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案证见咽喉肿痛,虚火之象,长期用寒凉误治成痼疾;经以异治法,用附子回真阳、熟地补真阴、石斛制约阴腻之品降虚火,逆势逆导之取良效速愈。此案本属阳虚阴虚至极,之所以长期被当做火热之证误治,皆由于将虚火外溢上炎,咽喉肿疼表象误以为实火,忘却治病须求其本,故才被一误再误而成痼疾。  相似文献   

2.
小议十二经脉的气血旺衰及经脉之实质常锁平甘肃省漳县金钟乡扎树村卫生所(748304)十二经脉如环无端,往复无穷的周流传注,运行气血,从而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温煦濡润。聪慧的古代医家,经长期的观察总结,悟出了脏腑经脉之气血充溢旺衰的时刻规律,同时...  相似文献   

3.
《东方养生》2008,(6):151-151
《永远的朋友》;《We Are Ready》;《Everyone Is No.1》;《我是明星》  相似文献   

4.
人体健康状态主要依赖于气血的正常生化运行,疾病的发生即与气血的生化运行有直接的关系。王清任认为:“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不能伤脏腑,不能伤筋骨,不能伤皮肉,所伤者无非气血。”气与血正常生化运行中紧密联系的纽带——“气化”机制是最具中医特色的内容。唐容川I《血证论》一书即从气化理论入手,基于阴阳、水火、气血的生化运行机理,探讨各种脏腑经络内外血证的机理、临床病证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月亮盈亏变化与针灸临床之关系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周期规律运动对人体气血盛衰变化的影响是:在初一时,气血始生,正气始行而渐充;到十五月圆时气血旺盛,正气最强;从十六开始,气血渐衰,抵抗力逐渐减弱;到三十月廓空时,气血最弱而抵抗力最差。于是,根据月周期规律运动而确定的针灸治疗原则是:“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此外,还对根据月亮盈亏而产生的针灸禁忌进行剖析,并阐述了月周期规律运动对针灸临床治疗的影响,提出了针灸治疗的具体方法及其适应症。  相似文献   

6.
卢六沙 《中国针灸》1997,17(7):423-424
经络运行气血辨卢六沙(湖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研究所,长沙410007)主题词经络生理,气血运行本文是《经络实质探析外’的续篇之一,拟从运行气血的角度对经络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经络是细胞、细胞群(脏腑)生存的生理环境,它的物质基础是在生命期间处于胆自相液...  相似文献   

7.
经络传变顺序反映了病邪所在位置,通过诊察经络的状态可以判断病邪所在经络的层次,推测邪气侵袭的部位;气血具有不断变动的特质,经络作为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必也有特殊的运行规律,通过经脉气血流注的时间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经络气血传递至相应的脏腑组织、五官九窍、四肢百骸,反映经络功能状态,从而判断疾病的轻重以及病势的转归。通过辨识病邪在脏腑与肢体的内在关系、时间进程中的内在变化、气血流注时的空间层次,推测经络病机为经络病机体系构建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 ,这是中医经络学说的基本观点之一。但从解剖学的角度上看 ,人体除血管外 ,并不存在另外一种可以运行血液的通路。因此有人认为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实属荒谬之言 ,也有人因此否定经络的存在。笔者认为若不能从理论和临床上说明“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这一观点的科学性 ,经络学说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如果仅仅把经络解释成是古人对血管的肤浅认识 ,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实际上对经络与血管的问题 ,古人早在《内经》中就有了经络和血脉之区分 ,而且也了解了心与血脉的关系。如《素问·…  相似文献   

9.
陈金宗 《双足与保健》2003,(5):18-18,20
足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人体最低部位,由52块骨,66个关节,40多条肌肉和200条韧带组成。中医经络学说认为,双足通过经络系统与全身各脏腑密切相连,构成了足与全身的统一性。人体十二正经中,有六条经脉即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分布到足部,足部为足三阴经之始,是足三阳经之终,通过经络与全  相似文献   

10.
张志聪对于气血理论的独特认知与表述,与针灸理论内容关联密切,尤其在有关血气出入路径的论述中,经脉、络脉、五输穴等理论内容得以丰富,彰显出作者自身深刻的理论思考,形成了"志注"颇具特色的注释话语,反映了其《黄帝内经》注释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立场,在诸位注家中颇为瞩目。气血理论性质颇为特殊,既是中医基础理论的范畴之一,同时也与针灸、经络理论密不可分,特别是气血出入体内与体外、脉内与脉外、体表与经脉、脏腑与体表的路径,纷繁复杂。在中医理论体系、针灸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中,对气血理论的内涵如何认识,及在针灸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中气血理论如何定位、表述,张志聪的相关认识或许可以提供借鉴与启示。以注释话语特色研究为切入点,可较好地把握注家的理论立场,总结其注释特质,有助于深入发掘与阐释注家的学术思想内涵,揭示其丰富的理论认识,由此可呈现针灸理论在注释中是如何传承、接受、理解的。对于针灸理论传承研究而言,这是值得关注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变化临床意义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ang ZL  Zhao SH 《中国针灸》2010,30(10):859-862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不是按照三阴三阳排列的,而是根据气血在人体的运行规律确立的。气血在流注过程中的多少盛衰变化,形成了由气血阴阳最盛的太阴与阳明,依次消长转化递减,经少阴与太阳,至气血阴阳衰少的厥阴与少阳,衰尽复生,终而复始。这种终而复始、如环无端的流注次序,不仅反映了经脉上行下循、内注外达的"脉行之逆顺",而且反映了人体阴阳互根、消长转化和气血多少平衡协调的变化关系,以及疾病的虚实病理变化。因而,明辨十二经脉气血多少流注规律,是掌握经脉流注次序意义的前提,是行针施药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13.
黄金龙  许文翰 《中国针灸》2007,27(8):589-593
目的:用力学的观点描述经络生理与气血运行。方法:通过数值方法求解不具压缩性的定常牛顿流体电渗流运动的方程组。结果:经络线流体的流速与文献中小分子循经迁移速度相符。改变血管壁的渗透系数与动脉端的血压时,气的流速对应地改变,这符合针刺时的生理反应。若改变经络线的静压与入流的条件,可诠释气滞血瘀与气行血亦行的中医理论。结论:通过电渗流方程式,可解释中医经络理论,亦有助于经络电波、电流传导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论临床十二经脉气血盛衰与经络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脉气血失常与疾病发生及发展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十二经脉气血盛衰与脏腑功能失调的规律,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提供更新的理论依据。方法:以《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为依据,加以总结、发展,同时结合现代有关经脉理论在剖析和汲取精华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结果:阐明了各经之间气血多少的盛衰关系以及经脉气血多少与脏腑功能失调的规律。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各经之间气血多少异常变化是疾病发生的内因,其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相似文献   

15.
从经气的内涵、经脉的血管观以及络脉—腧穴的微循环观等方面 ,结合现代生理学的理论 ,对与经络有关的经气、经脉与络脉等实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看法。认为经络的实质是脏腑间广泛而复杂的信息通讯网络  相似文献   

16.
浅论十二经脉气血盛衰与经络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脉气血失常与疾病发生及发展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十二经脉气血盛衰与脏腑功能失调的规律,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提供更新的理论依据.方法:以<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为依据,加以总结、发展,同时结合现代有关经脉理论在剖析和汲取精华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结果:阐明了各经之间气血多少的盛衰关系,以及经脉气血多少与脏腑功能失调的规律.结论:完善和发展了十二经脉气血多少理论.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各经之间气血多少异常变化是疾病发生的内因,其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相似文献   

17.
子午对冲气血互注理论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谢感共  蒋垂刚  徐信山 《中国针灸》2005,25(10):709-710
目的:探讨子午对冲气血互注理论的来源、理论根据及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对<易经>十二消息卦的每组对应卦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配合以临床实例佐证.结果:该理论运用于经络诊断和取穴治疗效果甚佳.结论:子午对冲气血互注理论是对十二经脉气血循环流注的一个补充,用之于临床可拓宽医者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8.
探讨经络气血盛衰理论。现有解释气血盛衰的理论有阴阳论、脏腑论、按脉搏动论、经脉流注说、五行八卦论等,在现有基础上提出以标本从化论解释经络气血盛衰,以期补充相关理论,为临床更好地应用经络气血盛衰理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气血经络概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帝内经》中涉及气血经络的一系列概念进行解析,通过分析《黄帝内经》描述的各概念之间的关系,结合后人的注释和现代科学知识,逐步用已知的概念阐明未知概念.指出经络是对血脉、分肉、筋等概念的分级概念,营卫是气血的部位层次概念,气在不同的位置和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名称,是人体体液的不同表现形式,将气血经络概念用列表和图示的形式表示出来,成为层次分明的概念体系,为理解《黄帝内经》的思想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20.
手足心热是常见的临床表现,可单独出现,也可伴随出现,此症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的状况,因此手足心热的辨证对于临床诊断及疗效判定有指导意义。但其病机多样,医者莫衷一是。从经络循行入手,结合脏腑功能,剖析手足心热常见的病因病机,发现手足心热虽为特色性症候但并非特异性症候,本症病机之关键在于水火间的阴阳平衡,故认为手足心热当从火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