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两种血管通路的选择比较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不同血管通路治疗重型肝炎的效果.方法将45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血管穿刺组(n=22例)和股静脉置管组(23例),各42例次.血管穿刺组采用动-静脉血管通路或静-静脉血管通路进行治疗;股静脉置管组采用双腔导管经皮穿刺股静脉进行治疗,监测两组治疗前后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固醇(TC)及凝血酶原活动度等生化指标变化,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各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治疗后两组各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浆置换治疗成功的关键,采用两种血管通路均能显著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但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不同的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已成为导致乙型肝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国外为80%~90%,国内为50%~78%[1].近年来,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将相关研究结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在人工肝研究领域,血液灌注、血浆置换等技术和方法被称为非生物人工肝,系主要通过其机械性血液净化原理清除患者体内的毒性物质,达到治疗肝衰竭的目的.研究发现,熊去氧胆酸具有拮抗巯水性胆酸的细胞毒性作用,促进内源性胆汁酸排泄并抑制其吸收,抑制细胞凋亡、抗氧化、调节免疫和抑制炎症等作用.本研究对血液灌注和血浆置换两种典型非生物型人工肝联合熊去氧胆酸,通过清除重型肝炎患者体内的损肝物质达到改善肝脏功能进行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在重型肝炎血浆置换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92例重型肝炎患者行322次血浆置换(PE)中肝素(HS)及低分子肝素(LMWH)的应用情况,比较二者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以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HS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较LMWH组升高,血小板(PLT)计数较LMWH组下降,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另外,LMWH组在血浆分离器中凝血发生率及安全性方面优于HS组.结论 低分子肝素安全性高、抗凝效果好且不增加出血倾向,适合在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评价术前血浆置换对重型肝炎肝移植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35例接受原位肝移植的重型肝炎病人的临床资料,并按术前是否行血浆置换分为术前血浆置换组(PE组)19例和术前无血浆置换组(对照组)16例。观察PE组血浆置换前后临床生化指标及内毒素水平的变化;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和应用血制品情况;对两组病人术后恢复过程、并发症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PE组患者血浆置换后,肝功能生化指标明显好转,内毒素水平及血氨较置换前显著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国际标化比值较置换前明显好转(P<0.01)。PE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出血量和输血量少于对照组。血浆置换组病人ICU住院时间短、胃肠功能恢复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血浆置换组病人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胆道并发症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术后半年生存率血浆置换组为78.9%,对照组为56.3%,统计学也无显著性差异(P=0.273)。而死亡病例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显著高于生存组病例(P<0.01)。结论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术前行血浆置换治疗能改善术前肝功能、凝血功能和减少术中出血。但血浆置换并不能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体会,以提高其抢救成功率。方法运用流行病学调研方法 ,分析2007年传染病专科医院147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救治结果 ,并报告抗病毒治疗对提高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内科治疗的病死率约42.86%(63/147),较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应用前显著下降;符合纳入标准、入院超过2周的115例患者中使用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者达87.83%(101/115),病死率为26.96%(31/115)。本组病例既往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慢性重型肝炎者25例,占21.74%(25/11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需对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强长期监护,杜绝发生与抗病毒治疗相关的重型肝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和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住院患者102例,其中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分别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LAM(56例)或ETV(26例)抗病毒治疗。结果治疗8、12周时,治疗组TB及MELD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TA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12周时治疗组好转率和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MELD评分≤30分时,治疗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MELD评分>30分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M组与ETV组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M和ETV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均有较好疗效,但应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因素,以探讨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表,对65例慢性重型肝炎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真菌感染部位主要集中在腹腔(24例,36.9%)和呼吸道(28例,43.1%),发生真菌感染的原因除了疾病本身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外,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侵入性诊疗方法、激素的使用等因素.结论 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治疗,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才能提高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腺苷蛋氨酸(思美泰)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抑郁情绪干预治疗的疗效。方法将49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即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思美泰治疗;对照组(17例),即常规内科综合治疗。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4周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17)评定抑郁情绪分值。结果观察组HAMD评分从治疗2周起开始下降,但在2周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至第4周末观察组HAMD评分显著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苷蛋氨酸在治疗重型肝炎的同时,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抑郁情绪也有一定干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因素,以探讨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对65例慢性重型肝炎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真菌感染部位主要集中在腹腔(24例,36.9%)和呼吸道(28例,43.1%),发生真菌感染的原因除了疾病本身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外,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侵入性诊疗方法、激素的使用等因素。结论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治疗,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才能提高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high-dose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 treatment with plasma exchange i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moderate to severe myasthenia gravis (MG) in a stable phase. There are no controlled studies comparing IVIG with plasma exchange in patients who despite immunosuppressive treatment have persistent incapacitating MG symptoms. This was a controlled crossover study. Twelve patients with generalized moderate to severe MG on immunosuppressive treatment for at least 12 months were included. The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clinically using a quantified MG clinical score (QMGS) before and at follow-up visits after each treatment. One week after the treatments, the patients who received plasma exchange treatment showed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QMGS compared to baseline but although some improvement was seen after IVIG thi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Four weeks after both plasma exchange and IVIG treatmen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QMGS compared to baseline. One week and 4 weeks after treatmen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2 treatments was found. Both treatments have a clinically significant effect 4 weeks ou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MG, but the improvement has a more rapid onset after plasma exchange than after IVIG.  相似文献   

12.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8周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拉米夫定(LAM)为对照,观察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疗效。方法84例CHB患者,分为ETV组(0.5mg/d)和LAM组(100mg/d)各42例,用药时间至少48周。于第4、12、24和48周时,分别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应用PCR定量法检测血清病毒载量。治疗前和治疗48周时分别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指标。结果经过48周治疗后ALT的复常率,ETV组为90.5%,LAM组为73.8%(P&lt;0.05);HBV DNA&lt;103拷贝/ml的患者比例,ETV组为92.7%,LAM组为71.4%(P&lt;0.05),ETV组均优于LAM组。两组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HBeAg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ETV组(39.4%)高于LAM组(17.7%)(P&lt;0.05)。治疗48周时ETV组无1例患者出现病毒反弹,而LAM组有8例(19.0%)出现病毒反弹,经检测系YMDD变异。结论ETV治疗CHB患者,在改善肝脏生化指标、抑制病毒、HBeAg低于检测下限和减少病毒变异方面均优于LAM。  相似文献   

13.
恩替卡韦治疗中国人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治疗中国成人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的疗效。方法检索国内2005-2008年2月公开发表ETV治疗成人CHB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运用Revman 4.2软件对HBV DNA转阴率、AⅡ复常率、HBeAg阴转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共有7篇RCT文献纳入本研究,包含833例CHB患者,对照组使用拉米夫定(1amivudine,LVD)或阿德福韦酯(adefovir,ADV)治疗。研究表明,ETV组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6.4%VS43.0%,89.6% vs 77.7%),OR值分别为4.46(95%CI为3.28-6.06,P〈0.00001)和2.48(95%CI1.67-3.48,P〈0.00001);两组HBeAg阴转率类似(23.3% vs 20.2%),0R值为1.82(95%CI为0.46-7.15,P=0.39);入选文献所报道的药物不良反应也无明显差异。结论恩替卡韦可强效、安全抑制HBV复制、改善肝功能,治疗国人CHB的疗效优于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母婴传播,对母亲HBs Ag阳性的新生儿进行联合免疫(HBIG+乙肝疫苗),母婴阻断成功率可达90%~95%,但对于高病毒载量的母亲,在联合免疫的情况下,仍有8%~32%的婴儿在围生期感染HBV,在围产期感染HBV者有90%发展成慢性感染,这些慢性感染者有15%~25%死于肝硬化和肝癌。因此,对HBV感染的孕妇进行管理及制定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策略对降低母婴传播率至关重要。由于人们对此类问题的敏感性,临床试验难以进行。本文将从HBV母婴传播模式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给予替比夫定治疗,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疗程为24周。结果治疗组患者第4周、12周和24周各时间段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第4周HBeAg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均为0,治疗组患者第12周、24周HBeAg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第4周ALT复常率分别为5.0%和2.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24周后治疗组患者ALT复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4周后治疗组完全应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无应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和1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替比夫定能有效抑制HBV复制,提高HBVDNA、HBeAg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和ALT复常率,临床使用安全,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与单纯使用拉米夫定的治疗方法比较,分析拉米夫定联合丹参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8例,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单纯拉米夫定疗和拉米夫定联合丹参片治疗两种治疗方法,对两组疗效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情况比较,试验组肝纤维化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1例乏力、恶心,对症治疗后消退,轻度血压升高1例,予以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试验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现象。结论拉米夫定联合丹参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良好,肝纤维化明显改善或明显被推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于慢性肝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常血清HBsAg阳性超过6个月称为慢性HBV感染。我国约有1.25亿慢性HBV感染者,其中绝大多数是母婴传播或儿童期感染所致。尽管乙型肝炎疫苗能有效阻断乙型肝炎的传播,但由于感染人群基数庞大,儿童慢性HBV感染仍然是严重的社会问题。慢性乙型肝炎(CHB)是指HBV持续感染造成的肝脏慢性坏死性炎性反应,表现为血清HBV DNA升高,伴ALT水平持续或间歇升高或肝组织活检显示慢性肝炎。大约1/4的CHB患者可发展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儿抗病毒治疗的短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符合入组标准的6例慢性乙型肝炎儿童的临床资料、抗病毒治疗24周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6例患儿中男性2例,女性4例,确诊年龄1岁4月至9岁4月。5例患儿母亲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1例患儿父亲HBsAg阳性,且均为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患者。疗效:6例患儿治疗24周时4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恢复正常,2例ALT维持在较低水平波动;4例患儿治疗24周时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2例HBV DNA载量显著降低,分别为2.31 × 103IU/ml和1.96 × 102IU/ml。治疗24周时1例患者HBeAg转阴,1例患者实现HBeAg血清学转换;3例HBsAg转阴,其中1例抗-HBs阳性,但HBeAg仍阳性;2例HBsAg迅速下降,分别为55.35 IU/ml和35.45 IU/ml。1例9岁4个月HBeAg阴性CHB患儿ALT恢复正常,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HBsAg定量仍较高,为9 875 IU/ml。不良反应:轻度流感样症状者4例,发热者4例,轻度乏力者3例,食欲下降4例;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下降,未予特殊干预自行恢复;4例患者治疗初期ALT一过性增高,多为轻度升高;无皮疹、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病例。 结论CHB儿童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对于有治疗指征者建议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线血清TNFα、ALT、HBVDNA载量及24周HBV血清学标志物等因素对阿德福韦酯(AD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48周时患者血清学应答的预测价值。方法203例HBeAg阳性CHB患者口服ADV治疗48周,10mg/d。采用ELISA测定HBV血清学标志物和基线血清TNFα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eAg阳性患者血清学应答的因素。结果203例患者治疗24周时HBV DNA转阴率为31.5%(64/203),ALT复常率为59.1%(120/203),HBeAg转阴率为15.8%(32/203),HBeAg转换率为8.9%(18/203),应答率为13.3%(27/203);治疗48周时HBV DNA转阴率为58.6%(119/203),ALT复常率为78.3%(159/203),HBeAg转阴率29.6%为(60/203),HBeAg转换率为16.7%(34/203),应答率为25.6%(52/20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48周HBeAg转阴的患者较未转阴者的24周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及转换率、基线TNFα水平高(P值分别为0.017、0.001、0.029和0.040);48周HBeAg转换的患者较未转换者的24周HBeAg转换率高,而基线HBVDNA低(P值分别为0.000和0.004)。结论24周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和转换率,及基线TNFα水平可以预测48周HBeAg转阴率,而24周HBeAg转换率和基线HBV DNA载量可以预测48周HBeAg转换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PegIFNα-2b)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低水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的真实世界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使用NAs治疗1年以上,血清HBsAg ≤ 1 500 IU/ml、HBV DNA < 50 IU/ml的CHB患者,于原NAs治疗基础上联合PegIFNα-2b治疗,收集患者治疗0周、12周、24周、36周及48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HBV血清标志物以及HBV DNA定量等。根据停止注射PegIFNα-2b时HBsAg是否阴转,分为治愈组(13例)和未愈组(32例),运用广义估计方程比较两组患者HBsAg、ALT和AST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sAg清除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相关影响因素对HBsAg清除的预测价值。 结果共纳入CHB患者45例,完成PegIFNα-2b治疗48周患者共21例,其中临床治愈10例(治愈率为47.6%);提前终止PegIFNα-2b治疗患者共24例,其中临床治愈3例(治愈率为12.5%)。治愈组和未愈组患者HBsAg定量较基线水平均显著下降(Z =-2.201、P = 0.028;Z = -3.17、P = 0.011)。入组48周时,治愈组患者ALT水平与基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1.412、P = 0.158);AST水平与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90、P = 0.004)。未愈组患者ALT和AST水平与基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 =-1.97、P = 0.122,Z = -1.05、P = 0.421)。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调整年龄及性别后,两组患者在入组48周时,ALT和AS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837、P = 0.36,χ2 = 0.005、P = 0.945),而HBsAg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 = 24.161、P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HBsAg(OR = 0.073、95%CI:0.007~0.803、P = 0.032),年龄(OR = 0.883、95%CI:0.781~0.998、P = 0.047),PegIFNα-2b使用疗程(OR = 1.027、95%CI:1.001~1.053、P = 0.038)均为影响48周HBsAg清除的因素。基线HBsAg、年龄联合PegIFNα-2b疗程对HBsAg清除预测的ROC曲线面积为0.978(95%CI:0.883~0.99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44%和88.95%。 结论PegIFNα-2b联合NAs对低水平HBeAg CHB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基线HBsAg、年龄联合PegIFNα-2b疗程对48周HBsAg清除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