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几种新抗疟药联合应用治疗海南省恶性疟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Field trials were carried out to assess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including the combined use of piperaquine (PQ) with nitroquine (NQ) and pyronaridine (PYR) with NQ against falciparum malaria in regions of Hainan Province with chloroquine-resistance in 3 successive autumns from 1985 to 1987. In an evaluation of PQ 750 mg with NQ 25 mg therapy in 33 falciparum malaria patients, the average fever subsidence time and parasite clearance time were 39 hours and 49 hours respectively, but within 28 days after medication, the recrudescence rates were 0-47%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evaluations of PYR 600 mg with NQ 25 mg in 11 cases, PYR 800 mg with NQ 40 mg in 43 cases, PYR 800 mg with NQ 80 mg in 31 cases, the fever subsidence time were 31-35 hours, the parasite clearance time were 46-53 hours and the 28 days recrudescence rates were 13-18%. In the control, the use of PYR 1,200 mg alone in 42 cases, the average fever subsidence time and parasite clearance time were 33 hours and 48 hours respectively, the 28 days recrudescence rate was 12%.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m in their effects. The side-effects of all groups were mild. 相似文献
2.
研制成功涂药板和便于现场使用的培养基后,1980-2003年,采用体内四周法和体外微量法开展了我国抗氯喹恶性疟的抗性程度及地理分布;停用或减少使用氯喹防治恶性疟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消长及我国恶性疟原虫对常用抗疟药敏感性等调查。结果显示,有恶性疟流行的八省(区)均有抗氯喹恶性疟存在,其中海南和云南两省抗性程度高,分布地区广。停用或减少使用氯喹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逐渐降低。海南和云南两省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氨酚喹和哌喹有高度抗性,对咯萘啶和青蒿素类药物敏感,但敏感性在逐渐降低。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了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停止或减少使用已有抗性的抗疟药,推荐应用青蒿素类药物和咯萘啶及其复方。使抗疟药能合理规范使用,促进了疟疾防治,疟疾发病逐年降低,恶性疟流行区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蒿甲醚青蒿哌喹片联合治疗输入性恶性疟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本所医院2014-2017年收治的输入性恶性疟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蒿甲醚静脉注射联合青蒿哌喹片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青蒿琥酯注射液肌注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药物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药物有效率为9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组分别为(1.10±0.12)d和(7.28±0.12)d,对照组分别为(1.54±0.10)d和(7.84±0.2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为148.56±5.23,对照组为123.02±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蒿甲醚静脉注射联合青蒿哌喹片口服治疗恶性疟效果良好,临床并发症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16,(3)
目的探讨蒿甲醚、青蒿琥酯等抗疟药治疗输入性恶性疟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26例输入性恶性疟患者应用蒿甲醚、青蒿琥酯抗疟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226例(100%)、头痛149例(65.93%)、畏寒91例(40.26%)、乏力97例(42.92%)、肌肉酸痛76例(33.62%)、腹泻32例(14.16%)等多种症状;实验室检查:贫血105例(46.46%)血小板减少82例(36.28%)、白细胞增高54例(23.98%)、转氨酶增高172例(76.11%)、蛋白尿68例(30.09%)等;超声示肝脾肿大174例(76.99%);胸透示气管炎58例(25.66%)。经蒿甲醚、青蒿琥酯等综合治疗,临床治愈率为99.12%%。患者抗疟治疗后体温在24 h~72 h内恢复正常205例(90.71%),其他症状如头痛、乏力、寒战等一般在48~96 h内消失。有73例(69.52%)贫血患者、69例(84.15%)血小板减少患者、141例(81.98%)转氨酶升高的患者抗疟治疗后恢复到正常值范围之内,其余明显改善;112例(64.37%)肝脾肿大患者基本恢复正常,54例白细胞增高及68例蛋白尿患者全部转为正常范围。结论输入性恶性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并发症多、早期诊断、及时合理的处理是治疗输入性恶性疟的关键。蒿甲醚、青蒿琥酯等抗疟药治疗输入性恶性疟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副作用少,作用迅速,复燃率低,是有效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目的 总结输入性恶性疟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对2007年1月-2013
年2月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所收治的138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结果 138例病人全部来自非洲
国家, 临床表现以发热、 头痛、 乏力、 肝脾肿大为主, 实验室检查多有红细胞、 血小板计数降低, 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有
36.96%的病例被误诊为呼吸系统疾病、 肾炎、 肝炎等。采用蒿甲醚、 伯氨喹、 青蒿琥酯、 双氢青蒿素、 双氢青蒿哌喹片等抗
疟药治疗及对症治疗后, 近期治愈率为98.55%, 远期治愈率为94.93%, 未愈1例, 死亡1例。结论 结论 青蒿素类仍是最有效
的抗恶性疟药物, 但部分病例因体内疟原虫对该药存在抗药性或敏感性下降而复燃。应重视重症疟疾的早期抗疟及对
症治疗, 以提高治愈率、 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4,(2)
5名5岁以内的刚比亚恶性疟患儿,每立方毫米血内查见的无性疟原虫数为10万到25万个。用四环素治疗,每6小时服125~250毫克,连服5天。治程中每天血检2次,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服药后退热和原虫消失时间分别为3天和4天。该药效果虽比常规抗疟药慢,但服药治疗的第一天就能抑制滋养体生长,不再出现裂体增殖,原虫血症 相似文献
7.
复方磷酸哌喹治疗恶性疟效果的观察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思茅665000李兴亮勐海县卫生防疫站励海666200陈运打洛镇医院打洛666200杨景,张愠川60年代起,我省开始用以哌喹为主要成分的复方哌喹片(即防疟片3号以下简称复方哌喹)进行恶性疟的预防和治... 相似文献
8.
9.
疟疾是一种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边缘地区的重要蚊媒传染病 ,据 WHO最新估计 ,疟疾流行于 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每年有 3~ 5亿人感染 ,死亡人数达 2 70万人 [1 ] 。目前疟疾的预防尚无有效的方法 ,寻找简便、价廉的预防方法 ,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研究目标。作者于 1999年 2月~ 2 0 0 0年 2月在非洲中部的中非共和国 ,进行了口服氯喹片预防恶性疟的研究 ,以探索预防疟疾的方法。1 对象与方法1.1 观察对象 中非共和国班吉市居民 2 0 0人 ,均为黑人。其中男 72人 ,女 12 8人 ,年龄 18~ 46岁 ,平均 2 7.6± 12 .3岁。有下列条件之… 相似文献
10.
周元昌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6,(5)
本文参考了65篇文献,从化学结构与抗疟效果的关系方面作了综述。1974年9月在尼特兰的第四届国际医用化学座谈会上曾发表该文。本文要点如下。从用氯喹无效的病例及时投以奎宁可奏效的事实,说明两药对原虫的作用方式不同,奎宁类结构对抗氯喹的恶性疟虫株有效。据前人研究,最有效的喹啉甲醇类都是在喹啉环的2位上有一个苯基,如SN-10275 相似文献
11.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5,(4)
近十多年来,美国抗疟药研究部门从20多万个化合物中筛选出了36个有不同程度抗疟作用的化合物,经过临床前的药理和毒性试验,从中选出了下列各类的20几个化合物,分别进行了临床试验,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1例临床表现特殊并对多种抗疟药耐药的恶性疟病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批质量保证二次抽样法(DLQAS)在抗疟药对恶性疟疗效监测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 在现场按WHO推荐的28d体内法氯喹疗效评估方案收集病例,给予氯喹治疗,判定治疗失败与否,比较传统的流行病学方法与DLQAS法对疗效判定的结果,评估和比较对样本量的需求。结果 传统方法调查到治疗失败率为40.7%,DLQAS法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调查到治疗失败率均大于wH0推荐换用药物治疗失败率上限25%;DLQAS法的样本量比传统的流行病学横断面抽样方法少。结论 DLQAS的现场调查治疗失败判定结果同传统流行病学方法,且样本量小、快速,适用于对抗疟药治疗恶性疟疗效监测的现场评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咯萘啶与磺胺多辛和乙胺嘧啶配伍,多年来在海南和云南的抗药性地区恶性疟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这种配伍不宜用于抗经性恶性疟地区的防治。因为:(1)未能明显地延缓恶性疟原虫对该种伍用产生扩展抗药性,纵向监测于用药8年后,出现RⅢ病列,药后24h的减虫率明显下降;(2)恶性疟治疗后28d,60%左右的病例仍携带配子体,经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血餐后,在涎腺中可查见子孢子,表明此种按配伍治疗后,会引起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批质量保证二次抽样法 (DLQAS)在抗疟药对恶性疟疗效监测中应用的可能性。 方法 在现场按WHO推荐的 2 8d体内法氯喹疗效评估方案收集病例 ,给予氯喹治疗 ,判定治疗失败与否 ,比较传统的流行病学方法与DLQAS法对疗效判定的结果 ,评估和比较对样本量的需求。 结果 传统方法调查到治疗失败率为 40 .7% ,DLQAS法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调查到治疗失败率均大于WHO推荐换用药物治疗失败率上限 2 5 % ;DLQAS法的样本量比传统的流行病学横断面抽样方法少。 结论 DLQAS的现场调查治疗失败判定结果同传统流行病学方法 ,且样本量小、快速 ,适用于对抗疟药治疗恶性疟疗效监测的现场评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咯萘啶与磺胺多辛和乙胺嘧啶配伍,多年来在海南和云南的抗药性地区治疗恶性疟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这种配伍不宜用于抗药性恶性疟地区的防治。因为:(1)未能明显地延缓恶性疟原虫对该种伍用产生抗药性,纵向监测于用药8年后,出现RⅢ病列,药后24h的减虫率明显下降(P<0.05);(2)恶性疟治疗后28d,60%左右的病例仍携带配子体,经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血餐后,在诞腺中可查见子孢子,表明此种配伍治疗后,会引起恶性疟的传播与扩散。 相似文献
17.
18.
在海南省抗氯喹/抗哌喹恶性疟流行区,选择108例恶性疟现症病人,单用青蒿素片剂按总剂量与疗程天数,分成4g5d(31例)、3g3d(39例)和2.5g2d(38例)三组治疗验证。三组治前几何平均原虫密度分别为18098、18462和16563/μl,治后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28.9±16.7h、31.7±17.7h和31.0±14.4h;平均原虫无性体转阴时间分别为35.4±11.5h、39.0±14.6h和33.7±12.8h,即时疗效相似(P>0.05)。追踪随访28d的治愈率4g5d组为86.2%,与3g3d组和2.5g3d组的45.2%和36.4%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三组病例药物副反应轻微。结果可见:第1d顿服青蒿素片1g,第2~5d每天一次服0.75g的4g5d疗程,是目前应用青蒿素片剂治疗抗药性恶性疟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双氢青蒿素治疗恶性疟与间日疟的效果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双氢青蒿素为抗疟新药,具有速效、安全的优点。为进一步评价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在云南抗氯喹恶性疟流行区勐腊等地,进行了临床观察。 材料和方法1 药物双氢青蒿素,为北京第六制药厂产品,批号931103。2 剂量分组A组:双氢青蒿素80mg·d-1×5d,首剂加倍。总量480mg。B组:双氢青蒿素60mg·d-1×7d,首剂加倍,总量480mg。C组:与B组相同。儿童剂量依年龄递减。3 对象疟疾现症病人,外周血原虫无性体数>500/μl血,7d内未服用过抗疟药、磺胺类、四环素和砜类药者。4 观察方法病人入院后,按入院顺序,恶性疟病人单号入A组,双号入B组,间日疟病人… 相似文献
20.
恶性疟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疟疾是全世界流行的最严重的虫媒传染病。目前,全世界有 90 个国家、24 亿人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 200 多万人死亡,主要是由恶性疟疾引起[1]。由于抗药性疟原虫已遍布所有恶性疟流行地区,抗性强度不断增强,并且,由单一抗药性向多重抗药性发展,原虫产生抗药性的进度比研究新药的进度快。因而,恶性疟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WHO已提出遏制疟疾(Roll back malari a),进行全球抗疟合作,实现到 2010 年全球疟疾死亡人数减少 50%,2015 年死亡人数再减少 50%[2]的目标。目前常用的抗疟药及抗药机制抗叶酸药 目前,通常将抗叶酸药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