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各种类型的脑外伤,不论是局灶性还是广泛性损伤均可引起脑水肿.脑水肿是水份在脑细胞内或脑细胞外间隙的病理性蓄积,伴有脑体积增加和颅内压增高综合症.脑水肿程度分为三度:Ⅰ度水肿范围不超过2cm;Ⅱ度不超过一侧大脑半球的1/2;Ⅲ度超过一侧半球1/2.由于脑是一种细胞密集型器官,细胞外间隙很小.仅及脑容积5%,故脑水肿均以细胞内水肿为主.近年来创伤后分子水平的研究.对脑水肿的机理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提出了防治脑水肿的一些新观点.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特综述如下.1 创伤性脑水肿的分类1.1 渗压性脑水肿 在生理条件下.垂体前叶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ADH),各通过细胞内外液中电解质和渗透压的影响相互制约而保持内环境的恒定.ACTH兴奋醛固酮分泌而滞钠排钾.促使血钠升高,血浆渗透压增高,导致细胞内渗压偏低,细胞内液外流.ADH的作用恰恰相反,通过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而致水潴留,引起稀释性低血钠、低血渗.细胞内渗压高于血渗,遂致水移入细胞内.于正常情况下,下丘脑调控着两者的动态平衡.脑外伤时.下丘脑易遭到直接或间接的损害.上述平衡破坏,以致垂体后叶大量释出ADH,出现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SIADH),产生水潴留,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低血钠、低血渗.导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酶屏障的角度观察乳酸脱氢酶抗体对大鼠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干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5-06-10/07-10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①分组:60只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脑水肿组、脑水肿甘露醇组与脑水肿乳酸脱氢酶抗体组,每组15只。每组取10只用于脑组织水分含量测定,其余5只用于脑毛细血管伊文思蓝渗出量测定。②模型制备及给药:用腹腔注射苯肾上腺素的方法制成血管源性脑水肿模型。正常组不注射苯肾上腺素及治疗药物,直接断头取脑;脑水肿组制备模型后不给予治疗药物,即刻断头取脑;脑水肿甘露醇组在制成模型后由股静脉注射甘露醇(20g/L,0.5g/kg),30min后断头取脑;脑水肿乳酸脱氢酶抗体组在制成模型后腹腔注射乳酸脱氢酶抗体(10mL/kg),30min后断头取脑。通过水分分析仪分别测定各组脑灰、白质水分含量百分比。用伊文思蓝测定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结果:6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水肿甘露醇组和脑水肿乳酸脱氢酶抗体组脑灰、白质的水分含量百分比显著低于脑水肿组[灰质:(72.69&;#177;1.90)%,(72.78&;#177;1.34)%,(76.53&;#177;1.39)%,P〈0.0l:白质:(73.63&;#177;1.11)%,(69.58&;#177;2.73)%.(77.45&;#177;2.38)%,P〈0.01]。脑水肿甘露醇组与脑水肿乳酸脱氢酶抗体组相比脑灰质水分百分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白质水分含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脑水肿甘露醇组和脑水肿乳酸脱氢酶抗体组伊文思蓝渗出量与脑水肿组相比有显著性下降[(0.0626&;#177;0.0033),(0.0441&;#177;0.0056),(0.0736&;#177;0.0032)A/g(P〈0.01)].与脑水肿甘露醇组相比,脑水肿乳酸脱氢酶抗体组伊文思蓝渗出量有显著下降(P〈0.01)。 结论:甘露醇可降低灰质、白质水肿,但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差。乳酸脱氢酶抗体对减少血管源性脑水肿大鼠脑灰、白质水分含量、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均有显著效果。血管源性脑水肿中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改变与乳酸脱氢酶活性有关,乳酸脱氢酶抗体对血管源性脑水肿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自由基与脑水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水肿是由于水分在脑组织中病理性蓄积所致的脑容积增加,是各种病因引起脑损害的一系列病理演变过程。目前多将其分为①血管源性②细胞毒性和③间质性脑水肿三类。 自Anton(1904)和Reichardt(1905)先后提出脑水肿和脑肿胀的概念以来,人们  相似文献   

4.
脑水肿是脑损伤后最常见的病理表现之一。最新研究认为脑损伤后不同类型的脑水肿可能具有相似的分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将脑水肿分为细胞性水肿、离子性水肿、血管源性水肿和出血转换。各种不同离子通道、转运体及水通道蛋白在不同类型脑水肿中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本文对上述不同类型脑水肿形成及其分子机制进行了阐述,深刻理解上述机制对于指导脑水肿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护士进修杂志》2009,(22):2090-2090
答:缺氧可使三磷酸腺苷(ATP)合成减少,使神经细胞膜钠泵运转障碍,细胞内的钠不能移至细胞外,致使细胞内的钠离子积聚,渗透压升高,吸引水分而引起脑细胞水肿。缺氧和乳酸等代谢产物蓄积,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从而引起脑音质水肿。  相似文献   

6.
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文辉  许丽珍 《临床荟萃》2003,18(17):1014-1015
按病理形态和发病机制脑水肿分细胞毒性、血管源性和间质性三种 ,脑出血后脑水肿一般以前二者为主。脑出血后血肿压迫引起周围脑组织缺血以及血液循环障碍、酸中毒和和代谢紊乱 ,血浆和细胞中的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痉挛、血管扩张或通透性改变 ,红细胞毒性效应和血红蛋白裂解产物导致的水肿形成与血脑屏障破坏促进了出血区脑水含量的增加[1] ,血浆中的白蛋白、膜性成分及胞内大分子物质经组织间隙渗透入脑组织 ,加重脑水肿 ,促进颅内压增高 ,甚至产生脑疝。因此 ,积极治疗脑水肿是改善脑出血预后的关键。现就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水通道蛋白-9在早期缺血性脑水肿中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9(AQP9)在早期缺血性脑水肿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制作脑缺血大鼠模型,在脑缺血30 min、1 h、3 h、6 h及24 h,通过光镜进行对应部位的病理观察,同时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图像分析方法测定梗死区AQP9的表达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脑缺血后30 min,AQP9表达开始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在1 h内增加较快,1 h后呈缓慢增加趋势,1 h与6 h之间无显著性差异;6 h后又开始出现明显增加.缺血组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脑缺血后AQP9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呈显著正相关.早期缺血性脑组织经历了从细胞内水肿,发展到血管源性水肿,最终出现组织坏死的病理过程.结论 脑缺血后AQP9表达变化与早期脑水肿的形成密切相关,可能是形成细胞内水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又称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不仅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高,而且伴发颅内高压者亦很高。正确及时地诊断和处理脑卒中伴发的颅内高压、对降低其死亡率、致残率,提高存活者的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缺血性脑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后二者合称为脑梗死。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丘脑卒中伴发颅内高压的原因1.IM水肿脑卒中后脑水肿是引起颅内高压的主要原因,常见的脑水肿有下列5种类型:①血管源性脑水肿;是由…  相似文献   

9.
萘呋胺酯治疗弥漫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萘呋胺酯(NF)对弥漫性脑损伤(DBI)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Marmarou的DBI大鼠模型,光镜下测量顶叶皮质内微血管及其周围水肿区的截面面积.电镜下半定量测定皮质区毛细血管周的水肿范围及胶质细胞胞体的肿胀程度.腹腔注射NF50mg/kg,1次/8h,观察其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外伤后2h、6h、24h平均微血管截面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缩小,6h、24h微血管周水肿明显增加。NF治疗组伤后2h微血管无扩张,但其周围水肿增加,24h两者均改善。电镜下2h、24h毛细血管周水肿明显;胶质细胞胞体肿胀在2h明显.24h无显著差异;NF在2h能减轻胶质细胞肿胀程度.但对毛细血管周水肿范围影响不大。【结论】外伤后2hNF能加重血管源性脑水肿,但能改善细胞毒性脑水肿。而在24h能改善血管源性脑水肿。故在外伤早期应慎用血管扩张药物。  相似文献   

10.
脑缺血事件发生后在缺血区域引起大量的神经细胞凋亡,加重了脑组织损害,其机制主要是脑缺血发生后细胞内源性凋亡路径和外源性凋亡路径被启动,产生一系列生化级联反应引起神经细胞凋亡,阻止细胞缺血后生化级联反应,防治细胞凋亡是脑缺血治疗药物研究的要点。论文就当前中药及中药有效成分干预脑缺血后细胞内源性凋亡路径和外源性凋亡路径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于垚  高旭光 《综合临床医学》2014,(11):1224-1226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常见的出血性卒中类型[1-2],是世界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1-3].在西方国家,出血性卒中占各型卒中的10% ~ 15%,但在亚洲国家其发病率高达20% ~ 30%[4].脑出血比缺血性卒中的病死率更高,临床结局较差[3-4].脑出血后造成的脑损伤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前者是由于血肿对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直接压迫所致[5-6],出血后60 min内即可出现[7];后者主要是由于血肿扩大和血肿周围水肿导致,包括血管源性(细胞外)和细胞毒性(细胞内)水肿[8].  相似文献   

12.
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水肿的系列MRI动态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水肿的系列MRI动态演变.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27只,随机分为两组:A组5只,为假手术组;B组22只,为线栓法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于缺血3 h/再灌注后1 h(4只)、3 h、6 h、12 h、1天、3天、7天(各3只)行头颅MR 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强化后T1WI扫描,观察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T2WI、DWI及强化后T1WI信号参数的改变.结果缺血3 h/再灌注后MRI可见左侧大脑半球颞顶叶及外侧基底节异常信号.缺血3 h/再灌注后1天内左侧大脑半球病变T2信号强度逐渐增加,随后开始下降,而表观弥散系数(ADC)的变化与此相反.结论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是血管源性水肿与细胞毒性水肿共同作用的表现,而且血管源性水肿与血脑屏障破坏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大鼠脑缺血后P-CaMKⅡ的表达与Ca2+浓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缺血后脑组织Ca^2+浓度和磷酸化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P—CaMKⅡ)表达的变化及其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模型,千湿质量法测量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CaMKⅡ的表达,Fura-2/AM荧光法测定水肿周围Ca^2+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脑缺血后6h,P—CaMKⅡ的表达、Ca^2+浓度和脑含水量均开始上调,在脑缺血2-3d表达最强;Ca^2+浓度的变化与P—CaMKⅡ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结论 脑缺血后由于细胞内Ca^2+超载,导致CaMKⅡ磷酸化作用增强,它们可能共同参与了缺血性脑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鼠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对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s)表达的影响及对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脑缺血损伤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通过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脑缺血后不同再灌注时间对脑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及MMPs表达的影响。结果脑缺血再灌注6h时,大鼠脑组织即有含水量及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并随着时间推移而呈上升趋势。MMPs主要表达在大鼠缺血侧脑半球内的缺血神经元、血管内皮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等细胞胞浆中,其表达含量于缺血再灌注6h后开始增加,并于再灌注1~2d时达到峰值,而该组大鼠缺血对侧脑半球组织内未见MMPs表达;假手术组大鼠亦未发现MMPs表达。结论MMPs的早期表达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密切相关.提示MMPs可能参与脑梗死后血管源性水肿的早期形成,从而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5.
脑水肿是指脑组织的含液量增多而引起的脑容量增加,是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各种外源性或内源性有害因素的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最常见的非特异性反应。许多病理过程如缺氧、创伤、辐射、梗死、炎症、肿瘤、中毒等均可伴发脑水肿。脑细胞间隙和血管周围间隙液体增多称为脑水肿,而脑细胞内液体的积蓄则为脑肿胀。早期有学者提出脑肿胀和脑水肿是不同概念。其实两者并无本质区别,都是由于水肿液积聚而致脑容量增大,所不同的只是水肿液的分布和蛋白质含量。此二者可发生于同一疾病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到后期往往同时存在,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不能区分,故统称为脑水肿。  相似文献   

16.
高原性脑水肿是高原地区的一种特发疾病,本病常因气候寒冷、劳累、上呼吸道感染,特别是缺氧的情况下诱发。其病理生理表现为脑组织对缺氧最重要的适应机制是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强,以改善脑组织的氧供应,这对减轻缺氧引起的脑损伤起重要作用,但严重缺氧可使脑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液体渗至血管外,导致脑间质水肿,还可引起脑细胞变性,坏死以及酶系统和钠泵受抑制而产生脑细胞内水肿。脑水肿,脑血管扩张和脑血流量增加可使颅内压急剧升高,严重时出现脑疝,患者可迅速死亡。对该病最主要的治疗措施是氧疗,脱水、醒脑、抗感染。自2002-2004年本科共收治15例高原性脑水肿患者。现以2004年5月收治的1例为例,浅谈对该病的病情观察与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7.
脑水肿是一个病理的名称,而非独立的疾病,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各种病因刺激后,引起脑实质液体增多而使脑容积增加的一种非特异反应。脑细胞内液体存积称为脑肿胀;脑细胞间隙液体积聚则为脑水肿;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此二者很难区别,故统称为  相似文献   

18.
良性颅内压增高症是指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但无其它明显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脑脊液检查除压力增高外,无其他异常,神经放射性学检查排除占位性病变,病情发展缓慢且能自行缓解的颅内压增高综合征,又名假脑瘤综合征。本病 主要病理改变为颅内静脉系统的阻碍、脑肿胀、脑水肿和脑脊液分泌增多等。王发病机制 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神经系统的中毒或过敏反应引起脑细胞(特别是星形胶质细胞)膜功能障碍而发生水肿;②内分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代谢功能失调,引起脑水肿或脑省液分泌过多;③脑脊液…  相似文献   

19.
郭瑞芳  李英平  王洪芳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5):77-79,i0005
目的:观察三磷酸胞苷二钠(CTP)对缺血神经元修复、再生及结构重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2-03/10在河北医科大学组胚教研室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选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脑缺血自然恢复组、药物干预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每组20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大鼠模型,药物干预组大鼠术后立即将三磷酸胞苷二钠(70mg/kg体质量)经1mL生理盐水溶解后给予腹腔注射,此后以相同剂量每日一次腹腔注射;自然恢复组及假手术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1mL每日一次腹腔注射,分别于术后7、14、21及30d时各取5只大鼠处死,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技术观察海马CA3区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比较各组脑缺血后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细胞吸光度值。结果:实验选取的各组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脑缺血后细胞形态观察结果:假手术组大鼠顶叶及海马区神经元排列整齐,形态完整,细胞数量较多,细胞核圆大且核仁明显。缺血组可见梗死灶,表现为正常结构消失,排列紊乱,细胞数量减少,胞核浓缩呈梭形或三角形,细胞质深染。②免疫组化染色及图像分析结果:光镜下观察,假手术组海马CA3区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神经元的胞浆内充满弥漫性的棕黄色颗粒,但其表达数量较少、染色较浅,自然恢复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逐渐增多,第21天时达到高峰,并且免疫反应产物染色较深,部分神经元可见长的轴突,三磷酸胞苷二钠干预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阳性表达同自然恢复组相比均明显增加。③脐缺血后各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细胞吸光度值的比较:与假手术组相比,自然恢复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吸光度值明显升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自然恢复组相比,三磷酸胞苷二钠干预组各时间点吸光度值均升高,而且7d和14d时同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脑缺血损伤可诱导海马CA3区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增多。三磷酸胞苷二钠可上调脑缺血后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具有促进缺血神经元的修复、再生及结构重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低氧培养条件下人骨髓间充质细胞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情况,为其用于脑缺血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5-09/12在暨南大学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完成。生长至次融合状态的第5代~骨髓间充质细胞在低氧混合气(体积分数0.90氮气、体积分数0.05二氧化碳和体积分数0.05氧气)条件下培养,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酶联免疫技术检测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表达。 结果:①骨髓间充质细胞常氧压培养时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和蛋白水平低: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与β-肌动蛋白mRNA信号百分比为(6.35&;#177;2.39)%,酶联免疫法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为(137.6&;#177;12.3)ng/L。②低氧培养显著增加骨髓间充质细胞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和蛋白水平:低氧培养2h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与β-肌动蛋白mRNA信号百分比明显高于常氧压培养时表达水平,8h时达到高峰水平【低氧培养2h:(13.94&;#177;3.07)%,F=14.66,P〈0.0l;8h:(27.49&;#177;7.18)%1。低氧培养4h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显著增高,明显高于常氧培养组,16h时达到高峰水平【低氧培养4h:(165.6&;#177;13.9)ng/L,F=11.70,P〈0.0l;16h:(237.4&;#177;15.1)ng/L】。 结论:合适低氧条件可增强骨髓间充质细胞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提示其在脑缺血组织等低氧环境下可能产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样生物学作用,可用于治疗脑缺血等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