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血管性疾病,亦是神经外科常见病,近年来随着我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的开展,提高了对颅内动脉瘤的确诊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本文报道我科2006年6月至2007年9月的9例动脉瘤夹闭术的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2.
总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30例支架置入术患者的护理体会,认为支架置入前的心理护理及充分的准备是治疗获得成功的基础,术中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及医护间的密切配合是成功置入支架的关键,而术后良好的护理和监测可预防迟发性过敏、血管痉挛、伤口及其他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下肢动脉闭塞病变患者腔内血管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接受IVUS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指导下腔内技术治疗的24例下肢动脉闭塞病变患者术前、术中情况和术后随访数据,比较IVUS和DSA对血管准备后残余狭窄和夹层程...  相似文献   

4.
对18例经多次前鼻孔填塞和后鼻孔栓塞失败的难治性鼻出血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超选择性动脉血管栓塞术23次,其中4例行双侧颌内动脉及同侧面动脉栓塞治疗。18例栓塞均获成功,无l例出现严重并发症。认为对于鼻腔后部的难治性鼻出血患者,若保守治疗失败,在DSA下行超选择性动脉血管栓塞术是最佳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及支架植入术的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方法对4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或支架置入术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术前心理疏导,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加强术中、术后监测和护理,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结果1例支架置入术患者由于血管扭曲支架无法到位而手术终止,其余病例均获手术成功。2例支架置入术患者术中、术后出现了心率缓慢、血压下降,给予提高心率、升血压等措施,1周后症状消失;2例术后穿刺部位出现了假性动脉瘤,经加强局部压迫止血而治愈;1例出现肺部感染,经加强抗感染及护理后治愈。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密切监护,术后加强护理对手术成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黄小燕  葛宇  李淑芳  韦宛杉  陈湘黎 《内科》2009,4(5):828-829
经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DSA)术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针对DSA术后病人在心理、卧位、排便、睡眠方面的不舒适问题,自2008年开始,我们在病人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将舒适护理融人DSA术围手术期护理过程中,提高了病人的舒适程度,减少并发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浅谈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为一种有创性检查,存在许多操作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在术前评估、手术操作、术后观察护理等方面仍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我院对62例患者经股动脉穿刺行DSA术,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经桡动脉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适应证和优势。方法 经桡动脉入路在颈内动脉岩部放置阻塞球囊,对3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行支架置人术。其中有症状者29例,无症状者9例。术前均行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脑实质血管DSA、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及头部MRI等检查。结果 术后患者均复查颈动脉DSA和脑实质血管DSA,显示脑部供血均有明显改善,其患侧颈内动脉、皮质下血管显影时问较术前提前0.3~0.8S,颅内血管血流经过时间缩短0.4~0.7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消失。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无并发症。随访3~15个月,无再狭窄患者。结论 当经股动脉入路为相对禁忌时,经桡动脉入路是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值得选择的一种入路。  相似文献   

9.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术后穿刺处需沙袋压迫6h-8h,平卧伸髋,穿刺侧肢体制动24h,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本院神经内科2006年9月至2009年6月共行全脑血管造影(DSA)156例,其对下肢静脉血栓预防与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常规血管造影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崭新血管造影技术。近年来,由于肝肿瘤的介入性放射学治疗的广泛开展,对肝脏血管造影的兴趣大为增加,DSA已成为肝脏疾病和介入放射学处理的常规手段。目前,肝脏DSA主要用于肝肿瘤的诊断及介入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和术后评价以及Budd-Chiari综  相似文献   

11.
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CTA、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学方法,对30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及18例非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了单独或联合检查。单独检查CTA、MRA或DSA的患者分别为203例、12例及88例,CTA DSA联合检查为11例,CTA MRA联合检查为4例,检测出的颅内动脉瘤均经手术证实;对18例非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CTA DSA联合检查,并对CTA、MRA、DSA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CTA、DSA检查单独确诊的动脉瘤分别为203个和88个,与术中结果相一致。仅行MRA检查的12例患者,其中10例与手术结果完全一致,1例术前MRA诊断为右侧大脑中动脉瘤,术中证实为右侧颈内后交通动脉瘤,1例术前MRA正常,术中证实为巨大前交通动脉瘤。10例先行CTA检查,怀疑为动脉瘤,后经DS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1例DSA检查正常,后行CT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4例行MRA检查,怀疑为动脉瘤,后行CT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另有1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A DSA检查均未见动脉瘤及其他脑血管病征象。CTA、MRA和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与手术相比较)分别为100%、87.5%、98.9%。结论 CTA可以作为检查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MRA可以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但其检出率低于CTA、DSA。  相似文献   

12.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脑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例术中行ICG造影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16例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1例手术切除动脉瘤,3例行动脉瘤切除或孤立+血管重建术。术中造影时,将即时稀释的对比剂(25mg的ICG加入到2ml注射用水中)一次性快速注入肘静脉,荧光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造影血管。术后行DSA造影。评价术中ICG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作用。结果16例行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中,1例小脑下后动脉动脉瘤患者,夹闭后ICG造影发现动脉瘤残余,经调整动脉瘤夹后再次ICG造影,证实动脉瘤夹闭完全;1例颈内动脉动脉瘤夹闭后术中造影发现颈内动脉狭窄,调整动脉瘤夹后再次造影证实无狭窄。1例大脑后动脉瘤患者,术中ICG造影发现动脉瘤内完全血栓形成,载瘤动脉近端闭塞,远端通过血管吻合支供血,遂术中决定行动脉瘤切除术。3例动脉瘤切除或孤立+血管重建手术患者中,2例术中ICG造影证实吻合口通畅,远端血供良好;1例术中造影发现吻合口功能不良,但同侧额叶脑组织供血良好,故未进一步调整吻合口,术后患者无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症状,DSA证实同侧大脑中动脉侧支供血。16例术后行DSA检查者,均证实术中ICG造影结果。结论ICG血管造影是颅内动脉瘤术中监测动脉瘤是否残留、载瘤动脉是否狭窄及吻合血管是否通畅的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姜剩勇  李光勤 《山东医药》2009,49(28):89-90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分析价值。方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全脑血管DSA检查,有高血压的患者加做肾动脉造影,分析相关结果。结果61%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血管病变,其中脑梗死、后循环缺血、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血管狭窄发生率分别为58%、35%、35%,血管狭窄主要见于颈动脉系统,部位多在颅外;3.4%患者DSA术后有轻微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结论DSA能够准确、安全地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状况。  相似文献   

14.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急症之一,一旦发生,迅速引起肢体的严重缺血,导致肢体坏疽甚至危及生命.1963年,Fogarty首先采用球囊导管,经股动脉作腹主动脉和髂动脉的栓子取出术,显著提高了本病的治疗效果,成为抢救急性动脉阻塞最有效的方法,但该手术方式在挽救大批患者肢体的同时,术后再栓塞率、截肢率依然很高.近年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逐渐在血管外科领域被广泛应用,DSA下双腔动脉导管取栓正逐步得到开展.我院血管外科自2007年4月至2010年12月对116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病人采用DSA下取栓,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 对6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的神经疾病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观察和护理.结果 DSA诊断颈动脉狭窄27例,颅内动脉狭窄13例,颈部或颅内血管闭塞8例,颅内动脉瘤7例,颅内占位3例,动静脉畸形2例.并发症:穿刺部位皮下血肿2例,抽搐2例,排尿困难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67%,以上并发症给予相应的处理后,症状均缓解,未遗留后遗症,手术成功率为100%.结论 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有创检查,术前准备妥善是造影术顺利进行的关键,术后准确及时地观察病情并完善各项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翼点入路手术体位的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DSA)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50例,常规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后,行三维血管造影,然后将图像旋转成翼点入路手术体位的三维DSA。将影像所显示的动脉瘤的大小、空间位置、动脉瘤瘤颈、动脉瘤与载瘤动脉间的关系等,与手术中所暴露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①三维DSA显示动脉瘤的直径与术中测量相符合的有140例,符合率为93.3%(140/150);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空间位置符合率为100%。②术前根据三维DSA,共选择动脉瘤夹149枚,因与术前判断不符术中更换6枚;准确率为96.0%(143/149)。③术前有49例根据三维DSA,识别出相关穿支动脉或动脉瘤的邻近血管分支,术中发现有11例患者的重要穿支动脉被遗漏;符合率为81.7%。这些动脉均在术中解剖分离动脉瘤颈时直视下给予完整保留。结论模拟翼点入路手术体位的三维DSA能够在术前较准确地提供动脉瘤局部血管的完整信息,对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仿真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资料,其中11例患者行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并应用三维血管内镜随访其支架置入后血管腔内情况。三维旋转数字图像由脑血管造影机球管和影像增强器的同步2次240。旋转获得,应用Volume Viewer软件对原始三维图像进行重建,固定密度值并选取感兴趣区,用Navigator软件进行三维血管内镜成像,观察血管腔内的结构情况。结果①76例患者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清晰,共114处血管狭窄,内膜形态光滑87处,不光滑27处;斑块偏心81处,基本不偏心33处。②对11例患者行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率均〈30%,预后良好。③三维DSA血管内镜随访支架置入的患者11例,术后6个月时7例患者的支架被内膜覆盖完全、光滑;术后12个月时10例患者的支架被内膜覆盖完全;术后18个月时1例患者的支架仍未被内膜完全覆盖。结论仿真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评估颅内动脉管腔结构的方法,并可用于指导支架置入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三维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治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对60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CTA和DSA检查,其中1例仅行CTA检查。所有病例再行CTA、DSA检查,将所有检查结果及术中发现做比较。结果 (1)CTA发现55例共56个动脉瘤,9例宽颈,1例多发动脉瘤;DSA发现52例共56个动脉瘤,9例宽颈,4例多发动脉瘤;共治疗53例。(2)9例宽颈动脉瘤,4例手术(2例分别球囊、支架辅助栓塞),4例多发动脉瘤均行手术夹闭,1例载瘤动脉闭塞;43例窄颈动脉瘤,31例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栓塞,9例夹闭,3例转院。(3)2例仅依据CTA资料行急诊手术,术中发现与CTA检查结果相符。结论 CTA和DSA联合检查有助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行机械取栓术颅内外血管路径因素与术后血管再通情况及术后90d功能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因急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行机械取栓患者,通过DSA评估患者颅外段血管路径因素中的牛角弓、主动脉弓型和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外段迂曲分型,以...  相似文献   

20.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生存的多发病.随着科技发展,头颅计算机断层成像术(CT)、磁共振成像术(MR)和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相继在临床上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本病确诊率.本文对近2年来我院收集到的13例脑出血患者的头颅CT、MR及DSA作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