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与肾实质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接受治疗的确诊为肾实质性高血压患者50例为观察组,同期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同时进行24 h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分析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与肾实质性高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24 h...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控释片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方法:临床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9例,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4 wk前后分别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同时选取49例健康人作对照组观察血压及血压变异性. 结果:9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85例完成观察,治疗前原发性高血压组血压及血压变异性明显比对照明组高(P<0.01),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血压变异性与用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高,硝苯地平控释片在稳定降压的同时可降低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 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左室肥厚分为左室肥厚(LVH)组及非LVH组,分别进行动态血压和超声心动图监测。结果高血压LVH组与非LVH组动态监测各时间段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高血压LVH组与非LVH组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左心室质量指标(LVMI)差异有显著性(P<0.0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左心室肥厚者的血压变异性增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大可引起左室明显肥厚。  相似文献   

4.
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对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消失与否将其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靶器官损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脑损害、左室肥厚、心血管事件和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影响不同,昼夜血压曲线消失与靶器官损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社区强化治疗方案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100例2017年1月-2018年5月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则采取常规方案+社区强化治疗。比较两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血压监测指标值达标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血压监测指标值;1年内入院率。结果:观察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血压监测指标值达标的时间、血压监测指标值相比较对照组更好,P0.05。观察组1年内入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方案+社区强化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初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应用以来,国内有大量文献报道无创24h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对于预测与血压有关的心血管意外事件优于人工偶测血压。但动态血压参数正常值尚未确立,因而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临床意义的判定受限。为求初步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选取3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将本院2008年3月~2012年7月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血脂水平分成血脂正常组59例(A组),血脂异常组41例(B组),对所有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探讨血压和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 B组血脂水平与A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高于A组。结论 24 h动态血压监测可更直观反映血脂异常是加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合并靶器官损害中的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4月至2012年10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4例分为两组,其中95例存在靶器官损害患者作为A组,79例无靶器官损害的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为B组,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监测,以24 h、日间、夜间血压均值及血压昼夜节律值为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24 h、日间、夜间血压均值及血压昼夜节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4、日间、夜间血压均值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ABPM对诊断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手段,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偶测血压监测,观察组使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观察两组患者的检查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偶测血压监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动态血压节律都显示出白天高晚上低以及两峰一谷的规律。观察组患者使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白天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高于夜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相对于偶测血压监测更加准确的进行诊断原发性高血压,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具有临床价值,可以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0.
杨文珍 《哈尔滨医药》2012,32(2):109-109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对380例高血压痛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与超声心动图左室重量指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结果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左心室肥厚检出率(48.04%)显著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存在者(10.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是导致左室肥厚的重要因素,对高血压患者应重视血压昼夜节律的监测,治疗高血压不仅要降压,更应关注24h的血压是否获得平稳控制,应合理选取降压药物及给药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应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盐酸贝那普利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100例2017年2月-2019年2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组,参比组实施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观察组则实施硝苯地平控释片+盐酸贝那普利治疗。比较两组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血压得到控制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血压监测值和生活质量;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血压得到控制时间、血压监测值和生活质量相比较参比组更好,P0.05。观察组和参比组不良反应相似,P0.05。结论:硝苯地平控释片+盐酸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确切,可获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2.
血压变异程度与高血压靶器官损伤的关系雷芸,尹昵,邓洁许多研究提示高血压患者的危险性与平均动态血压水平及血压波动幅度有关。我们对6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较全面了解患者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血压变化,分析血压变异程度与高血压靶器官...  相似文献   

13.
鲁茸达瓦 《河北医药》2014,(13):1945-1947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下对高原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高原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单纯高血压60例(高血压组),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60例(靶器官损害组),同期选择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1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都给予了动态血压监测,并且进行了社会人口学和临床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结果观察组的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日间收缩压、日间舒张压、24 h舒张压与24 h收缩压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同时靶器官损害组的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家族史、受教育程度与体重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 P <0.05)。结论动态血压监测下有利于高原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诊断,其发病受到吸烟、家族史、受教育程度与体重等多因素的影响,为此需要加强对于动态血压的监测与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苯磺酸氨氯地平(络活喜)治疗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效果。方法:将动态血压检测明确有血压晨峰现象的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晚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10 mg,服药4、8周后分别动态血压监测患者的血压。结果:120例高血压患者服药治疗4、8周后高血压晨峰值收缩压、舒张压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晨峰。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的节律济南军区总医院许琳,曲莉霞,卫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的诊断及抗高血压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已有研究表明正常人的动态血压(ABP)呈现白昼升高,夜晚降低的节律性。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不同类型的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联合吲哒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入选2007年9月~2008年3月我院住院的初治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2例,受试者停用其他抗高血压药物,仅服用培哚普利(4 mg,qd,8 w)和吲哒帕胺(1.5 mg,qd,8 w)。用药前后分别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肱动脉内皮功能监测,比较服药前后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培哚普利与吲哒帕胺联合治疗前后的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白昼和夜间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收缩压总负荷值、舒张压总负荷值及血压变异率相比,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垛普利与吲哒帕胺联合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是稳定、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患者中,发病原因不明的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率高,其并发症可致死或致残。1969年,英国科学家首次运用动脉内插管技术对人的血压进行了连续监测,从此人们对血压的自发性波动有所了解。采用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方法测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控释片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中降压效果及安全性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进行治疗,并监测服药期间患者的血压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昼间与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降低,且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3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未给予治疗症状均自行缓解。结论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作用平稳,血压波动小,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中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的特点。方法选择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197例,分为高龄老年人(≥80岁)组、老年人(60~79岁)组和中年人(〈60岁)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回顾性分析3组患者治疗状态下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结果与中年人组相比,老年人组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增高(χ2=8.35,P%0.05),高龄老年人组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χ2=17.18,P〈0.01);与老年人组相比,高龄老年人组24h动态血压昼夜异常的发生率增高(χ2=6.75,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不断增高,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增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影响。方法连续选择新近来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09例,入选对象在开始治疗前接受了创便携式(美国AMR4型)动态血压仪24h血压监测。结果 10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老年高血压组(58例)的收缩压(SBP)夜间下降率、舒张压(DBP)夜间下降率、SBP杓型例数和DBP杓型例数均明显少于中、青年组(51例),而SBP非杓型例数和DBP非杓型例数则明显多于后者(P均<0.01~0.05)。结论增龄可明确影响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