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振动锻炼和太空养心丸对60 d头低位卧床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和比较60 d头低位(HDT)卧床期间振动锻炼、中药太空养心丸对脑血流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不同对抗方式对失重不良影响的对抗效果. 方法 2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振动组和中药组3组,每组7人.对照组仅-6°HDT卧床60 d,口服安慰剂;振动组和中药组在HDT卧床期间分别进行阻抗振动锻炼和口服太空养心丸.卧床前、卧床第30天、第60天测量右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 结果 对照组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在卧床第30天较卧床前显著降低(t=3.44,P<0.05),并且在第60天进一步降低t=5.07,P<0.01);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在卧床第60天显著降低(t=2.61、7.20,P<0.05).振动组的Vs在卧床第30天显著降低(t=2.49,P<0.05),并且在卧床第60天进一步降低(t=3.49,P<0.01);中药组Vs、Vd和Vm有降低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 结论 60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显著降低.卧床期间服用太空养心丸对改善脑血流有一定作用,而振动锻炼则对脑血流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 2 1d头低位卧床期间脑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方法  6名健康男性志愿者 ,年龄 ( 2 4.8± 6 .1)岁 ,进行了 2 1d头低位 ( HDT- 6°)卧床试验。HDT前、HDT第 10 d及卧床结束时进行了 3次立位耐力检查。HDT前 (坐位 )、HDT开始时 ( D0 )、第 1、3、7、10、2 1d用经颅超声多普勒 ( TCD)测量了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结果 卧床第 10 d和卧床结束时 ,受试者立位耐力比卧床前降低 ( P<0 .0 5 )。卧床期间 ,受试者右侧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 和平均血流速度 vm 较卧床前 ( pre- HDT)及卧床开始时降低 ,左侧大脑中动脉 vs在卧床开始时较卧床前增加 ,卧床第 3d又较开始时降低。在卧床前 ,大脑中动脉右左两侧流速差 BVD和右左两侧非对称指数 AI的均数分别为 7.0 cm/ s和 13.74% ,在卧床期间 BVD和 AI均数降为负值 ,较卧床前时降低 ( P<0 .0 5或 P<0 .0 1)。大脑中动脉的其余指标 (含脉动指数和阻力指数等 )、大脑前和后动脉的各指标变化不显著。 结论  2 1d头低位卧床使立位耐力、双侧大脑中动脉的 vs 和右侧大脑中动脉的 vm 降低 ;HDT卧床期间 ,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降低和不对称变化 ,可能与立位耐力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3.
21d头低位卧床期间脑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21d头低位卧床期间脑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6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年龄24.8±6.1岁,进行了21dHDT-6°卧床试验。HDT前、HDT第10天及卧床结束时进行了3次立位耐力检查。HDT前(坐位)、HDT即刻(D0)、第1、3、7、10、21天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测量了双侧大脑前(ACA)、中(MCA)、后动脉(PCA)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卧床第10天和卧床结束时,受试者立位耐力比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卧床第3天和第21天的右侧MCA的V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21 d头低位卧床期间脑血流的变化及最后一周下体负压对抗的影响.方法1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BNP组,每组6人,进行头低位倾斜卧床(-6°).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LBNP组在卧床最后一周,每天进行1 h、-4.0 kPa的下体负压锻炼.利用KYENG-I导纳式双侧脑血流自动检测仪测量卧床前、卧床第3、10及21天的脑血流量.结果对照组的左侧大脑I相面积及流入速度在卧床期间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左侧大脑主峰高度在卧床第3及21天显著降低,左侧大脑阻力指数在卧床第3及21天显著升高;LBNP组的左侧大脑I相面积在卧床第3及21天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左侧大脑阻力指数在卧床期间均显著升高,左侧大脑主峰高度及流入速度在卧床第3及21天有降低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21 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减少;在21 d头低位卧床的最后一周进行下体负压锻炼,不能有效地对抗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引起的脑血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21d头低位卧床期间被试者心功能的变化及最后一周下体负压锻炼(LBNP)的影响。方法 1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BNP组,每组6人,均参加头低位倾斜卧床实验。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LBNP组在卧床最后一周,每天进行1h、-4.0kPa的下体负压锻炼。测量心脏收缩和泵血功能等指标。结果 在卧床期间,两组的心输出量、心指数及每搏输出量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或有降低趋势,射血前期(PEP)均显著延长,总外周阻力、等容收缩时间/左室射血时间(LVET)、PEP/LVET均显著升高而有升高趋势,起床后第2天基本恢复。LBNP组PEP和PEP/LVET在第21天及起床后第2天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结论 21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显著降低;在21d头低位卧床的最后一周进行下体负压锻炼,不能有效对抗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引起的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的降低,但对提高立位耐力有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 2 1d头低位卧床期间脑血流的变化及最后一周下体负压对抗的影响。方法 1 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BNP组 ,每组 6人 ,进行头低位倾斜卧床 ( - 6°)。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 ,LBNP组在卧床最后一周 ,每天进行 1h、- 4.0kPa的下体负压锻炼。利用KYENG Ⅰ导纳式双侧脑血流自动检测仪测量卧床前、卧床第 3、1 0及 2 1天的脑血流量。结果对照组的左侧大脑Ⅰ相面积及流入速度在卧床期间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 ,左侧大脑主峰高度在卧床第 3及 2 1天显著降低 ,左侧大脑阻力指数在卧床第 3及 2 1天显著升高 ;LBNP组的左侧大脑Ⅰ相面积在卧床第 3及 2 1天较卧床前均显著降低 ,左侧大脑阻力指数在卧床期间均显著升高 ,左侧大脑主峰高度及流入速度在卧床第 3及 2 1天有降低趋势 ,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2 1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脑血管阻力增加 ,脑血流量减少 ;在 2 1d头低位卧床的最后一周进行下体负压锻炼 ,不能有效地对抗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引起的脑血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 4d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期间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方法 8名健康男性志愿者进行 4d - 6°头低位卧床试验。卧床前和卧床 4d结束时在倾斜床上进行 2次立位耐力检查 ,卧床前(卧位 )、卧床第 1、3、4天及起床后第 2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测量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4d卧床结束时 ( 87.5 % )被试者立位耐力不良发生率较卧床前 ( 37.5 % )显著增加 (P <0 .0 5 )。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在卧床第 1、3天较卧床前均有降低趋势 ,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卧床第 4天均显著降低 (P <0 .0 5 ) ,起床后第 2天基本恢复。在卧床期间 ,平均动脉压及舒张压均显著升高 (P <0 .0 5 ) ,体重显著降低 (P <0 .0 5 )。结论 4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显著降低 ,立位耐力不良发生率增加。脑血流速度降低可能是失重 /模拟失重致立位耐力不良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下体负压对抗21d头低位卧床后立位耐力不良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目的观察LBNP对21dHDT-6°卧床模拟失重所致立位耐力不良的对抗效果。方法12名健康男性青年志愿者,进行21dHDT-6°卧床实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下体负压组,每组6人。与对照组不同,下体负压组在最后一周,每天进行1h、-4.0kPa的下体负压锻炼。结果卧床前,12名受试者顺利通过75°、20min立位耐力检查。卧床第10d立位耐力检查时,对照组有5人、LBNP组有4人出现晕厥前或晕厥症状,两组平均耐受时间均低于卧床前(P<0.05);第21d时,对照组有5人未通过,平均耐受时间较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而LBNP组有1人未通过,平均耐受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21d头低位卧床后立位耐力显著降低。下体负压能够有效对抗头低位卧床导致的立位耐力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在 2 1d头低位卧床的第一周和最后一周进行下体负压锻炼对立位耐力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 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BNP组 ,每组 6人 ,均参加 - 6°头低位倾斜卧床实验。对照组在卧床期间不做任何处理 ,LBNP组在卧床第一周和最后一周 ,每天进行 1h、- 30mmHg的下体负压锻炼。卧床前和卧床第 1 0、2 1天在倾斜床上进行 3次立位耐力检查 ,卧床期间测量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等指标。结果卧床前两组 1 2名被试者均顺利通过立位耐力检查。卧床第 1 0和 2 1天 ,对照组所有被试者均不能通过立位耐力检查 ,而下体负压组仅有 1人未通过 ,卧床第 2 1天下体负压组( 1 9.7± 0 .9min)平均耐受时间较对照组 ( 1 5 .0± 3.2min)显著延长 (P <0 .0 5 )。对照组每搏输出量(SV)及心输出量 (CO)在卧床第 3、1 0天较卧床前显著降低 (P <0 .0 5 ) ,而LBNP组SV及CO在卧床期间均无显著性变化 ;两组的射血前期 (PEP) /左室射血时间 (LVET)在卧床第 3、1 4天均显著升高 (P <0 .0 5 )。两组间比较 ,LBNP组PEP/LVET在卧床第 3天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5 ) ,LVET在卧床第 3、7和 1 4天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5 )。结论 2 1d头低位卧床可引起立位耐力、心脏泵血和收缩功能显著降低 ;在 2 1d头低位卧床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过程中心脏 X线形态变化及四肢加压套带、下体负压的作用。 方法  18名健康男性青年 ,自愿接受试验 ,随机分为对照组、套带组和下体负压组 ,进行- 6°头低位卧床 2 1d试验。对照组卧床中不用任何对抗措施 ;套带组卧床期间每天 0 8∶ 30~ 2 0∶ 30 ,四肢戴加压套带 ,压力维持在 5 .3k Pa;下体负压组卧床期间第 1周和最后 1周每天下午使用 1h下体负压裤 ,压力维持在 - 4k Pa。分别于卧床前 1d和卧床后 1d摄取 X线胸片 1张 ,按有关标准测量胸廊横径、心脏横径、长径和宽径 ,并计算反映心脏形态大小的心胸比和心脏面积。 结果 对照组卧床后较卧床前心脏横径减小 0 .5 4cm,心胸比减小 0 .0 2 4,心脏面积减小 9cm2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套带组和下体负压组心脏面积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头低位卧床 2 1d模拟失重过程可使心脏体积变小 ,这可能是心脏功能降低的结果 ,与有关实验结果相符 ;使用四肢加压套带和下体负压等对抗措施可以防止心脏形态改变 ,而下体负压作用效果及可操作性均优于四肢加压套带。  相似文献   

11.
24h头低位卧床对心血管功能及立位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24h头低位卧床对心血管系统功能和头高位倾斜心血管反应变化的影响。方法健康男性学员6名,年龄22~23岁,进行了24h头低位卧床实验,卧床期间用阻法测量了心脏泵血功能指标,并观测了卧床前后头高位倾斜时的心血管反应和卧床期间尿量的变化。结果 在卧床期间受试者心率较卧床前(立位)显著减慢,第6、12、18h的心率较卧床开始时(0h)显著降低。SV和SI在卧床0、6、12和24h较卧床前显著增  相似文献   

12.
头低位卧床7天中脑循环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为观察短期头低位卧床前、中、后脑循环的变化,进一步了解模拟失重对脑循环及其调节功能的影响。6名健康青年男性被试者,头低位-6°卧床7d。脑循环观察采用TC2000TCD仪,分别检测头低位卧床前、中、后双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结果表明:头低位卧床期间双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均呈升高趋势,24h内升高明显,4h达最高值,第5d呈最低值,第6~7d又有升高趋势;双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基本趋势相同,但存在部分差异。  相似文献   

13.
21天头低位卧床期间脑血流的变化及其与立位耐力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建立3周头低位倾斜(HDT)-6°人体实验模型,观察卧床模拟失重期间脑血流变化及其与立位耐力的关系。方法6名健康男性志愿者进行了21天HDT-6°卧床试验。受试者年龄23.8±6.1岁。HDT前、HDT第10天及卧床结束时进行了3次立位耐力检查。HDT前、HDT第3天、第10天、第21天用KYENG-Ⅰ导纳式双侧脑血流自动检测仪测量脑血流量。结果卧床第10天和卧床结束时,受试者立位耐力平均立位时间比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卧床期间,左右侧大脑血流主峰高度和Ⅰ相面积较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卧床第3天和第21天的左侧大脑阻力指数较卧床前显著增高(P<0.05),卧床第10天、第21天的左侧大脑血液流入时间较卧床前显著延长(P<0.05),卧床期间左侧大脑血液流入速度比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卧床期间受试者左侧大脑Ⅰ相面积、左侧主峰高度、左侧大脑血液流入速度均和立位耐力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或P<0.05)。结论21天头低位卧床使立位耐力显著降低;HDT卧床期间,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减少,可能是导致立位耐力降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血流对头低位-15°反应的个体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了头低位-15°、90min卧床条件下头颈部血液循环的变化特点。被试者为14名健康男性青年(18~21岁)。用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测量了被试者在水平卧位和头低位时的颈总动脉血流量血流速度和管径等。结果表明,头低位时颈动脉血流量的变化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根据颈动脉血流量的变化特点将被试者分为适应组(9人)与不适应组(5人)。与水平卧位相比较,在头低位时适应组颈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颈动脉管径扩张、头颈部循环阻抗增加,从而使颈动脉血流量保持在水平卧位时对照值附近,说明通过自身调节头部血液循环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而不适应组的颈动脉血流量较水平卧位时有较大增加。结果提示,通过观察头低位时的颈动脉血流速度、管径、流量以及循环阻抗的变化趋势,可以评价人体心血管系统对失重状态下体液从心脏以下区域向头部区域重新分布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头低位倾斜(HDT)、直立位和昼夜节律对大脑血流速度的影响,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新技术在上述三种情况下对12名青年健康男性的脑血流速度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6°头低位倾斜1h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加;直立位15min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降低;在昼夜24h中,夜间睡眠时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较白天低;TCD技术重复性好,可适用于航天医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下体负压对抗失重/模拟失重后立位耐力降低的研究进展姚永杰吴兴裕在航天或头低位倾斜模拟失重时,如缺乏必要的对抗措施,通常要发生立位耐力不良,表现为:休息时心率较飞行或卧床前增快、体位性低血压、同等负荷下最大和次大氧耗量减少。在立位应激时,航天员可发生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老年脑梗塞患者康复疗养期采用海水浴体疗运动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检测两组 (海水浴体疗组和休养组 )共 30例老年脑梗塞康复期患者疗养前后以及 2 0例老年健康对照组的双侧大脑中动脉 (MCA)血流参数 ,包括收缩期血流速度 (Vs)、舒张期血流速度 (Vd)、平均流速(Vm)、阻力指数 (RI)、搏动指数 (PI)。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 ,老年脑梗组MCA流速Vs、Vd、Vm显著降低 (P <0 0 1 ) ,RI、PI显著增高 (P <0 0 1 ) ;②与疗养前相比 ,经海水浴体疗运动 1个月后MCA流速Vs、Vd、Vm明显增高 (P <0 0 1 ) ,RI、PI显著降低 (P <0 0 1 ) ,而休养组患者则改变不明显 (P <0 0 5)。结论 :老年脑梗塞患者恢复期脑循环及血管贮备功能尚差 ,海水浴体疗运动一定疗程后可改善患者心脑血氧供应 ,改善脑血流动力学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进高原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某部新兵110例在进高原前后1~2天,采用Companion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并记录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Vm)、脉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1)脑前循环血流量指标中,双侧MCA的Vm值显著增加,RACA的Vs值显著降低(P<0.01),双侧ICA和双侧MCA的Vd值显著增加(P<0.05,P<0.01);(2)脑后循环血流量指标中,BA的Vm值显著增加,双侧VA及RPCA的Vs值显著降低,RVA和BA血管的Vd显著增加(P<0.05,P<0.01);(3)前后循环的脑血管顺应性及灌注均增加,外周阻力均降低(P<0.01)。结论:急进高原者通过前后循环脑血流、脑血管壁顺应性及外周阻力的变化,可增加脑血管的远端血流灌注,代偿高原低压性缺氧导致的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本实验利用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通过观察和比较30 d卧床期间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心脏收缩泵血功能的影响,旨在进一步明确体育锻炼对失重后心脏功能变化的对抗效果.为制定我国载人航天时航天员失重对抗方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5名男性健康被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下肢肌力训练组和自行车功率计训练组3组,每组5人对照组仅-6°HDT卧床30 d,不进行任何处理,下肢肌力训练组和自行车功率计训练组在30 d卧床期间分别进行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率计训练.实验期间测量心脏收缩泵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左室射血时间在卧床第22、26天较21、床前显著降低(P<0.05),射血分数在第26天显著性降低(P<0.05),每搏量、心输出量在第1天显著降低(P<0.05).下肢肌力训练组左室射血时间在21、床期间较21、床前均显著降低(P<0.05),每搏量除第5、7天外均显著降低(P<0.05),心输出量在第l、30天显著降低(P<0.05).自行车功率计训练组心脏收缩功能指标在21、床期间均无明显变化,每搏量、心输出量在卧床第1天较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 30 d头低位21、床可引起心脏收缩泵血功能下降,下肢肌力训练和自行车功率计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血管功能,其中自行车功率计训练的对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眼底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技术对30例正常人和90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CRA)、视网膜中央静脉(CRV)和眼动脉(OA)的血流参数进行检测。结果:糖尿病患者CRA血流速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以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降低为显著(P<0.01),阻力指数(RI)比对照组增高(P<0.05);CRV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升高(P<0.05),CRA/CRV比值降低;O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和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比对照组均降低(P<0.05),以Vd降低明显(P<0.01),RI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糖尿病合并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C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ean)比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患者(A组)降低(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眼底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