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骤,病死率高,急诊介入治疗(PCI)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技术;主动的心肌再灌注治疗,可以达到及时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范围、减少并发症的目的。对于急性心梗的患者,时间就是生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慢性心肌梗死(MI)病人局部心肌灌注与存活心肌范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获得了地方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每个参与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对象为29例心肌梗死初发病人,并成功接受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至少6个月后。行MR延迟增强检查来确定心肌梗死区域及存活心肌比例(VMR),以心肌梗死区内非疤痕像素占总像素的百分比来进行量化。  相似文献   

3.
正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采用细胞疗法对于心肌灌注恢复的作用。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HEBE临床试验分支研究,获得伦理委员  相似文献   

4.
已有大量临床实验证实,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急诊介入治疗能持久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的血流,挽救濒死心肌,改善患者的预后。国内相关报道较少。为此,我们对比研究了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接受介入治疗是否减少首次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5年各种原因死亡。方法对4年间年龄≤75岁首次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患者521例进行1~5年随访,电话及门诊随访患者本人或死者的第一亲属,终点为各种原困死亡。用t检验、卡方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和Cox多回归法对人口资料、基线病情和介入治疗方法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接受介入治疗者275例(其中急诊介入220例,择期介入55例),接受非介入治疗者235例,介入治疗组各种原因死亡10例(3.6%),非介入治疗组各种原因死亡45例(19.1%)。卡方检验显示:介入治疗组各种原因死亡明显减少且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介入治疗组1~5年生存率高于非介入治疗组且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Cox回归法多因素分析显示:介入治疗与各种原因死亡独立相关。结论对75岁以下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能独立显著减少患者在1~5年的各种原因死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2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灌注断层显 像和冠状动脉病变的特征性改变。方法 25例2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单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例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静态和硝酸甘油介入心肌断层显像)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25例2DM合并心肌梗死者冠状动脉造影3支病变占60%,明显高于对照组(40%);拟肌灌注检出的放射性缺损节段数为32.25%(129/400),而对照组为15.62%(25/160)。结论 2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呈广泛多节段灌注缺损,冠状动脉多为多支病变,重度狭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诊介入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高危UAP104例随机分为急诊介入组69例,非急诊介入组35例,均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观察30天内心脏事件(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再次介入治疗及冠脉搭桥手术)的发生率、症状缓解率、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经比较,急诊介入高危UAP降低了30天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P〈0.05),缩短了症状缓解及住院时间(P〈0.05);降低了住院费用(P〈0.05)。结论:急诊介入治疗高危UAP病人效果好、安全,并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发病在12 h内的3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冠脉介入治疗。结果310例患者中共植入465枚支架,其中裸支架119枚,药物支架346枚。304例患者介入治疗获得成功,无一死亡病例,成功率达98%。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药物支架和裸支架一样可安全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建立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以组织病理学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为金标准,评价第二代双源CT双能量“一站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结合心肌灌注成像(MPI)检测急性心肌梗死的准确率。方法7只健康小型猪,采用导管介入冠状动脉明胶海绵栓塞方法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在造模前20 min、心肌梗死后即刻、心肌梗死后24 h行CAG及双能量模式CCTA和MPI。采用心肌17节段法评价心肌碘图灌注缺损。双盲法由2名放射科医师对图像进行评价,以病理和CAG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双能量CCTA结合心肌灌注碘图诊断心肌灌注缺损节段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双能量碘图显示45个梗死节段和40个非梗死节段。以病理和CAG结果为金标准,基于节段分析得出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95%、95%、93%;基于血管分布区域分析,双能量CT心肌灌注检测心肌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86%、89%、100%。单次双能量扫描平均有效射线剂量为(3.07±0.85)mSv(2.21~4.49 mSv)。结论以病理和CAG结果为金标准,第二代双源CT双能量“一站式”CCTA结合心肌灌注碘图检测急性心肌梗死准确率较高,CCTA的图像质量好。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再灌注的MRI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再灌注的MRI实验研究苏宏冯晓源沈天真陈君坤陈星荣随着心血管介入放射学的迅速进展,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血流再灌注成功率明显提高,其对于降低AMI死亡率起到了重要作用[1]。准确判定AMI溶栓治疗后有无血流再灌注,对评价临床疗效及...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MR心肌灌注成像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采用MR首过灌注成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组织血流灌注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犬9条,对照组犬4条;心肌梗死患者16例,正常对照组8例。采用磁化准备梯度回波(turboFLASH)序列行MR首过灌注及延迟成像扫描,绘制左心室各壁心肌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分析病变心肌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特点。结果心肌梗死模型犬及未溶栓治疗组心肌首过呈低强化,延迟扫描信号强度高于正常心肌,曲线上升时间、上升斜率、峰值时间和对比增强率明显低于正常心肌。心肌梗死溶栓再灌注组首过及延迟均强化,延迟扫描时病变心肌信号强度高于正常心肌,信号强度-时间曲线仅曲线上升时间延长。心肌梗死模型犬和未溶栓治疗组病变心肌峰值信号强度较正常心肌明显降低,分别为正常心肌的(44.8±13.0)%和(54.5±12.0)%,溶栓再灌注组病变心肌峰值信号强度可达正常心肌的(90.8±13.0)%。结论turboFLASHMR心肌首过灌注成像有助于评价心肌血流灌注及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12.
为观察VEGF165cDNA治疗缺血心肌后心肌灌注和代谢的变化,将36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成基因组、空质粒组和心肌梗死组(n=12),采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检查不同时期实验区心室壁节段心肌灌注和代谢变化。结果发现,基因组4周和8周时左心室前壁、前侧壁、前间壁血流灌注量和FDG摄入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急性心肌梗死转染VEGF165cDNA后4周和8周成活心肌的数量显著增加,成活心肌功能显著恢复。  相似文献   

13.
骆十姐  吕艳  吴静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9):1706-170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护理要求及配合。方法:对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12h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术,总结此术式患者主要的护理诊断和措施。结果:急诊PCI术疗效肯定,术中病情及护理要求变化复杂,快捷的护理流程和医护熟练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结论:快捷的护理流程及专业的护理技术是缩短手术时间及安全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我院2009-05~2011-05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年龄45~80(60.7±7.5)岁,均于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术,未溶栓。随机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n=38)和对照组(n=32),两组在介入术前常规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阿托伐他汀80 mg;PCI术中均给予肝素8 000~10 000 U。替罗非班组PCI术前第10~30分静脉注射替罗非班(商品名欣维宁,武汉远大制药厂,每瓶5 mg/100 mL)10μg/kg(3 min注完),然后以0.15μg/(kg.min)静滴维持36 h~72 h。观察两组PCI术后即刻梗死相关血管(IRA)血流情况(TIMI分级),术后30 d内出血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TIMI 3级血流94.7%(36/38),对照组75%(24/32)(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替罗非班组5.3%(2/38),对照组25%(8/32)(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减少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0年代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有了快速进展,以主动地恢复梗死区相关血管的灌注来替代被动地保存残存心肌的治疗措施,其中静脉溶栓和急诊介入治疗是两个主要手段,我们对32例AMI病人,根据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32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 STI)检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前后不同时期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变化,探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对定量评价再灌注后心肌功能恢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成功行PCI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例,分别于PCI术前、术后7天及术后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相关参数采集,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2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相同检查及图像采集分析。测量二尖瓣E峰和A峰,并计算出E/A值;用改良的Simpson′s公式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采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量狭窄冠脉供血的缺血心肌和正常冠脉供血的非缺血心肌应变指标: LS、RSpeak、TP、SRe及SRa值。结果急性心肌梗死会导致心脏整体及局部的收缩及舒张功能改变,再灌注后,心肌舒张功能的恢复较收缩功能需更长时间;心脏整体功能恢复正常时,其局部心肌运动功能仍可存在异常。结论应用STI技术可以定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PCI术治疗后左心室的整体及局部功能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7.
溶栓疗法是近几年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MI)的重要进展之一,尤其在无条件开展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基层医院显得更为重要。90%以上AMI患者是冠状动脉血栓闭塞所致,故溶栓治疗是血管再通恢复心肌再灌注限制心肌坏死范围扩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研究旨在观察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在临床应用的策略.方法76例ST段抬高和(或)新发生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52例,女24例;年龄43~82(61.5±13.6)岁.采用经股动脉或经桡动脉途径常规方法,行急诊冠脉造影和急诊PCI.结果76例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达TIMI3级73例(96.1%),TIMI血流2级1例,失败2例.74支IRA共植入支架97枚,胸痛发作至IRA再通时间≤12 h和>12h两组在年龄和性别方面有显著差异,胸痛发作至IRA再通时间>12 h组的冠脉多支病变和心功能不全发生率高.结论急诊PCI不仅及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而且能消除狭窄,减低心脏事件发生率.故有条件的医院应首选PCI为急性心梗患者的治疗措施,尤其对高龄患者、有溶栓禁忌征者及有心原性休克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 TMZ)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R)的保护作用。方法 266例初发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132例)和对照组(134例)。曲美他嗪组于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后即刻给予负荷剂量曲美他嗪(60 mg),术后继续应用曲美他嗪(20 mg,3/d)3个月。记录两组患者PCI术中TIMI血流分级和TIMI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grade, TMPG)。术后24 h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在PCI术前及术后1、3个月分别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曲美他嗪组PCI术中血流达到TIMI-3级和TMPG-3级例数较多,术后24 h心肌酶TNI[(17.04±1.71)ng/ml vs(14.39±1.42)ng/ml,P=0.001]、CKMB[(90.32±9.26)U/L vs (82.55±8.04)U/L,P=0.001]较显著降低。PCI术后3个月,曲美他嗪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优于对照组[(54.81±3.27)%比(52.26±2.55)%,P=0.001]。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应用曲美他嗪能降低PCI术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长期应用曲美他嗪能够改善远期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入选标准的患者83例,按时间顺序分为未应用替罗非班组(对照组37例)及急诊室应用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组46例)。观察两组患者心电图变化以及出血并发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组术后30分钟ST段回落明显增加(87.0% vs 64.9%,P〈0.05),出血并发症比对照组有增多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6.5% vs 0%,P〉0.05)。结论替罗非班应用于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