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ang YB  Wang HF  Li GP  Lu QY  Li GF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4):1683-168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的治疗原则、操作要点以及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9月至2005年5月,本组患者18例,其中运动伤12例,工伤5例,交通伤1例。受伤至就诊时间平均15周。临床表现为肩痛18例,肩活动受限15例。前惧痛征(apprehension)阳性18例;肱二头肌牵拉征(speed)阳性5例;X线出现Hill-Satchs征3例。气-碘双重对比造影CTⅠ度1例,Ⅱ度15例,Ⅲ度2例。手术情况镜下见前盂唇撕脱18例,前关节囊松弛4例,合并上方盂唇撕裂(SLAP损伤)4例,游离体3例,盂唇骨赘形成2例,肱骨头、肩胛盂软骨剥脱2例;分别给予关节镜下前盂唇缝合锚钉固定(18例),前关节囊松弛紧缩术(3例),肱二头肌腱刨削(2例),关节囊外重新附着固定(2例),上盂唇缝合(3例),刨削(1例)等处理。术前UCLA肩关节评分(14±3)分。结果18例患者平均随访18个月(10~32个月)。所有患者肩部疼痛消失。1例于剧烈活动后肩部酸困感。肩部活动受限3例,其中后伸受限10°1例,肩外旋受限2例(<20°),前惧痛征1例有轻度不适,余体征均为阴性。所有患者恢复原工作、运动。术后UCLA肩关节评分(32±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81,P<0.01)。结论关节镜下治疗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可取得良好效果。熟练操作技术,准确判定前盂唇充分松解及复位、固定,并正确处理合并损伤十分重要。带线锚钉固定前盂唇可靠,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2.
CT气-碘双对比造影诊断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临床经验,提出CT气-碘双对比造影诊断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的临床价值。方法48例患者行CT气-碘双对比造影检查。在CT介入引导下行肩前侧穿刺,注入76%泛影葡胺4ml,再注入无菌过滤空气10ml。在西门子SOMATOM CR全身CT机下扫描。CT显示结果并参照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手术所见,分为Ⅰ、Ⅱ和Ⅲ度损伤。结果检查后3例肩部胀痛,2d后消失,余患者未述不适。CT气-碘双对比造影结果,Ⅰ度损伤9例,Ⅱ度损伤22例,Ⅲ度损伤17例。Ⅰ度损伤者采用康复治疗。Ⅱ度损伤者多采用康复治疗,但治疗时间较长。Ⅲ度损伤以手术治疗为主。结论CT气碘双对比造影显示结果分为Ⅰ、Ⅱ和Ⅲ度损伤,不仅可反映病损及临床症状的严重性,而且能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原则.方法:52例患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肩X线片,气、碘双重造影CT提供的信息,确定创伤性肩关节不稳定的诊断;根据病程,盂唇损伤、关节囊撕裂、松弛程度,选择治疗方法:1.病程在3个月以内,关节囊无或者轻度撕裂,采用康复治疗.2.病程3个月以上,或康复治疗后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或关节囊明显撕裂,采用前关节囊修复成形术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平均随访21个月,康复治疗组3例剧烈活动后肩部不适,2例后伸受限20°,4例无效改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组1例后伸活动受限20°,其余病例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度正常.结论: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定的诊断应结合病史、症状、体征、气碘双重造影CT全面分析.康复治疗适用于病程短,关节囊完整的患者.前关节囊修复成形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较传统的肩胛下肌腱移位重叠术完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创伤性肩关节后脱位合并肱骨头反向Hill-Sachs(R-HS)损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治疗8例创伤性肩关节后脱位合并肱骨头前内侧压缩,即关节盂后缘撞击肱骨头前侧形成R-HS损伤患者资料。男7例,女1例;年龄(44.5±12.3)岁(范围,30~70岁);左侧2例,右侧6例;急性损伤7例,陈旧性损伤1例;4例合并肩袖损伤,包括全层撕裂1例和部分撕裂3例。1例肱骨头R-HS损伤缺失面积<20%,且未合并肩关节其他损伤者,在臂丛麻醉下行闭合复位,肩关节外展枕制动;7例肱骨头R-HS损伤缺失面积在20%~40%者,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选择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入路(1例经前入路修复后盂肱关节仍有后脱位趋势,加用改良Judet入路);4例因复位困难选择改良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入路;1例因合并肩胛盂后下方骨折而选择改良Judet入路。7例手术患者中,4例采用同种异体骨植骨联合PHILOS钢板固定,2例采用单纯空心螺钉固定,1例采用同种异体骨植骨联合McLaughlin手术锚钉修复。末次随访时,分别采用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治疗后的肩关节功能及疼痛进行评价。结果7例手术患者中,6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个月随访肱骨近端骨折均骨性愈合;1例于术后2周确诊肩关节感染,行肱骨头切除及抗生素骨水泥旷置,等待行肩关节置换,切口二期愈合。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6±8.4)个月(范围,9~36个月)。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前屈123.8°±30.1°(范围,90°~180°),外展124.4°±34.2°(范围,80°~180°),外旋(中立位)36.9°±20.9°(范围,0°~70°),内旋(中立位)58.8°±10.9°(范围,50°~80°)。末次随访时,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83.5±12.1)分(范围,70~95分);VAS评分,其中7例为0~3分,1例为4~6分。1例手术患者术后9个月随访时CT检查虽显示肱骨头部分缺血性坏死征象,但肩关节活动良好,故未予以处理。8例患者无一例发生血管及神经损伤、肩关节再脱位等并发症。结论对于创伤性肩关节后脱位合并肱骨头R-HS损伤的患者应根据肱骨头R-HS损伤缺失面积采取相应治疗方式,对缺失面积<20%者可采用麻醉下闭合复位治疗,对缺失面积20%~40%者应采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创伤性肩关节后方不稳定关节镜下表现与MR关节造影(MRA)的影像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诊断为创伤性肩关节后方不稳定的27例(27肩),均在术前接受MRA检查,然后都在关节镜下进行检查和治疗。所有的MRA影像、关节镜下表现均记录在光盘内。结果 创伤性肩关节后方不稳定MRA影像表现分为三型:Ⅰ型为后侧关节囊轻度分离,没有移位,伴盂唇损伤;Ⅱ型为不完全撕裂,囊性变;Ⅲ型为完全撕裂,关节囊袋明显增大,轮廓丧失。将创伤性肩关节后方不稳定的关节镜下表现分为四型:Ⅰ型为关节盂缘不完全撕裂;Ⅱ型为边缘型裂纹;Ⅲ型为侵蚀状磨损;Ⅳ型为瓣状撕裂。MRA影像表现和关节镜下表现之间存在对应关系,MRI影像的Ⅰ型与关节镜下表现的Ⅰ型对应,MRA的Ⅱ型与关节镜的Ⅱ型对应,MRA的Ⅲ型与关节镜Ⅲ型和Ⅳ型对应。结论 通过对创伤性肩关节后方不稳定关节镜下表现与MRA影像的对比分析,有利于提高对创伤性肩关节后方不稳定影像诊断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创伤性下颈椎不稳定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1998年1月~2006年5月对77例创伤性下颈椎不稳定患者采用Allen—Fergurson下颈椎损伤分类方法,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及伴随损伤状况、神经学状态、致压物部位、有无伴随的创伤性椎间盘突出或损坏、有无伴随的小关节交锁脱位、损伤累及的节段及数目、患者的经济状况和自我要求来决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进行下颈椎减压和重建,其中前路手术41例,后路手术28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8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3年8个月(3个月~6年1个月)随访。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为屈曲.牵张型和屈曲-压缩型。术前平均JOA和VAS评分分别为10.5分和8.6分,术后分别为15.1分和2.8分。ASIA评分从术前的平均51.5分提高到术后最终随访时的65.2分。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ASIA神经功能评级平均提高1~2级,完全性脊髓损伤者无恢复。术前平均Cobb角、椎体前滑移距离、椎间隙高度分别为后凸23.0°、6.2mm和67%,术后最终随访时分别为前凸2.6°、0.4mm和94%。所有手术节段均完全融合。12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或合并症。结论应根据下颈椎损伤的类型并具体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和损伤节段的局部病理解剖及神经学状况来综合考虑最佳的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7.
陈建良  张龙君  叶峰  郑晓东  许勇  朱少兵 《中国骨伤》2011,24(12):1039-1042
目的:探讨肩关节上部悬吊复合体双重损伤手术治疗方法。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该类损伤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20~47岁,平均38岁。分4类治疗: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锁骨骨折4例,分别用重建钢板固定;喙突骨折或喙锁韧带断裂加锁骨肩峰端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2例,锁骨肩峰端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锁骨钩钢板固定,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喙突骨折;肩峰基底部加肩胛盂加肩锁关节(锁骨外侧端骨折)损伤3例,肩峰基底部骨折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锁骨钩钢板固定肩锁关节(锁骨外侧端骨折);肩峰加肩锁关节加锁骨外侧1/3骨折2例,肩峰用小斜"T"形钢板固定,肩锁关节、锁骨外侧1/3骨折用锁骨钩钢板固定。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本组11例中9例获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2个月。所有骨折愈合,无内固定失效和骨折不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2.6个月,肩关节外形正常,双肩对称,无肩关节短缩、下垂、内收内旋等严重肩下垂畸形。根据Constant-Murley评分,本组评分为69~100分,平均89.7分,其中疼痛评分10~15分,日常活动评分14~20分,肌力评分15~25分,活动范围评分34~40分。结论:肩关节上部悬吊复合体双重损伤需手术分型治疗恢复其完整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肩关节不稳定是指肩关节活动时,肱骨头相对于肩胛盂出现超出生理范围的异常活动[1],多发生于年轻人或运动员.临床中,以创伤性肩关节前方不稳定(traumatic anterior shoulder instability,TASI) 最为常见[2],大部分需要接受手术治疗[3],因此本文将从解剖、生物力学以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肩关节镜治疗肩关节不稳定进行综述,以期改善手术技术,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肇刚  王江涛  刘玉杰  李春宝  齐玮 《中国骨伤》2021,34(10):940-946
肩关节后方不稳发生率明显低于前方不稳,但是临床上诊疗难度大,误诊和漏诊率较高。其病因、临床表现治疗策略与前方不稳完全不同。因此,深入认识肩关节周围解剖结构、掌握检查方法、基于解剖和受伤方式对肩不稳进行分型对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关键作用。CT三维重建对肱骨头及肩盂骨缺损的评估和核磁共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于后方盂唇及关节囊病变评估有助于精确诊断。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对肌性不稳建议保守治疗。创伤性及发育不良性不稳建议手术治疗,具体根据肩盂侧或肱骨头侧损伤行不同术式。肩盂侧损伤根据骨缺损情况行软组织手术、植骨手术或截骨手术来重建后方稳定结构;肱骨头侧缺损则根据前方骨缺损面积行植骨术或肩胛下肌填塞术。手术方式有开放手术和关节镜手术,前者优势在于学习曲线短,固定牢固;后者优势在于微创操作及可以多角度观察病变部位并精确控制骨块位置。本文对将上述问题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浮肩损伤的外科治疗策略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0年3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12例浮肩患者,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22~45岁,平均31.7岁。术前X线及二三维CT提示11例为同侧锁骨骨折并肩胛颈骨折,1例为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肩锁关节脱位。观察其术后并发症,并采用Herscvici功能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26个月,平均15个月。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无感染、钢板及螺钉松动和断裂发生。根据Herscvici等功能评价标准,肩关节功能恢复优9例,良2例,可1例。结论:外科治疗重建浮肩患者肩关节及周边的解剖结构和稳定性,可以缩短肩关节制动及固定时间,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创伤性、单方向、复发性肩关节前方不稳患者实施关节镜下单纯肩关节盂唇固定术和肩关节盂唇固定加关节囊热挛缩术,探讨关节囊热挛缩术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序列临床研究。共有72例符合标准的病例由同一医生施行肩关节镜下前方稳定术。A组32例在1996年至1999年间完成,采用SuretacⅡ组织铆钉固定;B组40例,采用SuretacⅡ组织铆钉加射频关节囊热挛缩术,在1999年至2002年间进行。两组病例的术后康复程序一致,分别在术前与术后3、6、12、24个月进行患者决定因素评价和医生决定因素评价。结果66例获得完全随访,其中A组28例平均随访58个月,B组38例平均随访30个月。所有患者均有Bankart损伤。两组病例在患者决定因素和医生决定因素的疗效评定中结果相同。惟一不良结果是复发性不稳,A组28例中,5例再脱位,1例复发性半脱位;B组38例中,6例再脱位,2例复发性半脱位。大部分复发性不稳发生在术后6~24个月,运动创伤是复发性脱位的主要原因。“Kaplan-Meier”时间-再脱位生存分析显示:两组间的复发性再脱位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别。结论用可吸收组织铆钉进行盂唇修复术治疗肩关节前方不稳时,加用关节镜下关节囊热挛缩术,既不增强术后关节囊强度,也未加重不稳结果。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 We examined the reproducibility and accuracy of high-field MRA in traumatic anterior shoulder instability under conditions resembling clinical practice and assessed the influence of observer experience. MATERIALS AND METHODS: Two radiologists with different experience levels evaluated 61 MRAs. Assessment was independent, blinded and non-sequential. For 40 MRAs, surgical reports were available to assess diagnosis accuracy and influence of observer experience. The assessed lesions were cuff lesions, Hill-Sachs lesions, bony and classic Bankart lesions, greater humeral tuberosity fractures, SLAP lesions and joint capsule lesions. Reproducibility was quantified using kappa coefficients. Accuracy was evaluated wit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rates, positiv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s.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ntage of correctly diagnosed MRAs between the radiologists were tested using McNemar's test for paired proportions. RESULTS: Inter-observer k-values ranged from 0.03 for joint capsule lesions to 0.45 for humeral head lesions. The overall kappa was 0.21 (95% CI; 0.12-0.30). We also observed markedly lower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rates than those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for most lesions. The more experienced radiologist correctly diagnosed 78.9% of all lesions compared to 65.4% for the less experienced radiologist (P < 0.001; McNemar's test). CONCLUSION: MRA-interpretations of traumatic anterior shoulder instability should be regarded with cau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experience level of radiologists can affect reproducibility and accuracy.  相似文献   

13.
刘玉杰  肇刚 《中国骨伤》2020,33(12):1089-1091
<正>由于老龄化进程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肩关节损伤日趋增多[1]。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文明素质的提高,人们对肩关节疾病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肩关节疾病与损伤,严重影响国民健康和生活质量。回顾我国对肩关节疾病的诊疗历史,凡是肩关节疼痛一般都按照肩周炎进行理疗、封闭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正常肩盂CT三维重建标准正面观影像上确定肩盂下部圆心的可行性,比较同一个体左、右肩盂的半径大小,为术前精确定量评估肩盂骨缺损比例提供影像学依据. 方法 本研究测量了35例成人双侧正常肩盂(共70个),每个肩盂均行64层螺旋CT扫描,由1位医生在三维工作站上获得肩盂的标准三维正面观影像及标尺,并将其以二维图像的格式导出.3位医生分别利用AutoCAD2006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做肩盂下部前缘最突点、下缘最突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再做后缘最突点、下缘最突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将两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定为肩盂下部的圆心,分别测量该点到肩盂前下缘、后下缘和后缘的距离.比较3位医生测量的圆心到肩盂前下缘、后下缘和后缘距离值,以及左、右肩盂相应距离的测量数据. 结果 肩盂下部圆心到肩盂后缘最突点之间的距离(即圆的半径)为(14.1±1.6)mm,到肩盂前下缘的距离为(14.0±1.7)mm,到肩盂后下缘的距离为(14.1±1. 6)mm.3位医生测量的圆心到肩盂后缘距离值之间及左、右肩盂相应测量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正常肩盂的CT三维标准正面观影像上利用肩盂下部前、后、下缘最突点确定肩盂下部圆心的方法是简便、可行的,可重复性较高.正常人左右肩盂下部的半径是一致的.以上结论可用于单侧肩盂骨缺损的精确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创伤性肩关节后脱位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2005年5月~2010年10月本院诊治的5例肩关节后脱位进行回顾性研究。5例患者中,本院漏诊1例酒精戒断症状发作后肩关节后脱位,本院及时正确诊断2例,分别为癫痫发作和车祸外伤后肩关节后脱位,外院漏诊2例,分别为车祸和坠落伤。早期正确诊断的2例中,1例行早期闭合复位,1例行切开复位;3例漏诊致陈旧性脱位患者,其中2例行改良McLaughlin手术切开治疗,1例放弃复位治疗。结果随访2~4年(平均32个月),早期闭合复位的1例UCLA肩关节评分33分,早期正确诊断并行切开复位的1例UCLA肩关节评分31分,漏诊的陈旧性肩关节后脱位中2例手术治疗的UCLA肩关节评分分别为27分和30分,未予复位者UCLA肩关节评分22分,但随访时对结果表示满意。结论临床上对肩关节后脱位缺乏足够认识是造成漏诊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早期复位是获得良好肩关节功能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