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本文报道62例因颈椎病施以颈椎前路扩大性减压术患者的术中与病理切片观察结果,以及100例无颈椎病症状的X线片分析,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将颈椎病分为颈椎病前期、颈椎间盘症期、骨源性颈椎病期和脊髓变性期等四期。其中骨源性颈椎病期按增生的部位不同又分为中央型、侧后型、钩椎型和弥漫型。同时,针对不同期别的患者。提出不同的有效治疗。特别对骨源性患者,采取以切除骨性压迫物为目的的颈椎前路扩大性减压术后,解除直接对脊髓、脊神经根和椎动脉的压力,有效率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2.
颈椎病又名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之一。近年来由于传统的生活习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故发病年龄超前,发病率亦有增高趋势。据统计,30~50岁人群有25%患过或者正在患颈椎病,60岁以上的则达50%。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变性、颈椎纤维环破裂、萎缩和颈椎小关节紊乱、骨质增生等刺激或压迫周围的神经、血管组织而引起相应的一系列临床症状,颈椎病共分为6种类型,即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和混合型,  相似文献   

3.
颈椎病再次手术问题的探讨[贾连顺等.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4;4(2):49]报告130例颈椎手术治疗后的再手术,其中脊髓型颈椎病54例,脊髓神经根型17例,颈椎病合并椎管狭窄51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8例。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征像及首次手术后...  相似文献   

4.
改进甲状腺手术方法的几点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捷  刘超  刘晓平 《广东医学》1999,20(11):852-853
目的 在保证甲状腺手术的安全及不影响儿的前提下,和手术创伤,满足患者要求。方法 对甲状腺常规手术方式进行一些改进,包括于颈前中点封闭颈皮神经,降低和缩基部切口,不横断甲状腺前肌群,创面用纤维生物状胶封闭,采用Y型管另口引渡以及皮下缝合。结果麻醉效果良好率为95.5%。术暴圳充分。手术时间平均9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80mL。术后喉返神经损伤1例(为单侧损伤)。术后随访0.5~3.5a,无其他并发  相似文献   

5.
古道健  黄超英 《广西医学》2006,28(12):1970-1971
鼻部手术后传统使用凡士林(或碘仿)纱条填塞,虽然止血方法可靠,但常引起局部疼痛、反射性头痛、泪溢等痛苦,在抽纱条时还会造成二次损伤出血.而用膨体明胶海绵止血,疗效虽佳,但价格过高.我们改用普通明胶海绵加药物填塞鼻腔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下段食道癌手术方法改进的探讨郑国华(东营市人民医院,257091)关键词食道癌;手术;吻合口瘘食道癌手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国外文献报道最高者27%;国内为4~20%。一旦发生吻合口瘘,处理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死亡率可高达50%。因此,预防吻合口瘘是当...  相似文献   

7.
混合型医疗保险制度及其实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开放的逐步浓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并以相对独立的保险体系而存在,其运作模式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改革的进程,关系到人民的健康保障。文章结混合型医疗保险模式的内容及其实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 骨盆、臀部、髋部及股骨上端恶性肿瘤及久治不愈的骨盆骨髓炎,最彻底的治疗方法是半侧骨盆切除术。过去由于死亡率高、造成残废与躯体变形严重,以及远期结果不佳,致使这一手术未被广泛采用。近年来,由于麻醉、输血以及外科技术方面的进展,特别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放疗与化疗手段的进步,使这一手术的死亡率已由初期的75%(Pringle,1916)下降  相似文献   

9.
对于颈椎病脊髓型由于应用颈椎前方固定术,使手术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另外,由于全椎板切除后方减压术的手术技术的改进,也取得优秀的成绩。可是,选择这两种手术方法的适应证,还存在一些问题。著者对本病施行手术经过一年以上的有141例,其中得到追踪观察的90例。本文根  相似文献   

10.
钟伟洋  权正学 《重庆医学》2012,41(12):1181-1182,1185
目的探讨交感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22例交感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男8例,女14例,年龄42~76岁,中位年龄(59.68±9.75)岁,病程12~120个月,平均(30.73±31.60)个月。术前22例患者,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均提示颈椎不稳,交感神经症状包括:头晕、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心慌等。交感神经症状评价采用20分评分法及患者主观满意度评定法(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结果 22病例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5~43个月,截至末次随访,平均(19.33±12.97)个月,术前交感症状20评分3~8分;平均(5.09±1.95)分;末次随访0~2分,平均(0.64±0.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优13例,良6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86.4%。术后X线片均显示植骨融合。结论颈椎间盘退变是颈椎不稳的病理基础,颈椎不稳是导致交感型颈椎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手术治疗退变性颈椎不稳所致的交感型颈椎病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徐圣华  高铁民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8,18(10):1061-1061,1088
分析30例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并发症反应性脊髓水肿,神经根栓系统效应,推板开槽误入关节突,术后“再关门”减压节段不足,脊髓半切综合征6种,并对其原因及预防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及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骨科的常见病。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尤其自MRI问世以后,CSM的发现率和诊断的准确率明显提高。由骨赘和硬化物形成的致压物,既可压迫颈髓,也可使脊髓前动脉或沟动脉受压,引起颈髓前方和灰质前联合缺血、缺氧而受损害。同时,颈部过度活动,颈椎不稳也是造成或加重颈髓损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分析30例颈椎后路难管扩大成形术后并发反应性脊髓水肿,神经根柱系效应.椎板开槽误入关节突,术后“再关门”,减压节段不足.脊髓半切综合征共6种,并对其原因及预防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侯红波  李伟生  陆黎春  李新 《吉林医学》2014,(35):7858-7859
目的:研究分析混合型脑性瘫痪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方法的合理选择,意在提高混合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4例混合型脑性瘫痪患者作为临床试验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27例。对照组单纯应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试验组27例患者在应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基础上合并给予选择性脊神经前根切断术(Selective anterior rhizotomy,SAR),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以及对照组患者手术后的肌张力明显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以及对照组患者手术后的痉挛程度缓解情况相较于手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手足徐动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型脑性瘫痪的手术指征主要以痉挛症状为主,通常伴有手足徐动。将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选择性脊神经前根切断术应用于混合型脑性瘫痪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肢体痉挛症状,值得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食管癌手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国外有文献报告最高者27%;国内为4.8~25%。一旦发生吻合口瘘,处理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有50%的死亡率。因此,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课题。除此,术后消化功能的恢复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并与生存期的延长密切相关。这也是医学界共同关注的新题目。为了探讨解决上述问题的新路子,自1982年9月至1986年9月,我们针对上述环节,对食管下段癌手术方法进行改进性探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一、病人情况:本组56例,男43例,女13例。年龄43~76岁。术前均经细胞脱落检查(即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及 X 线食管钡餐造影检查证实,肿瘤在下肺静脉平面以下,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手术治疗方法改进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饶惠民  孙羽  杨昌立  邱堃 《海南医学》2010,21(10):64-65
目的对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手术方法进行改进,探讨手术方法改进的可行性。方法本组患者均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对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及术后处理等方面做了改进的尝试,包括服碘剂、切口选择、血管处理、腺体切除、缝合包膜、引流方法、切口缝合等。结果未发生甲状腺危象,无手术死亡病例,极少发生手术并发症。结论方法的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了平均住院日及医疗总费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针灸和中医整脊手法治疗颈推病900例,并对颐推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机理进行探讨。方法:先根据不同类型颈推病选择治疗点,然后进行针灸松解。术后实施中医整脊手法治疗和复位。结果:对900例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优576例,占6 4%。良284例,占3 1.5%。可以27例,占3%。差13例,占1.5%。优良率9 5.5%。效果差的13例均为脊髓型。结论:针灸松解与中医整脊手法互补,可提高优良率。针灸主要解除推管外症状,解决推间隙变窄、慢性软组织粘连、神经卡压,血管微循环障碍等问题,其与手法对推管内症状的解除都较困难。但对改善脊髓组织的血液循环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病变类型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选择及疗效对比。方法 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依据病变类型不同分为第一、二、三组,选择三种不同的手术方法.第一组单个颈椎间盘突出,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笼植骨融合,椎体锁定钛板内固定术;第二组连续的两个椎间盘突出,采取颈前入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Gage)植骨融合,椎体锁定钛板内固定术.第三组多个颈椎间盘突出,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侧块钛板内固定术。结果 73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5例患者失访,随访时间1~6年,手术疗效满意;第1、2、3组各自的优良率分别为术前术后改善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三种病变类型不同的脊髓型颈椎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尽早手术,才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且相互之间不能替代。  相似文献   

19.
蒋琪霞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17(9):820-822,828
目的:调查瘢痕区皮肤的细菌种类及分布情况,改进备皮方法并观察其在预防切口感染和促进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将49例瘢痕整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4例为常规方法对照组,B组25例为改进方法观察组。每例患者于入院日及备皮前、后作瘢痕区皮肤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观察瘢痕区皮肤细菌生长的种类、分布及备皮前后的清洁、去菌效果,分析细菌生长与瘢痕严重度的相关性。比较术后两组体温变化,抗生素应用时间和伤口愈合时间,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瘢痕区皮肤细菌阳性率高达83.33%~88.00%,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11种细菌的分布与瘢痕严重度无关,但与瘢痕有无破溃有关。两种备皮方法均能减少瘢痕区细菌数量,但B组效果优于A组。两组术后切口愈合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术后1周内体温变化均值B组明显低于A组,而抗生素应用时间B组明显短于A组。结论:改进的备皮方法能更有效地清洁瘢痕区皮肤,去除64%的细菌,而且不引起疼痛,对预防切口感染、促进愈合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