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高敏感固相增敏免疫分析方法(EASIA)测定了 26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和28例正常人血清IL-6、IL-8的水平。结果发现,HT患者血清IL-6浓度与正常人无差异,IL-8浓度高于正常人水平(P<0.05)。IL-6水平与 IL-8的水平不相关(P>0.05)。 IL-6水平与TGA和MCA水平不相关,与T3水平也不相关。提示在HT发病中存在IL-8的参与。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泌IL-12的水平,探讨其与SLE活动性的关系。 方法 体外培养PBMC,予脂多糖(LPS)刺激后用夹心ELISA法检测其上清中的IL-12水平,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 动性指数(SLEDAI)估计SLE的病情活动性。结果SLE患者PBMC分泌IL-12水平[(645.05±13.85)pg/ml]较正常对照 [(657.96±6.91)pg/ml]低(t=3.695,P=0.01),且与SLEDAI呈负相关(p=0.873,tr=8.205,P<0.01)。结论SLE患者存在 IL-12水平的异常,且IL-12水平可作为评价SLE患者病情活动性大小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4因子(PF4)在急性脑梗死(ACI)和多灶性脑梗死病人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和酶标免疫测定法测定40例ACI患者6-72h、7天和33例多灶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对照组血浆β-TG、PE4的变化。结果 发现ACI组6-72hβ-TG和PE4、7天后PE4及多灶性脑梗死组PE4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ACI组7天后PE4较6-72h显著下降(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ACI组7天后β-TG与多灶性脑梗死组、对照组均无差异(P〉0.05)。这变化与病灶面积的大小无明显正相关,多灶性脑梗死组病灶数目愈多、PE4愈高(P〈0.05)。结论 结果提示脑梗死病人血小板活性增高,β-TG、PF4均升高可能为发病在6-72h的ACI患者,仅有PF4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0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经静脉尿激酶溶栓患者的QT离散度(QTd)进行了动态对比分析,结果显示:①AMI后QDd呈动态演变。再通组(n=74)与未通组(n=32)在溶栓前及AMI后12hQTd无差别。成功的溶栓治疗促进QTd的恢复,AMI后24h时再通组的QTd明显短于未通组(54±22ms时68±25ms,P<0.05),该差别在观察期间持续存在;②未通组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及室颤)的发生率高于再通组(40.6%对18.9%P<0.05),且分布的时间长;③AMI后不同时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QTd呈明显正相关(r=0.92,P<0.01)。上述结果提示,在AMI溶栓失败的病例,应根据QTd的演变,适当延长心电监护时间,使患者安全渡过相对较长的心电不稳定期  相似文献   

5.
对40例急性心肌梗塞(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AMI患者在来诊时血浆ET明显高于健康人水平,差异显著(P<0.01).来诊后1h,病后(5.07±3.08)h达峰值[(28.892±8.85)pg/ml]。尿激酶静脉溶栓20例患者的ET峰值较未溶栓组的峰值低,(26.145±3.90)pg/ml与(29.587±6.08)pg/ml),且下降较快(P<0.01)。溶栓治疗后,再通组与未通组的ET时间活性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缺血再灌注可减少ET释放。有合并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浆ET较无合并症者持续增高,有合并症者来诊后72hET值仍高,而无合并症者ET值已接近正常[(19.3±6.29)pg/ml]。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急性胰腺炎早期患者IL—6,TNF,CD4^+/CD8^+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舒国顺  胡辅珍 《湖南医学》2000,17(6):408-410
目的:揭示重型胰腺炎发病机制和早期监测指标。方法:对12例重型胰腺炎(SAP),15例轻型胰腺炎(MAP)病人和13例正常人(N)的外周血用ELISA法测定IL-6及TNF;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CD4^+、CD8^+细胞。结果:SAP组IL-6水平明显高于MAP组及N组(P〈0.01),但MAP组与N组比较无差异(P〉0.05)。IL-6大于100pg/ml时预测SAP的敏感性为83.33%,特异性93.33%;三组间TNF检出率无差异;CD4^+百分率在SAP组明显下降(P〈0.01)。SAP组IL-6与CD4^+百分率呈明显负相关(r=-0.6196,P〈0.05)。结论:SAP早期IL-6升高和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可能属其早期反应,测定IL-6有助于轻、重型胰腺炎的鉴别。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50例疑为急性心肌梗塞的门诊及住院病人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定性测定心肌肌钙蛋白T(CTnT)用NAC-ACTIVAED法定量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对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在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6h以内,CTnT定性测定的敏感性大于CK-MB(P〈0.01);(2)发病6-48h两指标同样敏感(P〉0.25);(3)对于隐匿型心肌梗塞的诊断CTn  相似文献   

8.
摘要为了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和治疗的监测指标,观察了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及静脉溶栓治疗对QTD影响。选择发病12h内AMI患者36例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0例,分别测量QTD,对AMI患者应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比较冠脉再通组与未通组及再通组溶栓前后QTD变化。结果:AMI组溶栓前与UAP组QTD比较,P<0.001。静脉溶栓再通组与未通组QTD比较,P<0.01,再通组溶栓前后QTD比较,P<0.01。结论:①QTD增加可作为AMI早期诊断参考指标之一;②溶栓后QTD下降可作为溶栓成功的间接指征之一;③QTD下降说明心室肌复极化不均一性改善,其可能是溶栓疗法降低AMI死亡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周血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对重症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状况的临床价值。方 法:选择 2017-01~ 2018-12 在我院诊治的 120 例重症病人,检测病人外周血 MPO 水平,并记录病人 24 h 急性生 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 Ⅱ)评分,根据病人的 APACHE Ⅱ分值将病人分为高危组(n = 34)、中危组(n = 48)和低危组(n= 38),分析 MPO 与 APACHE Ⅱ评分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MPO 对病人 28 d 死亡率的影响。结果:MPO 水平与 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 = 0.145,P = 0.009);治疗 28 d 后,死亡组病 人的 MPO 水平、APACHEⅡ评分及 ICU 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经 Logistic 多因素分析外周血 MPO 水平及 APACHEⅡ评分是影响重症病人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症病人外周血 MPO 水 平与 APACHE Ⅱ评分呈正相关,是导致病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估重症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状 况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古学奎  李文晞  杨洪涌 《广东医学》2000,21(10):854-855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和ELISA方法检测3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研究组)及42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清IL-6的活性。结果 MM患者血清IL-6活性明显高于正常人组(P〈0.001),Ⅱ期及Ⅲ期MM患者血清IL-6活性明显高于I期患者(P〈0.05),MM患者血清IL-6活性与骨髓原幼浆细胞数百分比无直线相关性(r=0.19,P〉0.0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 (QTd)动态变化及早期再灌注对QTd的影响。②方法 对 34例AMI病人给予静脉溶栓治疗 ,于溶栓治疗前后同步记录 12导联心电图 ,计算QTd .③结果 AMI组溶栓治疗前QT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 (t=18.70 0 ,P <0 .0 0 1) ;血管再通组QTd较血管未通组降低程度更大、速度更快 (t=3.46 8,3.473,P <0 .0 1) ,溶栓 3h后QTd较溶栓前即明显降低 (t=4.195 ,P <0 .0 0 1)。④结论 成功的溶栓治疗 ,尽早地恢复血流再灌注 ,可明显降低QTd .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咪达普利对非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后血浆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水平及心室重构、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血压正常并溶栓成功的AMI患者65例,随机分为ACEI治疗组(观察组)33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咪达普利5mg/d。于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100 d测量患者血浆CRP、BNP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与溶栓前比较,溶栓24h、100 d后观察组、对照组的CRP、BNP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100 d时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栓24 h比,溶栓100 d观察组明显改善且较对照组同时期改善明显(P<0.05)。2组EDVI、ESVI及LVEF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咪达普利能够明显降低血浆CRP及BNP水平,延缓心肌重构、改善心肌缺血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迟发性ST段再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发病12小时之内行溶栓治疗成功的AMI患者180例,根据溶栓12小时后ST段是否再抬高分为A、B两组,监测CPK、CK-MB峰值及峰值时间,记录有无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1周、1月、3月及6月各随访1次,复查心脏超声。结果:A组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者以及CPK、CK-MB峰值显著高于B组,CPK、CK-MB峰值时间较B组提前程度小,心力哀竭、室壁瘤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B组(P均〈O.05)。结论:AMI溶栓成功后迟发性ST段再抬高者心力衰竭、室壁瘤发生率高,预后相对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比,观察重组葡激酶(r-SAK)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含量的影响,评价其对AMI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和对血小板活化的作用。 方法:选择确诊为AMI发病12 h以内患者33例,随机分为r-SAK治疗组(n=17)和rt-PA对照组(n=16),测定两组溶栓治疗前、溶栓后2 h血浆中GMP-140、TAT含量及溶栓90 min后冠脉造影等相关指标。 结果:两组溶栓治疗后血浆中GMP-140含量均高于治疗前(P<0.05);与r-SAK组溶栓治疗后比较,rt-PA组溶栓治疗后血浆中GMP-140含量显著升高(P<0.05),r-SAK组溶栓治疗后2 h血浆中TAT浓度略有升高(P>0.05),rt-PA组溶栓治疗后2 h 血浆中TAT浓度显著升高(P<0.05)。两组溶栓治疗后再灌注率无明显差异。 结论:AMI患者应用r-SAK与rt-PA溶栓治疗有同等的溶栓疗效,r-SAK较rt-PA有更强的血栓选择性,促凝活性微弱,促血小板活化低,减轻血栓前状态对心肌损伤作用,可以改善心肌微灌注。  相似文献   

15.
37例发病24小时内的首次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用尿激酶、肝素及阿斯匹林治疗,并采用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冠脉再通指标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提示:溶栓组冠脉再通率优于对照组(P<0.05),近期死亡率较对照组低(分别为5.3%与21.1%);溶栓组内,发病时间<6b与6~24h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故认为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时机可延长至发病后24h。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使用溶栓疗法来降低其死亡率与并发症。方法:27例急性心肌梗塞在首次症状发作12小时内,采用静滴日产尿激酶150万U(30分钟)。其疗效与采用常规治疗方案的27 例急性心肌梗塞作比较。结果:78%(21/27)经溶栓冶疗的患者呈现再灌注成功,2例(7%)并发严重心衰,对照者为8例(30%):5周后的死亡率冶疗组为7%,对照组为30%(P<0.01)。结论:在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采用静脉溶栓疗效可有效地降低死亡率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浆内皮素(ET)的变化。方法AMI患者随机分溶栓(17例)与非溶栓(14例)两组,溶栓组分为溶栓成功组9例(早期再灌),溶栓未成功组8例(非早期再灌)。测外周血浆ET值,并于入院后3周左右行彩色多普勒扫描。结果:AMI患者入院初血浆ET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早期财灌较非再灌高山筻 高及高山箭移且持续时间短,各组ET峰值性与彩色多普勒测得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溶栓后24 h内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方法AM I溶栓后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132例,根据溶栓后24 h内T波倒置与否分为T波倒置组(87例)和未倒置组(45例),观察2组冠脉再通率及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血管事件。结果T波倒置组与未倒置组梗死相关动脉临床再通率分别为85.06%和35.56%,冠脉造影显示再通率分别为81.61%和26.67%,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0.56±0.11和0.42±0.13,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64%和37.78%。T波倒置组冠脉再通率和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未倒置组(P<0.01),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倒置组(P<0.05)。结论AM I溶栓后24 h内T波倒置可作为冠脉再通的临床间接指标,同时提示更好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2例AMI患者按预后不同分为三组,其中溶栓成功组46例,溶栓失败组17例,死亡组19例,溶栓前后分别测定HS-CRP水平.结果溶栓前后三组患者的HS-CRP水平均明显超过正常参考值(0~3mg/L),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24h后,溶栓成功组HS-CRP水平开始下降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失败组HS-CRP水平虽有所下降,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HS-CRP水平仍在继续升高,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S-CRP水平的高低与AMI患者的预后有密切的关系.HS-CRP水平越高,静脉溶栓的成功率就越低,而死亡率却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塞rt-PA溶栓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74例AMI患者分为A组年龄 35岁~ 6 5岁 ;B组年龄 6 6岁~ 80岁 ,各组按发病距溶栓时间≤ 3h ,>3h≤ 6h ,>6h~ 12h再通率比较。结果 :rt PA溶栓再通率≤ 3h 83 3%~ 74 7% ;>3h≤ 6h 86 7%~ 87 5 % ,>6h~ 12h 5 7 1%~ 6 3 7%。≤ 6h和 >6h~ 12h再通率有显著差异。AB两组不同年龄组再通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rt PA溶栓再通率高且安全无出血及其他副作用 ,溶栓再通率与时间密切相关 ,距发病 6h以内为溶栓最佳时间 ,溶栓再通率与年龄不相关 ,溶栓过程中肝素抗凝对提高溶栓成功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