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害中而去则致气"一句源自《灵枢·九针十二原》,历代名家多将此句改作"不中而去则致气",笔者却以为原文无需改动,保持原貌,其义亦明,该句含义可理解为邪虽中然未尽除即去针,则余邪无以排除,留于体内,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5.
6.
"法天则地"在<内经>中被视为针灸论治的重要法则,<素问·宝命全形论>有言:"今 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这里讲的"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具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中医学认识论里的人与天地相参、相应,"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人体的十二经脉"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经脉中气血的运行,亦与日月辰宿之行相合,即如<灵枢·卫气行><灵 枢·五十营>所讲的天周二十八宿,人气周于身五十周;而四时气之在人,则有"春气在毛 ,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的分别.其二:则是取法于天地阴阳四时, 随着自然变化的规律进行诊断与治疗.疾病的发生,皆是"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故四时之风伤人发病各异;而针刺治疗则必当"春夏秋冬,各有所刺","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谨度病端,与时相应"等,即如<灵枢·四时气>所言"四 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衍)为定";就连用于针刺治疗的九针,也是应于 天地之数的(<灵枢·九针论>);所以有"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的说法.这便是法天则地在应用层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8.
9.
浅谈《灵枢·官针》篇刺法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灵枢·官针>篇所论述的刺法和针具以其主要适应证为主进行了分类,分为主要用于治疗痹证的刺法和针具、根据致病邪气性质的刺法、主要用于治疗经脉病证的刺法、主要用于泻邪的刺法和针具、主要用于适应邪气深浅程度的刺法及其他6大类,并简述了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迎随补泻非针向而在经气流注之盛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见于《灵枢》的迎随补泻刺法理论 ,由于后世医家根据自己的体验心悟一再发挥甚至曲解 ,致使该理论在现代竟演变成一种“针向迎随补泻法”。如《针灸学》(邱茂良主编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15 9)解释说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这种释义既有悖经文原旨 ,也不符合针刺临床实际 ,同时还对针刺手法理论的研习和传播带来了混乱。鉴此 ,兹以原始经文为据并结合临床作一浅析 ,以还迎随补泻之真。1 迎随是针对经气往来流注之盛衰《灵枢》涉论迎随补泻的主… 相似文献
11.
“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索问》,历代医家对此多有不同的理解,本文在详细研读《黄帝内经》原文、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应当理解为多种原因导致的胃气逆调,表现为不得安寐。 相似文献
1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素问·六节脏象论》又云“脾胃……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指出脾胃在五行属土,位于中焦,其气转枢,上可达上焦,下可达下焦。故得出:“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此论点突出了重视脾胃的思想,强调了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为后世脾胃学说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内经》在论及针刺时,再三强调要重视对神的观察。本文根据典籍提示,从察神、守神、治神三方面展开分析。从临床角度提出怎样通过观察目、色、脉、形态之神及精神魂魄、意志得失情况来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可针、不可针。并提示针刺过程中医患双方都应情绪稳定,精神专注,用心体会针下的感觉,准确把握补泻的时机。治神除调治医者身心精神及患者的情绪心态外,还体现在平衡阴阳、补虚泻实、存留真气的针法上。掌握这些内容对提高临床针刺水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16.
“血见黑则止”又称“红黑则止”,语出葛可久《十药神书》,意为药物炒炭后有止血之效,并列出以炭类药为主之止血名方十灰散,被后世奉为治疗出血之圭臬,医家莫不从之。笔者临证用之,确有卓效,但也遇疑惑,深探究之,略有心得,故不揣浅陋,胆呈管见,以为引玉之砖。1 探 源 炭类药虽早在《内经》即有记载。但明确提出“血见黑则止”并在临床大量使用炭类药治疗出血的却是葛可久。葛可久(1134~1229年)为元代名医。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精通儒、道、医、律,以医济世,著有《十药神书》行世。本书是治疗虚劳咳血(肺结核)专书。虽篇幅很小,却相当精练。反映出当时的中医对肺痨病所致出血的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都已有了比较成熟的认识。由于咯血为肺结核主要症状,故葛氏对此极为重视,认为肺痨咯血“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此定理也。”(葛可久《十药神书》,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阳明”和“实”的含义可知,生理上两阳相合则明,那么病则是两阳不能合拢,反应了疾病的实质,故以阳明病为名;胃家实是阳明病两阳不合拢的临床症状,故为提纲条文。二者是一回事,揭示阳明病的实质是阳气不能合拢。 相似文献
18.
《灵枢·大惑论》开创了精神分析的先河长春中医学院郑一[主题词]《内经》,“惑病”,精神分析1.救病解疾异曲同工精神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由奥地利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在欧洲和美国盛行于本世纪30-50年代。其做为研究人心理的一种途径,从医治人的心... 相似文献
19.
导致血不利的原因一是不足,即由于气、血、津、液等物质的缺乏致无源行血;一是不通,即水、湿、痰、饮、瘀、食积、火郁、内风、外伤等病理因素阻滞,致血行不畅。血瘀经脉之内,则水亦瘀积脉中,致脉络胀满,形成水肿。乳腺癌术后患者,金刃本已损伤血脉,术后的放疗、化疗又属祛邪之法,故机体元气受损,气虚无力行血,血运行不畅,导致患侧上肢水肿。故治疗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时,应当血水同治,即活血利水之法要贯穿始终。先病血而后病水者,可以活血化瘀为主,利水为辅;先病水后病血者,则以利水消肿为主,酌加活血养血之品。但需要注意的是:①临证时切不可拘泥于单纯的活血利水法,而忽视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breast cancer related lymphedema,BCRL)患者机体本身的状况。②临证勿忽视五脏与血、水的关系,以及肺、脾、肾、三焦与水肿的内在关系。③可多种方法联合运用,审证求因,标本同治。BCRL术后宜补气活血,通脉利水;术后兼化疗者可疏肝健脾、利水消肿;早期可在活血利水基础上,侧重利湿消肿,后期多湿聚为痰,治疗侧重化痰软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