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区获得性肺炎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目的调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特点、严重程度及预后,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分析CAP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分析研究其年龄、基础病、1年内因肺炎住院史、病原学特点和CAP严重程度及死亡率.结果 315例CAP中,男215例,女100例,年龄18~102岁,平均(64±24)岁.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252例(80%);非老年组63例(20%).180例(57.2%)未能明确病原.基础病的特点为,非老年组CAP患者基础病少;老年组CAP患者均患1种以上的基础病.CAP患者严重程度分层和转归按肺炎预后评分系统(PORT)进行分层,Ⅰ级31例(9.9%),无死亡;Ⅱ级32例(10.1%),1例死亡(3.1%);Ⅲ级198例(62.8%),5例死亡(2.5%);Ⅳ级40例(12.7%),1例死亡(2.5%);Ⅴ级14例(4.5%),9例死亡(64.5%).Ⅱ级以上患者在1年内因CAP住院占50%以上.结论慢性基础疾病是老年CAP的重要的危险因素.1年内因CAP住院在CAP的发病和增加其危险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半数以上的 CAP患者感染的病原不明,表明CAP有效的初始经验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无反应性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病原学及病因诊断。方法分析我院40例无反应性CAP,其中A组12例伴COPD等基础病,B组28例无基础病。按CAP指南治疗无效,后完善检查,明确诊断。结果 A组8例曲霉菌、3例结核;1例病原菌不详,在万古霉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后好转。B组中,致病菌明确的耐药菌共10例,结核杆菌、曲霉菌各2例,非感染性疾病5例,肺炎链球菌合并结核菌1例;病原菌不详、在万古霉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后好转8例。结论对伴基础病的无反应性CAP,以曲霉菌、结核菌感染常见,不伴基础病者,以耐药阳性球菌或阴性杆菌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2(Ang-2)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中的表达,并评估其与CAP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老年CAP住院患者共118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普通肺炎组(67例)和重症肺炎组(51例),同时选取40例老年无肺炎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Ang-2、白...  相似文献   

4.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是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据报道,美国每年约200万至300万例CAP患者,在110万例需住院治疗的患者中,约70万例是老年患者。近来,英国一项调查研究发现:65~69岁间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LRTIs)发生率是92.21次/1000人年,而85~89岁则上升到187.91次/1000人年; CAP的发生率达25~44/1000人年,年龄>85岁的可高达52/1000人/年或更高。Ewig等对德国医疗健康质量保障体系中关于CAP患者临床基本资料进行的分析,共纳入388406例CAP患者,其中老年患者314580例,研究显示:随年龄增加,CAP患者的死亡率增加,年龄60~69岁患者死亡率为9.57%,70~79岁患者死亡率为13.86%,80~89岁患者死亡率达19.14%,≥90岁患者死亡率高达25.45%。老年人易患CAP的可能原因是由其临床自身特点决定的,年龄的增加使得免疫功能下降,且患者常并存多种慢性疾病,若同时伴有营养不良时,则老年患者更易增加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5.
重症肺炎的抗炎辅助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肺炎仍是各种感染导致死亡的主要病因.据统计,普通病房与ICU中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的病死率分别为5.1%和36.5%,其主要原因为重症肺炎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易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不仅是致病菌的作用,还有机体免疫过程中引起的炎症瀑布效应.目前研究结果显示,现有的抗感染治疗不能进一步降低重症肺炎的病死率.因此,如何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积极探索其他辅助治疗方法,降低重症肺炎的病死率,已成为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瞬时弹性超声诊断仪FibroTouch、FibroScan实施受控衰减参数(CAP)无创定量诊断脂肪肝与肝脏穿刺病理结果的对比及相关分析。方法 对2013年7-10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对病理确诊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应用FibroTouch、FibroScan-502机型测定肝脏脂肪含量(CAP值)。结果 41例CHB患者与20例NAFLD患者同时接受FibroTouch、FibroScan检查,测定的CAP与患者体质量指数(BMI,r分别为0.42,0.61;P分别为0.02,0.000)及肝细胞脂肪变呈正相关(r分别为0.54,0.56;P均<0.001);33例病理诊断肝细胞脂肪变>5%的患者FibroTouch与FibroScan测定的CAP值均显著高于28例无脂肪变的CAP值[FibroTouch:(252.18±41.23)dB/m比(220.68±54.75)dB/m,P=0.04;FibroScan:(291.61±56.80)dB/m比(215.75±45.11)dB/m,P=0.000];FibroScan测定肝细胞脂肪变<30%患者的CAP值、肝细胞脂肪变30%~60%患者的CAP值、>60%脂肪变组的CAP值间存在差异(F=6.82,P=0.004),且肝细胞脂肪变<30%患者的CAP值低于>60%脂肪变组的CAP值[(258.73±52.54)dB/m比(327.42±49.08)dB/m,P=0.04]。但FibroTouch对上述3组患者测定的CAP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0,P=0.12)。结论 FibroTouch与FibroScan测定的CAP值均能评价肝细胞脂肪变,CAP值的高低与患者的BMI大小、肝病理脂肪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FibroScan测定的CAP值能区分轻度与重度的脂肪变,而FibroTouch测定的CAP值不能区分,可能与本组实验病例过少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凝血功能与患者病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糖尿病并CAP患者和单纯糖尿病患者各65例的凝血功能资料,并将65例糖尿病并CAP患者按是否合并呼吸衰竭及出院时转归将其分为呼吸衰竭组(A组)和无呼吸衰竭组(B组),生存组和死亡组。结果:糖尿病并CAP组患者和单纯糖尿病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计数(PLT)及D-二聚体(D-D)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8%和6%、62%和8%、17%和8%、75%和1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并CAP呼吸衰竭组患者Fbg、D-D测定值均显著高于无呼吸衰竭组患者(P0.05)。糖尿病并CAP死亡组患者较生存组患者PT、D-D、Fbg增高,而PLT降低(均P0.01)。糖尿病并CAP患者PLT、D-D与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有相关性(P0.01)。结论:糖尿病并CAP患者凝血功能较单纯糖尿病患者异常,尤其PLT、D-D值与病情严重程度及病死率有关。  相似文献   

8.
系统性红斑狼疮487例住院患者发热的病因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热的病因,活动性发热与感染性发热的临床特点以及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5月SLE伴发热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情况等.结果 共有487例SLE住院患者伴发热,其病因为:感染265例、疾病活动206例、活动合并感染8例、肿瘤4例,其他4例.常见的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61.3%,皮肤黏膜10.9%,中枢神经系统9.1%.常见的病原体主要为:细菌77.4%,真菌13.5%,病毒7.8%.大部分SIN活动性发热患者(81.0%)在给予相当于泼尼松剂量≤100 mg/d治疗1~5 d后体温可恢复正常.通过对照研究,补体C3、C4、CH50下降.贫血,淋巴细胞增多,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核抗体(ANA)滴度升高,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高与活动性发热相关;原发病病程长,发病年龄大,血清C反应蛋白(CRP)升高,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增多,整个病程中糖皮质激素累积剂量高,以及发热前6个月曾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与感染性发热相关.结论 感染和疾病活动是导致SLE住院患者发热的主要原因.两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不尽相同,慎重并正确地应用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是改善SLE发热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抗皮肤基底膜带(BMZ)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循环中的存在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0例SLE患者血清抗BMZ抗体,并分析其与SLE的临床表现、免疫指标的相关性。结果47例(67%) SLE患者存在循环抗BMZ抗体,其中IgG>IgM>IgA;抗体主要结合于盐裂皮肤的表皮侧,少数可结合于真皮侧或表、真皮两侧;伴皮肤损害的SLE患者循环抗BMZ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无皮肤损害者(P<0.05);病情处于活动期或伴肾脏损害、关节炎、脱发、光敏感、抗dsDNA抗体阳性的SLE患者与病情处于稳定期或不伴以上临床表现、抗dsDNA抗体阴性的患者比较,其抗BMZ抗体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SLE患者循环中存在较高发生率的抗BMZ抗体,具有抗体/抗原的异质性;抗BMZ抗体的出现与SLE皮肤损害有关,而与病情活动、其他临床表现、抗dsDNA抗体无关;抗BMZ抗体可能参与了SLE皮肤损害的免疫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roET-1在评估CAP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对我院42例CAP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同期48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根据美国重症肺炎诊断标准,分为重症肺炎组及普通肺炎组,通过统计学处理分析不同组别间proET-1、PCT和白细胞计数差异性。结果 37例普通CAP与5例重症CAP的比较,proET-1及PCT检测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1和0.05),而白细胞计数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42例CAP患者(普通+重症)与对照组比较,proET-1、PCT及白细胞计数的检测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37例普通CAP患者入院时与病情痊愈时(或病情好转时)相比较,白细胞计数及PCT检测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01和0.05),而proET-1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 proET-1及PCT水平和白细胞计数可以作为CAP感染的炎性标记物;proET-1及PCT血浆水平可以预测CAP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且proET-1优于PCT。  相似文献   

11.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伴发晕厥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伴发晕厥时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评价其治疗转归。方法:516例急性PTE患者,按照是否伴发晕厥分为2组,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4d的症状、体征,并进行心脏超声、核素肺灌注显像和(或)CT肺动脉造影检查,在治疗后14d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516例急性PTE患者中有67例出现晕厥,发生率13.0%。PTE伴晕厥者以大面积和次大面积PTE为主,心悸的发生率高于无晕厥者(P<0.001),低血压或休克、P2亢进和发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晕厥者(P<0.01);右心室功能不良在PTE伴晕厥者中多于无晕厥者(69.6%vs40.4%,P<0.001),核素肺灌注显像7个以上肺段受累者(73.3%)多于无晕厥者(48.1%);CT肺动脉造影(CTPA)显示,PTE伴晕厥者有94.7%累及中央肺动脉,而无晕厥者有74.3%累及中央肺动脉(P=0.001);治疗后14d,PTE伴晕厥者死亡4例(6.1%),明显高于无晕厥者(P=0.002)。结论:PTE伴晕厥者多有血流动力学异常或右心功能障碍,肺血管堵塞面积较大,容易发生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我院急诊科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health care associated pneumonia,HCA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自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我院急诊科就诊的肺炎患者临床资料,并从发病年龄、合并基础疾病、痰培养结果、需呼吸机支持、住院天数及预后,与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相比较。结果入组HCAP患者68例,CAP患者82例,HCAP患者合并基础疾病65例(95.6%),明显高于CAP 32例(39%);HCAP痰培养阳性率48.3%,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64.3%,与CAP(23.1%)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HCAP患者住院天数、需呼吸机支持患者、死亡率均高于CAP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CAP是与CAP不同的肺炎类型,多为老年患者,合并症多,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存在细菌耐药性高,预后差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肝衰竭(ALF)、亚急性肝衰竭(SALF)、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病因. 方法回顾性总结1977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因、年龄、性别、转归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LF的前三位病因是:HEV感染(33.96%)、HBV感染(13.21%)与药物性肝病(9.43%);SALF为药物性肝病(31.53%)、HEV感染(16.22%)、HBV感染(9.91%);ACLF为HBV感染(90.29%)、洒精性肝病(2.65%)、HBV与HEV重叠感染(2.26%).常见嗜肝病毒感染者占90.09%(1781例),其中单HBV感染占92.93%(1655例).在HBV感染者中(1655例),26~55岁患者占77.10%(1276例).2005-2007年酒精性肝衰竭患者39例,占酒精性病因患者的81.25%(48例);2006-2007年药物性肝衰竭共23例,占药物性病因的56.10%(41例).除药物性肝损伤外,其他病因均男性多于女性.三类肝衰竭总治愈,好转率为35.56%,HEV感染性肝衰竭的治愈,好转率高于药物性肝衰竭(x2=4.42,P<0.05),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类型肝衰竭主要病因不同;HBV感染居肝衰竭病因之首,酒精性、药物性肝衰竭呈上升趋势;HEV感染性肝衰竭治愈、好转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FibroScan~实施受控衰减参数(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CAP)无创定量检测肝脂肪变的影响因素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46例,慢性乙型肝炎并肝脂肪变患者31例。以肝活检为"金标准"评价肝脂肪含量,其中肝脂肪变分级S0:5%;S1:5%~33%;S2:34%~66%;S3:66%。使用FibroScan-502机型及M探头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CAP值测定。分析CAP值与肝脂肪含量、人体学指标及生化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肝脂肪变处于S0、S1、S2、S3的患者分别有12例、29例、31例、5例。CAP值随着肝脂肪变分级增加而增大,各级肝脂肪变患者CAP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990,P=0.000),相邻两级间CAP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CAP值与体质指数(BMI)(r=0.368,P=0.001)、腰围(r=0.298,P=0.008)、肝脂肪变分级(r=0.696,P=0.000)呈正相关,与年龄(r=-0.335,P=0.003)呈负相关。当控制了肝脂肪变分级后,偏相关分析显示,CAP值仍与BMI(r=0.242,P=0.035)、腰围(r=0.243,P=0.034)呈正相关,与年龄(r=-0.142,P=0.222)的相关关系消失;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仅肝脂肪变分级是肝脏CAP值的独立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发现,CAP诊断肝脂肪变程度≥5%、≥34%、≥67%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1(P=0.000)、0.862(P=0.000)、0.889(P=0.004),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79、318、332 dB/m。结论 FibroScan~实施CAP无创定量检测肝脂肪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肝脂肪变分级是肝脏CAP值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采用大、小两种颗粒明胶海绵混合糊剂与单一大颗粒或小颗粒明胶海绵混悬液栓塞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穿孔(CAP)的安全性和疗效差异。方法:汇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5-01至2016-12期间冠心病中心所有行PCI病例资料,选取术中出现Ⅱ型和Ⅲ型CAP并用单一大颗粒(350~560μm)明胶海绵(大颗粒组)、单一小颗粒(150~350μm)明胶海绵(小颗粒组)或大小两种颗粒明胶海绵混合糊剂(混合颗粒组)栓塞处理的患者,收集和比较分析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介入相关指标、栓塞术后效果等情况。结果:59 957例行PCI的患者中,符合入组标准的CAP患者共45例(0.08%)。患者平均年龄(60.2±10.6)岁,男性39例(86.7%)。大颗粒组、小颗粒组、混合颗粒组患者分别有11例(24.4%)、22例(48.9%)和12例(26.7%)。三组间Ⅱ型、Ⅲa型及Ⅲb型CAP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1例(91.1%)患者栓塞治疗成功。4例栓塞失败的患者行补救性覆膜支架置入后CAP愈合,术后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大颗粒组、小颗粒组、混合颗粒组的栓塞治疗成功率分别为72.7%(8/11)、95.5%(21/22)和100%(12/12),栓塞术后无复流发生率分别为18.2%(2/11)、4.5%(1/22)和0%(0/12),慢血流发生率分别为27.3%(3/11)、27.3%(6/12)和8.3%(1/12),慢血流和无复流总发生率分别为45.5%(5/11)、31.8%(7/22)和8.3%(1/1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PCI术中出现的CAP,用大、小两种颗粒明胶海绵混合糊剂栓塞治疗安全、有效。与单纯大颗粒或小颗粒明胶海绵混悬液相比,两种颗粒明胶海绵混合糊剂或有助降低术中无复流和慢血流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内毒素(LPS)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科2004年11月至2005年2月住院的CAP患者36例,同期健康对照组18名,采用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法检测PCT,自动免疫散射速率比浊法测定CRP,ELISA法检测LPS,同时检查血白细胞(WBC)计数。结果36例CAP患者中,PCT、CRP、LPS、WBC的敏感性分别为80%、92%、94%、47%;特异性分别为88%、64%、30%、95%。PCT评分在CAP中重度组(Fine危险分层Ⅲ、Ⅳ、Ⅴ)高于病情轻度组(Fine危险分层Ⅰ、Ⅱ)(P<0.01)。结论测定PCT、CRP、LPS对CAP有一定的诊断价值,PCT水平对肺炎的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二聚体和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科2011年1月~2015年4月收治102例成人CAP住院患者不同危险分组中D-二聚体变化情况及肺炎累及范围、有无合并胸腔积液对D-二聚体的影响,观察不同组间的差异。按CURB-65标准将102例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结果低、中、高危CAP患者D-二聚体异常率分别为62.1%(36/58)和100%(22/22)、95.4%(21/22)。中、高危组CAP患者D-二聚体测定值分别为(3.007±0.329)ug/ml、(5.404±1.394)ug/ml,均显著高于低危组(1.068±0.134)u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与肺炎严重程度存在等级相关性。多肺叶CAP患者D-二聚体水平(3.235±0.528)ug/ml较单肺叶(0.992±0.167)ug/ml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伴类肺炎性胸腔积液患者D-二聚体(3.154±0.501)ug/ml较未合并胸腔积液组(0.890±0.151)ug/ml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P患者血浆D-二聚体显著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肺炎范围及是否合并胸腔积液影响凝血功能,推测D-二聚体可能成为重症CAP患者良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近4年阜外医院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病原微生物特点、治疗及预后,提高该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3年至2016年300例住院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其基础病因、致病微生物分布及临床转归情况。并对单纯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300例患者平均年龄(40.0±15.7)岁。基础病因中先天性心脏病所占比例最高,106例(35.3%),其次为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67例(22.3%)和心脏手术及介入治疗术后31例(10.3%),风湿性心脏病仅13例(4.3%)。临床表现最常见为心脏杂音280例(93.3%)和发热253例(84.3%)。并发症最常见的是心力衰竭226例(75.3%),其次为栓塞并发症50例(16.7%)。血培养阳性118例,阳性率为52.4%,其中链球菌仍然是最常见的致病菌,90例(76.3%),其次为葡萄球菌, 13例(11.0%)。300例患者中有274例(91.3%)有阳性发现(赘生物、瓣膜穿孔、脓肿、人工瓣瓣周漏等),237例手术或病理所见与超声心动图符合。住院病死率为3.0%。外科治疗治愈好转率明显高于内科治疗(96.6%vs 48.6%,P0.001)。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基础心脏病因最常见的是先天性心脏病。链球菌依然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培养阳性率低,超声心动图阳性表现成为最为重要的诊断依据。早期、有效、规律的抗菌药物治疗仍是治疗基础,及时的外科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伴和不伴肺炎旁胸腔积液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患者的基础疾病因素、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疾病严重程度,分析影响CAP合并肺炎旁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CAP患者临床数据,将患者分成合并胸腔积液组(CAP-PE组)和不合并胸腔积液组(CAP组),采用多因素方法分析CAP患者发生肺炎旁胸腔积液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其ROC曲线预测模型。结果 共343例CAP患者纳入分析,其中CAP-PE组176例(51.3%),与CAP组相比,CAP-PE组以男性和年龄≥65岁居多,合并基础疾病比例较高,且感染生物标志物和凝血功能明显异常。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淋巴细胞、白蛋白和D-二聚体是影响CAP合并肺炎旁胸腔积液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显示,将上述三个参数联合应用于肺炎旁胸腔积液形成的预测优于单个变量,其曲线下面积为0.815。结论 CAP-PE组的临床指标明显异常于CAP组。经过多因素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白蛋...  相似文献   

20.
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对脑梗死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于 1999- 0 2~ 2 0 0 1- 0 4采用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 (ILIB)疗法治疗脑梗死患者 ,观察其对脑梗死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选择 6 0例经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 (发病 7d以内 )患者 ,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ILIB组。常规治疗组男 17例女 13例 ,年龄 (5 4 9± 10 2 )岁 ;ILIB组男 16例女14例 ,年龄 (5 5 6± 9 8)岁。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比例、既往史、伴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所有病人均排除自身免疫性、感染性及肿瘤性疾病 ,治疗前及治疗中未用皮质激素及其它已知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