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阳性症状为主型精神分裂症和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或抑郁的双相障碍患者的个性特征,为其鉴别诊断提供线索。方法采用MMPI测试软件,评估24例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为主型患者(精神分裂症组)和37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或抑郁的双相障碍患者(双相障碍组)人格特征,分别计算临床量表10个因子分值。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处理,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为主型男性患者的社会内向因子分高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6,P=0.040);双相障碍男、女性患者之间的临床量表10个因子分均未见差异。两组患者的临床量表10个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为主型患者的精神病态、偏执性人格、精神分裂症、轻躁狂因子分高于中国常模划界的T分,双相障碍患者的偏执性人格因子分高于中国常模划界的T分,其余均低于中国常模标准。结论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为主型与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存在人格特征改变,两组患者MMPI无明显差异,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为主型患者的社会内向人格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持续、慢性的重大精神疾病,是精神病中最严重的一种,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碳酸锂有明显抑制躁狂症的作用,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的情感障碍,治疗剂量时对正常人精神活动无影响,对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的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有很好的治疗和预防复发作用,对反复发作的抑郁症患者也有预防发作的作用,也用于治疗分裂一情感性精神病。然而,近年来有关抗精神病药物引起患者肝功能异常的报道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8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研究组口服丙戊酸钠联合碳酸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照组口服丙戊酸钠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观察6周.采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各时段Bec-Rafaelsen躁狂量表评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治疗6周末研究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3.25,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丙戊酸钠联合碳酸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起效快,控制兴奋躁动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依从性好,优于单用丙戊酸钠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药物治疗状况。方法选择1999/2004在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86例,回顾性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详细用药情况。结果18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186例中双相躁狂障碍94例,双相抑郁障碍82例,快速循环型10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42例。②双相抑郁发作时,首选抗抑郁剂治疗占95%,同时合并情感稳定剂治疗者占20%;双相躁狂发作时,首选碳酸锂治疗占84%,首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占95%,首选碳酸锂加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占79%。结论目前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用药及治疗方案需要规范,应以“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作为标准。  相似文献   

5.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8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药物治疗状况。方法 选择1999/2004在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86例,回顾性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详细用药情况。结果 18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186例中双相躁狂障碍94例,双相抑郁障碍82例,快速循环型10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42例。②双相抑郁发作时,首选抗抑郁剂治疗占95%,同时合并情感稳定剂治疗者占20%;双相躁狂发作时,首选碳酸锂治疗占84%,首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占95%,首选碳酸锂加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占79%。结论 目前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用药及治疗方案需要规范,应以“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作为标准。  相似文献   

6.
早在十九世纪许多学者就很注意遗传对精神病的作用,特别是某些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精神发育迟滞.其他精神疾病如性变态、人格障碍甚至某些神经症亦有证据表明,其发病与遗传有关.长期以来人们研究最多的是内源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与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本文着重讨论内源性精神病与遗传的问题. 家系调查〔1~10〕在精神分裂症和情感疾病患者的亲属中,患同种内源性疾病的患病率比一般群体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复杂,常伴有特殊的情感、思维、认知、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不协调的反应,复发率、致残率较高[1].全球受精神分裂症影响的人群占世界总人口的1%[2],我国精神分裂症患病人数约占全球总数的1/3 [3].药物治疗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方法,而碳酸锂是精神科患者常用的心境稳定剂,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首...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都存在某些认知功能障碍,由于临床症状的重叠,这两类患者的鉴别较困难。本研究对两类疾病的认知功能障碍进行比较,探讨认知功能对临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30例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2例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7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状态)患者和28例正常对照者行相关认知心理试验(COGLAB)。[结果]COGLAB区别阴性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正确率达到了73.5%,其中分类测验、持续操作测验和倒行掩蔽测验判别作用最大。[结论]本研究的结果提示.阴性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认知作业反应的特征不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持续操作测验、倒行掩蔽测验对于临床上鉴别某些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康复期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知力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30例精神病性双相障碍患者及32例非精神病性双相障碍患者的自知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并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与精神病性双相障碍患者的自知力差异无显著性(χ2=0.038,P=0.812),但两者的自知力均低于非精神病性双相障碍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康复期,虽然患者的精神症状基本缓解,但仍有36%的精神分裂症、38%的精神病性双相障碍以及10%的非精神病性双相障碍患者存在自知力损害。精神分裂症组患者的自知力损害是非精神病性双相障碍组患者的4.65倍(95%CI=1.02~20.80),而精神病性双相障碍患者的自知力损害为非精神病性双相障碍组的5.72倍(95%CI=1.30~24.76)。并且,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和住院次数均与自知力均分无关。结论:康复期大多数精神病患者的自知力恢复良好,但仍有少数患者存在自知力损害,影响患者自知力恢复的主要因素为精神病性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女性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社会支持的不同特点,为患者获得更好的社会支持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15例女性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进行调查,了解其社会支持情况。结果女性躁狂发作者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利用度均高于抑郁发作者(P0.01);不伴有精神病性的躁狂发作者其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利用度均高于伴有精神病性的躁狂发作者(P0.05,P0.01);不伴有精神病性的抑郁发作者其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及利用度均高于伴有精神病性的抑郁发作者(P0.05,P0.01)。结论双相情感障碍的女性患者其社会支持状况受不同病种、不同类型的疾病发作影响,因而建立全方位的"客观社会支持"系统,指导患者合理发泄,建立一个内心平衡点,不断增强对抗负性生活事件的应激能力,并采取个性化的心理干预,优化社会支持环境,能促进患者精神康复,降低回归社会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物应用状况。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对34例抑郁症、27例双相情感障碍及8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物应用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抑郁症以单一用药为主(94.1%);双相情感障碍在应用情感稳定剂治疗的基础上常联合抗抑郁药物(37.0%)或抗精神病药(37.0%)治疗;精神分裂症单一用药占51.1%,联合用药占48.9%。结论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用药均符合精神药理学规范。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康复期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知力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30例精神病性双相障碍患者及32例非精神病性双相障碍患者的自知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并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与精神病性双相障碍患者的自知力差异无显著性(X^2=0.038,P=0.812),但两者的自知力均低于非精神病性双相障碍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在康复期,虽然患者的精神症状基本缓解,但仍有36%,的精神分裂症、38%的精神病性双相障碍以及10%的非精神病性双相障碍患者存在自知力损害。精神分裂症组患者的自知力损害是非精神病性双相障碍组患者的4.65倍(95%CI=1.02~20.80),而精神病性双相障碍患者的自知力损害为非精神病性双相障碍组的5.72倍(95%CI=1.30~24.76)。并且,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和住院次数均与自知力均分无关。结论:康复期大多数精神病患者的自知力恢复良好,但仍有少数患者存在自知力损害,影响患者自知力恢复的主要因素为精神病性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406例住院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社会支持及生存质量的问卷调查及分析.结果 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支持量表总分显著低于常模;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社会支持利用度得分显著低于情感障碍患者(P<0.01);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状况的因素为:家庭人均月收入、婚姻、入院前是否与家人同住、是否工作、年龄;影响情感障碍患者社会支持状况的因素为:婚姻、入院前是否与家人同住.社会支持与患者的生存质量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 精神病患者社会支持状况较正常人差,且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状况较情感障碍患者差.社会支持对生存质量有显著影响,社会支持越多的患者,生存质量越好.  相似文献   

14.
精神病是由于不同原因所引起的大脑高级神经功能紊乱,临床上表现为精神活动(包括知觉、言语思维、情感、行为)反常及智能减退的一组疾病。目前除脑部器质性病变和其它躯体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外,对临床上最常见的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功能性精神病确切的发病机理仍不清楚。一些现代化的脑部疾病诊断技术,包括CT、正电子发射扫描、核磁共振等检查也不能为发现和诊断精神病提供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分裂样精神病的转归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138例入组病人分别于首次诊断、病程6个月及病程2年时进行3次随访调查。出院病人由精神科医师电话随访或根据其门诊记录进行测评,同时采用ICD-10诊断标准进行再诊断。结果 病程6个月时,138例分裂样精神病转归为精神分裂症者93例(67.4%),转归为心境(情感)类障碍者11例(8.0%),转归为分裂情感类障碍者3例(2.2%),转归为器质性精神障碍者1例(0 7.%);病程2年时,又有13例(14 0.%)精神分裂症转归为分裂情感类障碍,4例(2 9.%)分裂样精神病转归为心境(情感)类障碍。年龄〈45岁、性格内向、慢性起病、起病无诱因、缺乏活力评分较高、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较高的分裂样精神病以后可能会转归为精神分裂症;慢性起病、女性、焦虑抑郁评分较高、思维逻辑评分和阳性症状量表评分较低的分裂样精神病以后可能会转归为心境(情感)类障碍;慢性起病、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较高的分裂样精神病以后可能会转归为分裂情感类障碍。结论 首次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的病人在2年内会转归为多种疾病,过分依赖目前诊断标准可能造成误诊,追踪观察对确诊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简明精神病量表对维吾尔族(维族)与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定状况。方法由甲、乙2名精神科高年资医师应用简明精神病量表对78例维族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族组)、95例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汉族组)进行评定分析。结果维族组与汉族组患者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焦虑、情感交流障碍、罪恶观念、心境抑郁、幻觉、不寻常思维内容、兴奋因子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甲、乙两医生评分维族组简明精神病量表总分均显著高于汉族组(P<0.01)。结论简明精神病量表测评维族与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在焦虑、情感交流障碍、罪恶观念、心境抑郁、幻觉、不寻常思维内容、兴奋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可能与两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饮食、语言、习俗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精神病患者如精神分裂症等好发于青壮年,在农村对遗传方面的医学知识认识不足,让患有精神病和弱智的患者怀孕,故在孕产妇中也占有很大比例,对于这些产妇让其平产配合显然是不可能的,必须选择剖宫产结束分娩;作者于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对本院抑郁型和躁狂型及弱智患者行剖宫产时的麻醉选择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探视对不同住院时间精神病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梁晶莹 《护理学报》2005,12(2):15-16
目的了解家属在不同阶段探视住院精神病患者对其病情的影响。方法将149例精神病患者按病程分为入院初期组42例,病情稳定组51例,康复组56例,采用护士用简明精神病量表对患者在家属探视前后进行测量,观察3组患者和各类疾病患者探视前后该量表得分并进行比较。结果对入院初期的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碍、复发性躁狂患者进行探视,患者的总体病情变化和敌对激惹因子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而在病情稳定期除情感性障碍有变化外,对其他疾病以及康复期的患者探视没有质的变化。结论在患者入院初期不宜探视,在病情稳定期和康复期的探视也有必要限制。  相似文献   

19.
老年反复抑郁发作1例,因既往无典型躁狂或轻躁狂表现,人院后经治医生诊断为抑郁症,但结合其有情感性精神障碍阳性家族史,且具有情感旺盛型气质,上级医生考虑为软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住院不久即出现轻躁狂表现,确诊为双相Ⅱ型障碍,证实了当时考虑软双相抑郁的正确性。临床上双相Ⅱ型障碍的诊断不足,容易误诊为单相抑郁。对于软双相障碍的抑郁发作,需要按照双相抑郁障碍进行治疗,以心境稳定剂作为基础治疗,慎用抗抑郁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以抑郁症状首发的双相情感障碍-软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率,探究软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2002-01/12,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卫生医院心理科共收治首发抑郁症患者114例,转成双相情感障碍31例。对于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然情况分析及对治疗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软双相情感障占抑郁症病例27.2%。软双相情感障碍病例临床特征:男女性别比例相近,发病年龄偏低小于5岁,发病病程小于3个月,性格外向偏多。使用抗抑郁药治疗易诱发躁狂症状出现,病例转成躁狂前均使用抗抑郁药物,最短时间2周。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奥氮平/维思通/思瑞康等)有利于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使用情感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钠等)利于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并可预防疾病复发。结论正确认识软双相情感障碍病例的临床客观存在,在临床工作中,应避免单独使用抗抑郁药物增加症状转相危险,抗抑郁药物联合情感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钠等)有利于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