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郑瑞 《基层医学论坛》2014,(15):1928-1929
目的观察比较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静脉留置针在乳腺癌术后化疗中的使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3月—2012年5月83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PICC)和对照组43例(静脉留置针),比较2组患者一次置管后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置管后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后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置管后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结论在乳腺癌患者的术后化疗中,PICC在留置时间、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方面,都较静脉留置针有着更为突出的优点,是中长期输液治疗一条安全、方便、有效的给药通道,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老年患者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导管留置时间下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分析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老年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并发症的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老年病房住院并进行PICC置管的393例患者,对其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血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3例中50例(12.72%)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并发症;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与导管留置时间和年龄并无直接关系(P>0.05);将血栓组和非血栓组的血栓发生危险因素进行比较,两组之间的静脉血栓病史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在老年患者中仍有较高的发生率;静脉血栓病史是预测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新生儿通过上肢静脉和下肢静脉放置PICC导管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8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新生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经上肢静脉PICC置管,实验组经下肢静脉进行PICC置管,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2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7.50%)。实验组患儿的PICC置管的出血量(1.12±0.53)mL和操作耗时(23.25±8.87)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出血量(1.74±0.57)mL和耗时时间(34.79±10.74)min,并且实验组的留置时间(22.98±5.25)min也明显长于对照的留置时间(17.47±4.3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来说,下肢静脉置人中心导管的效果要好于上肢静脉置入中心导管,具有安全可靠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上的护理应用经验。方法总结43例患者PICC置管方法、维护及置管后的常见并发症。结果43例患者穿刺成功后最长置管时间为360天。正确有效的护理方法对PICC的维护至关重要。结论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运用在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解决了因反复穿刺而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正确有效的维护能延长置管时间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上肢静脉置管和颈外静脉置管方法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保留时间。方法: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分别从上肢静脉(A组:108例)和颈外静脉(B组:72例)穿刺置管,同时用同样方法对导管进行维护。结果:A组置管成功率为98.1%,B组置管成功率97.2%,两组置管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有9例发生静脉炎,4例导管堵塞,3例脱出,低热1例,拔管后体温正常,B组5例导管脱落,两组总的并发症有显著性差异(P〈0.05)。A、B两组导管保留时间大于3个月病例的百分比分别为62.96%和19.44%。结论:上肢静脉置管,使用时间较长,并发症高;颈外静脉置管,静脉炎发生率低,导管容易脱落。PICC置管为肿瘤病人提供了一条创伤小的治疗途径。穿刺留置导管后,需要全面细致的护理,否则导管会因各种并发症而拔管,导致留置导管失败。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enous port access,VPA)与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乳腺癌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选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入院时间的不同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120例乳腺癌分为2组,每组60例,分别给予VPA和PICC,比较2组的置管成功率、留管时间、相关并发症。结果一次性置管成功率:VAP组为100%, PICC组为66.7%;留管1年以上:VAP组为59例,PICC组4例;并发症:VAP组为1例,PICC组9例。结论VPA是乳腺癌静脉化疗的理想通道,可减轻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与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TIVAP)在脑胶质瘤患者中的应用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杭州市肿瘤医院行PICC或TIVAP置管的130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置管方式将其分为PICC组(55例)和TIVAP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前后1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变化、导管相关总并发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因导管并发症拔管率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 置管后1周,PICC组患者的D-D水平显著高于本组置管前1周和TIVAP组(P<0.05);TIVAP组患者置管前后的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VAP组患者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因导管并发症拔管率均显著低于PICC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PICC组(P<0.05)。结论 脑胶质瘤患者PICC置管后1周D-D水平升高,在该时段应加强深静脉血栓防治管理。与PICC相比,TIVAP对D-D水平影响较小,临床应用效果更好,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杨玉惠  张熙  金淑权 《当代医学》2014,(11):120-121
目的:探讨集中式规范维护导管在基层医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乐山市五通桥区人民医院2010年12月~2013年6月35例PICC置管患者(含异地置管11例)进行集中式导管维护。采取每周星期二、星期五为患者导管维护时间,加强护士技能培训,设立门诊导管维护护士,制定维护流程,重视患者及家属等健康教育措施。结果患者对导管维护依从性提高,并发症减少,患者满意度提高。结论对PICC患者带管期间进行集中式导管规范维护,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及顺利完成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王辉  周静  王敏 《四川医学》2013,(11):1762-1763
目的 成立静脉治疗小组品管圈,开展了以"减少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提供专业导管维护、延长带管时间"为课题的品管圈活动.方法 按主题选定、活动计划拟订、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订、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和改进等10个活动步骤实施品管活动.结果 全体护理人员认识到"品管圈"活动符合科学的管理理念,倡导了全体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 减少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了带管时间.结论 品管圈活动在静脉治疗小组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减少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提供专业导管维护、延长带管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治疗间歇期的风险因素及安全管理防范措施.方法 对271例应用PICC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治疗间歇期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因素以及实行安全管理防范措施的效果.结果 271例应用PICC置管的乳腺癌患者中267例在治疗间歇期通过安全管理的实施,顺利避开各种护理风险因素的干扰而达到治疗目的,4例因并发症而提前拔管.结论 对临床行PICC置管的乳腺癌患者注意局部观察和护理,加强安全管理,出现护理风险因素及并发症后正确处理,不但可以提高PICC导管置管的成功率、延长使用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可以保证乳腺癌患者长期输液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李俊英  符琰  余春华 《四川医学》2013,(10):1484-1486
目的 探讨专业化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护理对肺癌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影响,降低CRBIS的发生率,提高PICC护理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585例肺癌患者置入PICC发生CRBSI情况和导管留置时间.将2009年1~12月置入PICC的198例患者作为非专业组,非专业组由护理组长对分管患者进行PICC置管及导管维护;将2010年1~12月置入PICC的387例患者作为专业组,专业组由PICC专职护士统一对所有患者进行PICC置管,对导管的维护进行全程质量监控.比较两组患者CRBSI的发生情况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 专业组发生2例CRBSI,发生率0.52%,导管平均留置时间(114.4±48.7)d;非专业组发生3例CRBSI,发生率1.5%,导管平均留置时间(81.3±41.2)d.专业组与非专业组患者CRBSI、导管平均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专业化置管可提高PICC护理质量,能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率,延长导管的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2.
李艳  启连  李婷  李伟珍 《当代医学》2014,(31):117-119
目的探究改进护理方案对行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留置(PICC置管)肿瘤患者相关导管不良事件的影响,并为临床优质护理积累经验。方法选取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于201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置管与维护;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4例患者,设为研究组,给予改进护理方案。记录2组患者出现导管相关性不良事件例数及导管留置时间,并做好对比。结果研究组出现导管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82%,对照组为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置管时间为(10.76±1.21)个月,对照组为(8.91±0.9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护理方案对行PICC置管肿瘤患者而言,能够降低导管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延长留置时间,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PICC堵管预防中“A—C—L”,导管维护程序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5月于本科住院治疗期间接受PICC的64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导管维护方法,观察组接受“A—C—L”导管维护程序,对比两组导管堵塞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PICC导管分别采用不同维护方法维护后,在患者接受PICC导管留置期间,对照组PICC堵管发生率为18.75%(6/32),观察组中无PICC堵管现象发生,观察组堵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患者接受PICC置管治疗时,采用“A—C—L”导管维护程序可有效预防堵管现象发生,可有效保证患者临床治疗质量,大幅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4.
李燕  王璇 《中国医药导报》2014,(12):116-1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静脉导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临床使用情况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采用常规穿刺行PICC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置管术过程中出血量、导管留置时间、贵要静脉及其他静脉使用情况、肘上下适用情况、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肘上下穿刺置管使用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肘上下适用分别为96例和100例,对照组肘上下适用分别为11例和66例,观察组适用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贵要静脉利用情况分别为89例和6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95±18),(136±1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次置管成功率为93.0%,对照组1次置管成功率为5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82,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总成功率为100.0%,对照组置管总成功率为7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29,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静脉导入PICC术极大地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导管并发症,增加导管置管时间,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化疗患者带管居家期间出现的护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及干预,制订相应的对策,确保患者留置PICC带管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3年9月于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超声引导下改良PICC置管化疗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带管居家期间进行持续跟踪随访,对导管相关并发症、自我维护问题、日常生活问题等进行及时干预及健康教育,分析第1次和第2次随访结果 。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后,第2次随访除静脉炎外,局部感染(4.3%)、导管部分脱出(2.2%)及并发症总发生率(7.6%)均较第1次随访(13.0%、9.8%、26.1%)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第2次随访导管维护〉7d、不换贴膜、提重物及过度活动等导管自我维护问题发生率分别为4.3%、3.3%、3.3%、1.1%,较第1次随访(17.4%、12.0%、10.9%、9.8%)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限制家务、沐浴减少、只擦身日常生活问题发生率(9.8%、7.6%、14.1%)均较第1次随访(42.4%、18.5%、30.4%)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通过电话随访对带管患者居家期间的护理问题进行分析及干预.改变患者的不良行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保证导管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途径在新生儿应用的效果对比,以寻求最佳置管途径。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诊治的120例PICC置管新生儿,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上肢静脉)和观察组(下肢静脉),每组各60例,对两组出血量、操作时间、留置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以及置管并发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操作时间明显缩短[(25.0±10.0)min比(35.0±12.0)minl,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升高(83.3%比66.7%),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降低(6.7%比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出血量、留置时间、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静脉PICC置管较安全、可行,可尝试性常规选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诱发导管堵塞并发症中的应用,为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100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循证护理,以PICC留置期间患者导管堵塞的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置留时间及患者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对两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运用循证护理的试验组血管堵塞的发生率和非计划拔管率明显下降,留置时间和患者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方法应用于肿瘤患者的治疗领域,可明显减少经PICC置管诱发导管阻塞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为循证护理在临床上的应用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ICC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及护理。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化疗患者40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应用颈内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化疗患者40例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平均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及两组患者穿刺过程中的并发症或意外情况,如周围静脉炎、血气胸、重新调整导管位置、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感染、渗漏等。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达90%(36,40),对照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达70%(28/40),观察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O.01);观察组患者穿刺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合计10%(4/40),观察组患者穿刺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合计25%(10/40),观察组患者穿刺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恶性肿瘤化疗中应用PICC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延长导管留置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9.
成芳  冯萍 《中外医疗》2013,32(20):6-8
目的分析长期化疗患者留置PICC导管的问题。探讨留置PICC导管的管理方案,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长期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5例,观察组行PICC加强管理,对照组行传统管理,比较两组在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及知晓率等方面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ICC并发症发生低于对照组,特别是导管脱落、导管移位、穿刺口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发生,PICC导管的寿命也明显的较长,患者对生活质量情况的满意度、知晓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长期化疗患者行PICC导管期间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确保了导管的正常使用,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王位萍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9):2305-2306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进行化疗的常见并发症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78例肿瘤患者采用PICC导管进行化疗,对PICC置管和留置过程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干预进行分析。结果:PICC置管与留置过程并发症发生情况:机械性静脉炎12例(15.38%),导管异位8例(10.26%),渗血、血肿8例(10.26%),导管置入困难6例(7.69%),导管堵塞、导管滑出、皮肤过敏各4例(5.13%),穿刺点感染2例(2.56%)。经过针对性预防护理后并发症得到有效缓解。结论: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并发症不容忽视,及时有效的预防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痛苦,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