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Bloom氏综合征细胞遗传学的异常表现很独特,而且变化很多,存在多种细胞核型、普遍的SCE率变化、染色体断裂等。对它的遗传物质基础研究发现,多种DNA修复酶的缺陷可能是染色体异常的直接原因,特别是DNA连接酶Ⅰ的缺陷和人类尿嘧啶DNA糖基酶的异常。对DNA连接酶Ⅰ的研究,还提示将其结构基因尽快克隆化,将对修复酶异常疾病的病因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肿瘤发生与染色体畸变相关的证据最初来自对染色体断裂综合征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该疾病个体的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其染色体断裂和重排率均明显增高.这种染色体改变在Bloom综合征(BS)、Fanconi贫血和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中都是自发产生的,而在着色性干皮病中则由特殊的DNA损伤物质诱发.由于该类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远高于正常人,所以人们推论这类患者体内细胞同样具有染色体不稳定的特点,对此已获得一些间接证据,但迄今缺乏直接证据.本文报道了检查口腔粘膜、尿  相似文献   

3.
Werne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疾病,青年人的临床症状类似于老年人。它有时被称为“成年早老症”,但Werner 综合征与正常衰老过程有明显区别。近来有证据表明,Werner 综合征被认为是类似于着色性干皮病、毛细管扩张性共济失调、Fanconi 贫血和Bloom 综合征的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由于本病以常染色体隐性方式遗传,所以Werner 综合征可能是由单基因缺陷或小的多基因缺失引起的。因此,它提供了研究引起衰老部分表型摸拟的各种生物学和生化学结果的机会。了解Werner综合征的基本分子缺陷,可以深入了解衰老  相似文献   

4.
哺乳动物细胞与细菌和酵母菌相比,有两种不同的DNA连接酶,称之为连接酶Ⅰ和连接酶Ⅱ。这二种酶都存在于细胞核中,但不发生血清学交叉反应。较大的DNA连接酶Ⅰ是在细胞增殖期间诱发的,并且在染色体复制过程中,可能活动。然而,在生长或不生长的细胞中都有相同数量较小的连接酶Ⅱ。近来,为区分以上两者的特性而获得了选择性测定程序。这样,只有酶Ⅰ能催化DNA片段平整末端的连接,然而多聚rA退火,酶Ⅱ能连接寡聚dT分子。  相似文献   

5.
染色体高频率畸变与易导致癌症发生之间的关系曾经被确认,即所谓染色体不稳定性综合征,如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范可尼贫血及Bloom氏综合征等。其他疾病中也存在有染色体不稳定性,但频率较低,如HSu等(1981)发现在多发性内分泌肿瘤中有较高程度的染色体畸变。脑脊髓运动失调和系统硬化症、视网膜母细胞瘤、肾脏肿瘤、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皮肤癌、原发性肿瘤、子宫颈癌或癌前期以及遗传性肛门、直肠腺瘤病等病也有类似的染色体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Bloom氏综合征(Bloom’ssyndrome,简称BS)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染色体不稳定性综合征。身材矮小,免疫功能低下,面部微血管扩张性红斑和易患肿瘤或白血病是其典型的临床特征。近年来,有关BS综合征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Ellis等克隆了BS综合征编码基因(BLM基因)的全长cD-NA,且发现BLM基因的突变是BS综合征患者发病的分子遗传学基础,从而为BS综合征家族的遗传咨询和基因诊断及其产前基因诊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本文在简述用综合征细胞遗传学和酶学改变研究概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BS综合征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对Alzheimer病(AD,老年性痴呆),研究的中心课题是β-淀粉样蛋白基因的分离。已发现淀粉样蛋白沉积于AD患者和Down综合征(DS,先天愚型)高龄患者的脑部。一个研究小组用DNA探针在家族性AD(FAD)中进行了连锁分析,发现对该病易感的基因不但标定在第21号染色体上,而且还标定于淀粉样蛋白的基因区,淀粉样蛋白基因也是在AD的染色体中被复制的。AD与DS均关系到第2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缺陷,在AD中该基因出现缺陷或调节缺陷,  相似文献   

8.
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亦称染色体脆性综合征或染色体断裂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由于染色体稳定性受到破坏进而产生一系列临床与细胞遗传学改变。同时,这类综合征患者几乎都易忠肿瘤。尽管这类疾病在临床上较罕见,但由于它们具有染色体不稳定性和  相似文献   

9.
突变引起的遗传病有多少种属于染色体缺失,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在X-连锁病例中,如DMD、血友病Ⅰ型等,对其进行常规电泳分析时,可见到与基因有关区段的缺失。在常染色体疾病中,由于另一个等位基因的存在影响了缺失基因的检出,而使该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本文介绍的交变凝胶电泳法(FIGE),适用于对常染色体病中大片段DNA(>5-kb)缺失的研究。作者所研究的Sandhoff氏病,是一种由于体内氨基已糖酶(HEXB)活性丧失所  相似文献   

10.
Bloom综合征的染色体自然畸变率是很高的,尤其是这种疾病所特有的有丝分裂交叉的高发生率,即同源染色体之间对称的等染色单体交换率相当高,而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频率就比同源的低得多。然而,要确定随体柄之间的交换就比染色体的其他区段困难得多,因为要把随体柄的交换从随体联合中区分开来,常常是不可能的。一些报告曾描述过Bloom综合征随体联合的四射体的不同类型,但到目前为止尚无人分析过其继续分离情况。本文分析了Bloom综合征随体柄的重  相似文献   

11.
Huntington 病是一种典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又是应用 DNA 多态进行基因定位的第一个常染色体疾病,本文介绍 Huntington 病的临床遗传学及其基因的定位、分离等研究的进展,以期进一步促进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的分子研究。  相似文献   

12.
DSB重组修复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NA损伤未及时有效地修复可导致基因组不稳定 ,增加肿瘤发生率。 DSB是基因突变、染色体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并对肿瘤发生、发展具有一定影响 ,其修复主要是通过 HR和 NHEJ两条重组途径完成的。本文综述了国外近来对 DSB重组修复的 HR和 NHEJ途径 ;其与肿瘤抑制蛋白如 P5 3、ATM、BRCA1和 BRCA2之间的联系 ;DSB重组修复异常与某些肿瘤及具有肿瘤易感特征的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和 Nijmegen断裂综合征等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人类遗传病中,最简单的是单基因缺陷病,原则上来说,对于任何一种基因缺陷原因明了的疾病,都可经制备特异性探针的方法加以诊断。对于那些遗传方式提示为单基因病,但其生化本质迄今未明的疾病,就比较困难了,例如囊性纤维变性、Huntington舞蹈病和Duchenne肌营养不良;许多较常见的遗传病就属这一类,而且近来已提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些做法。应用重组DNA技术分离大量基因顺序比较容易、且很纯净;运用这种技术又能在DNA水平上分析基因功能失常。现知除了诸如B淋巴细胞等特殊细胞外,身体每一细胞的DNA都是相同的;因此即使在某种基因并不表达的组织的标本中,也能  相似文献   

14.
<正>由于Bloom综合征解旋酶(Bloom’s syndrome helicase,BLM)基因缺陷引起的Bloom综合征(Bloom’s syndrome,B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S患者的临床特征表现为严重的生长迟缓、学习障碍、免疫缺陷等[1-2]。BLM解旋酶在睾丸和胸腺中高表达[3],另一方面,BLM基因的突变和高表达与肿瘤发生相关[4],如结肠癌、肺癌、白血  相似文献   

15.
已经知道许多遗传病患者的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培养物的自发的染色体损伤水平相当高。这些综合征的共同特征是患白血病或癌症的危险增加了。着色性干皮病(XP)如同Bloom’s综合征(BS)一样,其皮肤对UV的敏感性增高了。而且,XP病人易患皮肤癌。本文以一个BS病孩(6.5岁,男孩)和一个轻型XP病人(51岁的成年男子)的淋巴细胞为材料,研究了UV诱发的DNA合成,并与对照个体比较了自发的以及X-线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率。  相似文献   

16.
叶酸代谢异常与Down综合征的风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Down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 ,由 2 1号染色体减数分裂时不分离造成。母亲年龄≥ 35岁是发生Down综合征患儿的主要风险因素 ,但大部分的 Down综合征患儿出生时其母亲 <35岁 ,因此应寻找更多的风险因素以提高诊断水平。叶酸是人体必需的水溶性维生素之一 ,其活性形式四氢叶酸构成一碳单位转移酶的辅酶 ,影响 DNA的合成和DNA的甲基化。影响叶酸代谢的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THFR)、甲硫氨酸合成酶 (MS)、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酶 (MSR)和β-胱硫醚合成酶 (CBS)等基因的多态性可能是 DNA低甲基化造成染色体不分离的风险因素 ,遗传 (基因 )和环境 (营养 )两方面的因素均可导致染色体不分离而产生 2 1三体  相似文献   

17.
位于人类第6染色体短臂上的HLA座位之间的某些等位基因的连锁不平衡及其与某些疾病的关系已为人们所注意,可能是这些疾病的易感基因座位与HLA座位连锁或者与它们之间的上位作用有关。因此在DNA水平上对人类6p的遗传学标记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人类6p的遗传学结构及与HLA相关疾病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大肠锯齿状病变的病理学分类及诊断要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肠腺癌是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所致的疾病,约85%的病例与APC基因突变有关,存在染色体不稳定和异倍体.约15%的散发性腺癌是由CpG岛甲基化或DNA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le, MSI)所致,这类腺癌的癌前病变具有共同的组织学特征,表现为腺上皮过度增生、呈锯齿状向腺腔内突起,这类病变包括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病、无蒂锯齿状腺瘤、锯齿状腺瘤、混合性息肉以及高频率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le-high,MSI-H)腺癌.我们将复习有关这些病变的最新研究进展的文献资料,以增进对这类疾病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确定新西兰小鼠自身抗染色质抗体、抗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的遗传易感基因染色体定位。方法 :建立新西兰黑色品系 (NZB)和新西兰白色品系 (NZW)子代F1的回交小鼠模型 (NZB×NZW)×NZB和 (NZB×NZW)×NZW ,采用覆盖小鼠 19条染色体的微卫星遗传标记及数量性状位点 (QTL)分析进行基因定位。结果 :确定了自身抗染色质抗体产生的易感基因 ,位于NZW小鼠第 9染色体中段 30厘摩临近 (Lods=3 0 1) ;另外自身抗染色质抗体、抗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产生的共同易感基因 ,位于NZB及NZW小鼠第 17染色体 ,即H 2复合体及TNF α的基因区域 (Lods值 >4 )。结论 :(NZB×NZW)F1小鼠自身抗核抗体的产生受多基因调控 ,候选易感基因不仅来自于NZB ,也来自于NZW。  相似文献   

20.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典型的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种病的特点是能产生DNA的抗体,染色体不稳定,DNA修复机能较弱;在这种病人的血清中有能导致正常人淋巴细胞染色体断裂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的断裂因子。现在对这种因子和SCE形成的机理还不太了解。只知道它与染色体的不稳定性有关,并知道O_2~-和超氧化物歧化酶也与这因子有关。对遗传损伤较敏感的一些疾病测定了SCE的频率,结果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