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时间与导管局部溶栓疗效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时间与疗效关系。方法56例患者,病程1~14 d者22例(A组),病程15~40 d者34例(B组)。全部患者均经右颈内静脉途径置入导管行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A组:导管溶栓时间为5~11 d,平均为(7.1±5.9)d;血栓完全溶解19例(86.4%),部分溶解3例(13.6%)。B组:导管溶栓时间为7~18 d,平均为(11.3±7.2)d,显著高于A组(P<0.05),血栓完全溶解28例(82.4%),部分溶解6例(17.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病程较长的下肢DVT,延长导管溶栓时间,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根据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部位,比较单纯抗凝、足背静脉顺行溶栓及介入治疗3种方法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4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静脉造影结果及治疗方法.根据血栓解剖部位将DVT分为3型:周围型、中央型和混合型.每型DVT根据治疗方法分为3组.A组(37例)单纯抗凝,B组(55例)足背静脉顺行溶栓,C组(112例)介入治疗.评价每型DVT患者住院期间选择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根据临床症状及造影复查计算各种治疗方法的优良率,其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急性DVT发生于左下肢、右下肢、双下肢分别有132、62和10例,分别有4例(3.0%)、5例(8.1%)和2例合并肺栓塞(PE),左、右、双下肢DVT合并PE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94,P=0.039).周围型、中央型、混合型DVT分别有23、48和133例,分别有2(8.7%)、5(10.4%)和4例(3.0%)合并PE,三者发生PE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350,P=0.114).23例周围型DVT中,A、B组分别为5和18例,治疗达到优良者分别为2和11例;48例中央型DVT中,A、B、C组分别为10、5和33例,治疗后达到优良的分别为1、2和2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6.157,P=0.000);133例混合型DVT中,A、B、C组分别为22、32和79例,治疗后达到优良的分别为1、10和6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3.993,P=0.000).结论 急性下肢DVT在左下肢患病率较右下肢高,且以混合型为主.3种方法中,中央型和混合型DVT介入治疗疗效最好,可根据血栓解剖分布类型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下肢深静脉血栓直接溶栓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下肢,以单侧多见。其治疗过去以全身用药及外科手术取栓为主,随着高效溶栓药物的发现,溶栓治疗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我院自1991年应用经患肢静脉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满意。一,临床资料患者64例,男39、女25,年龄6~76岁,平均40.6岁,其中左侧肢体35例,右侧24例,双侧者5例,病程从3天至1月不等,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皮色异常、活动受限,43例伴有病变部位疼痛。全部患者均经足背静脉穿刺,持续推注50%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经动脉溶栓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动脉保留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健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至患侧髂股动脉内,并保留导管3-7d,经导管注入肝素3000-5000IU及尿激酶25万-100万IU稀释液50-200ml,每日1次。另40例经足背静脉注入同样的药物。共植入下腔静脉滤器31例,髂股静脉支架植入术10例。结果:80例患肢肿胀、疼痛均于溶栓治疗后1-3d内开始消退、减轻。31例滤器均未发生移位变形,下腔静脉通畅,10例支架无阻塞。结论:经动脉保留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血栓以股、髂静脉多见 ,约占下肢静脉疾病的 2 0 % [1] 。为了对本病进行深入研究 ,提高治愈率 ,作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溶栓 ,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我院 1990~ 1996年收治的 6 3例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1 年龄及肢体分布 :男性 2 7例 ,女性 36例 ;年龄 14~ 6 0岁 ,14~ 30岁 12例 ,31~ 5 0岁 39例 ,5 1~ 6 0岁 12例。 6 3例共 6 7条肢体 ,左下肢 48例 ,右下肢 11例 ,双下肢 4例。1.2 发病因素 :原因明确者 44例 ,其中妊娠、剖宫产及妇产科手术共 2 1例 ,骨盆、股部外伤或手术 13例 ,腹部手术后 10例 ,不明原因 19例。1.3 病程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机械性血栓抽吸治疗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4月~2009年1月236例急性中央型LEDVT病例的临床资料。经健侧股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患侧股静脉插入12~14F鞘管手动抽吸髂股段静脉血栓。112例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行PTA和支架置入术;术后辅以肝素抗凝治疗。结果出院时健、患肢膝上、下15cm处周径差降为(1.34±0.57)cm和(0.93±0.42)cm,与入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7和23.99,P=0.00);随访16~48个月,中位随访35个月,随访率97.88%。术后36个月,水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12.99%(30/231)、8.23%(19/231)、0%;静脉通畅率98.27%;随访疗效:优92.21%。支架置入术后12、24、36个月通畅率均100%。结论机械性血栓抽吸治疗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显著,并发症少,住院周期短,能够明显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美国每年约有近50万DVT患者,其中近10%发生致命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而其余大部分病例发展成为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1]。根据调查,在普通人群中每年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为0.67/1000[2,3],虽然大多数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  相似文献   

8.
1998年以来,我院应用高压氧(HgO)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近期,我们对5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经导管溶栓术,获得较满意疗效。现将我们的初步体会报告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材料与方法血酶原时间保持在对照值1.5倍,口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溶栓、抗凝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对60例下肢骨折患者进行早期血栓通溶栓,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预防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对于DVT应进行早期溶栓、抗凝预防,疗效显著、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患侧腘静脉置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39例应用经患侧腘静脉CDT治疗急性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经患侧腘静脉置管CDT。记录置管成功率,健、患肢周径差值,静脉血栓评分,静脉再通率,深静脉瓣膜保存率,介入治疗并发症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率等指标并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穿刺置管成功,置管成功率为100.0%(39/39)。患者治疗前后的健、患肢周径差值分别为(6.12±1.03)cm与(2.55±0.7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肢体肿胀消退明显。患者治疗前后静脉血栓评分为(5.73±0.94)分与(2.13±1.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消融明显,静脉再通率为(64.23%±16.21%)。39例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置管处炎症,1例患者出现穿刺处血肿,1例患者溶栓后出现髂静脉狭窄并行髂静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即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7%(3/39)。随访6~12个月,34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率为87.2%(34/39),无DVT复发与肺栓塞发生。深静脉瓣膜保存率为(76.14%±9.15%),PTS的发生率为15.4%(6/39)。结论应用经患侧腘静脉CDT治疗急性DV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介入治疗   总被引:55,自引:7,他引:55  
目的 评价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性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介入性深栓术,对其中39例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18例作导管血栓抽吸术、26例作下肢深静脉腔内成形术、12例作stent植入术。结果 总有效率为96.2%,无效3.8%,平均住院日为10.5d。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介入处理疗效较好,可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球囊扩张辅助经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收治的94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为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病例,共50例,行单纯CDT;B组为2009年9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病例,共44例,行球囊扩张辅助CDT.以治疗前后健侧和患侧下肢周径差、静脉通畅度评分、静脉通畅率评价治疗效果.比较2组尿激酶用量及溶栓导管留置时间.以肺栓塞、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治疗的安全性.用超声和(或)血管造影随访静脉通畅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四分位数法表示[中位数(25%位数,75%位数)],采用配对样本比较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两个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 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前2组膝上20 cm处健侧和患侧周径差分别为(5.37±1.97)cm和(5.41±2.22)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3,P=0.910);治疗后分别为(2.96±1.10)cm和(1.78±1.4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6,P<0.01).治疗前2组膝下15 cm处健侧和患侧周径差分别为(4.14±1.57)cm和(4.05±1.61)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288,P =0.774);治疗后分别为(1.93±0.84) cm和(1.41±1.17)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8,P=0.012).治疗前2组静脉通畅度评分分别为9.0(8.0,10.0)分和8.3(7.0,10.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172,P=0.1292);治疗后分别为3.5(2.0,5.0)分和0(0,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5.7702,P<0.01).治疗结束时2组平均静脉通畅率分别为55.0% (42.3%,72.4%)和100% (88.5%,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148,P<0.01).2组尿激酶用量分别为5.950(5.525,7.225)×106 U和4.100(3.600,5.050) ×106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133,P<0.01).2组溶栓导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0(9,12)d和6(5,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0358,P<0.01).2组皆无症状性肺栓塞发生.2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8.0% (19/50)和22.3%( 10/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590,P=0.1097).2组临时滤器取出率分别为88.37%(38/43)和100% (3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829,P =0.028).末次随访时平均静脉通畅率分别为50.0%(44.4%,59.2%)和95.4% (83.6%,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3.2721,P=0.0011).结论 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球囊扩张辅助的CDT治疗急性下肢DVT较单纯CDT,溶栓效果好、尿激酶用量少、肺栓塞并发症发生率并无增加.  相似文献   

14.
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共收治下肢DVT患者34例,均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患肢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持续导管内给予溶栓药物尿激酶50 万u/d和肝素5 000 u/d,交替使用.其中2例患者合并下腔静脉血栓,采用经颈静脉途径释放下腔静脉滤器;2例患者采用大隐静脉置管;其余均采用经皮腘静脉置管.结果 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放置溶栓导管5 ~ 7 d.27例患者术后下肢肿胀基本消失,活动能力明显改善.5例患者活动后仍有较明显乏力和沉重感.1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发,再次置管后好转.1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合并健侧下肢DVT,采用外周血管溶栓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DSA了解溶栓情况,26例患者髂股静脉术后连续性通畅,8例患者阶段性通畅.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溶栓治疗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确、药物剂量个人化以及溶栓率高等优点,是治疗D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与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通过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血栓清除术治疗的22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血栓清除率评估治疗效果,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2例患者术后症状即刻缓解,患健肢大腿周径差由术前(4.5±0.6) cm下降至术后(1.0±0.4) cm(P<0.05).尿激酶平均剂量(18.4±3.1)万U,平均溶栓时间(4.2±0.7)h.19例DVT完全清除(>90%),2例大部分清除(50%~90%),1例部分清除(<50%).术后6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血红蛋白尿,经补液水化后当日缓解,无肺栓塞、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DVT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性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综合性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并就相关临床资料和并发症进行总结.方法 收集2000年8月-2010年8月DVT患者196例,先经健侧股静脉穿刺置管行髂股静脉造影明确血栓部位与程度.196例中,放置下腔静脉滤器185例,髂静脉支架21例,采用经导管溶栓、扩张球囊破栓.若球囊对狭窄部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动脉序贯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EDV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急性混合型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穿刺左侧肱动脉于患侧髂动脉置管溶栓,2~3 d后复查造影并穿刺患侧腘静脉行球囊扩张(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手动抽栓(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置管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观察血栓清除情况、患侧下肢周径变化情况及溶栓并发症等。 结果26例患者经动脉置管溶栓后24例(92.31%)腘静脉及膝下段深静脉血栓大部分溶解;之后行PTA+PMT+CDT操作1次者17例(65.39%),操作2次者7例(26.92%),操作3次后置入髂静脉支架者2例(7.69%)。血栓清除率Ⅲ级者22例(84.62%),Ⅱ级者2例(7.69%),I级者2例(7.69%)。治疗前膝上周径与健侧差值为(5.02±2.29)cm,治疗后差值为(0.74±0.18)cm,两者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t=7.601,P<0.001)。26例溶栓治疗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经髂动脉置管溶栓序贯腘静脉PTA+PMT+CDT对于急性混合型LEDVT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采用双侧股静脉入路介入插管溶栓方法治疗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方法 对18例从右股静脉或右颈静脉入路行左髂股静脉插管失败的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左侧股静脉顺行法穿刺,注射埘比剂证实穿刺成功后将导丝插入至下腔静脉,将导丝从右侧股静脉或颈静脉穿出或拉出后建立导丝轨道,冉沿导丝将导管自右向左逆行插入左侧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