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问题。方法:参照KD现行诊断标准统计分析32例KD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发生率。结果:在发病早期出现持续发热占100.0%,皮疹75.0%,口腔黏膜改变84.4%,眼结合膜充血81.3%,肛周红脱皮62.5%,卡介苗接种瘢痕周围红晕、肿胀(卡瘢红)43.7%,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升高。结论:发热、皮疹、KD面容、卡瘢红、白细胞、C反应蛋白增高及肛周红、脱皮等有早期诊断意义,心脏彩超检查也是早期诊断KD有效的无创性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川崎病(KD)临床特点,探讨早期诊断KD的诊断指标,评价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KD疗效。方法 统计分析46例KD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出现的时间及发生率。结果 本组KD早期表现发热的发生率为100%,唇红干裂、皮疹、眼结膜充血及肛周皮肤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91.3%、86.9%、76%和69.6%.均出现在发病5d内,卡疤红肿发生率为10.8%,出现在发病3d内。46例应用IVIG治疗全部治愈。结论 KD患儿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皮肤黏膜改变。当出现发热、唇红干裂、眼结膜充血、皮疹时。应高度怀疑KD,及时做心脏彩超检查能提高早期诊断率。肛周皮肤改变及卡疤红肿具有早期诊断意义。IVIG防治KD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川崎病早期诊断。方法对52例KD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有关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提出早期诊断KD的依据。结果发病早期≤3d卡介苗接种处发红、硬结2例(3.8%);〈3岁患儿肛门、阴囊皮肤潮红、糜烂的发生率极显著高于〉3岁的患儿;〉3岁患儿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极显著高于〈3岁患儿。≤5d发热52例(100.0%),皮肤表现45例(86.5%),唇红皲裂40例(76.9%),球结膜充血39例(75.0%),血沉增快46例(88.5%),白细胞升高44例(84.6%),C反应蛋白升高42例(80.8%);心脏冠脉病变3例发生在5-7d;6例查D-二聚体均升高。40例(76.9%)在早期≤7d做出了明确诊断。结论卡介苗接种处发红、硬结及〈3岁患儿肛门、阴囊皮肤潮红、糜烂是KD患儿早期较特异的临床表现;淋巴结肿大在〉3岁患儿较常见。发热、皮肤表现、唇红、皲裂、眼结膜充血、血沉增快、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D-二聚体升高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当早期高度怀疑KD的可能时,应尽早行心脏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川崎病标准的可能性。方法:参照川崎病现行诊断标准,分析65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结果:本病早期临床表现发热(100%),唇和口腔粘膜变化(92.3%),眼结膜充血(76.92%),大部分病例在发病3天内便出现。肛周皮肤潮红、脱皮76.92%,四肢末梢脱皮69.23%,肛周皮损较四肢末梢变化早。多形皮疹(70.76%),颈部淋巴结肿大(49.23%),血小板第一次检查均值增高70.75%。结论:川崎病患儿发热、唇和口腔粘膜改变是早期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述表现伴眼结膜充血时,应高度怀疑川崎病的可能。肛周皮损及血小板增高有早期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与早期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的可能性。方法回顾分析90例川崎病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结果川崎病急性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依次是发热(100%)、球结膜充血(83.3%)、皮疹(81.1%)、唇红干裂(80.0%)、手足硬肿(66.7%)、颈部淋巴结肿大(50.0%)及肛周潮红脱皮(33.3%);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血沉及C反应蛋白升高者分别为87.8%,82.2%,88.9%及83.3%。结论川崎病急性期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伴皮肤黏膜损害,肛周潮红脱皮有助于早期诊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伴中毒颗粒,血沉及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川畸病临床特征的认识和首诊准确率。方法:从近2年收治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中进行皮损和实验室部分分析。结果:所有川畸病患儿皆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皮肤损害中最早出现球结膜充血,平均出现在病程的3.4天,其次为躯干部分皮疹3.6天,在病程5天左右出现口唇干、杨梅舌,手足硬性水肿,淋巴结肿大。结论:皮肤科医生应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防止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不典型病例的早期临床诊断。方法:对40例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本病早期发热,皮疹,结膜充血,口唇干红,皲裂,口腔粘膜充血,肛周脱皮的发生率分别为100%,77.5%,75%,92.5%,70%,77.5%,75%。血WBC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并核左移,血沉增快,尿白细胞增多分别为100%,100%,100%,72.5%。结论:发热,皮肤粘膜病变为KD主要表现,当有发热,结膜充血,口唇干红皲裂,口腔粘膜充血高度疑诊KD。;肛周脱皮,血WBC改变,血沉增快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川畸病的诊断及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38例川畸病患儿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结果37例患儿均取得满意疗效,仅1例发生持久性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讨论早期诊断川畸病,早期静滴大滴量丙种球蛋白 口服阿斯匹林治疗川畸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川崎病患儿40例,分析其急性期临床表现、实验室、UCG检查及诊断时间.结果:40例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典型病例25例(62.5%),不典型病例8例(20%),疑似病例7例(17.5%).急性期临床表现发生率:结膜充血80.0%,皮疹70.0%,淋巴结肿大67.5%,口腔黏膜改变95.0%,手足硬肿、膜状脱皮65.0%,卡介苗接种处再现红斑5.0%,肛周皮肤潮红脱皮12.5%.结论:川崎病急性期部分呈不典型病例及疑似病例,易延误诊断,KD面容,ESR、WBC显著升高、UCG、肛周皮肤潮红脱皮、卡介苗接种处再现红斑,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吴正文 《中原医刊》2003,30(21):8-9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畸病的临床特点,以期发现其中对早期诊断和确定诊断有提示价值的临床特征,从而提高对不典型川畸病的认识。方法:对不典型川畸病3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2例病例入院均未诊断明确,均有发热,其中皮疹19例,眼结合膜充血13例,口腔粘膜改变15例,颈部淋巴结肿大13例,手足硬肿7例,指(趾)端脱皮15例,肛周红14例,心脏彩超冠状动脉扩张10例。结论:不典型川畸病多发生于4岁以下小儿,指(趾)脱皮、肛周红、血小板数具有早期诊断价值。早期确诊,并应用IVIG的治疗对降低心血管并发症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
沈忱  邓佳平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129-130,132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的早期临床诊断方法,提高早期确诊率。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93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分级标准分为典型KD组和非典型KD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特征、实验室检查及冠状动脉损害情况,探讨早期诊断KD的方法。结果两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发热表现,典型组患儿其他临床表现除肛周脱皮外发生率均高于非典型组,非典型组患儿肛周脱皮发生率明显高于典型组。两组患儿白细胞数值比较无明显差异,血红蛋白、血沉、血小板、心肌酶CK—MB及白蛋白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组患儿冠脉损害发生率为3.85%,非典型组患儿冠脉损害发生率为73.3%。两组患儿冠脉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436,P〈0.05)。结论KD临床以典型患儿为主,肛周脱皮、冠脉损害多见于非典型患儿,可据此对KD患儿进行早期识别与诊断,对提高后期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依据。方法分析21例川崎病患儿的病历资料。结果本组病例早期均有持续发热,皮疹,双侧球结膜充血,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散充血潮红,唇红干裂,杨梅舌,肛周皮肤潮红、脱屑,其典型症状如较特异的手足硬肿出现较晚。结论川崎病急性期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伴皮肤黏膜损害,肛周潮红脱皮有助于早期诊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伴中毒颗粒。血沉及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牌洲湾医院2009年度诊断为KD的三例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三例患儿发热、皮疹、口角皲裂,口唇及肛周皮肤潮红,扁桃体红肿无脓苔,早期发生率100%,病程一周左右时血小板增高,晚期指趾端脱皮、肛周脱皮。结论除发热外,同时发现皮疹、口角皲裂、口唇及肛周皮肤潮红、扁桃体无化脓性肿大,可作为KD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我院于1991年2月~1998年2月共收治川畸病患儿10例,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以期达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减少严重并发症的目的。一、临床资料本组川畸病10例均符合日本MCIS1984年提出的诊断标准[1],且排除其他疾病。10例中男7例、女3例年龄为6月~3岁。临床表现:①均有发热,热程较长,都在5天以上。②双侧球结膜充血10例。③口腔、咽部粘膜充血、眉红、粘膜皲裂9例。④发病初期呈手足硬肿和掌跖发红8例;恢复期指、趾端、肛周呈膜状脱皮6例。⑤躯干④出现多形性、一过性皮疹7例。③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6…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48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典型川崎病34例,非典型川崎病14例。对早期诊断具有提示价值的有发热、眼球结膜充血、唇红干裂、口腔黏膜表现、皮疹、指(趾)端硬肿,其中以发热(100%)、结膜充血(87.5%)、唇红干裂(85.4%)最常见。肛周皮肤脱皮、卡瘢红对川崎病特异性较高,可列为参考诊断指标之一。川崎病发病早期就可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单剂丙种球蛋白(IVIG)1 g/kg+阿司匹林治疗效果好。结论:对于临床上出现发热,伴有川崎病部分临床诊断依据,尤其是呈现川崎病面容者,同时应注意寻找川崎病的其他指征,如肛周皮肤脱皮、卡瘢红。并尽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一旦确诊,尽早使用单剂IVIG 1 g/kg+阿司匹林以预防或减轻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层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和早期实验室C反应蛋白诊断价值。方法对105例住院KD患儿(KD组)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CRP分析仪定量检测105例KD患儿与50例对照组健康儿童的CRP含量。结果105例KD患儿常见典型临床表现除了发热外,依次为肢端脱皮、结膜充血、口唇鲜红、肢端硬肿、皮疹;以皮疹出现的时间最早,其次为卡疤红斑、结膜充血、口唇鲜红等,指端脱皮出现时间最晚;KD组CRP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皮疹、结膜充血、卡疤红斑、肛周脱皮对KD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CRP异常有助于早期确诊KD。  相似文献   

17.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短期内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畸病患儿的护理技术,并对26例川畸病患儿进行科学护理。方法:重视环境对治疗的影响,输液期严格控制病儿体温于38.5℃-以下,室温低于30℃,液体温度低于25℃;严格观察药物疗效及反应,防范并发症;控制单位时间的入液入药量,输液速度为0.8-1.4ml/min,于10小时内完成输液;做好伴随症状护理,促进康复。结果:26例病儿应用以上护理方法,住院期间无一例发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输液过程并发症和川畸病常见的心血管系统损害,符合临床治愈标准出院。结论:早期、短期内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畸病如有合理、科学的护理措施,输液反应及心血管损害是可以避免的,并能有效地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葡萄球菌败血症近年有增多趋势 ,以婴幼儿多邮 ,特点为耐药性高 ,疗程长 ,易复发 ,临床表现多样化 ,应引起我们基层医务工作者重视。1 临床资料  例 1:男 ,1岁 ,住院号 :140 918。因不规则发热三天在门诊静滴青霉素和氨苄 4天 ,热退。停药 4天后又不明原因发热三天 ,除左臂接种牛豆处及肛周见暗红色斑丘疹伴肛周脱屑外 ,无其它伴随症状 ,拟“川畸病”入院。PE :T :39℃ ,精神好 ,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咽红 ,充血 ( ) ,扁 (- ) ,心肺 (- ) ,左上臂接种牛痘处及肛周暗红色皮疹伴脱屑 ,无手足硬性水肿 ,考虑不典型川畸病给予静丙0 4g/k…  相似文献   

19.
石世云 《中外医疗》2010,29(19):57-57
目的探讨儿童川畸病发病早期临床特点及诊断,以期减少误诊误治,从而早期治疗减少心脏并发症发生。方法收集本院2005年6月至2007年5月收治住院的15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最后确诊的患儿患病早期均有发热并经抗生素治疗无效、眼膜及咽峡部弥漫性充血、血沉增快。结论儿童川畸病现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首要病因,多数病例早期达不到现行诊断标准,因而治疗延迟而可能增加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适当放宽诊断标准,早期治疗,对防止心脏并发症有利。  相似文献   

20.
川畸病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以变态反应性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旧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依据病变部位不同而呈现一些特殊的形式,现将我院发现的几种特殊表现的川畸病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