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葛铭举 《河北医学》2012,18(10):1392-1394
目的:探讨非血管化骨移植即刻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实验选取在2011年3月至2011年10月份到我院进行治疗的下颌骨缺损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对下颌骨缺损按HCL分类法进行分类,采用非血管化骨移植法对不同类型的下颌骨缺损即刻修复,分析并总结修复后移植骨成活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移植骨成活率89.7%,其中L类下颌骨缺损成活率最高.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31.6%,其中H类下颌骨缺损感染率最高,L类下颌骨缺损感染率最低.结论:采用非血管化骨移植即刻修复下颌骨缺损是重建和恢复其外形和功能的简单、有效、理想治疗方法,该方法最适合于L类缺损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体骨移植联合钛板内固定技术修复重建下颌骨缺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2月1日-2012年1月1日100例给予自体骨移植联合钛板内固定技术修复重建下颌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0例下颌骨缺损患者应用钛板内固定100块,自体骨移植植骨成功率为100%,患者下颌骨外形和功能均恢复良好。结论:自体骨移植联合钛板内固定技术修复重建下颌骨缺损临床效果满意,是修复下颌骨缺损理想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下颌骨及其周围软组织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即刻修复,一直是口腔颌面外科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尽管已有许多不同的游离骨瓣、骨肌皮瓣成功地运用于下颌骨及其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但其难以修复大型的下颌骨缺损,日后义齿修复也有困难。1989年Hidalgo首先应用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因其有足够的长度和坚实的骨密质,有利于种植体恢复牙列和咀嚼功能而愈来愈受到重视,我科于1996~2002年应用游离腓骨肌皮复合组织瓣一期修复下颌骨及软组织缺损24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选择理想的下颌骨缺损修复方法和时机,重建下颌骨患病前的外形,恢复患病前的咬合关系,纠正颌面畸形,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恢复正常吞咽功能和咀嚼功能。分析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中不同办法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1999年7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颌面外科因各类肿瘤切除手术后实施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患者76例,比较76例下颌骨缺损患者修复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与下颌骨修复方法选择相关的各种因素。结果:自体游离骨移植同期修复下颌骨缺损者63例,占82.8%,其中4例因术后感染失败。5例吻合血管的自体骨移植全部存活,修复效果理想。结论:自体游离骨移植是目前最常用的修复办法,但是适用范围局限。血管化骨移植是目前最理想的修复方法,但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各类下颌骨缺损应考虑同期修复,应结合患者自身多种因素综合考虑修复重建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下颌骨缺损是导致语言、吞咽、咀嚼功能障碍常见的颌面部畸形, 多因肿瘤、外伤或先天性原因所致,其治疗目的是恢复功能和外形.1989年, Hidalgo[1]首次报告利用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以来,这项技术被广泛用于重建不同类型的下颌骨缺损 [2],并成为修复该缺损的最好办法之一.本文就近年来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和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发生在口腔颌面部的外伤、炎症、肿瘤等各种原因都可造成下颌骨不同程度的缺损,从而导致其功能和形态上的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修复各种下颌骨缺损,是目前口腔专业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综合论述了国内外修复各种类型的下颌骨缺损的方法、术式及其并发症防治等。组织工程和计算机的结合将是未来下颌骨缺损修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血管化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摘目的:总结应用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经验。方法:对8例因肿瘤切除造成的下颌骨缺损患者,用血管化腓骨肌皮瓣修复。将腓骨截为2-4段以恢复下颌骨外形,用钛板内固定,皮瓣用于修复软组织缺损或作为观察其血液循环的观察窗。结果:8例患者移植的腓骨肌皮瓣全部成活,颌面部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可根据下颌骨缺损的部位和形态对腓骨肌皮瓣进行截骨和塑形。血管化的腓骨肌皮瓣移植是下颌骨缺损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髂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对面型及下颌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下颌骨缺损患者28例,常规术式取髂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使保持下颌骨的连续性.结果:27例Ⅰ期愈合,1例延期愈合.6个月后复诊,所有患者双侧面型基本一致,开口度正常率92.3%,咬合关系良好率84.6%;X线显示骨端骨痂形成,骨皮质密度增高.结论:髂骨是良好的供骨源,常规髂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创伤小,预防和消除感染是提高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颌骨大型缺损的修复问题。方法采用下颌骨支架连接骼骨修复下颌骨6.ocm以上的大型缺损,与常规植骨进行回顾性对照。结果本组方法取得了修复成功率高,义齿镶复时间早,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的效果。结论本组方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下颌骨大型缺损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0.
血管化腓骨皮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应用腓骨皮瓣及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方法及经验。方法 应用血管化腓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分析腓骨皮瓣修复下颌骨适应证、下颌骨缺损原因、腓骨瓣设计、血管吻合情况、组织瓣的愈合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护理。结果  18例手术中 11例为肿瘤切除术后修复 ,6例为放射性骨坏死切除术后修复 ,1例为髂骨游离移植感染骨切除术后二期修复 ,术后游离腓骨皮瓣移植成功率为 10 0 % ,受供区均未发生手术并发症。结论 游离腓骨皮瓣在修复下颌骨缺损中具有制备灵活简便、血管稳定匹配、成活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可以满足各类型下颌骨缺损修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下颌三焦点牵张成骨整复颏部缺损牵张区新生骨密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下颌三焦点牵张成骨整复颏部缺损的牵张区新生骨密度变化.方法 选取4只成年恒河猴,通过下颌前份骨截除术形成颏部订三中联合骨缺损.在两侧下颌体部各制备一个输送盘,并用自行研制的多平面牵张装置使双侧输送盘向前内方向缓慢移动并在颏部正中对接以修复颏部骨缺损.牵张结束后16用处死所有动物.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定量分析并对比牵张成骨区新生骨与非牵张区下颌骨体部正常骨组织的骨密度变化.结果 牵张结束后16周牵张成骨区新生骨与非牵张区下颌骨体部正常骨组织的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运用三焦点牵张成骨术整复颏部缺损牵张结束后16周牵张成骨区新生骨骨密度接近下颌骨体部正常骨组织,基本满足下颌骨功能需要.  相似文献   

12.
应彬彬  胡静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5):437-439,F0002,F0003
目的 观察下颌三焦点牵张成骨过程中新骨组织骨形成蛋白的分布表达及影像学特征. 方法 选取4只成年恒河猴,通过下颌前分骨截除术形成颏部正中联合骨缺损.在两侧下颌体部各制备一个输送盘,用自行研制的多平面牵张装簧使双侧输送盘向前内方向缓慢移动并在颏部正中对接以修复颏部骨缺损.在牵张结束的第2、4、8与16周分别行X线或CT检查后处死,标本以抗骨形成蛋白(BMP)单抗免疫组化方法染色观察. 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牵张结束的第2周BMP广泛表达于牵开问隙的成骨细胞内,第4周成骨活跃,第8~16周BMP表达渐趋减弱.X线及CT影像显示新骨组织的钙化成熟是沿牵张方向逐渐发展,二者具有时相相关性. 结论 BMP在牵张成骨的早期起重要作用.X线及CT亦证明,在牵张弧形轨迹上,新骨组织从无到有,最终实现骨连续性及结构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应彬彬  胡静  李继华  祝颂松  王大章 《浙江医学》2007,29(10):1042-1044,1047
目的观察下颌三焦点牵张成骨过程中血管生成和血供重建的立体形态构筑。方法选取4只实验用成年恒河猴,均行下颌前份骨截除,形成颏部正中联合骨缺损后,在两侧下颌体部各制备一个输送盘,并用自行研制的多平面牵张装置使双侧输送盘向前内方向缓慢移动并在正中对接,以修复颏部骨缺损。分别在牵张开始及牵张结束的第0、2、4周选取1只实验恒河猴进行影像学检查,并采用树脂灌注微血管铸型技术,酸蚀后用扫描电镜观察血管的立体形态构筑。结果影像学检查(摄X线片):牵张结束时,两侧输送盘被牵张器引导向前,并向中线移动,输送盘远心端在正中成功对接,颏部弓形缺损被整复。随固定时间延长,两侧牵张间隙骨小梁不断成熟完善,直至牵张结束后第4周,下颌骨连续性完全恢复。树脂灌注微血管铸型后扫描电镜观察:牵张开始,牵张间隙及颏部正中联合区骨膜血管普遍增生、膨胀,呈现大量血管新生的征象;骨髓内的微静脉和静脉窦也开始膨大。在牵张结束第0周,骨膜血管及骨髓内的微静脉和静脉窦增生活跃,大量骨膜来源的微血管分支长入牵张间隙及颏部正中联合区。在牵张间隙,来源于骨膜和骨髓的新生血管形成血管网,新生成的血管网平行于牵张方向相互连接并包裹整个牵张间隙;而在颏部正中联合区,血管网的排列较为无序。在牵张结束第2周,牵张间隙中央区仍可见血管增生征象,在牵张区与两侧输送盘在下颌中线的血管连接广泛。固定第4周,血管新生现象逐渐消失,再生骨段的血管系统己基本恢复正常。结论下颌三焦点牵张成骨技术整复颏部的骨缺损过程中,下颌双侧牵张间隙与正中的压缩区组织中血管新生与新骨的生成之间存在紧密的时空联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维颌骨模型及其模型外科在外伤性髁突外脱位复位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9例下颌骨颏部骨折伴髁突外脱位患者,术前行CT扫描并通过快速成型技术制作三维颌骨模型。分析模型髁突外脱位的情况,进行模型外科操作,复位颏部骨折及髁突外脱位并预制个性化重建钛板。术中利用预制的重建钛板配合颌关系的引导,将颏部骨折复位。结果:9例患者在三维颌骨模型外科指导下完成手术,创口均Ⅰ期愈合,颌关系恢复,术后影像学检查见9例患者髁突均完全复位。术后随访6~28个月,患者最大张口度3.1~4.2 cm(中位数3.3 cm),颌关系及颌骨运动功能均正常。结论:三维颌骨模型能全面显示颏部骨折和髁突外脱位情况,利用颌骨的三维模型外科作为平台,可以准确塑形颏部重建钛板,在颏部骨折手术复位的同时将髁突外脱位复位,从而在外伤性髁突外脱位复位治疗中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Wang X  Lin Y  Yi B  Wang X  Liang C  Li Z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2,115(12):1863-1967
目的:研究牵引成骨技术在下颌骨功能性重建中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使用3种牵引器对8例由肿瘤或囊肿切除所致下颌骨缺损患进行牵引成骨矫治。患的平均年龄为31.5岁(8-54岁)。其中2例升支缺损患使用特制牵引器以保持升支正常高度;2例患采用了特制三焦点牵引器;3例患使用了垂直牵引器。结果:7例患的下颌骨缺损均按术前的方向及长度得以成功矫治。1例患远中段23mm的缺损由于传送盘固位螺钉松动而导致牵引成骨失败。结论:牵引成骨技术可用于下颌骨缺损的重建修复。下颌骨缺损牵引成骨重建的最佳时机是肿瘤或囊肿切除术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模拟和分析下颌骨颏部骨折联合双侧髁突囊内骨折的致伤机制,提高此类骨折的预防和诊断水平。方法: 获取1名下颌骨发育正常、无第三磨牙、无颞下颌关节病史的青年男性的颌面部CT和颞下颌关节MRI数据,通过Mimics和ANSYS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采取不同角度的外力作用于下颌骨颏部,分析下颌骨及髁突关节面的应力分布。同时,比较有无关节盘、咬合与非咬合状态下下颌骨的应力分布差异。结果: 准确建立了包含颞下颌关节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当外力作用于下颌骨颏部时,髁突、升支前缘及颏部受力区是主要的应力集中区,其中应力最大值位于髁突顶部。随着外力方向与水平面夹角由0°逐渐增大直至60°,下颌骨上的应力由分散逐渐集中至颏部与双侧髁突三个部位;超过60°时,应力又出现分散的趋势。当对关节盘进行模拟后,髁突关节面及髁颈部的应力分布明显减小。与非咬合状态相比,咬合状态下下颌骨上的应力集中于咬合面,而其他部位无明显的应力分布。结论: 外力方向与水平面呈60°时,应力分布主要集中于颏部及双侧髁突顶部,即三点骨折发生的部位;在下颌骨颏部受力过程中,关节盘的存在以及稳定的咬合状态下,髁突部位(包括颈部和关节面)的应力分布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7.
吻合血管腓骨肌皮瓣修复口腔下颌骨复合缺损1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应用腓骨肌皮瓣整复口腔下颌骨复合缺损的经验,方法:15例下颌骨肿瘤手术后缺损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肌(皮)瓣进行修复重建,其中9例腓骨肌瓣,6例腓骨肌皮瓣,4例下颌骨颏部缺损,将腓骨截成2-3段修复颏部形态,其中1例伴有口底黏膜和颏部皮肤复合洞穿缺损,应用双皮岛腓骨皮瓣同时修复骨缺损以及口腔衬里和皮肤覆盖;5例下颌体部和升支缺损,将腓骨截成2段形成下颌角;6例下颌体部缺损用1段腓骨修复,其中1例骨整合种植体即刻植入,半年后行Ⅱ期手术,完成种植牙修复,结果;全部病例术后过程顺利,骨肌皮瓣全部成活,下颌骨外形恢复满意。结论:腓骨肌皮瓣可以提供充足的骨组织以及肌肉和皮肤等软组织,适合修复口腔下颌骨复合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8.
In the past,the surgeons usually adopted ileal ureter plasty or ureter bladder flap plasty (Boari flap plasty) to restore long-term ureteral mucosal avulsions and long or entire ureteral segment defects caused mostly by ureteroscope operations.But there are still certain difficulties in the restoration of long segment ureteral defects (>20 cm)using traditional methods.In order to overcome traditional surgical approaches,we designed a new ureteroplasty operation using spiral pedunculated bladder muscle flap to restore long segment ureteral def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