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肠癌外周血中CEA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CEAmRNA为靶基因 ,运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 4 2例大肠癌术前、术后外周血中CEAmRNA的表达。结果 :2 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均无CEAmRNA表达。 2 0例大肠癌组织标本均有CEAmRNA表达。术后外周血中CEAmRNA的阳性率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密切相关 ,术后外周血中CEAmRNA呈阳性的大肠癌日后发生肝转移的概率高于CEAmRNA呈阴性的。结论 :大肠癌外周血CEAmRNA的检测可能成为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转移、复发以及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和CK20mRNA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46例大肠癌患者、22例大肠良性肿瘤患者及30例正常人外周血CEAmRNA和CK20mRNA。结果:在良性肿瘤组及正常人组中,CEAmRNA及CK20mRNA均无表达,而在大肠癌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是54%和61%,二者联合检测阳性(至少一项阳性)率为72%,较单项阳性率高(P〉0.05)。二者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而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结论: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肿瘤微转移检出率,其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可作预后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HNP1-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NestedRT-PCR法检测外周血CEAmRNA、ELISA法检测血清HNP1-3在大肠癌患者术前组、术后组及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结果:外周血CEAmRNA在大肠癌患者术前组、术后组及正常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4%、34%、5%,术前组和术后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44),二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12);CEAmRNA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分化程度无关,但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外周血CEAmRNA对大肠癌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4%、95%。大肠癌患者术前组血清HNP1-3浓度中位数为20.33ng/ml,正常对照组7.69ng/ml,术后组14.35ng/ml;术前组、术后组血清HNP1-3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5);并且血清HNP1-3水平也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血清HNP1-3对大肠癌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2%、95%。联合检测外周血CEAmRNA与血清HNP1-3的敏感性(72%)及特异性(100%)均高于单一指标。结论: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且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HNP1-3在大肠癌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大肠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外周血CEAmRNA表达及血清HNP1-3水平可提高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对发现大肠癌微转移可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EA m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癌思者外周血中CEAmRNA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巢式RT—PCR法,检测42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EAmRNA表达情况。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CEA水平。以胃腺癌细胞株SGC—7如l作为阳性对照,以20例正常人外周血作为阴性对照。结果 42例胃癌患者CEAmRNA阳性率为45.2%(19/42),其中25例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肿瘤切除术后血CEAmRNA阳性率明显高于术前(56.0%V.s28.0%,P=0.039)。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表达与肝转移相关,但与血清CEA值、肿瘤部位、UICC分期及分化程度无关。胃腺癌细胞株SGC—790l中CEAmRNA均呈阳性表达;2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CEAmRNA均呈阴性表达。结论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表达可作为癌细胞血道播散的标志,对判断其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胃癌手术中应采用“不接触技术”以减少术中癌细胞播散。  相似文献   

5.
目的:联合检测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 20,CK20)表达和端粒酶的活性,初步探讨它们在检测大肠癌微转移中的意义。方法:用RT-PCR法,检测52例大肠癌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外周血中的CK20的表达。用端粒重复片段扩增方法检测相应患者外周血中的端粒酶的活性。结果:52例患者外周血中检出CK20表达及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按不同时间段分别为61.9%与57.7%(术前),69.1%与72.1%(术后24h),34.6%与30.9%(术后早期化疗结束后)。两者的阳性表达均与患者Duke’S分期存在显著性相关。结论:端粒酶和CK20均可作为标志物来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微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和CK20mRNA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46例大肠癌患者、22例大肠良性肿瘤患者及30例正常人外周血CEAmRNA和CK20mRNA.结果:在良性肿瘤组及正常人组中,CEAmRNA及CK20mRNA均无表达,而在大肠癌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是54%和61%,二者联合检测阳性(至少一项阳性)率为72%,较单项阳性率高(P>0.05).二者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而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结论: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肿瘤微转移检出率,其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可作预后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RT—PCR技术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探讨与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评估复发转移的早期预测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选择特异性CEAmRNA引物,检测29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同期定量检测外周血CEA和CA19-9糖蛋白。另抽取12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结果:29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CEA、CAl9-9阳性率分别为24.14%(7/29)、17.24%(5/29)、13.79%(4/29)。12例对照组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均阴性。有淋巴结转移者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35.29%,6/17)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8.33%。1/12),但x^2=2.79,P=0.095。TNM分期Ⅳ期中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66.67%(4/6),Ⅲ期16.67%(2/12)。Ⅰ、Ⅱ期9.09%(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5,P=0.022。外周血CEAmRNA表达在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AmRNA、CEA和CA19-9在大肠癌患者中的阳性率,以CEA mRNA阳性率最高,随TNM分期进展,阳性率更高,提示预后不良,应加强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定量监测转移性大肠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的CEAmRNA,探讨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对28例转移性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作定量检测.结果 临床疗效评价为PR的病例,其化疗前、后外周血中CEAmRNA荧光定量数据数量级变化均数为2.5108,有降低趋势;SD病例的数量级变化均数为0.1476,变化不大;PD病例的数量级变化均数为-1.8424,有升高趋势.临床疗效不同的患者其外周血中CEAmRNA表达量变化不同(F=85.30,P<0.01).结论 化疗前、后外周血中CEAmRNA表达量的变化与临床疗效评价分级有相关性.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表达量的变化可能成为指导治疗、判定疗效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手术对大肠癌血行扩散的影响。方法 对 2 3例行根治手术切除的大肠癌患者 ,分别于肿瘤切除前后采取外周静脉血 ,采用巢式RT PCR方法检测血中CEAmRNA表达情况。同时取该患者的肿瘤组织作阳性对照 ,以 2 0例正常人外周血作阴性对照。结果 手术前后外周血中CEA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3 4.8%和 69.6% (P =0 .0 4)。 91.3 % ( 2 1/ 2 3 )的病例肿瘤组织CEAmRNA表达呈阳性。 2 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CEAmRNA均为阴性。结论 手术操作可促进大肠癌肿瘤细胞的血行扩散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RT—PCR法检测胃肠道癌患者外周静脉血CEAmRNA,探讨与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评估对临床治疗和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选择特异性CEAmRNA引物,检测41例胃癌、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同时定量检测外周血CEA和CA19—9糖蛋白。另抽取12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结果:41例胃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阳性率分别为26.8%、19.5%、14.6%。12例对照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均阴性。有淋巴结转移者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40%,10/2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6.25%,1/16),P=0.000。TNM分期Ⅳ期中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63.6%(7/11),Ⅲ期21.4%(3/14),Ⅰ、Ⅱ期6.3%(1/16),P=0.004。外周血CEAmRNA表达在不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EAmRNA、CEA和CA19—9在胃肠道癌患者中的阳性率,以CEAmRNA阳性率最高,随淋巴结转移数目、病期进展,阳性率更高,可能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外周血癌胚抗原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RTPCR技术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探讨与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评估复发转移的早期预测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选择特异性CEAmRNA引物,检测29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同期定量检测外周血CEA和CA199糖蛋白。另抽取12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结果:29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阳性率分别为24.14%(7/29)、17.24%(5/29)、13.79%(4/29)。12例对照组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均阴性。有淋巴结转移者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35.29%,6/17)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8.33%,1/12),但χ2=2.79,P=0.095。TNM分期Ⅳ期中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66.67%(4/6),Ⅲ期16.67%(2/12),Ⅰ、Ⅱ期9.09%(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P=0.022。外周血CEAmRNA表达在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AmRNA、CEA和CA199在大肠癌患者中的阳性率,以CEAmRNA阳性率最高,随TNM分期进展,阳性率更高,提示预后不良,应加强治疗。  相似文献   

12.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癌细胞CK20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癌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CK20)检测与转移复发的关系。方法:以非同位 素RT-PCR方法,检测30例大肠癌患者术前和术后外周血中大肠癌细胞的标志物CK20,同时检测20例健康者外周血作对 照。结果:30例患者外周血中查出CK20阳性表达23例,阳性率76.67%,20例健康者外周血均无CK20表达。CK20阳性检 出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天内外周血CK20阳性检出较术前多出2例。随访 发现,外周血CK20扩增阳性者,术后发生肝转移的机会增加(33.3%)。结论: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癌细胞CK20可 提高大肠癌临床分期的准确性,帮助综合判断患者的预后,且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大肠癌肝脏微小转移。  相似文献   

13.
检测CK19 mRNA、CEA mRNA诊断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微转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检测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19,CK19)mRNA、癌胚抗原(cancer embryonic antigen,CEA)mRNA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RT-PCR法检测35例NSCLC患者外周血中的CK19mRNA、CEAmRNA,并以20例良性病变、2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35例NSCLC患者外周血CK19mRNA、CEA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和57%,两者均阳性者40%,两者均阴性者43%;肺良性疾病患者20例,CK19mRNA阳性2例(10%),无CEAmRNA阳性者;20例健康对照2个指标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随访发现CK-19mRNA阳性、CEAmRNA阳性和二者均阴性患者的远处转移率分别为50%、56%和27%。结论CEAmRNA和CK19mRNA是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良好标志物,检测外周血微转移有助于预测肺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CK20m RNA在大肠癌病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现军  马恒  侯文红  僧国珍  僧靖静 《癌症》2001,20(11):1301-1304
目的:以CK20mRNA作为靶产物,检测大肠癌病人外周血中的癌细胞即微转移。并探讨其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0例健康志愿者和47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的表达。同时检测20例大肠癌新鲜组织标本中CK20mRNA的表达。结果:20例大肠癌组织标本均扩增出370bp的条带。结肠腺癌HT-29细胞系作为阳性对照亦扩增出370bp的条带,2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CK20mRNA表达均阴性。全组47例大肠癌病人,19例外周血中表达CK20mRNA,总阳性率为40.4%(19/47),CK20mRNA的表达与肿瘤Dukes分期,最大直径,肝转移有关,结论:CK20mRNA可作为检测大肠癌病人外周血中微转移的良好指标;外周血中CK20mRNA的检测有助于识别出具有复发或远处转移倾向的高危大肠癌病人。  相似文献   

15.
联合检测端粒酶和CK20诊断大肠癌外周血微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联合检测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20,CK20)表达和端粒酶的活性,初步探讨它们在检测大肠癌微转移中的意义。方法用RT-PCR法,检测52例大肠癌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外周血中的CK20的表达。用端粒重复片段扩增方法检测相应患者外周血中的端粒酶的活性。结果52例患者外周血中检出CK20表达及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按不同时间段分别为61·9%与57·7%(术前),69·1%与72·1%(术后24h),34·6%与30·9%(术后早期化疗结束后)。两者的阳性表达均与患者Duke’s分期存在显著性相关。结论端粒酶和CK20均可作为标志物来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微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和腹膜腔微转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施行手术治疗的90例结直肠癌患者和25例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外周血及腹腔灌洗液,RT-PCR方法检测CK-20mRNA和CEAmRNA表达;手术切除标本常规病理学分析.结果 (1)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mRNA和CEAmRNA表达率分别为45.6%(41/90)和54.4%(49/90),两者联合检测表达的阳性率为64.4%(58/90);腹膜腔CK-20mRNA和CEA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1.1%(46/90)和58.9%(53/90),两者联合检测表达的阳性率为68.9%(62/90);上述指标均随肿瘤的浸润深度、PS因素的递进,以及淋巴结及肝脏转移而增高(P<0.05);在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外周血及腹腔灌洗液标本中均未检出CK-20mRNA和CEAmRNA的表达.(2)腹腔灌洗液中CK-20mRNA和(或)CEAmRNA表达的阳性率与同一指标在外周血中的表达相比无差异;外周血及腹腔灌洗液中CEAmRNA的表达与CK-20mRNA表达相比也无差异.结论 采用RT-PCR方法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和腹膜腔CK-20mRNA和CEAmRNA的表达,有助于筛选亚临床转移和预测病理分期;两者的联合检测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癌胚抗原(CEA)mRNA表达及其与相关病理因素、近期疗效、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TaqMan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58例胃癌患者化疗前、后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癌胚抗原CEAmRNA表达;同时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胃癌患者血清CEA水平。患者随访2年。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为56.89%(33/5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胃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P=0.035)、淋巴结转移(P=0.042)、远处转移(P=0.006)和血清CEA水平相关(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淋巴结转移和血清CEA水平是影响胃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表达的独立因素;血清CEA阳性率31.03%(18/58),胃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CEA蛋白水平(Χ^2=7.873,P=0.005),TaqMan定量RT—PCR与化学发光法检测CEA的符合率为88.89%(化学发光法检测阳性的病例TaqMan定量RT—PCR检测阳性率);化疗后CEAmRNA阳性率略有下降,但不显著。近期疗效无效的患者外周血CEAmR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近期疗效有效的患者(Χ^2=9.992,P=0.002)。平均随访2年后,CEAmRNA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是33.33%和77.2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2)。结论:外周血CEAmRNA可作为检测胃癌患者肿瘤细胞微转移的分子标志;定期监测胃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表达有助于评估化疗疗效和预测预后。肿瘤浸润深度和血清CEA蛋白水平与外周血肿瘤细胞微转移相关。CEAmRNA的检测优于蛋白水平的检测,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RT-PCR法检测胃肠道癌患者外周静脉血CEAmRNA,探讨与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评估对临床治疗和预后的指导意义. 方法: 应用RT-PCR技术,选择特异性CEAmRNA引物,检测41例胃癌、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同时定量检测外周血CEA和CA19-9糖蛋白.另抽取12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41例胃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阳性率分别为 26.8%、19.5%、14.6%.12例对照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均阴性.有淋巴结转移者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40%,10/2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6.25%,1/16),P=0.000.TNM分期IV期中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63.6%(7/11),III期21.4%(3/14),I、II期6.3%(1/16),P=0.004.外周血CEAmRNA表达在不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EAmRNA、CEA和CA19-9在胃肠道癌患者中的阳性率,以CEAmRNA阳性率最高,随淋巴结转移数目、病期进展,阳性率更高,可能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10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的癌细胞,以确定其肿瘤是否有微转移发生。方法:应用逆转录酶链反应(RT-PCR),检测10例大肠癌患者癌组织和外周血中CK20mRNA的表达。结果:10例大肠癌患者中有5例外周血检测出CK20mRNA,阳性率为50%。结论:外周血中CK20mRNA检测可作为大肠癌病人肿瘤微转移的参考指标,有助于肠癌转移的早期发现和选择更好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