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东垣在《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脾胃内伤所致湿病的理法方药,使后世医家在治疗湿病上有更大的发挥。收集《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及《东垣试效方》共91首与湿病相关的方剂。概括了李东垣先生在湿病的具体治疗上可分为祛风胜湿法、散寒除湿法、渗利除湿法、上下分消法、理气除湿法、升阳除湿法、补中除湿法、辛开苦降法及清热燥湿法等9法。  相似文献   

2.
李东垣在《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脾胃内伤所致湿病的理法方药,使后世医家在治疗湿病上有更大的发挥。收集《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及《东垣试效方》4书共91首与湿病相关的方剂。概括了李东垣先生在湿病的具体治疗上可分为祛风胜湿法、散寒除湿法、渗利除湿法、上下分消法、理气除湿法、升阳除湿法、补中除湿法、辛开苦降法及清热燥湿法等9法。  相似文献   

3.
李东垣在《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脾胃内伤所致湿病的理法方药,使后世医家在治疗湿病上有更大的发挥。收集《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及《东垣试效方》共91首与湿病相关的方剂。概括了李东垣先生在湿病的具体治疗上可分为祛风胜湿法、散寒除湿法、渗利除湿法、上下分消法、理气除湿法、升阳除湿法、补中除湿法、辛开苦降法及清热燥湿法等9法。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金匮要略》湿病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湿病微汗除湿与利小便两大治法理论依据及应用要领;重点提出了湿病分型辨证要点及方药配伍特色.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金匮要略》湿病应归属于中医痹病、风湿病范畴。张仲景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痹病思想,将湿病纳入六经辨证体系,治疗注重因势利导,扶正与祛邪兼顾,重视扶助阳气和健脾除湿。  相似文献   

6.
祛湿法是中医学的重要治法之一。《黄帝内经》提出了祛湿法;《伤寒论》阐述了湿病的病因病机和相应方药,创立解表祛湿和健脾利湿等多种祛湿法;《金匮要略》将祛湿法分为微发汗和利小便两类,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晋唐时期发展了淡渗利湿等治法,创制清热祛湿方剂;金元时期拓展了宣上导下和升阳除湿等祛湿法,从上下、内外和三焦辨治湿病;明清时期确立了内科和妇科带下湿病的相应治法,温病学派完善了治疗湿温和寒湿等的多类祛湿法和方证。至此形成了完整的中医湿病证治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正>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专注脾胃病的研究,结合自己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研读和长期的临床实践创立了脾胃内伤学说。《素问·五脏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李东垣根据这一理论创立了"补中气、升清阳"之治法,其所著的《脾胃论》共载方63首,而应用升清法者达31方,堪称治疗脾胃病应用升清法之典范。笔者在多  相似文献   

8.
湿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缠绵难愈、病状繁杂、不易辨治的特点。观中医发展史,历代医著自《黄帝内经》始,涉及湿病者甚多,但均未在理、法、方、药等方面自成体系,未有专论湿病之专著。即使现代中医本科教材《温病学》、《中医内科学》,对湿病的论述也不够...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李东垣升阳除湿法源流及作用特点进行分析,阐述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病机与升阳除湿法之间的关系,为使用升阳除湿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中的湿病,是以致病因素而命名的,一般有外湿和内湿之分,然本篇所论以外湿为主,故《金匮》论湿病证治五条六方,皆以发汗为主。但证之临床,往往内外之湿相互影响而致病,故其治疗若外湿较重,病偏于表,应用汗法为主;若内湿突出,病偏于里,则应首先利小便,若表里湿邪俱盛,两法同用亦佳。  相似文献   

11.
《脾胃论》承载了李东垣毕生最重要的学术思想,尤为注重补益脾胃,本书提出“脾胃元气论”“脾胃升降观”“阴火论”等,通读《脾胃论》,发现东垣在治疗上尤为擅长使用风药,全书载方63首,应用风药的方剂达35首,但现代药理学并无“风药”这一明确定义,现就《脾胃论》学术思想及风药的定义、范围、临床应用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李东垣运用红花极为广泛,而多数涉及红花的剂量仅为"少许",鲜有医家论述。通过对《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涉及红花的53首方剂梳理发现,其中30首方剂中红花剂量为"少许",且多出现在湿病、痞满、消渴病、经络不通诸病中。结合涉及相关方剂的病证及配伍特点解析发现,红花能防湿成瘀、防气滞成瘀、通津道助生津、破血通经。总之,李东垣以"红花少许"微调血脉,一可消渐生而未现之血滞,二可助消已现之瘀,体现了既病防传的治疗思想。  相似文献   

13.
张苍 《北京中医药》2019,38(11):1059-1062
皮肤湿病是指以湿为核心病机,以湿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皮肤疾患。皮肤湿病发生之前必有蕴湿藏于皮之下肌之外。蕴湿或被六淫邪气诱发,或被体内伏火蒸腾,造成皮肤湿病的急性发作,前者轻,后者重。皮肤湿病急性发作之后会有多种转归,若湿邪滞表,形成湿痹,则会变为皮肤顽症。针对皮肤湿病的不同发作状态可以选用疏风除湿汤、除湿胃苓汤、清热除湿汤、清脾除湿饮等治疗。针对湿痹,搜风除湿汤全面反映了赵老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4.
金元医家李东垣在学术上重视人身胃气 ,倡“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凡饮食劳倦每致脾胃升降失常 ,形成“谷气下流 ,阴火上冲”的内伤病证。处方用药力主甘温药充沛元气 ,风药鼓蕴升阳 ,寒凉药微泻阴火。其特点体现在所著《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三书中所冠“升阳”二字十七方中 ,兹探析如下。1 选药广泛 组方精巧“升阳十七方”系指升阳补气汤、升阳顺气汤、升阳汤、升阳益血汤、补气升阳和中汤、升阳除湿汤、升阳泻湿汤、升阳散火汤、升阳祛热和中汤、升阳调经汤、调经升阳除湿汤、升阳举经汤、升阳柴胡汤、升阳除…  相似文献   

15.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湿淫于内,治宜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这都说明了湿病的治则不外苦燥和淡泄;李东垣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后世医家经过不断实践对上述治则有所发挥,现归纳为7法概述于...  相似文献   

16.
升阳除湿防风汤加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阳除湿防风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肠澼下血论》,由苍术、防风、白术、茯苓、白芍等药物组成,主治“大便闭塞,或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脓,或少有血”等证。方中以苍术除湿为君:  相似文献   

17.
选取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中由枳术丸加减变化而组成、主治病症相近、治疗同中有异的衍化方19首,剖析组方配伍及用药比例,旨在探究其治疗痞满的组方配伍特点,冀以掌握其组方规律,提高临床应用效价。  相似文献   

18.
骆云丰  陈锦团 《陕西中医》2011,32(9):1246-1246,1251
《脾胃论》是李东垣的代表著作,其中"风药升阳"理论为其核心理论之一,而"升阳除湿"法,在其治疗泄泻病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笔者通过学习原著并验之临床,确有效验。本文详述《脾胃论》治疗泄泻病的理论、方剂、用药特点,并附临床案例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9.
湿为六淫之一,《金匮要略》中之湿病则是病因命名。大凡因湿致病,临证有内湿和外湿之分,治疗原则不外化湿、燥湿、发汗和利小便等。《金匮要略·痉湿喝》篇主论外湿,列为11条,在治疗上备有6个方剂,从整体上来看,实系治湿病的三个微取  相似文献   

20.
陈以国  成泽东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2):1239-1240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了“甘温除热”法,创制了补中益气汤。其法尊于《内经》,其方宗于《伤寒》,该方该法一经提出,历经数十代传承,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规矩着临床上某些热性病治疗方圆。然而,由于对甘温除热方法中“热”的正确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