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国儿童少年伤害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利用Meta分析方法分析国内l5篇关于儿童少年伤害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根据齐性检验结果选择模型计算各危险因素合并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伤害发生危险因素的OR值及95%CI分别为:男性0.65(0.55,0.75)、外向型性格2.14(1.42,3.22)、非独生子女1.75(1.42,3.22)、高危行为2.28(1.19,4.39)、家庭收入高0.70(0.62,0.80)、父亲文化程度低1.80(1.24,2.63)、不安全环境2.25(1.07,4.73)、安全教育0.33(0.17,0.65)。结论男性、外向型性格、非独生子女、有高危行为、家庭收入低、父亲文化程度低、有不安全环境、未进行安全教育是中国儿童少年伤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了解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为更好地预防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全国7个省的8 746名中学生进行计算机辅助匿名自填问卷调查,分析家庭因素与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关联.结果 在调查的8种健康危险行为中,59.87%的中学生存在至少1种,35.33%的中学生存在至少2种;男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72.83%)高于女生(47.11%),高中生(62.87%)高于初中生(56.96%)(x2值分别为602.019,31.739,P值均<0.01).男生的健康危险行为与居住地为农村(OR=1.70,95%CI=1.42~2.04)、独生子女(0R=0.78,95%CI=0.66~0.92)、父亲大专以上学历(OR=0.68,95%CI=0.50~0.93)、与父亲关系不融洽(OR=1.85,95%CI=1.43~2.40)、与母亲关系不融洽(OR=1.50,95%CI=1.07~2.10)、父亲管教不严(OR=1.74,95%CI=1.24~2.46)有关;女生健康危险行为和与父亲关系不融洽(OR=1.56,95%CI=1.24~ 1.95)、与母亲关系不融洽(OR=1.92,95%CI=1.44~2.56)、父亲管教不严(OR=1.65,95%CI=1.24~2.19)以及家庭生活氛围不融洽(OR=2.68,95%CI=1.72~4.18)有关.结论 打架、吸烟、饮酒、不良情绪等健康危险行为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亲子关系、父母管教、家庭氛围等过程性变量相较家庭结构变量对中学生行为影响更为明显.在预防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浙江省部分地区中小学生伤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40 625名中小学生伤害调查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伤害与性别、年龄、近视、爱好户外运动、经常骑自行车、喜欢爬高玩耍、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燃放烟花爆竹等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OR=0.88)、近视(OR=1.11)、养猫(OR=1.18)、业余爱好户外运动(OR=1.25)、喜欢爬高玩耍(OR=1.14)、家里药物农药放置不安全(OR=1.11)、经常骑车(OR=1.13)是主要影响因素;跌伤、刀割伤、碰撞伤、动物咬伤的危险因素基本一致.结论学生伤害由多因素作用导致,学生个人行为特征和家庭因素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农村地区中学生自行车伤害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农村地区中学生自行车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农村地区中学生自行车伤害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应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方式,对潮汕两英镇地区6所中学的3 708名中学生的自行车伤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对筛选出的502例伤害病例,根据同学校、同年级、同性别的原则,在骑乘自行车上下学而未发生自行车伤害的学生中,按照1∶3匹配,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骑车者搭扶其他车辆(OR=1.603,95% CI=1.174~2.189)、骑车者骑车带人(OR=1.395,95% CI=1.119~1.746)、乘坐自行车时搭扶其他车辆(OR=1.776,95% CI=1.356~2.327)、乘坐自行车时与骑车者打闹( OR=1.594,95% CI=1.202~2.117)、父亲在外工作或经商(OR=1.500,95% CI=1.194~1.885)、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5 000元(OR=3.320,95% CI=1.979~5.570)为农村地区中学生自行车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家庭人均年收入高于5 000元(OR =0.257,95% CI=0.076~0.719)为保护因素.结论 中学生自身不良的骑车行为、父亲在外和家庭经济水平低是影响农村地区中学生自行车伤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中小学生运动伤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连平县4所中学的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及16所小学3~6年级的所有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其在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期间的运动伤害发生情况、相关高危行为及相关知识等,并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其运动伤害的危险因素。结果共调查9470名学生,其运动伤害发生率为21.45%。其中男、女生运动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9.23%(1404/4804)、13.44%(627/4666),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分别为19.98%、18.98%和25.6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OR=1.059),外向型性格(OR=1.265),父亲文化程度高(OR=1.133),运动时口袋装有尖锐物品(OR=1.349),在硬地板上做翻滚运动(OR=1.314),在走廊内(OR=1.210)或在运动场地(OR=1.267)追逐、打闹,与同学在校内攀爬玩耍(OR=1.475)是中小学生运动伤害的危险因素,而女性(OR=0.326)则是保护因素。结论个人行为、性格因素是影响广东省连平县中小学生运动伤害发生的主要因素,应组织有针对性的运动安全教育和干预,降低中小学生运动伤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外来人口小学生伤害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根据研究结果为实施相应的伤害防范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江苏省南部地区(简称"苏南")某市两所外来人口学校共1 700名小学生开展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苏南某市外来人口学校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18.94%(322/1 700),其中男生伤害发生率为20.71%(193/932),女生伤害发生率为16.80%(129/768),男女生伤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5,P=0.041);跌倒/坠落为主要伤害类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生(OR=1.336,95%CI:1.015~1.758);校车接送(OR=1.538,95%CI:1.129~2.097);主要看护人为母亲(OR=1.478,95%CI:1.026~2.128);看护人职业为离退休人员(OR=2.020,95%CI:1.196~3.412);看护人职业为农牧与水利业生产人员(OR=4.030,95%CI:1.821~8.919);看护人职业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OR=2.303,95%CI:1.261~4.208);看护人性格为外向型(OR=1.700,95%CI:1.146~2.520)是伤害的危险因素。结论外来人口小学生的性别和看护人的部分情况是其伤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学校和家庭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同时外来人口家庭应积极融入当地生活从中受益,提高生活质量,从而降低外来人口小学生的伤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广西七城市围产儿先天畸形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广西城区围产儿先天畸形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抽取2000年在广西七城市所属62所医院(不包括郊区、县医院)出生的281例畸形儿和730名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和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先天畸形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多产次(OR=2.6),有妊娠合并症(OR=3.2),母亲妊娠前后接触化学制剂(OR=3.0),孕期服用镇静药(OR=10.2)、激素类药物(OR=9.4)、中成药(OR=2.5),母亲血型为AB型(OR=3.5)、A型(OR=2.2),母亲孕期情绪紧张、忧郁(OR=2.6),母亲职业为工人(OR=3.8)、农民(OR=3.0),父亲接触噪声(OR=5.7)、有慢性病(OR=2.8)。结论:母亲孕期服镇静药、激素类药、中成药,情绪紧张、忧郁,多产次,有妊娠合并症,母亲妊娠前后接触化学制剂,母亲血型为AB型、A型,职业为工人、农民,父亲接触噪声、有慢性病等是围产儿先天畸形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行为、环境因素在儿童伤害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及作用强度;识别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开展伤害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定麻城市宋埠镇辖区内全部34个农业村为研究社区,对1998年全年社区内发生非致命伤害的总共165例7-14岁儿童进行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伤害发生的危害因素按贡献大小依次为:高危行为(OR=3.0),危险物理环境(OR=2.62)、外向型性格(OR=1.60);伤害发生的保护因素按贡献大小依次为:家长对伤害认识程度高(OR=0.35)、经济水平较好(OR=0.62)。结论:应采取干预措施改变伤害的影响因素,通过教育、消除环境危险等策略控制农村儿童的伤害。  相似文献   

9.
探讨家庭因素在儿童伤害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干预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太原市城区随机选取2所六年制小学,整群选取四、五年级全部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伤害现状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结果 儿童伤害发生率为48.1%,男生为53.2%,女生43.2%,不同性别间伤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88,P=0.014).影响伤害发生的家庭危险因素是父亲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OR=1.062),保护因素是父亲文化程度高(OR=0.840)、近1 a无家庭事件发生(OR=0.568)和母亲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OR=0.975).结论 应重视家庭因素对儿童伤害发生的影响,尤其当家中发生重大事件时更应提高警惕,同时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预防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事故倾性儿童伤害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儿童伤害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银川市先按市区和郊区分层,再以学校为单位,每个市/区抽取小学、初中和高中各2所,在抽中学校的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1个班级的全部学生共7 102名进行调查。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危险因素。结果事故倾性儿童的检出率为3.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母亲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类型、家庭人口数、监护人健康状况、发现危险行为时制止方式、监护人教育方式等因素对儿童事故倾性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相对于参比变量城乡类别(城区OR=2.438)、学段(小学OR=3.518,初中OR=1.272)是危险因素,相对于参比变量地区(兴庆区OR=0.746,金凤区OR=0.166,西夏区OR=0.659,贺兰地区OR=0.462)、民族(汉族OR=0.366,回族OR=0.583)、母亲月收入(<2 000元OR=0.5372,000元~OR=0.997)、家庭地理位置(市区OR=0.377,郊区OR=0.734,农村OR=0.364)是保护因素。结论事故倾性儿童伤害的发生与家庭环境有一定关系,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深圳市南山区中小学生伤害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中小学生伤害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以深圳市南山区8所小学、8所初中和4所高中的所有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过去12个月内伤害的发生情况,共收回合格问卷为3 169份,采用 SPSS 22.0 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深圳市南山区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7.79%,男生伤害发生率(8.54%)高于女生(6.9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95,P=0.054)。初中生伤害发生率14.50%,高于高中(5.29%)及小学生(5.37%)(χ2=72.554,P<0.01)。伤害发生地点主要为学校(36.44%),其次是学校及家里以外的其他地方占33.60%,发生在家里的伤害占29.96%。伤害发生的前三位原因为跌倒/坠落(58.30%),刀/锐器伤(11.34%),钝器伤(10.53%)。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年级”(OR=1.499,95%CI:1.195~1.881)、“走读”(OR=3.206,95%CI:1.975~5.203)、外地户籍(OR=1.416,95%CI:1.074~1.992)是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母亲为照料者”(OR=0.702,95%CI:0.541~0.912)是伤害发生的保护因素。 结论 南山区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率呈现不同特点,应针对不同学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干预措施,减少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生交通伤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学生认知行为、道路环境等与道路交通伤害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市6个区的27 175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可能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交通伤害发生率为5.2%,男生高于女生(χ2=56.000,P=0.000).10~14岁的儿童步行者交通伤害发生率最高,为6.4%.路上打闹行为(OR=2.123)、过路口方便感(OR=1.565)、路标判断(OR=1.558)、信号灯识别(OR=1.440)、步行路段安全感(OR=1.141)、上学途径路口数(OR=1.036)等是交通伤害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道路交通伤害与学生认知行为、道路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可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学生交通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预测的列线图模型,为防控中学生抑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大连市城市和农村中学生共3 470名,使用学生健康行为调查表及抑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 结果 中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4.12%,肯定有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6.22%。遭受校园欺凌(OR = 2.748,95%CI:2.257~3.346)、被家长打骂(OR = 2.025,95%CI:1.679~2.433)、学段(职高:OR = 1.883,95%CI:1.286~2.758;高中:OR = 1.242,95%CI:1.001~1.541)、上网时间越长(≥3 h:OR = 1.773,95%CI:1.366~2.302;2~<3 h:OR = 1.525,95%CI:1.190~1.954)、女生(OR = 1.352,95%CI:1.141~1.603)、农村地区(OR = 1.351,95%CI:1.126~1.622)均是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的危险因素;体育课时数多(2 节:OR = 0.685,95%CI:0.504~0.931;≥3 节:OR = 0.583,95%CI:0.425~0.799)、睡眠时间充足(OR = 0.676,95%CI:0.562~0.812)都是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的保护因素;基于以上影响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一致性指数C - index = 0.700,95%CI:0.680~0.721)和准确度(Hosmer - Lemeshow检验χ2 = 2.885,P = 0.941)。 结论 遭受校园欺凌、被家长打骂、职高或高中、上网时间越长、女生、来自农村地区、体育课时数少、睡眠时间不足的中学生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可以利用列线图直观、有效地预测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从而有针对性地对高危群体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生活满意度和父母养育方式对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伤害发生所产生的影响,为在校农村中小学生伤害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云南省陆良县抽取2 045名农村中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等筛选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  农村中小学生伤害的发生率为16.19%,男生(19.51%)高于女生(12.26%)(χ2=19.69,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生、伤害危险行为得分低、生活环境满意度得分高与伤害发生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62,0.98,0.81),走读、父亲过度保护与伤害发生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50,1.04)(P值均 < 0.05)。  结论  父母为孩子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应多关注孩子的安全教育,但要注意自身的教育方式,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降低伤害给孩子、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安徽省中学生校园欺凌现状及其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的关系,为防范校园欺凌现象提供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使用校园欺凌量表和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安徽省合肥、芜湖、阜阳等地区初一至高三年级1 826名学生利用问卷星平台进行调查,采用SPSS 2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中学生校园欺凌报告率为41.40%,其中欺凌别人报告率为14.46%,被欺凌报告率为39.59%,欺凌他人同时受到他人欺凌报告率为12.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矫正模型显示,与母亲关系一般和中学生校园欺凌存在正相关(OR=1.76,95%CI=1.22~2.53),与父亲关系一般(OR=1.89,95%CI=1.47~2.43)、重组家庭(OR=2.28,95%CI=1.22~4.29)和中学生校园被欺凌存在正相关,父母之间的关系一般/差(OR=1.52,95%CI=1.06~2.17;OR=3.15,95%CI=1.79~5.57)与欺凌—被欺凌者存在正相关,惩罚打骂型家庭教育方式与欺凌、被欺凌、欺凌—被欺凌行为均存在正相关(OR=1.45,95%CI=1.10~1.90;OR=1.82,95%CI=1....  相似文献   

16.
了解中学生健康素养与意外伤害发生之间的关联,为制定干预学生意外伤害发生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在沈阳、蚌埠、新乡、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重庆和阳江市抽取初、高中学生22 628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健康素养水平和意外伤害评定量表.比较不同特征的中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意外伤害发生率的差异,并分析健康素养对意外伤害发生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问卷总得分为(104.06±18.68)分.高中生、农村学生、非独生子女、住校生、家庭经济状况差和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健康素养得分均低于相对应组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598,-13.081,5.266,-17.530,294.662,-18.116,-20.244,P值均<0.01).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为46.7%,男生、初中生、农村学生、非独生子女、父/母亲文化程度较低的学生意外伤害发生率均高于相对应组的学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发生意外伤害的中学生健康素养总分和健康意识、精神成长、压力管理、人际关系4个维度的得分均低于无意外伤害的学生,而体力活动、营养的得分高于无意外伤害的学生(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中、低水平的健康素养增加意外伤害的发生风险(OR值分别为1.323,1.410,P值均<0.01).结论 可通过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湘西州土家族与苗族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多发特点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建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从湘西州8所中学抽取1642名土家族与苗族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湘西州土家族与苗族初中生人均发生2.9种健康危险行为;与发生1种健康危险行为的学生相比发生4种及以上危险行为的学生饮酒(45.0倍)、自杀意念(22.6倍)、吸烟(20.0倍)发生率增幅最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发生0~1种健康危险行为学生为对照组,发生2~3种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有男生(OR=1.759,95%CI:1.366~2.265)、住宿(OR=1.390,95%CI:1.040~1.859),发生4种及以上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有男生(OR=2.713,95%CI:2.090~3.522)、父亲学历为小学及以下(OR=1.668,95%CI:1.056~2.632)、其他家庭类型(OR=2.082,95%CI:1.122~3.863),发生4种及以上危险行为的保护因素有初二年级(OR=0.680,95%CI:0.495~0.933)、母亲学历为初中(OR=0.550,95%CI:0.323~0.937)、母亲学历为小学及以下(OR=0.438,95%CI:0.255~0.753)(P值均<0.05)。 结论 湘西州土家族与苗族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多发现象普遍存在,饮酒、自杀意念、吸烟是标志性行为,多发的影响因素来自个体、学校、家庭层面,应针对重点人群制定防控措施,引导其形成健康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上海市浦东新区小学生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伤害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6 093名小学生进行伤害问卷调查,回顾过去1年内伤害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22.99%;男生伤害报告发生率(24.86%)高于女生(2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40,P<0.05);不同年龄间伤害发生率及人次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084,2.972,P值均>0.05).伤害类型主要是跌落、碰撞/挤压伤、锐器伤伤害人次发生率分别为14.21%,7.41%,2.64%;伤害发生主要集中在5月和7-10月,占61.24%;家中、学校是伤害发生高发地点,分别占34.84%,27.11%;受伤主要部位是下肢、手指/脚趾,分别占总伤害人次数的37.93%,21.1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独生子女、在校内与人打架1~2次或≥3次、家长对孩子进行体罚、家长经常与孩子议论伤害事件是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238,1.217,1.381,1.144,1.336,P值均<0.01);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适当施加压力、经常嘱咐孩子在学校里注意安全能有效预防伤害发生(OR值分别为0.609,0.764,P值均<0.01).结论 浦东新区小学生伤害发生率高,应针对跌落等伤害主要类型制定干预措施.父母对伤害问题的关注和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能有效预防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南京地区中学生意外伤害及其与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中学生人群中意外伤害的发生情况及其与抑郁障碍之间的流行病学联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来自南京地区13个区县的56个学校的168个班级7161名在校的初一~高三的中学生,其中初中生占71%,高中生占29%;男生为49.4%,女生为50.6%。调查的有效应答率为92.5%。结果该样本人群中意外伤害总的年发生率为40.0%,其中车祸、骨折、摔跌伤、划刺伤和其他伤害的年发生率分别为1.0%、1.4%、16.1%、16.9%和4.6%。高中学生中车祸、骨折、摔跌伤和划刺伤的发生率都显著低于初中学生;而从每一个年级来看,高年级学生中骨折的发生率较低,高三学生中划刺伤的发生率也较低。与女性学生相比,男性学生更容易发生上述各类意外伤害;而各类意外伤害的年龄差异不显著。对可能的混杂因素进行统计控制后,抑郁障碍患者发生骨折的风险与非抑郁障碍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40,95%CI为0.78~2.53),但抑郁障碍患者罹患其余4种类别意外伤害的可能性仍然显著大于非抑郁障碍患者(车祸OR=2.22,95%CI为1.13—4.38;摔跌伤OR=1.28,95%CI为1.04~1.58;划刺伤OR=1.40,95%CI为1.14~1.71;其他伤害OR=1.93,95%CI为1.41~2.65)。结论抑郁障碍可能是意外伤害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抑郁障碍患者是意外伤害的高危人群,做好青少年的抑郁障碍防制工作将有助于意外伤害的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S: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provide the basic data for establishing countermeasures for preventing injury by analyzing the incidence rates, the risk facto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jury and the utilization of medical care for mild injury that lasted for two weeks. METHODS: We examined the injury survey data among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data. The definition of mild injury that lasted for two weeks was that the injury that caused pain at least once a day for two weeks or the injury for which the usual daily activity of the injured person was severely affected. We used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s such as chi-square test and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injury that lasted for two weeks was 4.7 per 1,000 persons. On the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th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OR=3.80, 95%CI=1.63-8.84) had higher rates of injuries than the adults, and the middle and high school (OR=0.51, 95%CI=0.31-0.85) and college(OR=0.34, 95%CI=0.17-0.68) students had lower rates of injuries tha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 unemployed (OR=0.39, 95%CI=0.20-0.73) and others (OR=0.38, 95%CI=0.21-0.70) had lower rates of injuries than the blue collar workers. The major causes of injuries were found to be falling and slipping, and the most prevalent place of occurrence was near or at home. CONCLUSIONS: A prevention program needs to be developed and continuous education must be offered to the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blue collar work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