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一语,出自《素问·金匮真言论》。历代医家对此多随文训释,特别是对“病在阴“病在阳”中“阴”与“阳”的释义颇不一致。大要又有二说,一说以四气之阴阳属性,分别释为湿、风、寒、暑四气(如隋·杨上善等)。此说似可从,但如联系本论上下文而深究其义理,则有文意不合之嫌。本段原文是承上文“欲知阴中之阳,阳中  相似文献   

2.
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治则以来,注家各抒己见,看法各异,归其要者有三:其一,从病性解。始于张景岳,《类经》注曰:“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启玄子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不少注家宗此说。其二,从针灸取经选穴解。指病在阳经,可针刺阴经治疗;病在阴经,可针刺阳经治疗。此论源于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云:“阴经受邪,流入阳经为病,是为阴经为本,阳经为标,疗其本者,疗于阴经,即阳病疗阴也……”。…  相似文献   

3.
王殿华 《陕西中医》1991,12(8):358-359
<正>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今医家对此解释不一,归其要者:其一、从病证解。认为此指虚证治疗,始于张景岳,《类经》解释为:“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如《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启玄子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不少注家宗此说。解释为实证治疗者,如《中  相似文献   

4.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一语,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本条是对中医治疗原则的一个高度概括。但是,对文中“治阴“‘治阳”之阴阳,则有不同的解释。有的医家认为“治阴”“治阳”之阴阳,是指“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  相似文献   

5.
<正>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历代注家对这句经文的解释颇不一致,虽各有阐发,但终不能深中肯綮。如杨上善所说:“阴经受邪,流入阳经为病,是为阴经为本,阳经为标。疗其本者,疗于阴经,即阳病疗阴也。阳经受邪,准阴疗阳也,即阴病疗阳也。人阴阳二经,阴经若实,阳经必虚;阳经若实,阴经必虚。故阳虚病者宜写阴,阴实病者宜补阳也。”此注不够贴切,概念亦不清。王冰、马莳等则引“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为注。以经解经,亦不得其要。李东垣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单从针灸治疗上去发挥。吴昆注说:“刺法有从阴  相似文献   

6.
《光明中医》2011,(9):1892-1892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更替,周而复始,其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刀。所以圣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相似文献   

7.
浅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强  代强 《河南中医》2006,26(6):9-1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1注解纷纭,各有理据王冰从阴阳互制立论,在自然界,春夏之阳盛,继之以秋冬之阴;秋冬之阴盛,继之以春夏之阳,以  相似文献   

8.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对中医阴阳学说理论非常精辟的说明,然而,诸多医家体认大多从阴阳平衡、互根互用着手,如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中第二部分阴阳互根互用中评述该段文字时提出"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阴阳相互为用,不可分离";再如王冰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通过  相似文献   

9.
<正>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理论,各家注解纷云,意见也不甚统一,其具代表性的有: 一主阴阳有余说,以饮食之寒温泻其有余。王冰说:“春食凉,夏食寒,以养子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二为阴阳不足说,主张适四时而补其不足。张介宾云:“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姚止庵谓:“不知春夏者阳  相似文献   

10.
《秦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多养阴,以从其根”。“春夏养阳,秋多养阴”是医家公认的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但历代医家对其内  相似文献   

11.
对《诸病源候论》所指“病候”的内容进行了分析 ;从分类、病名及定义的角度列举了该书的科学性 ;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已采用该书的病名达 2 1 5种 ,占 93 0种 (不含骨伤科疾病 ) 病名之2 3 .1 % ;该书还有很多病候所指的内容尚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它以六经辨证为主线,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其理法方药俱全.其中关于肺系疾病叙述的条文丰富,为后世治疗肺系病奠定了基础.通过梳理论中条文,从宣肺、清肺、泻肺、温肺、补肺、降肺、培土生金及从肝治肺等八方面,结合个人临床并贯以师承跟诊所得予以粗浅探析,以飨同道,互为交流.  相似文献   

13.
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每2~3天或更长时间一次,无规律性,便质干硬,排便困难,常伴有头痛、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及腹胀等。骨科病人由于长时间卧床等原因,便秘的机率大大增加,而便秘又是冠心病、高血压、心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诱发因素。因此,卧床病人预防便秘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以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史料记载和仲景原序内容为依据,结合仲景对疾病的认识和瘟疫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伤寒论》不仅论述了伤寒病证,而且在相当程度上论述了瘟疫证治,其对瘟疫的认识及治疗预防调护思想对后世疫病学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大多数人认为,舌诊与脉诊相比,舌象相对脉象来说比较直观。所以舌诊比较具有客观性,对于同一个病人来讲,不同医生的诊断结果差异性不大,而对于脉诊而言,则由于个人的主观性较强,所以诊  相似文献   

16.
依据传统医学中的治未病思想,采用冬病夏治消喘膏贴敷背部俞穴,通过刺激体表的经络穴位等方式,达到对体内细胞因子、白细胞及T淋巴细胞的调节,用来防治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疾患,这是既具有中国传统医学特点,又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发展和不断创新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幽闭"考略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极为残酷的摧残妇女的酷型———幽闭 ,正如鲁迅 1 93 5年 1 2月 1 1日在《病后杂谈》一文中所说 :“医术和虐刑 ,都是要生理学和解剖学智识的 ,中国却怪得很 ,固有的医书上的人身五脏图 ,真是草率错误到见不得人 ,但虐刑的方法 ,则往往好像古人早懂得了现代的科学。例如罢 ,谁都知道 ,从周到汉 ,有一种施于男子的‘宫刑’ ,也叫‘腐刑’ ,次于‘大辟’一等。对于女性就叫‘幽闭’ ,向来不大有人提起那方法 ,但总之 ,是决非将她关起来 ,或者将它缝起来。近时好象被我查出一点大概来了 ,那办法的凶恶 ,妥当 ,而又合乎解剖学 …  相似文献   

18.
1紫斑 王某某,(0624)男,8岁,学生,汉族;2006年3月19日初诊。代诉“反复皮肤紫斑近两年”。患者04年5月因皮下瘀斑,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在武汉协和医院经骨穿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曾用激素治疗后可缓解,但停药或减药后又下降。  相似文献   

19.
在中医界,一般认为《伤寒论》是论外感病,《金匮要略》是论内伤杂病,此观点已被多数医家所接受。但细读《伤寒论》全文,探究《伤寒论》方证治法,似觉此说法不妥,甚或是错误的。误导了医家对《伤寒论》的正确学习、全面理解和临证应用。有必要对《伤寒论》方证治法中的杂病作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以正视听,准确辨证,灵活运用,提高疗效。1《伤寒论》方证治法中的杂病1.1脾胃虚寒的小建中汤方证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腹中急痛,心中…  相似文献   

20.
湿病治法理论源于《内经》,张仲景结合临床实践,开创了湿病辨证论治的先河,为温病学派最终将湿病治法体系化奠定了基础。湿为客邪,因势利导,予以出路;湿阻于中,芳香燥化,泻之于内;湿为杂气,多兼他邪,治宜有分;湿邪发病,内外相引,治重求本。从以上四个方面探讨了温病学派对仲景湿病治法的一脉相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