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多参数值在脑肿瘤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评价扩散张量纤维柬成像(DTT)在显示脑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纤维束关系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低级别、高级别)、脑膜瘤、转移瘤患者资料(低级别星形细胞瘤15例,高级别星形细胞瘤18例,脑膜瘤16例,转移瘤10例)共59例.行常规T_1WI、T_2WI、增强T_1WI及DTI.测量病灶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囊变坏死区、水肿邻近正常白质区及对侧正常白质区的平均扩散系数(DCavg)值、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值、1-容积比(1-VR)值及相对各向异性(RA)值,分析各测量值在肿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利用DTI数据进行DTT重组病变周围脑白质纤维束,观察肿瘤与脑白质纤维束的关系.结果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高级别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及转移瘤的肿瘤实体、瘤周水肿区的FA值、1-VR值及RA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正常白质区DCavg值、FA值、1-VR值及RA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5).FA图、FA彩色编码图、DTT图均能显示脑白质纤维受累情况,而常规MRI难以显示;脑白质纤维束与脑肿瘤的位置关系可分为四型,即推挤型、水肿型、浸润型和破坏型.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及脑膜瘤良性肿瘤周围的白质纤维束多呈推挤水肿改变,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及转移瘤恶性肿瘤周围的白质纤维束多表现为以浸润破坏为主.结论 DTI较常规MRI能更确切、直观地显示脑内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的关系,结合FA值、1-VR值及RA值能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依据;DTT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肿瘤及其周围白质纤维束的信息,指导术前计划的制定和术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颅内肿瘤DTI及DTT应用价值初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初步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在显示颅内肿瘤与周围白质关系的价值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通过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9例高级别胶质瘤、11例转移瘤、14例脑膜瘤患者进行常规MRI及DTI检查,测量患侧感兴趣区Dcavg、FA、1—VR、RA值,部分求出与对侧相应部位兴趣区比值,行组间统计学分析;三维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并与肿瘤图像融合.探讨患侧皮质脊髓束形态与肌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肿瘤实性部分、瘤周水肿、水肿周围“正常”白质的Dcavg、FA、1—VR、RA值及各参数比值组间比较部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肌力与皮质脊髓束形态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 DTI较常规MRI可更好地观察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的关系,为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补充信息,而DTT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鉴别低级别脑胶质瘤、脑梗死和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2例低级别脑胶质瘤、26例急性或亚急性期脑梗死和18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在治疗或手术前行常规MRI和DTI检查。脑低级别胶质瘤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病毒性脑炎和脑梗死患者均经临床治疗及随访证实。测量并计算3组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相对各向异性分数(rF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低级别胶质瘤组平均ADC、rADC、FA和rFA值分别为(1.55±0.08)×10-3 mm2/s、1.68±0.25、0.17±0.03和0.42±0.08,脑梗死组分别为(0.54±0.12)×10-3 mm2/s、0.64±0.12、0.14±0.03和0.30±0.05,病毒性脑炎组分别为(0.84±0.07)×10-3 mm2/s、1.07±0.05、0.17±0.02和0.43±0.09。三组病例的平均ADC值及rADC值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脑低级别胶质瘤与脑梗死的FA值和rFA值之间、病毒性脑炎与脑梗死的FA值和rFA值之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脑低级别胶质瘤与病毒性脑炎的FA值和rFA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利用DTI的ADC值、rADC值、FA值及rFA值,对鉴别脑低级别胶质瘤、脑梗死和病毒性脑炎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DTI和DTT评估脑缺血性卒中所致运动功能损伤康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评价脑缺血性卒中所致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及与运动功能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对15例急性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常规MRI、DTI和DTT检查,对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采用dTV.Ⅱ软件处理,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图及方向编码彩色网,并重组双侧CST 3D纤维束图.对梗死区及健侧相应区域白质进行FA测量.采用Brunnstorm标准判断脑卒中患者患手肌力.结果 脑卒中患者梗死区FA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333,P<0.0000).病变侧CST表现为受压、变形、移位和中断,CST损伤程度与患手肌力级别经检验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s=-0.97361,P<0.0001),CST的损伤情况与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相关. 结论 CST损伤严重程度与运动功能的恢复相关,DTI和DTT对观察CST的损害程度、预测恢复程度、指导临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健康成人和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大脑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特征。方法:对16例健康志愿者和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T1WI、T2WI、DWI及DTI检查;对DTI数据离线后处理,采用Volume-one 1.64和dTVII-R1软件处理,获得部分各向异性(FA)图及方向编码彩色(DEC)图。对健康志愿者分别在内囊、胼胝体以及半卵圆中心选择兴趣区测量主要白质纤维束的FA值。测量脑梗死患者的梗死区及健侧对应白质区的FA值。结果:FA图和DEC图可显示脑内主要的白质纤维束。正常组不同部位脑白质的FA值不同;大脑半球两侧白质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急性期脑梗死区白质FA值与对侧相比,可轻度升高或降低;急性期梗死区白质FA值显著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87,P<0.01);急性期梗死区白质FA值下降率与发病时间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841,P<0.05)。结论:DTI可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的走行及分布。FA图及DEC图可以显示梗死区白质纤维束的方向与各向异性的改变程度。急性期脑梗死区FA值下降率随病程延长而增大,该指标可用于反映脑梗死的病程。 相似文献
6.
成人视放射磁共振DTI和DTT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应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和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研究正常成人视放射的各向异性程度和视放射纤维束的构象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0名健康志愿者和34例枕叶病变累及视放射的患者进行MR常规及DTI序列检查,重组FA图和三维彩色编码张量图,分别测量双侧视放射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和平均扩散率(MD)值。采用扩散张量纤维束追踪软件进行视放射纤维束成像。结果彩色编码张量图均清晰显示视放射,正常视放射的FA值分别为左侧0.509±0.027、右侧0.504±0.028,MD值分别为左侧(0.756±0.049)×10^-3mm^2/s和右侧(0.734±0.045)×10^-3mm^2/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TT显示的视放射纤维束构像和走行特征符合经典神经解剖学研究。20例枕叶陈旧性梗死患者可见视放射继发Wallerian变性,FA明显降低,MD明显增高;3例脑膜瘤患者视放射完整无破坏,呈被推移改变,FA轻度降低,MD轻度增高;3例胶质瘤、1例淋巴瘤、6例转移瘤和1例结核性脑脓肿均显示视放射被破坏、中断,其各向异性消失。结论DTI、DTT可清晰显示视放射纤维束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各向异性特征,对提高视放射病变的显示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视功能与视放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对不同时期脑梗死白质损伤的诊断价值,并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为脑梗死后患侧肌力恢复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53例脑梗死患者按不同发病时期分为4组,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对比测量梗死侧与健侧相应部位脑白质的各向异性系数(FA)值,并观察梗死灶白质纤维柬的改变,按照皮质脊髓束(CST)移位、连续性及破坏程度在DTT图像上的表现分为3级。结果:超急性期梗死侧FA值(0.35±0.04)与健侧(0.37±0.0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梗死侧FA值分别为0.17±0.07、0.14±0.06和0.09±0.05,分别低于健侧相应部位的FA值(分别为0.39±0.08、0.36±0.08和0.33±0.06),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DTT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肌力改变与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s=0.76,P〈0.05),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可以通过重建的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显示。结论:DTI及DTT技术能较好的评价不同时期脑梗死白质纤维束的损伤程度,对指导临床诊断和帮助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DTI脑白质束的FA图和白质束纤维追踪图,评估额顶叶占位病变影响下脑对指运动功能区形态及功能改变的特征.方法:病变组为20例连续搜集观察的神经外科术前检查的额顶叶占位病变患者,另选20例健康自愿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Siemens 1.5T超导磁共振仪进行扫描,包括常规MRI和DTI.数据后处理运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编写的DTI-Studio Version 2.02软件处理DTI数据.结果:病变组20例中最后诊断为肿瘤的15例,炎症4例,血管畸形1例.在DTI的FA图中测量两组实验对象颅内相关脑组织区域的平均FA值,显示15例肿瘤病灶区域的FA值与对照组及其自身对侧比较有降低,1例血管畸形伴化脓性感染患者FA值升高.在DTI三维白质束纤维示踪图中显示额顶叶肿瘤患者皮质脊髓束受病灶压迫而移位、中断或破坏.结论: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可以实现对活体复杂的白质纤维束结构的显示,在临床应用中DTI技术可以用于评价肿瘤与邻近白质纤维的空间解剖关系、白质纤维的受累情况,为临床病情评估和外科手术入路计划提供有效帮助,对评价术后的功能恢复潜力也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正常成人颈髓的各向异性程度,探讨颈髓白质纤维束成像的可能性和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对14例MR检查正常的健康志愿者行颈髓弥散张量成像检查。重建FA图,在颈髓各节段分别测量FA值。利用日本东京大学Masutani开发的DTVⅡ和VolumeOne纤维束示踪成像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成像。结果:颈髓平均FA值0.6583±0.0737,所有FA图上颈髓显示清晰,没有明显图像失真。白质纤维束成像三维显示颈髓大部分主要的纤维束。结论:DTI有效地显示颈髓白质纤维的各向异性特征及白质纤维束的分布和走向,对颈髓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PWI及不同b值DTI在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6例脑常规MRI显示无明显缺血改变的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行PWI及不同b值(3100~400 s/mm2)DTI成像,以健侧脑组织为对照,分析患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白质MTT、rCBV、rCBF、TTP及不同b值ADC、FA值变化.结果 患侧脑白质MTT、TTP值较健侧延长(P<0.05), rCBF较健侧减小(P<0.05),患侧rCBV与健侧无统计学差异;b值自3100~1000 s/mm2,患侧ADC值大于健侧(P<0.05);b值等于700、400 s/mm2时,患、健侧ADC值无统计学差异;b值自3100~1300 s/mm2,患侧FA值小于健侧(P<0.05),b值自1000~400 s/mm2,两侧FA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于常规MRI显示无明显缺血改变的脑动脉闭塞患者,MTT、rCBF、TTP可敏感地检测其灌注异常,高b值较常规b值ADC、FA值能够更敏感地探测其弥散改变.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脑炎扩散张量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病毒性脑炎脑内病灶和对照侧镜像区的扩散特性的差异,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诊断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13例病毒性脑炎患者行常规MRI和DTI检查,经处理后分别获得每个层面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各向异性(FA)图、1-VR(VR)图和纤维束成像(DTT)图,并对DTI各输出参数ADC、FA、1-V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例患者共计20个病灶,病灶区的FA值及1-VR值减低,病灶区与对照侧的FA值及1-VR值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灶区与对照侧的ADC值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26,P>0.05)。FA图显示病灶的范围比常规T2WI大。DTT图显示受累白质纤维束是浸润性改变,部分纤维中断。结论:DTI指标可以反映病毒性脑炎病变组织的微观结构变化信息,为常规MRI检查提供补充信息,对其临床诊疗和评估也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纤维追踪成像(F iber tractography)检查结果,揭示原发性进行性失语(PPA)患者大脑半球内、半球间联系纤维结构改变。方法1例男性,56岁,语言能力进行性下降3年。SIEMENS Trio 2003T及工作站完成全脑MR I和DTI数据收集和后处理。结果常规MR I显示左侧额叶、颞叶轻度萎缩。部分各向异性(FA)图显示左侧海马、外囊较对侧小。左侧弓状纤维束、下纵行纤维束、扣带束、海马及外囊等主要的联合、连合纤维均较对侧减少,左侧小钳变小。结论PPA患者除语言功能区的纤维结构改变外,其脑内主要联合、连合纤维也较正常人减少。 相似文献
13.
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边缘系统白质纤维束定量DTI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elapsing 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RRMS)患者边缘系统白质纤维束定量弥散张量的改变.方法 RRMS患者24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4例为对照进行MRI扫描,获取常规MRI图像和弥散张量成像(DTI)图像,经GE工作站处理后进行测量分析,比较2组边缘系统主要纤维束(扣带束、穹窿束和终纹束)不同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值和平均弥散系数(MD)值的变化.结果 在考虑年龄和性别因素的影响后.RRMS组患者穹窿柬(F=15.605,P=0.000135)、右侧穹窿/终纹束(F=15.772,P=0.000127)、左侧穹窿/终纹束(F=8.53,P=0.004)的FA值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 RRMS组患者穹窿束(F=13.28,P=0.0004)、右侧终纹柬(F=10.943,P= 0.002)、右侧穹窿/终纹束(F= 7.326,P=0.008)的MD值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RRMS组患者左/右侧的前、后扣带束、右侧终纹束(F= 0.986, P=0.326)、左侧终纹束的FA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RRMS组患者左/右侧的前、后扣带束、左侧终纹束、左侧穹窿/终纹束的MD值较健康对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TI可作为反映RRMS边缘系统纤维束病理性改变的较敏感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3.0 T磁共振成像系统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诊断前列腺外周带癌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在3.0 T MR行前列腺检查并经穿刺活检证实的33例前列腺病变患者资料。扫描序列包括矢、冠、轴位TSET2WI序列及轴位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S-EPI)DTI序列,b值采用0和700 s/mm2。扫描图像由两名放射学家进行评估,将前列腺外周带分为六个区域(每侧外周带分为尖部、中部和基底部三部分),根据穿刺结果将每个区域定为癌区或非癌区,测量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采用t检验比较两者的ADC和FA值,并对DTI参数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ADC、FA值和DTI参数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确定它们区分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的效能。结果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及外周带非癌区的ADC值分别为(1.02±0.16)×10-3mm2/s和(1.22±0.14)×10-3mm2/s;FA值分别为0.38±0.09和0.31±0.06,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P<0.0001)。ADC值、FA值及DTI区分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76和0.86。DTI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FA值(P=0.0009),但DTI和ADC曲线下面积无显著差异(P=0.1595)。结论 DTI有助于诊断前列腺外周带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和单发脑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5例脑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和16例单发脑转移瘤,术前行DTI扫描,测定瘤周脑实质区及对侧正常脑实质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并重建白质纤维示踪图,观察病灶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结果 高级别星形细胞瘤与脑转移瘤瘤周实质区的FA值分别为0.227±0.05、0.169±0.07,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DTI白质纤维示踪图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病灶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结论瘤周实质区FA值有助于高级别脑星形细胞瘤与转移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三维纤维束成像技术,研究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脱髓鞘斑块引起的白质纤维束的改变. 资料与方法 应用3 T 磁共振对34例MS患者和25名非MS健康志愿者行常规头颅MR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观察MS病灶处和正常表现脑白质的纤维束变化. 结果 三维纤维束成像可以清楚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的方向、形态和结构.在MS斑块处可见纤维束中断、病灶远端纤维束缺失或稀少.病灶周围的纤维束表现为受压、推移改变.与相同年龄段的正常人对照,MS患者的正常表现胼胝体内纤维束稀少. 结论 基于DTI技术的纤维束成像能够直观地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反映病变对纤维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前列腺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与各向异性分数(FA)与其病理分级(Gleason评分)的关系,评价ADC值与FA值对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的诊断价值及评价前列腺癌危险度分级的诊断效能.方法 采用3.0TMR对70例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行DTI检查,b值为0和800 s/mm2.测量前列腺癌的ADC值及FA值,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按Gleason评分系统分为高、中、低危三组:Gleason≥8分、Gleason=7分、Gleason≤6分.对三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并进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前列腺癌ADC值及FA值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将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7与Gleason 评分≥8两组之间进行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判断低中危组与高危组诊断界值.结果 三组前列腺癌区平均ADC值分别为(0.96 ±0.10)×10-3mm2/s、(0.76±0.15)×10-3mm2/s和(0.62 ±0.12)×10-3mm2/s,FA值分别为0.39 ±0.06、0.31 ±0.09和0.22±0.06;三组ADC值、FA值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FA值与Gleason评分之间均呈负相关(ADC值r=-0.768,P<0.05;FA值r=-0.662,P<0.05),两者均随Gleason评分的增高而减小.以ADC =0.68×10-3mm2/s为临界点,区分低中危组与高危组癌灶的诊断敏感性84.2%,特异性76.9%,准确性87.1%;以FA =0.24为临界点,区分低中危组与高危组癌灶的诊断敏感性79.5%,特异性75.8%,准确性78.4%.结论 前列腺癌ADC值及FA值与病理分级(Gleason评分)之间呈负相关,具有预测癌灶恶性程度的潜力,有助于预测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急性期脑梗死进行观察,探讨受累的皮质脊髓束与临床运动功能损害的相互系,评价DTI在判断脑梗死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25例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DTI检查,对所得的原始数据利用纤维束重组软件行三维皮质脊髓束重组,观察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系;并对其行2次临床神经功能症状评分,作为临床评价标准.结果 皮质脊髓束若从梗死灶边缘通过,其可表现无受压、移位、中断,患者的运动症状可表现为无或轻微影响;若皮质脊髓束部分从梗死灶中通过,其可表现部分受压、中断,患者运动功能出现症状,治疗后症状部分恢复;若皮质脊髓束全部从梗死灶中通过,其可表现大部分中断、破坏,临床运动功能表现为大多数运动功能无恢复或轻微改善.结论 通过DTI可对脑梗死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功能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对不同时期的脑梗死灶进行观察,探讨皮质脊髓束的受累情况与患者运动功能损害的相互关系,评价DTI对判断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25例超急性或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DTI检查,对所得的原始数据利用纤维束后处理软件行三维皮质脊髓束图像重组,观察脑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并对每例患者进行2次临床神经功能症状评分,作为临床评价标准。结果:25例中DTI显示8例者皮质脊髓束从梗死灶边缘通过,表现为无受压、移位、中断等,临床上患者的运动功能表现为无或轻微损害;10例显示皮质脊髓束部分从梗死灶中通过,表现为部分受压、中断,临床上患者运动功能出现受损的症状,治疗后症状部分恢复;7例皮质脊髓束全部从梗死灶中通过,表现为大部分中断、破坏,临床上患者表现为即使进行治疗,大多数运动功能无恢复或仅轻微改善。结论:通过DTI可对脑梗死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功能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肾脏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的可行性,观察正常肾脏3.0 T MR DTI参数值特点及扩散张量示踪图表现.方法 采用3.0 T MR成像系统,结合呼吸触发技术,对30名健康志愿者行双侧肾脏斜冠状面DTI检查,在6个非共线性方向施加扩散敏感梯度场,b值采用0、300 s/mm2,分别测量双肾皮髓质各异性分数(FA)值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双肾皮质间、双肾髓质间及每侧肾皮髓质间的FA值、ADC值,同时重建双肾扩散张量示踪图,观察其图像特征.结果 (1)双肾皮质间、双肾髓质间FA值及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肾脏皮质FA值(0.32±0.04)明显低于髓质(0.70±0.05),皮质ADC值[(2.83±0.20)×10-3mm2/s]明显高于髓质[(2.50±0.18)×10-3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87,P<0.001;t=11.14,P<0.001);(3)扩散张量示踪图显示肾髓质内由肾门指向皮髓质交界的放射状分布的纤维束样结构.结论 采用3.0 T MR结合呼吸触发技术可以获得良好的肾脏DTI图像;肾脏DTI是描述肾脏皮髓质扩散特征并直观显示肾髓质微观结构的有效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