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冠脉)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影像,探讨冠脉易损斑块的影像学特点及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ACS患者与40例自发性心绞痛(SA)患者通过IVUS-VH成像冠脉斑块的影像学特点及两组患者冠脉斑块的性质及其与临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易损斑块总发生率明显高于SA组[36.7%(94/256)比14.6%(28/192),P<0.01],且近中段(<20 mm)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远端(>30 mm,均P<0.01);ACS组斑块成分中纤维成分(F)、纤维脂质成分(FF)、坏死成分(NC)、钙化成分(DC)及血管重构指数(RI)与S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ACS组以FF和NC成分为主,SA组以F和DC成分为主.两组血管斑块面积百分比(PAV)、斑块偏心指数(E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易损斑块脂质成分FF与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r=0.08,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r=-0.06,P<0.05).结论 IVUS-VH成像显示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SA患者,且斑块成分不同,与临床血脂水平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近年来有很多关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其中应用血管内超声评价他汀类药物疗效的临床研究最值得关注,至于冠状动脉斑块成分的变化未见报道.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传统灰阶成像及虚拟组织学成像,评价氟发他汀对冠状动脉斑块退缩及其成分的影响.方法:纳入22例临床初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至少有1支主要冠脉分支经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目测狭窄程度为20%~50%,将其选做目标血管.造影后对目标血管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记录灰阶及虚拟组织学图像.所有患者在检查结束后予以80 mg氟伐他汀治疗12个月.比较80 mg氟伐他汀调脂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总胆固醇浓度变化,通过血管内超声灰阶成像及虚拟组织学成像分析斑块体积及成分变化.结果与结论:冠状动脉轻度病变患者通过80 mg氟伐他汀治疗12个月后,可以显著增加钙化成分比例,同时显著减少坏死核心成分比例以及纤维脂质成分比例,起到积极稳定斑块的作用.但是患者在治疗后斑块体积增加而管腔体积减小,并没有明显逆转斑块进展.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对易损斑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技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实时分析.探讨易损斑块的性质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 对16名ACS患者冠脉进行IVUS-VH研究,与15名SA患者比较,分析两者斑块的性质及其与临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SA患者(P<0.05),斑块组成以纤维脂肪组织和坏死成分为主,而SA患者斑块纤维成分和钙化成分较高.两组中纤维脂肪组织与低密度脂蛋白(LDL)呈正相关(r=0.08,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呈负相关(r=-0.06,P<0.05).结论 通过IVUS-VH发现,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SA患者,且斑块成分不同,与临床血脂水平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易损斑块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对11例稳定型心绞痛,1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11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血脂、体表血管超声和血管内超声检查。 结果两组心绞痛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内膜一中层厚度(IM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VUS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病变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管腔面积狭窄百分率(LAS%)、偏心指数(EI)及重构指数(RI)均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O,01~O,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MT、PA和RI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IMT、PA和RI是预测冠状动脉AS斑块易损性的重要指标,IVUS在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病变血管与非病变血管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特征的异同,探讨病变血管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60例ACS患者行冠脉造影检查后,对所有狭窄程度>40%的血管行VH-IVUS检查,测量所有病变最小管腔面积(MLA)、血管重构指数、MLA处斑块各种成分面积及其百分比、斑块各种成分体积及其百分比,确定病变血管组及非病变血管组,对比分析两组的VH-IVUS特点.结果 病变血管组血管重构指数(1.10±0.20vs1.01±0.19,P=0.011)、MLA处坏死成分面积[(2.92±1.55) mm2 vs(2.27±1.36) mm2,P=0.015]、MLA处坏死成分面积百分比(32%±12% vs 27%±10%,P=0.033)、坏死成分体积百分比(25%±9% vs 22%±8%,P=0.03)均较非病变血管组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CS患者病变血管重构指数更大,斑块坏死成分含量更多,斑块易损性增加,更容易导致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严重类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有着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破裂及伴随的血小板聚集、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从而导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因此早期识别和诊断易损斑块,从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ACS的发生。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技术能提供管腔和管壁的横截面图像,可准确测量管腔及粥样斑块的几何尺寸,并可提供粥样斑块的大体组织学特性。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超声检测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检测易损斑块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防治有重要意义。血管内超声是检测易损斑块的重要方法,有着独特优势。本文就血管内超声及其衍生技术检测易损斑块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评价祛瘀消斑胶囊和辛伐他汀对易损斑块的稳定作用。方法43只实验兔采用球囊损伤腹主动脉+高脂饲料喂养;12周末改喂普通饲料并随机分为A(对照)、B(祛瘀消斑胶囊)、C(辛伐他汀)组,药物干预12周;24周末对3组实验兔斑块局部转染携带P53基因的腺病毒载体;26周末,应用蝰蛇毒和组胺进行药物触发。测定血脂并行体表超声、IVUS和病理学检测。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斑块破裂率显著降低(P均〈0.05),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5~0.01)、内中膜厚度(IMT)(P均〈0.01)、斑块面积(PA)(P均〈0.01)、管腔面积狭窄率(LAS%)(P均〈0.01)、病理测量IMT(P分别〈0.05和0.01)显著降低,平均回声强度的校正值(AIIc%)(P均〈0.05)、纤维帽厚度及纤维帽/IMT比值(P〈0.05~0.01)显著升高。C组TC和LDL-C(P分别〈0.05和0.01),IMT(P〈0.05),PA(P〈0.05)显著低于B组。结论祛瘀消斑胶囊和辛伐他汀能有效稳定易损斑块,IVUS可为观察各种干预治疗前后斑块的稳定性和消退提供一种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冠状动脉,探讨其不同性质斑块的超声特征及血管的代偿性重构能力。方法:应用IVUS检测71例患者89处冠状动脉血管段总截面的最大径和最小径、管腔最大径和最小径、总截面面积及管腔面积。算出斑块的面积狭窄率和直径狭窄率,然后将所测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血管总截面随斑块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少量斑块组(面积狭窄率<40%)的增加比例最大,其斑块面积每增加1mm^2,血管总截面积就增加1.99mm^2;硬斑块组增加比例最低,斑块面积每增加1mm^2,血管总截面积才增加0.58mm^2;大量斑块组(面积狭窄率≥40%)的斑块面积每增加1mm^2,血管总截面积增加1.06mm^2;②血管腔面积号斑块面积无相关(硬斑块组除外,它呈弱负相关);③血管总截面积与血管腔面积呈正相关(硬斑块组除外);④直径狭窄率与面积狭窄率呈明显正相关。结论:①病变血管的代偿性重构能力与斑块的狭窄程度及性质有关,它以轻度病变为最高,硬斑块为最低,重度病变并未完全消失;②病变血管腔的大小与斑块的性质关系较大,而与珏块的形态关系不大;③可用直径狭窄率代替面积狭窄率判断血管的狭窄程度,使检测更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64层螺旋CT(MSCT)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技术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的显示.方法 对30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扫描后再行IVUS-VH检查.MSCT把冠状动脉斑块分为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并测量CT值.IVUS-VH把冠状动脉斑块成分分为:纤维斑块(F)、纤维脂质(FF)、钙化斑块(DC)和坏死核心(NC),分析相应的MSCT检查部位斑块的组成,同时评估TCFA斑块的发生率.结果 64层螺旋CT扫描发现101处斑块,28处(27.72%)为非钙化斑块;43处(42.57%)是混合斑块;30处(29.70%)是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与钙化斑块相比含有较多的F(60.80%±9.19% vs.54.50%±8.28%,P<0.05)和FF(28.21%±13.01% vs 21.47%±9.78%,P<0.05).混合斑块与钙化斑块和非钙化斑块相比含有较多的NC(11.12±5.64% vs 8.21±5.60%,P<0.05;13.75±6.34% vs 8.21±5.60%,P<0.01)和DC(7.71%±8.92% vs 2.78%±3.02%;10.28%±6.67% vs 2.78%±3.02%,P值均小于0.01).混合斑块与非钙化斑块和钙化斑块相比TCFA发生率高(32.56%,10.71%,6.67%,P=0.007).MSCT测量的钙化斑块CT值与IVUS-VH斑块成分中的DC成正相关(r=0.57,P<0.001).结论 MSCT测量的斑块CT值与IVUS-VH测量的斑块钙化百分比正相关.虽然IVUS-VH的分辨率高,但与MSCT检测到的斑块特性相似.MSCT检测的混合斑块与IVUS-VH的TCFA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IVUS-VH)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CAG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率40%~70%的96例患者,先后进行IVUS-VH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以FFR<0.75者作为FFR异常组(n=29),FFR≥0.75者作为FFR正常组(n=67),分析两组IVUS-VH参数和FFR的相关性.结果 FFR正常组与FFR异常组病变最小管腔面积分别为(4.26±1.87)mm2及(3.45±1.31)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坏死组织面积/钙化性斑块面积(NC/DC)分别为2.23±1.82与3.54±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小管腔面积与FFR呈正相关(r=0.47,P<0.05),NC/DC与FFR呈负相关(r=-0.63,P<0.05),以最小管腔面积<4.0 mm2结合NC/DC>3.0作为截点,预测FFR<0.75的敏感度为88%,特异度为85%.结论 应用IVUSVH、以冠状动脉最小管腔面积<4.0 mm2结合NC/DC>3.0为标准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于冠脉造影提示临界病变的患者,通过血管内超声检查,了解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的冠脉病变斑块情况,探讨糖耐量减低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89例l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分为合并2型糖尿病(T2DM)组(A组)、糖耐量减低(IGT)组(B组)、糖代谢正常组(NDM)(c组),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至少有一支主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40%~70%,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测量临界病变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最小管腔面积(MLA)、斑块负荷(PB),并分析斑块性质。结果A组与B组合并高血压及高血脂的发生率较C组高,A组与B组间无显著差别;A组与B组MLA明显〈c组,而EEM、PA和PB明显〉c组。A组与B组软斑块及血栓形成病例均较c组多见。结论在冠脉造影提示临界冠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中,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与合并糖尿病患者一样,冠脉病变均较严重,且斑块不稳定,故对合并糖耐量减低的冠心病患者应及早干预,积极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14.
慕跃增 《临床医学》2002,22(10):11-12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病人合并糖尿病时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外科手术病人合并糖尿病的治疗情况。结果:本组因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术后死亡2例,并发腹腔感染术后死亡1例,并肝肾综合征死亡1例,其它并发症20例均治愈,结论:应用胰岛素治疗是外科手术时控制糖尿病病人血糖的良好方法,围手术期治疗糖尿病的伴发病可降低外科手术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国产氯吡格雷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支架术后临床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选取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并成功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术的患者168例,其中术后接受国产氯吡格雷(泰嘉)的患者73例(泰嘉组),接受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的患者95例(波立维组)。术后进行6个月临床随访,观察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术后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5.1%和12.6%,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4.1%和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国产与进口氯吡格雷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支架术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42例GDM患者(GDM组)和120例正常妊娠孕妇(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2组的妊娠结局、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GDM组剖宫产率分别为60.0%、93.5%,有手术指征者分别占18.3%、51.6%,早产率分别为9.2%、22.6%,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6.7%、19.4%,GDM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GDM孕妇的手术产率、早产率及巨大儿发生率均明显升高,应密切关注GDM孕妇,早期筛查,早期处理,以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对42例GDM患者(GDM组)和120例正常妊娠孕妇(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2组的妊娠结局、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GDM组剖宫产率分别为60.0%、93.5%,有手术指征者分别占18.3%、51.6%,早产率分别为9.2%、22.6%,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6.7%、19.4%,GDM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GDM孕妇的手术产率、早产率及巨大儿发生率均明显升高,应密切关注GDM孕妇,早期筛查,早期处理,以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42例GDM患者(GDM组)和120例正常妊娠孕妇(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2组的妊娠结局、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GDM组剖宫产率分别为60.0%、93.5%,有手术指征者分别占18.3%、51.6%,早产率分别为9.2%、22.6%,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6.7%、19.4%,GDM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GDM孕妇的手术产率、早产率及巨大儿发生率均明显升高,应密切关注GDM孕妇,早期筛查,早期处理,以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