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对4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其动脉瘤栓塞后进行持续腰大池引流,将该组病人作为治疗组;将2006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的在动脉瘤栓塞后采取常规腰椎穿刺的37例动脉瘤性蛛网下腔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头痛程度、脑血管痉挛程度、脑积水等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头痛程度、脑血管痉挛程度、脑积水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是安全的,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特点,能够明显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及脑血管痉挛程度、降低脑积水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方法:对以外伤后头痛头晕症状明显为主诉,3d内症状无明显缓解的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结合体征及头颅CT检查结果行腰穿检查。结果:头颅CT提示脑皮质点片状高密度影及脑池、脑沟高密度影及可疑脑池、脑沟高密度影患者腰穿结果均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头晕症状明显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患者行腰穿90%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无论是否伴有恶心呕吐症状或脑膜刺激征,头颅CT提示脑皮质点片状高密度影及脑池、脑沟高密度影及可疑脑池、脑沟高密度影患者均符合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头痛头晕症状明显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3d内症状无明显缓解的患者要高度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刺激征表现可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16层CT蛛网膜下腔造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蛛网膜下腔造影后进行CT扫描充分结合了腔道造影和CT断层成像的优势,16层CT同时还提供了优秀的三维重建,使CT蛛网膜下腔造影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本文就其中的CT椎管造影和脑室脑池造影的应用技术和效果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并发症为脑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我们通过脑脊液置换加控制性腰大池引流术,观察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CTC诊断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IAC)的CTC影像学分类与临床意义。方法对22例CT诊断为IAC病人行CT蛛网膜下腔-脑池造影(CTcisternography,CTC),根据CTC囊肿内是否有造影剂充盈进行分类。选择非交通性蛛网膜囊肿(noncommnicating 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NCIAC)病例,行神经内镜下NCIAC-脑池/脑室造瘘术治疗。结果22例IAC病例经CTC检查15例确诊为NCIAC,阳性率为68.2%,NCIAC病例有确切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术后症状改善或消失。9例NCI-AC病人CT随访示囊腔明显缩小,脑组织复位。结论①CTC简便、安全,对IAC病人具有诊断特异性,运用CTC可分类交通性蛛网膜囊肿(commnicating 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CIAC)和NCIAC;②症状性NCIAC具有神经外科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6.
MR相位对比电影法在蛛网膜囊肿诊断中应用价值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磁共振相位对比电影法在蛛网膜囊肿与蛛网膜下腔扩大及囊肿与邻近脑池是否相通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运用磁共振相位对比电影法和流动分析软件对21例影像学疑为蛛网膜囊肿或蛛网膜下腔扩大患者进行检查,并分析其相位幅度图像形态及博动情况,测定相应病变区在相位速度图上的搏动强度。结果:蛛网膜囊肿在相位幅度图上可不清楚显示囊肿与邻近脑池相分隔:同时可显示囊肿内搏动幅度。囊肿内反向流动信号及喷射信号改变,提示与邻近蛛网膜腔相通。而在四脑室扩大者,相位幅度图未见明显囊腔,可见与导水管相通。结论:磁共振相位对比电影法对显示不同部位颅内蛛网膜囊肿的形态、与邻近蛛网膜下腔结构鉴别及了解囊肿内搏动情况判断与邻近脑池是否交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腰池持续引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脑血管痉挛 (CVS)的防治作用 ,并进一步探讨引流的作用机制。方法 经皮枕大池 2次注血法建立犬SAH动物模型 ,设立引流组和对照组 ,引流组于第 2次注血后即开始腰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血性脑脊液 ,动态测定两组脑脊液中红细胞 (RBC)、内皮素 1(ET 1)和一氧化氮 (NO)含量 ,脑血管造影确定脑血管痉挛程度 (%reductionofbasilararterydiamiter,%RBAD)。对两组CVS的影像学结果及脑脊液中RBC、ET 1和NO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SAH后引流组CVS例数少 ,痉挛程度轻。引流组脑脊液中红细胞清除速率快 ,ET 1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SAH后腰池持续引流通过清除蛛网膜下腔致痉挛物质 ,改变脑脊液中ET 1和NO的含量 ,可以预防和缓解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8.
2009年4月~2010年5月,我科选择典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例和开颅术后脑水肿、脑膨出患者2例,会同麻醉科医师行持续腰大池外引流治疗,观察临床效果明显,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作者报道了52例经血管造影证实无动脉瘤存在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分析了出血部位的分布特点。CT检查发现,52例经血管造影检查证实无动脉瘤存在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部位均在脑干前方。常见部位为脚间池、桥前池,其次为一例环池、四叠体池和大脑纵裂后部;而外侧裂和大脑纵裂前部从不被血液充填,而且均无脑室内出血。4例MR检查发现血液可向下到延髓前方。作者认为,这种类型的脑池出血不同于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的出血常见于大脑纵裂前部、外侧裂和脑室内。经两位神经放射学家用这一鉴别标准分析221例经过血管造影检查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CT扫描结果,仅1例经血管造影证实为基底动脉动脉瘤破裂的CT结果被这两位医生同时误诊为无动脉瘤存在的中脑周围出血。再次阅片,作者发现该患者的出血部位在鞍上池(包括脚间池和交叉  相似文献   

10.
空蝶鞍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蝶鞍综合征”或“空蝶鞍”是指蝶鞍内含有较大的蛛网膜下腔,而垂体被压扁至鞍底后下方。蝶鞍多增大,但也可正常。鞍隔常不完整。文献上也称为“鞍内蛛网膜囊肿”“、鞍内蛛网膜下腔”、鞍内蛛网膜憩室”、“鞍内脑池”和“鞍隔缺损”等。1951年 Busch 在一组尸检报告中首先用  相似文献   

11.
CT鉴别脑外脑积水与脑萎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外脑积水是婴儿常见的良性自限性疾病。其主要CT表现为:1、两侧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增宽;2、大脑纵裂的前半部增宽;3、两侧额顶部脑皮质沟回增深、加宽;4、基底池扩大;5、脑室不扩张或仅有轻度扩张。脑萎缩的主要CT表现为脑皮质沟回增深、加宽,伴有脑室扩张。但脑萎缩的脑皮质沟回增深、加宽是整个大脑皮质,而不只局限于两侧额顶叶,并且脑萎缩没有两侧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增宽。依据上述CT表现可容易区别脑外脑积水与脑萎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红细胞增多症的颅脑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颅脑CT表现。结果 :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双侧大脑内静脉、大脑大静脉等大静脉血管及静脉窦清晰显示,密度增高;大脑浅表小血管亦清晰显示,脑池、脑沟、脑裂内柔脑膜血管密度增高,呈多发线状高密度影,疑似蛛网膜下腔出血,但其旁蛛网膜下腔脑脊液低密度影仍见。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Hb)含量与上矢状窦和双侧大脑中动脉血管密度呈正相关。结论:红细胞增多症颅内血管密度增加,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及CT平扫能够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  相似文献   

13.
正常颅压脑积水分流术前后核素脑池显像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通常把痴呆、尿失禁和走路不稳作为正常颅压脑积水分流术的适应证 ,但部分患者行分流术无效。核素脑池显像有助于脑积水的诊断、鉴别诊断、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疗效判定。我们于1987~ 1997年收治了交通性正常颅压脑积水 2 1例 ,在脑室 腹腔分流术前后分别行放射性核素脑池显像 ,探讨该检查在临床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2 1例患者 ,男 12例 ,女 9例 ,年龄 5 4~ 6 7(平均 6 1 2 )岁。病程 0 5~ 5a ,平均 3 1a。 2 1例中脑膜炎后脑积水 8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 6例 ,脑外伤后脑积水 4例 ,原因不明脑积水 3例 ,均经CT或MRI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复习了77例CT脑池造影,其中包括6例脑内和5例脑外肿块。注意了正常和异常脑干的表现,测量了脑干各部的径线并探索了脑内与脑外肿块在脑池造影上的区别。方法于透视下腰部蛛网膜下腔内滴注190mg/ml阿米培克6毫升。病人俯卧,头部固定,床面倾斜45°呈头低脚高位约2分钟以使造影剂流入颅内脑池。转移至CT机期间病人保持俯卧悬头位,然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婴幼儿脑外积液的MRI特征,明确脑外积液的病因及与脑发育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MRI确诊的46例年龄〈2岁的脑外积液患儿,分析其MRI特征。并按月龄分7组,在T2WI上测量脑外间隙宽度并与正常值对照。结果 引起婴幼儿脑外积液的主要原发病有感染性疾病、硬膜下或蛛网膜下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占67.4%(31/46例),原因不明占26.1%(12/46例)。脑外积液主要发生在大脑凸面的前部,以蛛网膜下腔积液多见,占80.4%(37/46例),硬膜下积液8.7%(4/46例),硬膜下和蛛网膜下积液并存10.9%(5/46例)。其中,化脓性脑膜炎可致硬脑膜或软脑膜的信号在T1WI或T2WI上增高,常引起硬膜下积液或与蛛网膜下腔积液并存。硬膜下和(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为硬膜下和蛛网膜下腔积液并存,并常见大脑表面静脉(皮质静脉)增粗、淤滞和出血,在T1WI上信号增高。HIE所致脑外积液为蛛网膜下腔积液,可见HIE所致的特征性改变,常有髓鞘化落后占63.6%(7/11例)。原因不明者多为双侧对称性的蛛网膜下腔积液。脑室扩大主要见于HIE和硬膜下或蛛网膜下出血。结论 婴幼儿脑外积液多有明确病因,以出血、感染和HIE为多见,积液的部位与脑发育的特性有关,MRI对明确脑外积液的性质,判断病因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表面的血管发生病变,破裂而使血流入或主要地流入蛛网膜下腔时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如系脑实质出血后,特别血液穿破组织而流进蛛网膜下腔者则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二者均为非损伤性又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出血病7%~15%川。其中半数以上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破裂,颅内血管畸形,以及高血压动脉硬化,颅底异常血管网液病等。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有脑血管痉挛,再出血,脑积水等严重的并发症。给治疗和预后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腰池持续引流对脑血管痉挛 (CVS)预防和治疗作用的影像学分析。方法 经皮枕大池 2次注血法建立犬SAH动物模型 ,将 30条健康成年狗随机分为对照组、早期腰穿组、晚期腰穿组、早期引流组和晚期引流组 ,早期腰穿组和晚期腰穿组分别于 2次注血后 2h和第 5天开始隔日行腰穿排放血性脑脊液 ,早期引流组和晚期引流组分别于 2次注血后 2h和第5天实施腰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脑血管造影确定CVS程度 (%reductionofbasilararterydiamit er,%RBAD)的变化发展。结果 ①与早期腰穿组和对照组相比 ,早期引流组CVS发生例数少 ,痉挛时程短 ,痉挛程度轻。②与晚期腰穿组和对照组相比 ,晚期引流组CVS程度轻 ,时程短。③与晚期引流组相比 ,早期引流组CVS例数少 ,痉挛程度轻。结论 SAH后实施腰池持续引流可以防治CVS ,早期引流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快速自行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混合出血的CT特征.方法 对17例常规CT表现为不典型急性硬膜下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脑损伤病人进行了短时间CT复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均表现为类似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新月形混杂高密度影.病灶特点:①病灶吸收很快,在动态CT监测下,病灶多在短时间(1~7 d)内吸收.②病灶密度混杂,可见不规则形或带状低密度区.③病灶临近脑池脑沟密度升高.④病灶多位于额颞部.⑤部分病灶可沿蛛网膜下腔"游动"(血肿重分布).结论 快速自行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混合出血具有一定的CT特征,由于硬膜下腔及蛛网膜下腔沟通,加速了出血的吸收,应归属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准确诊断及严密观察可避免患者的手术之苦.  相似文献   

19.
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低场强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低场强MRI诊断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80例临床疑诊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行MR检查,扫描机为ASM—015p,采用SE序列,参数T2WI≤TR2000/TE100ms,所有病例分别经腰穿、手术或治疗后复查证实,并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脑脊液蛋白量增高的疾病进行了鉴别,与脑出血破入脑室或溢入蛛阿膜下腔者进行对照。结果本组病例在低场强MRI条件下于病变区脑沟(裂池)等蛛网膜下腔T2WI均出现异常高亮脑脊液信号。探其原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延长T2值。脑脊液蛋白含量高的其它疾病不出现异常高亮信号。结论低场强磁共振成像对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腰池持续引流后脑脊液中红细胞清除速率的变化及其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 经皮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犬SAH动物模型,设立引流组、腰穿组和对照组,共18条狗,每组6条,动态测定脑脊液中红细胞量的变化,脑血管造影测定基底动脉直径减少以确定血管痉挛程度(%reduction of basilar artery diameter,%RBAD)。结果 与腰穿组和对照组相比,引流组脑脊液中红细胞清除速率较快且差异有显著性;引流组脑血管痉挛例数少,程度轻。结论 SAH后脑脊液中红细胞及其降解裂解产物可能参与了CVS的过程,腰池持续引流对CVS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