳鸣等。  相似文献   

5.
张玥  王舒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0):677-679
人的颈部是经脉和奇经八脉循行的重要部位,颈部穴位的功效主治亦比较复杂。人迎穴位于人体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临床取穴操作要求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2~0.4寸,不宜灸。现代临床应用中,大多数医者认为针刺人迎穴应在喉结旁开1.5寸,用左手食指或拇指将颈总动脉轻轻推向外侧,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进针。  相似文献   

6.
乔波  张春红 《吉林中医药》2011,31(6):599-600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和肾功能损伤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据人迎穴的经络位置、及其解剖位置的特异性,近现代对人迎穴的经络、位置、诊断、刺灸、治疗等多方面的研究已全面展开。且人迎穴治疗高血压病具有显著的疗效和安全性。查阅近年文献,对人迎穴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人迎穴最早载于《灵枢经·本输》篇:"人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各曰人迎,别名王会,天王会。"[1]《针灸甲乙经·颈凡十七穴》云:"人迎……在颈大脉,动应手,侠结喉,以候五藏气,足阳明脉气所发。"[2]人迎穴属于足阳明胃经,而胃经乃是多气多血之经,由于人迎的特殊位置使它可以"候五脏之气"。同时人迎又是"足阳明少阳之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迎寸口脉诊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针刺治疗的影响。方法:60例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运用人迎寸口脉诊法指导针刺补泻,对照组予平补平泻针刺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较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迎寸口脉诊法指导的针刺补泻法能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症状,增加脑血流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浅谈人迎穴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富延萍 《陕西中医》2002,23(10):926-928
人迎穴 ,最早载于《灵枢·本输》,是足阳明胃经经穴 ,为“足阳明少阳之会”,是“气海”所出之门户 ,与肾、脾、肝、心、三焦、胆、小肠、冲脉、任脉 ,阴跷脉等经脉相通。“人迎”是古代“三部九侯”诊脉辨病部位之一 ,所以能“侯五脏之气”。由于人迎与多条经脉相通和复杂的解剖结构 ,在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针灸甲乙经》称之为重要经穴之一。在解剖上 ,人迎穴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与甲状软骨接触部 ,在颈内、外动脉分歧处 ,有颈前浅静脉为颈内静脉 ,深层有颈总动脉、颈动脉窦 ,甲状腺上动脉 ,布有颈神经、面神经颈支 ,深层有交感神经…  相似文献   

10.
刘嘉妍  史慧妍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11):2318-2320
人迎,足阳明胃经穴,位于结喉旁,颈总动脉搏动处,胸锁乳突肌前缘。人迎穴在中医诊断理论中有着重要地位,但因其特殊的解剖定位及复杂结构,在古代一度作为危险穴而禁刺、禁灸,随着现代医学与解剖学的发展,对人迎穴的认识更为清晰、深入,其刺灸方法更有的放矢,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文章介绍了人迎穴自《灵枢》以来在解剖、诊断学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历史沿革。  相似文献   

11.
李云飞  马朝阳 《光明中医》2016,(16):2376-2377
目的观察针刺人迎穴对于脑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于针刺前后分别进行TCD(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前后结果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其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较针刺前均有改善,治疗后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人迎穴对椎-基底动脉供血的改善有较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孔莉  申鹏飞 《天津中医药》2016,33(9):555-558
[目的]利用神经示踪技术,从动脉压力反射角度,初步探讨针刺人迎穴的降压机制。[方法]选取SPF级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45只,随机分为:人迎组、人迎加手法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并选取正常雄性Wistar大鼠15只,作为正常空白对照组。人迎组针刺人迎后留针30 min;人迎加手法组针刺人迎后行小幅度(小于90°)、高频率(每分钟120~160次)的捻转补法,施术1 min,留针30 min;其余两组不进行针刺,干预周期28天。分别于干预前、后测定血压;干预结束后在大鼠人迎穴注射PRV-152病毒,镜下观察其延髓及下丘脑平面染色情况。[结果]人迎加手法组的降压效应明显优于其他组。各组大鼠下丘脑、延髓中PRV阳性细胞计数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人迎加手法组PRV阳性细胞在下丘脑、延髓中计数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针刺人迎穴,可能通过增强相关轴浆运输通路的敏感性,来实现降压效应。  相似文献   

13.
人迎穴特异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俞穴在于经络位置、生理病理方面都具有其独特的性质。人迎穴位于颈部,当结喉旁开1.5寸,二侧颈总动脉搏动处,其具有多方面的特异性,兹从人迎穴的经络、位置、诊断、刺灸、治疗等多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戢杨  吴沅皥  赵锦声 《新中医》2008,40(4):110-111
人迎穴为足阳明胃经经穴,因其部位在颈总动脉搏动处,为安全起见,临床上针灸医师较少取用此穴.赵锦声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善用人迎穴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头面部功能障碍,效如桴鼓.现将医案2则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5.
人迎穴为足阳明胃经穴位,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1],与肾、脾、肝、心、三焦、胆、小肠、冲脉、任脉、阴跷脉等经脉相通。解剖位置位于颈阔肌中、胸锁乳突肌前缘,有甲状腺上动脉、颈总动脉、颈动脉窦和颈内、外动脉,分布有颈皮神经、面神经颈支,深层有颈交感神经干、舌咽神经的窦神经,后外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正是由于人迎穴特殊的经络关系及复杂的解剖结构,成就了其特异性的脉法诊断和多样性的治疗功效[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刺太冲穴、人迎穴对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降压效果的差异。方法:6只Wistar大鼠为对照组,24只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太冲组、人迎组和非穴组,每组6只。每天固定时间针刺治疗1次,共14d。采用无创尾动脉血压测量技术检测血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同期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显著增高(P<0.05),太冲组SHR大鼠SBP自第7天开始显著下调(P<0.05),人迎组SHR大鼠自第6天开始显著下调(P<0.05);太冲组和人迎组SHR大鼠DBP和MAP自第6天开始显著下调(P<0.05),降压效果呈时间依赖性。结论:针刺太冲、人迎穴可显著降低SHR大鼠血压,但太冲穴和人迎穴降压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人迎穴改良针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颈部血流速度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59例CSA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30例、改良组29例。常规组采用人迎穴常规针刺法,改良组采用人迎穴改良针刺法,均每日治疗1次,6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经颅多普勒中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s)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LVA、RVA、BA的Vs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1,P0.05),且改良组优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总有效率为93.1%(27/29),常规组为70.0%(21/30),改良组疗效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人迎穴改良针刺法用于治疗CSA能有效增快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患者病痛。  相似文献   

18.
耿晨  董海航  何俗非  王邈 《河南中医》2022,42(2):186-189
人迎气口脉法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被多次提到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内经》并未明确说明人迎和气口的具体位置,历代医家对《内经》人迎气口脉法诊脉位置的理解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人迎在颈,气口在腕,即"人迎在人迎穴,气口在手太阴脉动点";一种是人迎在颈,气口在足,即"人迎在人迎穴,气口在趺阳脉动点";还有一种是人迎气口均在腕,人迎在左,气口在右,即"人迎、气口分别在左、右手太阴脉动点"。王叔和的《脉经》最早明确提出"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其中,《脉法赞》中记载:"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脉法赞》中"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的定位更符合《内经》本意,人迎气口脉法中人迎与气口的位置均在腕部,运用左人迎右气口脉法可以指导临床针灸及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改良针刺单/双侧人迎穴和常规针刺单/双侧人迎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差异,以及对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尾加压素Ⅱ(UⅡ)浓度的影响。方法:将1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改良针刺双侧组、改良针刺单侧组、常规针刺双侧组、常规针刺单侧组,每组40例。改良针刺双侧组采用改良针刺双侧人迎穴方法,改良针刺单侧组采用改良针刺单侧人迎穴方法,常规针刺双侧组采用常规针刺双侧人迎穴方法,常规针刺单侧组采用常规针刺单侧人迎穴方法。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6 d为一疗程,间隔休息1 d,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和血浆NPY、UⅡ浓度,并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改良针刺双侧组临床疗效[90.0%(36/40)]优于改良针刺单侧组[80.0%(32/40)]、常规针刺双侧组[77.5%(31/40)]、常规针刺单侧组[65.0%(26/40)均P0.05];治疗后各组VA、BA的Vs均明显提高(均P0.01),且改良针刺双侧组高于其他组(均P0.01);治疗后各组ESCV评分均明显增加(均P0.01),且改良针刺双侧组ESCV评分及改善指数均高于其他组(P0.05,P0.01);治疗后各组血浆NPY、UⅡ浓度均明显下降(均P0.01),且改良针刺双侧组血浆NPY、UⅡ浓度低于其他组(均P0.01)。结论:改良针刺双侧人迎穴可有效调节椎基底动脉供血,改善大脑循环,优于单侧人迎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按虚实与人迎.寸口脉象分组汤剂.针灸.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方法]使用平行对照方法,将120例住院患者按虚实与人迎.寸口脉象分为两组,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内服与外治。阿斯匹灵肠溶片、丹红注射液、伸筋洗剂沐足、辨证分型根据人迎寸口脉诊法指导补泻治疗选择方剂、针刺补/泻等方法。连续治疗2周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流速度、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实证组治愈9例,显效22例,有效2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7.93%。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24例,有效2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32%。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流速度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按虚实与人迎.寸口脉象分组汤剂.针灸一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