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与氟西汀联用治疗对卒中后抑郁(PSD)患者抑郁情绪和认知功能的影响,为PSD的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途径.方法:将84例PSD患者分为氟西汀治疗组(A组)和针刺治疗与氟西汀联用治疗组(B组),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了抑郁量表(HAMD)评定和事件相关电位(ERP)测定,并将结果加以比较.结果:首次评定两组HAMD及ERP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后再次评定时,两组ERP中N2、P3波潜伏期较首次缩短,P3波幅升高,HAMD评定分值较首次降低,但B组改变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治疗与氟西汀联用可较好的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抑郁情绪和认知功能,对促进其预后和康复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发病率在我国为0.3%~1.0%,抑郁是卒中后合并症之一,其发生率为11%~65%,较严重的抑郁为10%~27%.我院采用行为疗法治疗卒中后抑郁,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3.
徐岩  鞠倩  王萍  陈晶 《河北医学》2013,19(3):448-451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对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理特征的影响。方法:将1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68)及心理干预组(n=67),分别观察急性脑梗死后第7天和第21天卒中后抑郁发病率情况,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及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抑郁状态评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理特征。结果:急性脑梗死卒中后抑郁发病率为38.5%,其中常规治疗组卒中后抑郁发病率(54.4%)显著高于心理干预组(22.4%)(X2=14.6143,P〈0.01);急性脑梗死发病第7天及第21天,心理干预组卒中后抑郁患者SDS评分均较常规治疗组降低(t=2.07,P〈0.05;t=6.70,P〈0.01);在急性脑梗死发病第7天,心理干预组PSD患者HAMD评分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无显著差异(t=1.91,P〉0.05),而在第21天,心理干预组PSD患者HAMD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t=1.91,P〈0.05);心理干预组患者SCL-90评分较常规治疗组患者显著降低。结论:早期心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并能有效改善卒中后患者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对于酒依赖患者睡眠质量和抑郁、焦虑情绪等方面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 招募了于2017年5月—2018年12月期间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酒依赖患者共6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接受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总干预时间持续4周。并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评估2组患者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抑郁和焦虑情绪。 结果 2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基线PSQI评分、SDS评分、S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入睡时间评分[(1.77±0.52)分vs.(2.21±0.67)分,P=0.004]、睡眠时间评分[(1.26±0.83)分vs.(1.72±0.95)分,P=0.040]、睡眠效率评分[(0.76±0.84)分vs.(1.26±0.75)分,P=0.013]及PSQI总分[(9.38±6.29)分vs.(13.54±6.85)分,P=0.013]、SDS评分[(36.81±7.76)分vs.(45.47±8.25)分,P<0.001]、SAS评分[(33.18±6.73)分vs.(42.26±11.48)分,P<0.001]均低于对照组,2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可有效改善酒依赖患者的睡眠质量、抑郁和焦虑情绪,减少其入睡时间,增加总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改善睡眠质量,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PSD)患者认知功能和睡眠特征。方法应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和多导睡眠图检查对68例PSD和65例卒中后非抑郁患者进行测评,并与60例抑郁症和60例正常人比较。结果(1)WCST测试结果显示,PSD组、非抑郁组和抑郁症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SD组与非抑郁组比较,除Nrpe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SD与抑郁症组比较,Re和Rpe两项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②多导睡眠图结果显示,PSD组、非抑郁组和抑郁症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PSD组与非抑郁组比较睡眠潜伏期、深睡眠、觉醒次数、REM潜伏期、REM时间和密度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PSD组与抑郁症组比较,除REM睡眠潜伏期无差异外,其余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PSD患者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和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渐进式阻力训练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睡眠质量及抑郁程度的影响。方法将125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60)实施常规神经内科护理措施,干预组(n=65)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渐进式阻力训练干预。分别采用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抑郁程度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后,干预组PSQI总分及各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总分和各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渐进式阻力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睡眠质量,降低抑郁程度,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卒中后抑郁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伟  周燕 《医学综述》2009,15(1):88-92
抑郁是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卒中后抑郁会阻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造成卒中病程迁延,是影响卒中后患者生活质量原因之一。目前认为,它是各种神经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病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本文主要综述了卒中后抑郁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8.
许劼  庄志清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954-2955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5例P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观察组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汉密尔顿21项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21,HAMD-21)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ssion Scale,SDS)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HAMD-21评分、SDS评分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同期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PSD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卒中后抑郁状态(PSD)是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占脑卒中患者的25%~60%,它不仅可使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时间延长,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可以使死亡率增加。由于临床医师重视不够,其漏诊率达75%,本人旨在探讨对抑郁干预治疗后神经功能的恢复。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为我院神经科住院患者,入院诊断为卒中。其诊断均为CT或MRI证实,均伴有或继发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其中出血性卒中21例,缺血性卒中39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9~70岁。出血性卒中10例,缺血性卒中20例。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后抑郁情绪表现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李小波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2):196-198,201
目的探讨卒中后伴发抑郁(PSD)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240例卒中后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并同时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结果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49.2%,其中轻度抑郁占27.1%、中度抑郁占16.7%及重度抑郁占5.4%。其抑郁情绪主要表现为焦虑/躯体化、阻滞、认识障碍、绝望感和睡眠障碍;病灶位于皮层和皮层下的病例组HAMD总分、阻滞、绝望感因子分显著高于病灶位于小脑和脑干的病例组;抑郁程度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无相关关系,而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发病部位有关。结论卒中后患者抑郁发生率较高,不同部位的卒中有其抑郁特点,病灶位于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的患者更容易出现PSD。其抑郁程度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5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舍曲林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影响.方法 将5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8)和对照组(n=22).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舍曲林治疗.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组应用舍曲林2、4周后HAMD评分较对照组均有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显著,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氟西汀抗抑郁治疗对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将91例P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同时应用脑血管病治疗药物,治疗组加用氟西汀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记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疗效和功能改善状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HAMD量表减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值降低与Barthel评分提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和P<0.01)。治疗组抑郁症状改善的显效率和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和P<0.05)。氟西汀的主要副反应为失眠、焦虑和恶心。结论氟西汀抗抑郁治疗能明显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且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3.
心理治疗是治疗卒中后抑郁方法中仅次于抗抑郁药物的疗法,目前国内常用的治疗方式包括认知行为治疗、音乐治疗、团体治疗、患者中心治疗、家庭治疗及道家认知治疗。每种疗法有其各自的理论背景和治疗技术,并在国内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一些治疗效果。临床应该根据各种疗法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并进一步探索更为理想、简单、经济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背景 卒中后失眠(PSI)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进度,甚至引起脑血管疾病的复发。而西药治疗常出现不良反应,传统中医外治法"五音调神"可减少药物的摄入,减轻对身体的危害,其临床疗效较为显著。 目的 探究"五音调神"法对PSI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的PSI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和内科基础治疗。试验组干预方法为:聆听五行音乐结合针刺百会、神庭、印堂;对照组干预方法为:睡前30 min口服阿普唑仑片,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和Fugl-Meyer量表进行评定,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褪黑素(MT)及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试验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PSQI、SS-QOL、Fugl-Meyer评分以及血清5-HT、MT、NE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SQI评分、NE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SS-QOL、Fugl-Meyer评分,血清5-HT、MT水平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S-QOL、Fugl-Meyer评分与PSQI评分均呈负相关(r=-0.340,P=0.010;r=-0.350,P=0.008)。 结论 "五音调神"法可以有效治疗PSI,能够达到与口服阿普唑仑相近的效果,其机制可能是与调节血清5-HT、MT、NE水平有关,且睡眠质量的改善程度与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均存在直接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心理-社会因素是卒中后抑郁(PSD)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病耻感给患者带来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可能与PSD的发生密切相关,却很少被重视。目的 探讨病耻感与首发卒中患者PSD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和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7-12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的首发卒中患者299例。记录患者人口学资料和卒中病史资料。使用卒中病耻感量表(SSS)、9条目患者健康量表(PHQ-9)、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卒中后1个月时病耻感、抑郁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共纳入299例首发卒中患者,完整随访221例,脱落78例。根据PHQ-9评分分组,PSD组65例(29.4%,PHQ-9评分≥5分),非PSD组156例(70.6%,PHQ-9评分为0~4分)。PSD组SSS总分及躯体障碍、社会交往、受歧视经历、自我感受、PHQ-9、mRS评分均高于非PSD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HQ-9评分与SSS总分及躯体障碍、社会交往、受歧视经历、自我感受、mRS评分呈正相关(rs=0.606、0.319、0.441、0.369、0.616、0.38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SS总分是首发卒中患者发生PSD的影响因素〔OR=1.263,95%CI(1.158,1.379),P<0.05〕。结论 首发卒中患者早期的病耻感对PSD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应采取相应措施,警惕PS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发生于脑血管疾病后常见的一种情绪、情感障碍,核心症状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兴趣消退、行为抑制等。大量证据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是抑郁症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因素之一,遂提出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可能是PSD的发病机制之一这一假说。本文将从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氧化应激、线粒体DNA缺失、损伤或突变、细胞凋亡等方面综述线粒体功能障碍与PSD的关系,为明确线粒体功能障碍在PSD发病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为今后开发靶向抗抑郁药物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米氮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翌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2):289+291
目的:观察米氮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84例PS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研究组42例,应用米氮平治疗;对照组42例,应用阿米替林治疗;疗程均为6周。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病情严重程度量表(CGI-SI)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总体疗效相当(P>0.05),但米氮平起效快,不良反应较轻。结论:米氮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后抑郁患者52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26例和对照组(帕罗西汀)26例,在治疗前后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障碍发生情况,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S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HADM、S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抑郁障碍总有效率、神经功能康复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应用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状态,促进神经功能康复,而联合应用疗效优于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19.
葛均江  宋晖  王安元 《医学综述》2012,(22):3882-3884
目的探讨当前农村地区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影响因素及经济状况对PSD的影响。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县20个乡镇随机抽取的650例脑卒中患者按年收入状况及年医疗费用支出等经济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年龄、性别、病程、文化程度、家庭关系、社会心理因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病灶侧性及病灶性质等可能导致PSD的相关因素进行对照研究,之后采用多模式诊断方法对经济状况以及可能导致PSD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在该项研究中农村地区PSD的发生率为60.2%;性别、家庭关系、社会心理因素、ADL、神经功能缺损与PSD有关,经济状况和病程与PSD无关。结论目前农民经济状况不是导致农村地区PSD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