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胶囊内镜与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比较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对疑诊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按检查方式将疑诊小肠病变患者分为两组,即胶囊内镜检查组,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组,分析统计各组病变检出情况,计算检出率,阳性率。同时分析部分病例进行胶囊内镜结合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病变一致率。结果胶囊内镜组检出率89.1%(49/55),阳性率60%(33/55);双气囊内镜组检出率76.9%(103/134),阳性率69.4%(93/1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进行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9例患者中,发现胶囊内镜假阴性率为11.1%(1/9),胶囊内镜阳性结果经小肠镜证实率为62.5%(5/8)。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出血、穿孔、过敏、胶囊滞留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双气囊小肠镜与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均有较高的检出率与阳性率,在本试验中无明显差异。两种方法的结合可提高小肠病变的检出,在临床实践中,可灵活选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胶囊内镜或双气囊内镜在疑似小肠病变中的最佳诊断模式.方法 将临床疑似小肠病变233例依诊断方法分组,对胶囊内镜检查阴性者,考虑患者意愿是否追加双气囊内镜检查.结果 双气囊内镜与胶囊内镜并发症分别为1和5例,检出率为66.7%和44.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胶囊内镜检查阴性再行双气囊内镜检查,检出率为49.1%,联合检出率可达70.2%,与单纯双气囊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1).两种方法检出率与病例临床特征有关.患者耐受性及经济条件是决定患者选择检查方式的主要因素.结论 两种诊断方法均可接受,安全,若患者病情许可,使用双气囊内镜检查,可提高一次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胶囊内镜完成率,消化道各部分阳性检出率,以及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及其他腹部症状的阳性检出率.分析胶囊内镜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56例中完成胶囊内镜检查54例,均发现阳性病灶,其中食管病变合并胃部疾病1例(1.8%),单纯胃部疾病15例(27.8%),胃部疾病合并小肠疾病38例(70.4%).其中19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检出小肠病变14例(73.7%);腹痛、腹泻等其余症状病例31例,检出小肠病变18例(58.1%);6例无症状患者检出反流性食管炎合并浅表性胃炎1例、单纯浅表性胃炎5例.老年患者26例有1例胶囊滞留于胃腔,完成胶囊内镜25例;中青年患者有1例胶囊滞留于胃内.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对胃部疾病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顺应性好.  相似文献   

4.
双气囊小肠镜在胶囊内镜检查阴性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双气囊小肠镜对胶囊内镜检查阴性疾病的诊断,探讨胶囊内镜在不同小肠病变的诊断作用。 方法对156例疑诊为小肠疾病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随后对87例阴性患者进一步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 结果156例患者中69例胶囊内镜检查阳性,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52例,有警报症状和体征17例,总体阳性诊断率44.2%(69/156),检出的主要病变有:小肠炎症(粘膜糜烂、溃疡)32例,小肠肿瘤24例,小肠血管发育不良9例,小肠憩室1例,白塞病2例,小肠结核钙化灶1例。87例胶囊内镜检查阴性患者经双气囊小肠镜检查额外检出小肠病变12例,对于胶囊内镜检查阴性患者双气囊小肠镜诊断率为13.8%(12/87),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9例,有警报症状和体征3例,检出病变有:小肠憩室5例,小肠血管发育不良4例,小肠溃疡1例,小肠肿瘤2例。 结论胶囊内镜对于表现为隆起性、浸润性、溃疡和多发性病灶小肠疾病具有较高的的诊断能力,但对小肠憩室和病变局限病灶较小的小肠血管发育异常者诊断能力有限,与双气囊小肠镜有效结合运用能大为提高小肠疾病的诊断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气囊内镜(DBE)检查和小肠计算机断层摄像(CT)扫描在小肠间质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小肠间质瘤的患者资料,定义肿瘤直径<5 cm为早期病变.筛选具有DBE检查或小肠CT扫描完整记录的61例早期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相关前期检查(包括胃镜、肠镜、腹部B超、血管造影和胶囊内镜等)、DBE检查、小肠CT扫描及DBE与小肠CT联合检查的病变阳性提示获得或病变检出情况,以及随访期间肿瘤复发和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在小肠CT扫描和DBE检查前,61例患者接受相关前期检查后44例(72.13%)获得阳性提示.56例患者接受单纯DBE检查,检出病变52例(92.86%);42例患者接受单纯小肠CT扫描,检出病变37例(88.10%);两者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患者接受DBE与小肠CT扫描联合检查,病变检出率达100%.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中位随访期35个月;无病生存59例(96.7%),带瘤生存2例(均为肿瘤复发病例经口服化疗药物治疗).结论 DBE检查和小肠CT扫描对早期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较高;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肿瘤的及早诊断和及时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OMOM胶囊内镜对疑诊为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12月收治的98例怀疑为小肠疾病的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胶囊内镜的病变检出率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疑有小肠疾病的98例患者中,胶囊内镜滞留小肠1例,检查成功率98.98%.共发现小肠病变71例,未见异常27例,病变检出率为72.45%.结论 OMOM胶囊内镜检查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对小肠疾病诊断价值高,可以作为小肠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胶囊内镜完成率,消化道各部分阳性检出率,以及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及其他腹部症状的阳性检出率。分析胶囊内镜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56例中完成胶囊内镜检查54例,均发现阳性病灶,其中食管病变合并胃部疾病1例(1.8%),单纯胃部疾病15例(27.8%),胃部疾病合并小肠疾病38例(70.4%)。其中19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检出小肠病变14例(73.7%);腹痛、腹泻等其余症状病例31例,检出小肠病变18例(58.1%);6例无症状患者检出反流性食管炎合并浅表性胃炎1例、单纯浅表性胃炎5例。老年患者26例有1例胶囊滞留于胃腔,完成胶囊内镜25例;中青年患者有1例胶囊滞留于胃内。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对胃部疾病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顺应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OMOM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疑诊小肠疾病(门诊组)和146例自行要求体检者(体检组)进行OMOM胶囊内镜检查及门诊组62例全胃肠造影经查结果的阳性率,所有阳性结果均经手术病理或治疗随访证实,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OMOM胶囊内镜检查两组小肠疾病结果阳性率分别为74.19%和4.11%,两者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门诊组OMOM胶囊内镜检查和全胃肠造影检查小肠疾病结果阳性率分别为74.19%和40.32%,器质性病变的阳性率分别为74.19%和1.61%,功能性病变的阳性率分别为0.00%和38.71%,两者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的阳性检出率和器质性病变的检出率均高于全胃肠造影,而全胃肠造影对小肠功能性病变的检出率明显优于胶囊内镜,可作为胶囊内镜检查的补充;选择性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可提高检查结果的阳性率,这样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胶囊内镜并发症相对较少,更适合于在健康体检中推广,是较为安全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OMOM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因怀疑小肠病变出血患者45例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判定阳性结果的可靠性.统计分析受检者一般资料、出血类型和检查结果,并通过电话追踪或门诊等对其进行随访研究,分析胶囊内镜检查的诊断价值,患者再出血和再检查情况.结果 共纳入怀疑小肠出血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45例.检出率为95.5%(43/45),阳性率为64.4%(29/45).在明确出血原因与小肠病变相关的阳性组中,血管发育异常为最主要的病因,占34.5%(10/29),其次为小肠间质瘤24.1%(7/29).胶囊内镜阳性组随访中再出血率为41.6%,非阳性组为15.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胶囊内镜对小肠出血有较高的检出率和阳性率,非阳性结果预示再出血风险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和探讨胶囊内镜应用价值和体会。方法 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胶囊内镜检查119例,男性67例,女性52例,年龄21~83岁,检查前服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清洁肠道,吞服胶囊时间为8:00-11:00。结果胶囊通过幽门时间:〈60 min 104例,〉120 min 14例,其中12例应用胃复安10 mg,肌肉注射,通过幽门,2例内镜协助胶囊通过幽门。胶囊排出时间:多为1~3 d。小肠检查完成103例(86.55%),全结肠检查完成3例(2.52%)。小肠病变检出率为33.05%,胃十二指肠病变检出率为33.61%,结肠病变检出率为2.54%,总阳性率为69.49%。并发症:梨状窝胶囊嵌顿1例;胶囊滞留1例。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方便、依从性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对小肠病变诊断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OMOM胶囊内镜在小肠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将90例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按照临床表现分为A组(无症状体检组)6例、B组(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53例、C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31例,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胶囊内镜检查无不适和并发症;86例患者完成检查,其中A组5例,B组51例,C组30例;90例患者中共发现小肠病变58例,小肠疾病总阳性检出率为64.4%,B组和C组的阳性率分别为64.7%(33/51)和83.3%(25/30).结论: 胶囊内镜检查操作简单、安全,且无创伤,对不明原因腹痛、腹泻及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小肠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小肠疾病的胶囊内镜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分析A组52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和B组16例慢性腹痛腹泻患者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并将A组分为二组:A1组显性出血,A2组隐匿性出血。结果:A组检出病变37例,阳性检出率为71.2%(37/52),其中A1组阳性率为83.3%(30/36),A2组阳性率为43.8%(7/16),B组检出病变3例,阳性检出率为18.8%(3/16)。A组和B组、A1组和A2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P=0.01)。胶囊内镜检查时间平均为457min(373~668min),全小肠检查成功率为82.4%,1例患者出现胶囊嵌顿,其余胶囊排出体外时间平均为59.1h(18~170h)。结论:胶囊内镜对隐源性消化道出血的检查阳性率高,特别是有明显出血者,应作为首选检查。而对慢性腹痛腹泻的阳性发现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其中健康体检者2例)采用国产OMOM胶囊内镜行消化道检查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病变检出情况、检查安全性、耐受性及消化道各段通过时间。结果:38例受检者中,36例顺利完成检查,成功率95%,32例发现阳性病变,检出率为84%;检出小肠病变27例,小肠病变检出率为71%,所检出的病变包括糜烂、溃疡、息肉、血管发育异常、憩室、淋巴管扩张等。胶囊在食道内运行时间(1~72)s,在胃内运行时间(9~300)min,在小肠内运行时间(84~590)min。无患者发生胶囊内镜滞留。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有效,耐受性好,诊断率较高,对消化道疾病特别是小肠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双气囊内镜(DBE)检查和小肠计算机断层摄像(CT)扫描在小肠间质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小肠间质瘤的患者资料,定义肿瘤直径<5 cm为早期病变.筛选具有DBE检查或小肠CT扫描完整记录的61例早期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相关前期检查(包括胃镜、肠镜、腹部B超、血管造影和胶囊内镜等)、DBE检查、小肠CT扫描及DBE与小肠CT联合检查的病变阳性提示获得或病变检出情况,以及随访期间肿瘤复发和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在小肠CT扫描和DBE检查前,61例患者接受相关前期检查后44例(72.13%)获得阳性提示.56例患者接受单纯DBE检查,检出病变52例(92.86%);42例患者接受单纯小肠CT扫描,检出病变37例(88.10%);两者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患者接受DBE与小肠CT扫描联合检查,病变检出率达100%.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中位随访期35个月;无病生存59例(96.7%),带瘤生存2例(均为肿瘤复发病例经口服化疗药物治疗).结论 DBE检查和小肠CT扫描对早期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较高;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肿瘤的及早诊断和及时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行胶囊内镜检查的426例患者的疑诊小肠疾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胶囊内镜体内运行时间、通过幽门和小肠时间、胶囊内镜检查成功率、全小肠检查完成率和病变检出率。结果426例患者以住院患者为主(65.96%),其中1例(0.23%)因肠道准备差未能完成检查,12例(2.82%)滞留于胃腔,经胃镜引导至小肠。其中1例(0.23%)出现胶囊滞留,转至外科行手术治疗。全小肠检查成功率为99.53%,小肠疾病检出率为60.56%。检出的小肠病变以非特异性炎症为主,占35.44%。其对腹痛、小肠出血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P<0.05)。结论胶囊内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小肠疾病检查手段,尤其是对腹痛、小肠出血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在诊断小肠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分析行胶囊内镜检查的82例消化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2例小肠患者中,成功通过回盲瓣到达结肠者79例;胶囊通过率为96.34% (79/82);49例发现病变,阳性检出率为59.76%(49/82).结论 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小肠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251例OMOM胶囊内镜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在消化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便于临床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及电话随访251例CE检查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人以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为检查原因的比例明显高于儿童、中青年(45.3% vs. 26.7%,P=0.005 7),而儿童、中青年以腹痛、腹泻为检查原因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人(71.1% vs. 54.7%,P=0.015 9)。完成全小肠检查率为93.2%。未完成全小肠检查组的胃运行时间与完成全小肠检查组比较有显著差异(66.2 min vs. 47.4 min,P=0.043 2),CE示胆汁反流为未完成全小肠检查的危险因素(OR=4.49)。肌注胃复安可以促进胶囊通过幽门,提高全小肠检查率(Complete rate,CR),而对小肠运行时间无明显影响(298.3 min vs. 313.3 min,P=0.561 3)。OGIB患者的小肠阳性诊断率为94.9%(75/79),以血管病变最常见(31.6%),其中高危人群小肠钩虫病占44.4%(8/18);腹痛、腹泻患者的小肠阳性诊断率为85.7%(144/168),以黏膜炎症最常见(26.8%)。老年、儿童、青中年小肠阳性诊断率比较无显著差异(89.1% vs. 100% vs. 91.7%,P >0.05)。CE的阳性预测值为85.3%(29/34)。高清CE的小肠阳性诊断率明显高于06 CE(96.7% vs. 86.4%,P=0.032 3)。所有受检者耐受性良好,胶囊均顺利排出。结论:CE检查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对小肠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肌注胃复安可提高全小肠检查率。钩虫高危人群行CE检查前可诊断性驱虫。  相似文献   

18.
鹿博  吴萍  郭永高 《现代医学》2011,39(3):287-289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系统的性能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总结分析行胶囊内镜检查的42例疑有消化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用胶囊内镜检查疑有消化道疾病的42例患者,全部获得小肠资料。发现小肠存在病变者20例,其中小肠黏膜散在充血糜烂考虑急、慢性炎症者8例,占40%;小肠血管畸形5例,占25%;小肠多发息肉3例,占15%;小肠溃疡及增生性病变临床诊断克罗恩病3例,占15%;小肠肿瘤1例,占5%。总阳性检出率47%,总阴性检出率53%。在42例中2例胶囊在食管内停留超过2 h,1例应用胃镜送入胃内,另1例于3 h后胶囊自行进入胃腔。胶囊在工作时间内能顺利通过回盲瓣进入结肠37例,直至电池耗尽尚未进入结肠5例。结论:胶囊内镜在怀疑小肠疾患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因其具有安全、无痛苦、顺应性好等优点而易被患者接受,是小肠疾病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胶囊内镜检查103例疑有小肠疾病患者。结果 10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检出小肠病变68例,检出率为66.02%,其中检出小肠寄生虫9例,小肠溃疡5例,新鲜出血3例,小肠间质瘤2例,息肉3例,小肠多发异常隆起1例,小肠憩室2例,血管畸形30例,非特异性炎症13例。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小肠病变检出率高,安全性好,是诊断小肠疾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分析26例疑似小肠疾病患者行M2A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中发现病变22例,包括小肠息肉7例,克罗恩病5例,血管畸型4例,平滑肌瘤2例,淋巴瘤2例,类癌1例,回肠憩室1例。阳性检出率占84.6%。小肠平滑肌瘤、淋巴瘤及类癌等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诊断。胶囊内镜检查时间平均为473min(205min—555min),小肠内滞留中位时间240min,平均时间为236min(90min~433min)。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尤其适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