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气性坏疽是由气性坏疽芽胞梭菌污染伤口引起的一种严重感染,如消毒隔离不严,很容易引起医院内交叉感染。我院重视气性坏疽病人的消毒隔离工作,未发生此类感染在院内传播的事件,下面谈谈我们的工作体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早期发现地震伤特殊病原菌感染隐患,预防气性坏疽引起的医院感染。方法①建立预防气性坏疽感染预防预案及工作流程;②感控人员在收治地震伤伤员一线采用现场查看伤口、快速微生物涂片方法,对地震伤员进行气性坏疽感染的分诊和排查,排查重点是开放性伤口、四肢伤口、污染较重伤口、深部伤口;④指导建立特殊感染性疾病清创室、手术室、换药室、病房;④督促确诊伤员即刻送入特殊感染疾病区进行治疗;现场开展对医务人员预案和工作流程的培训和指导。结果2008年5月12~29日,排查开放性伤口237例,确诊为气性坏疽感染患者20侧,治愈19例,死亡1倒。无1例气性坏疽二代感染发生、结论保持对地震后特殊病原菌感染高度的警惕性,及时制订切实可行并启动预防气性坏疽感染的应急预案及工作流程,对早期发现气性坏疽患者,预防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气性坏疽是由厌氧菌自伤口侵入机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严重感染,发病急,发展快,来势凶猛(早期突然高热,体温可达40℃左右),呼吸脉搏加快,烦躁,表情淡漠或神志恍惚,严重者有昏迷。局部症状表现为伤口剧烈疼痛,周围水肿,伤口渗出液恶臭,  相似文献   

4.
气性坏疽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性坏疽(gas gangrene)是一种由梭菌属(Clostridium)中某些病原菌引起的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多由创伤引起,患者病情恶化极快,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5.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伤口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特异性感染,以全身出现毒血症,局部出现产气、水肿、坏死、恶臭为其特征,是创伤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该病通过伤口接触传播,感染后若不及时救治,12h内可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截至5月31日,我院手术救治地震伤员345例,其中2例并发气性坏疽。现将2例并发气性坏疽患者开放性骨折手术中的感染控制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刘怀燕 《护理研究》2010,24(7):1746-1746
气性坏疽是由多种厌氧产气杆菌所致的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属引流物、分泌物隔离,但因芽孢型细菌远比繁殖型细菌抵抗力强,其芽孢对高温、干燥、消毒剂都有强大抵抗力,在尘埃中可存活数年。手术室病人都有较深的手术伤口存在,易形成缺氧环境而受到厌氧菌感染。因此,气性坏疽病人术中护理过程中稍有疏忽,极易引起手术室内交叉感染,并对医护人员自身安全造成极大危险。2008年我院收治气性坏疽截肢病人3例,由于手术中做好了消毒隔离工作,确保了手术顺利进行,避免了交叉感染等意外事件发生。现就气性坏疽截肢病人术中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产气荚膜杆菌感染所致气性坏疽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急性特异性传染病,该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易经伤口侵入并导致感染。产气荚膜杆菌在机体生长繁殖迅速并可释放大量毒素与溶组织酶,使气性坏疽患者病情发展较快,感染严重者必要时需尽快截肢,如果不予治疗几天内就会死亡。本文从2例因房屋倒塌所致外伤患者深部伤口分泌物中分离到产气荚膜杆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5例气性坏疽感染病人护理体会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116011)柏玉静我院骨科1984年以来,先后收治5例患气性坏疽病人,均是男性,年龄19-59岁,截肢手术2例,高压氧治疗1例,5例病人先后治愈出院。气性坏疽是由于各种气性坏疽杆菌侵入伤口后引起的急...  相似文献   

9.
周坚 《护理研究》2008,22(19):1776-1777
气性坏疽是由援状芽孢杆菌等自伤口侵入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急性特异性感染,其临床特征是全身严重毒血症状,局部产气、水肿、坏死、恶臭,病变蔓延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常丧失肢体或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0.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孢杆菌等自伤口侵入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急性特异性感染。其临床特征是全身严重毒血症状,局部产气、水肿、坏死、恶臭.病变蔓延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常丧失肢体或危及生命。其芽孢对高温、干燥、消毒剂都有强大抵抗力.在尘埃中可存活数年.属接触性传染病,稍有疏忽极易引起院内交叉感染,一旦发生.后果极其严重。我科于2006年11月收治1例因眼镜蛇咬伤而导致气性坏疽病人.经右上肢截肢治疗痊愈出院。现就此例病人的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自切口侵入机体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发病急、进展快,来势凶猛,若早期不能及时诊断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死亡率在20%~40%[1].目前在城市大医院中,气性坏疽已很难见到.气性坏疽病例虽不多见,但该病发展迅猛,致残、致死率极高[2].2012年12月3日我科收治由县医院转来的气性坏疽患者1例,在救治过程中,我们感到有些问题应引起重视,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1例气性坏疽病人行高压氧治疗的消毒隔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孙素琴  马新华 《护理学报》2004,11(6):F003-F003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急性特异性感染,临床上不多见。2003年5月我科治疗1例因车祸而致气性坏疽的病人,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高压氧舱内的消毒隔离措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临床以高血糖、酮症和酸中毒为特征。患者病情危重,若处理不当,可引发昏迷,甚至危及生命[1]。而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气体在组织间隙不断增多,使伤口局部胀裂样疼痛,进行性肿胀[2]。容易引起严重的毒血症,是创伤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容易并发感染。糖尿病酮症并发气性坏疽在临床案例中鲜有报道,现将本科2013年12月份收治的1例糖尿病酮症  相似文献   

14.
气性坏疽是一种非常凶险的病症,起病急,病情发展迅猛,预后差,系一种毒血症。正常情况很少发生,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地震、战争)容易发生:在潜伏期不易觉察,死亡率极高,在战争年代死亡率更是高达100%。气性坏疽是革兰阳性厌氧的梭形芽孢杆菌所致的肌坏死或肌炎。这利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常常发生在开放性骨折、肢体挤压伤等受伤情况下,尤其有血管伤、深部肌肉损伤及包扎过紧时的刨伤部位缺氧状况下发生率增大。致病菌主要有产气梭菌、水肿梭菌、  相似文献   

15.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侵入伤口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特异性感染,多发生于肌肉丰富的下肢广泛性损伤。伤口局部肿胀迅速加剧。出现胀裂样疼痛,最后大块组织坏死,伴恶臭。本科室于2008年5月18日收治1例因地震致气性坏疽的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交叉感染,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6.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伤口引起的一种严重特异性感染,蔓延迅速,常危及病人生命.若早期不能及时诊断并进行有效的治疗,其伤侧肢体致残、毁损率高,病死率可达20%~40%[1],是严重组织碾伤、开放性骨折、深层肌肉损伤和组织坏死等严重创伤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侵入伤口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特异性感染,是创伤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病发病急、进展快、后果严重,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局部出现产气、水肿、坏死、剧烈疼痛、肿胀。短期内患者衰竭,并可出现昏迷及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2008年5月10日我科收治1例12岁患儿因前臂双骨折引起气性坏疽而行截肢术,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气性坏疽是厌氧菌感染的一种,是由梭状芽胞杆菌侵入伤口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特异性感染~([1]),也是开放性创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此类感染病情发展急剧,传染性强,预后较差,病死率高,对诊治过程中的消毒隔离措施要求非常高。2016年某日,解放军251医院急诊接诊1例外伤性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术中诊断为气性坏疽,由于果断采取了严格有序的消毒隔离措施,避免了医源性交叉感染。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67例疑似气性坏疽地震伤员院内交叉感染控制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索地震伤员中疑似气性坏疽患者医院交叉感染控制途径。方法2008年5月14日至6月24日,华西医院通过预检分诊、科学分期,优化地震伤员的接诊收治流程,科学管理开放性伤口,筛选疑似气性坏疽患者,实施手术消毒隔离处理,将预防控制疫情前移: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湿敷;对已缝合的伤口,拆去缝线,彻底清创,再给予抗菌药物治疗。结果截至6月24日共收治疑似气性坏疽67例,其中高度疑似气性坏疽共32例,经暖氧细菌培养确诊气性坏疽5例,无1例凶气性坏疽死亡,也无1例气性坏疽病例发生院内交叉感染。32例中有26例已痊愈出院,尚有6例仍在住院治疗中。结论科学管理与治疗得当是控制疑似气性坏疽患者医院感染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20.
气性坏疽(gas gangrene)是由梭状芽孢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根据病变范围的不同,芽胞杆菌感染分为芽胞菌性肌坏死和芽胞菌性蜂窝组织炎2类。通常所说的气性坏疽即芽胞菌性肌坏死,主要发生在肌组织广泛损伤的患者。致病菌产生的外毒素可引起严重毒血症及肌组织的广泛坏死[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