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肠癌外周血中CEA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CEAmRNA为靶基因 ,运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 4 2例大肠癌术前、术后外周血中CEAmRNA的表达。结果 :2 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均无CEAmRNA表达。 2 0例大肠癌组织标本均有CEAmRNA表达。术后外周血中CEAmRNA的阳性率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密切相关 ,术后外周血中CEAmRNA呈阳性的大肠癌日后发生肝转移的概率高于CEAmRNA呈阴性的。结论 :大肠癌外周血CEAmRNA的检测可能成为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转移、复发以及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组织特异性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用RT-PCR方法检测70例大肠癌患者和35例正常健康人外周血中组织特异性mRNA的表达。结果:70例大肠癌患者中有30例外周血中组织特异性mRNA表达阳性,阳性率为42.9%,与健康对照人群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DukesC和Dukes D期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组织特异性mRNA的表达高于Dukes A期大肠癌患者(P<0.05),在不同分化程度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后比手术前的阳性表达率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组织特异性mRNA的阳性表达同肿瘤的分期有关,可作为大肠癌微转移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转移性大肠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CEA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定量监测转移性大肠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的CEAmRNA,探讨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对28例转移性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作定量检测.结果 临床疗效评价为PR的病例,其化疗前、后外周血中CEAmRNA荧光定量数据数量级变化均数为2.5108,有降低趋势;SD病例的数量级变化均数为0.1476,变化不大;PD病例的数量级变化均数为-1.8424,有升高趋势.临床疗效不同的患者其外周血中CEAmRNA表达量变化不同(F=85.30,P<0.01).结论 化疗前、后外周血中CEAmRNA表达量的变化与临床疗效评价分级有相关性.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表达量的变化可能成为指导治疗、判定疗效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RT—PCR技术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探讨与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评估复发转移的早期预测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选择特异性CEAmRNA引物,检测29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同期定量检测外周血CEA和CA19-9糖蛋白。另抽取12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结果:29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CEA、CAl9-9阳性率分别为24.14%(7/29)、17.24%(5/29)、13.79%(4/29)。12例对照组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均阴性。有淋巴结转移者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35.29%,6/17)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8.33%。1/12),但x^2=2.79,P=0.095。TNM分期Ⅳ期中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66.67%(4/6),Ⅲ期16.67%(2/12)。Ⅰ、Ⅱ期9.09%(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5,P=0.022。外周血CEAmRNA表达在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AmRNA、CEA和CA19-9在大肠癌患者中的阳性率,以CEA mRNA阳性率最高,随TNM分期进展,阳性率更高,提示预后不良,应加强治疗。 相似文献
5.
外周血癌胚抗原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RTPCR技术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探讨与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评估复发转移的早期预测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选择特异性CEAmRNA引物,检测29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同期定量检测外周血CEA和CA199糖蛋白。另抽取12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结果:29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阳性率分别为24.14%(7/29)、17.24%(5/29)、13.79%(4/29)。12例对照组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均阴性。有淋巴结转移者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35.29%,6/17)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8.33%,1/12),但χ2=2.79,P=0.095。TNM分期Ⅳ期中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66.67%(4/6),Ⅲ期16.67%(2/12),Ⅰ、Ⅱ期9.09%(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P=0.022。外周血CEAmRNA表达在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AmRNA、CEA和CA199在大肠癌患者中的阳性率,以CEAmRNA阳性率最高,随TNM分期进展,阳性率更高,提示预后不良,应加强治疗。 相似文献
7.
Survivin mRNA、CEA mRNA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survivin mRNA、CEA mRNA表达情况,探求大肠癌早期诊断及早期血道微转移检测的特异、敏感指标。[方法]RT-PCR法检测50例大肠癌患者及50例对照组患者外周血中survivin mRNA及CEA mRNA的表达。[结果]Survivin mRNA和CEAmRNA在大肠癌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4.0%(27/50)和62.0%(31/50),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指标阳性率在大肠癌复发转移组与原发无转移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指标阳性表达率与Dukes’分期及有无远处转移有关(P〈0.01),而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体分型、肿瘤大小、组织类型无关(P〉0.05)。联合检测的敏感性高于任一单一指标的敏感性(P〈0.05),而特异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发转移组双阳性率与原发无转移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Survivin mRNA作为大肠癌早期诊断及早期血道微转移的指标具有较好的特异性。联合检测survivin、CEA相对单项指标检测显著提高了检出率,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大肠癌患者病情发展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胸腺素β4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大肠癌组织中胸腺素β4的表达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41例大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其正常黏膜组织中胸腺素β4和VEGF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胸腺素β4和VEGFmRNA的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密切相关。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胸腺素β4mRNA表达(0.82±0.23)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0.53±0.19)(P<0.05),C D期组中胸腺素β4mRNA的表达(0.82±0.22)明显高于A B期组中的表达(0.51±0.18)(P<0.05);VEGFmRNA的阳性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组(94.1%)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0%)(P<0.05),C D期组中VEGFmRNA的表达率(94.4%)明显高于A B期组中的表达率(47.8%)(P<0.05)。胸腺素β4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胸腺素β4和VEGF可作为大肠癌临床分期和指导治疗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检测大肠癌组织中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 探讨其在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60例大肠癌组织标本, 免疫组化及半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C-myc蛋白及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60例大肠癌标本中C-myc蛋白共有38例(63.3%)阳性表达;RT-PCR见C-myc基因阳性标本占91.7%(55/60), 表达均随大肠癌的分化程度递减而增加(P<0.05)。结论 C-myc基因在不同分化程度的大肠癌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CK20m RNA在大肠癌病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CK20mRNA作为靶产物,检测大肠癌病人外周血中的癌细胞即微转移。并探讨其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0例健康志愿者和47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的表达。同时检测20例大肠癌新鲜组织标本中CK20mRNA的表达。结果:20例大肠癌组织标本均扩增出370bp的条带。结肠腺癌HT-29细胞系作为阳性对照亦扩增出370bp的条带,2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CK20mRNA表达均阴性。全组47例大肠癌病人,19例外周血中表达CK20mRNA,总阳性率为40.4%(19/47),CK20mRNA的表达与肿瘤Dukes分期,最大直径,肝转移有关,结论:CK20mRNA可作为检测大肠癌病人外周血中微转移的良好指标;外周血中CK20mRNA的检测有助于识别出具有复发或远处转移倾向的高危大肠癌病人。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组织学分级和Dukes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了68例大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结果:肿瘤组织VEGF表达表达水平在不同组织学分级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DukesC、D期组显著高于DukesA、B期。结论:检测大肠癌患者VEGF的表达,可作为判断大肠癌分期、预测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1个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肠癌、癌周黏膜组织及外周血白细胞雄激素受体 (AR)的含量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法 (RBA)测定 38例行手术切除的大肠癌、癌周黏膜组织及外周血白细胞雄激素受体的含量 ;同时用放射免疫法 (RIA)测定大肠癌患者及正常人血浆雄激素 (睾酮T)的水平 ,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癌组织与癌周黏膜组织相比 :1)AR含量明显升高 ,P<0 0 1;2 )高分化癌组织蛋白AR含量明显高于低分化者 ,P <0 0 1;3)大肠癌患者血浆睾酮水平轻度增高 ,但白细胞AR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大肠癌的发生可能与癌组织AR含量升高有关 ,AR含量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以抑癌基因p53编码蛋白在正常肠黏膜、肠上皮化生及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p53和mR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4例结直肠癌及其癌旁肠上皮化生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其与结直肠癌组织学分型、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结果:1)结直肠癌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织(66.7%,26/39)。结直肠癌组织p53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与正常黏膜组织相比较,显著偏低(1.12±1.07,2.32±1.05,P<0.05)。2)蛋白和基因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875,P<0.01)。3)黏液腺癌组为3/4,管状、乳头状腺癌为19/35,p53蛋白和基因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组织学分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53失活或低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提示p53 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可作为判定结直肠癌发生及侵袭转移能力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