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动脉硬化症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和分布规律。方法:根据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制定临床调查表,进行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获得脑动脉硬化症四诊资料,按照预先设定临床证候诊断标准,对433例临床脑动脉硬化症进行辨证,并作统计学处理分析,分析其证候特点和分布规律。结果:433例患者证候数为55个,单个证候5个;2个单证的复合证候13个;3个单证组合的复证19个;4个单证组合的复证证候为11个;5个单证组合的复证证候为6个。涵盖85%总病例数的证候分型包括如下22种:气滞气虚阴虚、气虚、气虚阴虚、气滞气虚阴虚热火、气滞气虚、气虚痰湿、气虚阳虚、气滞、气滞气虚阴虚阳虚、气滞气虚痰湿、气滞气虚阳虚、气虚阴虚阳虚、气滞气虚痰湿阴虚、气滞阴虚热火、气虚痰湿阳虚、气虚痰湿阴虚、痰湿、气滞气虚血瘀阴虚、气虚血瘀阴虚、气滞痰湿、气滞气虚热火、气滞气虚痰湿阳虚等证型。具有以气虚和(或)气滞为基础证候,兼夹痰湿、血瘀、火热、阴虚、阳虚的证候组合规律。提示:脑动脉硬化症证候分布复杂,单证少,复证多,含两个以上证候的复证多见,以气虚和(或)气滞为基础证候,兼夹痰湿、血瘀、火热、阴虚、阳虚。  相似文献   

2.
刘九环 《光明中医》2012,27(8):1655-1656
四磨汤为治疗气滞气逆、兼正气不足的常用方剂.据其机理由气虚引起的多种疼症,如气虚胃痛、气虚腰疼、气虚胁痛、气虚肢痛、肝癌痛等均疗效甚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予肺福康丸治疗前后肺心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情况。方法:将肺心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均予以规范治疗,治疗组加服肺福康丸,分析患者治疗前与治疗一定时间后中医证候情况。结果:治疗前证候:1气虚;2阴虚、气虚、痰凝、血瘀;3气虚、血瘀。治疗10d。治疗组证候:1气虚、血瘀;2阴虚、痰凝;对照组证候:1气虚、血瘀;2阴虚、气虚、血瘀;3气虚;4痰凝、气虚。治疗30d,治疗组证候:1血瘀、气虚、痰凝;2气虚、阴虚;对照组证候:1气虚、血瘀、痰凝;2阴虚、血瘀、气虚。结论:肺福康丸对气虚、血瘀、阴虚证候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代谢综合征(MS)气虚证与非气虚证患者在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程度等的差异,以探讨气虚证MS患者的糖脂代谢特征。方法:对所收集的辨证包含有气虚证的MS患者与同期收集的非包含有气虚证MS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腰臀比、血脂、血糖、胰岛素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气虚组与非气虚组比较,气虚组总胆固醇水平高于非气虚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体重、腰围、腰臀比、体重指数、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等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出现的总胆固醇水平升高可能是气虚辨证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历来对"气虚发热"的机理探讨颇多,但多从气虚如何导致发热入手。文章从理论探析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已有理论的整理归纳,提出"气虚"与"发热"并非互成因果之说,并指出气虚发热病机应包括气虚引起发热、发热继发气虚、及其它原因引起气虚与发热并见三个方面,对气虚发热病机论作了新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王江蓉  孙建军  陈军  沈银忠  郑毓芳  刘莉  张仁芳  卢洪洲 《中医杂志》2011,52(13):1122-1123,1127
目的 调研上海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的中医证候,为中西医结合诊疗艾滋病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HIV感染者/AIDS患者共计398例,填写症状体征调查表,并进行中医辨证,将患者分成气虚证、气虚兼挟阴虚证、气虚兼挟湿热证、气虚兼挟痰瘀证、气虚兼挟血瘀证和无证可辨6种证候。结果 HIV感染者110例,AIDS患者288例,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感染者气虚兼挟湿热证以及无证可辨者比例均显著高于AIDS患者(P<0.05);而AIDS患者属气虚兼挟阴虚证、气虚兼挟血瘀证者显著高于HIV感染者(P<0.05)。结论 HIV感染者以气虚兼挟湿热证为主,AIDS患者以气虚兼挟阴虚证和气虚兼挟血瘀证为多见。  相似文献   

7.
气虚与中风关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含平 《新中医》2004,36(7):75-76
探讨气虚与中风的关系,认为气虚卫表不固、年老气虚、气虚血瘀是导致中风的最重要因素.是贯穿中风始终的最基本病机,临床治疗中风应重视“气虚”这一病本。  相似文献   

8.
中风病气虚证证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气虚的成因中风病气虚的成因有二 :一是病前即已气虚 ,如年老体衰 ,正气不充 ,或久病 (如消渴、眩晕、胸痹 )气虚 ;二是病后邪甚伤正 ,脏腑功能失调 ,或饮食调摄失宜 ,气之化源不足 ,由此导致了气虚。气的化生与功能主要在于脾肺二脏 ,因此气虚之根也责之脾肺。2 气虚与中风发病气虚是中风病主要病机之一。据临床资料统计 ,中风病人中 ,以气虚为主证 (气虚血瘀、气虚挟痰、气阴两虚 )的近半数 ,可见气虚与中风发病密切相关。前人对气虚致中风早有认识。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王履“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 ,或忧喜忿怒伤其气 ,多有此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血气虚证候特点及与相关因素的关联性。方法:制定临床信息采集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进行信息采集,建立证候数据库,然后对气虚的证候特点进行分析,并与相关因素关联性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证在所有证候要素中占75.0%;气虚合并血瘀1321例,占86.9%,气虚合并阴虚687例,占45.2%,气虚合并痰浊630例,占41.4%;高脂血症、糖尿病对气虚的影响强度最大。结论:气虚证是冠心病心绞痛最常见的证候要素,气虚血瘀是其根本的病机,高脂血症、糖尿病与气虚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10.
王贤斌主任医师从事中医教学及临床三十余载 ,学识渊博 ,临床经验丰富 ,尤其对补气活血法运用颇具卓见。现将王师经验简要介绍如下。1 气虚血瘀 首责气虚补气活血法为气虚血瘀证而设。气虚血瘀证是气虚与血瘀并存的病理变化 ,是一种气血关系失调的虚实错杂证。气虚血瘀证的主要病因是气虚运血无力 ,血行瘀滞。轻者 ,气虚无力 ,但尚能推动 ,仅表现为血行迟缓、血运无力 ;重者 ,因气虚较甚 ,无力行血 ,使人体的某些部位血行不畅 ,功能障碍 ,或失于濡养。出现痿软不用 ,甚至肌肉萎缩、皮肤干燥、瘙痒、不温 ,或肌肤甲错等临床表现。王师认为 …  相似文献   

11.
王卫庆  赵国勇  黄镇 《新中医》2021,53(12):62-66
目的:探讨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与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沈丘县中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42例作为疾病组,另从同期到医院体检的健康人群中选取100例为健康组。疾病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气虚血瘀组(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和非气虚血瘀组(非气虚血瘀组冠心病心绞痛)。对比疾病组与健康组、气虚血瘀与非气虚血瘀组的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指标。单因素分析可能影响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健康组比较,疾病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室后壁厚度(LVPWd)、室间隔厚度(IVST)更大(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速率(LVFS)、每搏量(SV)更小(P0.05)。与非气虚血瘀组比较,气虚血瘀组的LVDd、LVDs更大(P0.05),LVEF、LVFS更小(P0.05)。与非气虚血瘀组比较,气虚血瘀组的血清总胆固醇(TC)≥5.99 mmol/L、LVDd≥55 mm、LVDs≥37 mm、LVEF60%、LVFS30%的占比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以上均是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危险因素。结论:TC≥5.99 mmol/L、LVDd≥55 mm、LVDs≥37 mm、LVEF60%、LVFS30%是影响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危险因素,可将以上指标作为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晚期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前后的中医证候。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确诊NSCLC的化疗患者进行化疗前后证候变化的对照研究。结果化疗前患者以气虚痰热、气虚血瘀证为多;化疗后气虚痰热型、气阴两虚型减少,气虚血瘀型、气滞血瘀型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痰湿、血瘀型,气虚痰湿型变化不明显。鳞癌以气虚痰热型为主,腺癌以气虚血瘀型为主;Ⅲ期气虚血瘀型较多(14%),Ⅳ期气虚痰热型较多(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化疗用药后,证候出现的变化及每个时点的证候分布特点可为化疗期间的中医药干预提供依据,且在一定程度上可间接反映出化疗药物药性。  相似文献   

13.
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晓萍  孙玉霞 《陕西中医》2004,25(5):428-429
经反复论证分析 ,认为药物流产后出血以气虚挟瘀多见 ,气虚为主、血瘀为次 ,气虚血瘀具有密切相关性 ,气虚为出血的根本因素 ,血瘀为出血的直接因素 ,由气虚导致瘀血内停。气虚血瘀为药物流产后出血的主要病因病机 ,补气化瘀止血则为药物流产后出血的主要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的病机学说理论。方法:对中风的古今文献进行系统研究,从气虚血瘀说的理论、历代治疗中风的方荆及气虚血瘀与毒损脑络等方面了解缺血性中风病机理论。结果: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符合临床实际,气虚血瘀病机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医家接受。结论:中风气虚血瘀的病机学说可以更为有效地指导中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论肝阳虚     
张波 《山西中医》2006,22(5):4-6
目前中医大专院校教材及一般理论书籍认为肝病无虚证,即无肝阳虚与肝气虚。就此从古今医论入手,以肝阳虚(气虚)理论上存在的可能性、肝阳虚(气虚)的临床表现、肝阳虚(气虚)的治疗原则等方面论证了肝阳虚、气虚证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气虚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在冠心病(CHD)气虚血瘀证中的作用。方法:对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组112例、冠心病非气虚血瘀证组108例、非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组110例和健康人对照组100例,检测分析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g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等血管活性物质。结果:ET、AgⅡ、sICAM-1和sVCAM-1的异常程度均呈CHD气虚血瘀证组〉CHD非气虚血瘀证组〉健康人对照组的趋势,有显著性差异;而CHD气虚血瘀证组和非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ET、AgⅡ、sICAM-1和sVCAM-1等血管活性物质,与CHD形成及病情变化密切相关,可能是CHD"气虚血瘀"病理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弹性蛋白酶(简称弹性酶)与肺气虚血瘀之间有无内在联系及治疗上有无共同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肺气虚血瘀病因学的研究:通过对豚鼠弹性酶肺气肿气虚血瘀模型症状表现及病理学观察,发现与人类肺气肿气虚血瘀症状及病理改变十分相似,推断弹性酶可能是导致肺气肿气虚血瘀病理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二、川芎嗪对肺气肿气虚血瘀防治作用的研究:通过体外、动物,正交试验,证明川芎嗪对弹性酶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气虚证与并发症、超声心动图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HFpEF气虚证患者16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中医四诊、并发症信息,并计算气虚证积分,根据气虚证积分分为气虚重证组(n=98)和气虚轻证组(n=67),同时纳入非心力衰竭非气虚证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完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气虚证与并发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贫血(OR=0.214,95%CI为0.111~0.447,P=0.000)、糖尿病(OR=0.054,95%CI为0.006~0.113,P=0.036)、慢性肾脏病(OR=0.057,95%CI为0.001~0.114,P=0.046),是气虚证形成的危险因素。气虚证与超声心动图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气虚重证组较气虚轻证组、对照组二尖瓣环侧壁舒张早期最大速度(e′)更低(4.37 vs. 4.88 vs. 5.54,P=0.041,P=0.000),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E)/e′更高(22.74 vs. 18.09 vs. 11.96,P=0.012,P=0.000)。结论:HFpEF气虚证形成与并发症分布以及心脏舒张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普通人群中气虚与生活习惯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利用中华中医药学会发起的2017年全国中医健康状态调查问卷数据,采用双层频权剪叉算法进行气虚判定。根据中医健康状态调查中获得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及饮食、起居、运动等生活习惯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得出气虚与非气虚者的生活习惯差异,进一步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气虚与生活习惯的相关性。结果 9858名被调查者中气虚者291名(3.0%)。不同年龄组气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虚与非气虚者在焦虑、社交、起居规律、饮食规律、是否吃早餐及夜宵生活习惯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青年组(20~39岁)比较,中年组(40~59岁)(OR=0.628,P=0.000)、老年组(≥60岁)(OR=0.515,P=0.000)气虚发生率低;焦虑(OR=7.629,P=0.000)、不吃早餐(OR=1.528,P=0.013)、吃夜宵(OR=2.341,P=0.000)者气虚发生率高;起居规律(OR=0.659,P=0.003)、饮食规律(OR=0.427,P=0.000)者气虚发生率低。结论焦虑、不吃早餐、吃夜宵为气虚的危险因素,起居规律、饮食规律为气虚的保护因素,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减少气虚发生,达到维护健康目的。  相似文献   

20.
黄杨 《中医药导报》2007,13(4):8-9,11
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气虚证的现代物质基础研究进行阐述,回顾近年来从气虚证临床表现入手,对气虚证诊断客观化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可借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通过望诊、闻诊、切诊对气虚证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研究,以寻求更为方便、客观、准确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