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往的研究发现,心室流出道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PVCs/VT),因起源点在心室的前上部,故在下壁导联呈R型。然而,近年来由于PVCs/VT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的广泛开展,我们发现少数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的PVCs,在Ⅱ、Ⅲ、aVF中,亦可一个或多个导联呈非R型,现将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69岁。因发作性胸闷、胸痛3天,持续不缓解3h入院。临床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实验室检查:CK1472u/l,CK—MB59 u/l。入院后记录到心电图(图1A)示:PⅡ,Ⅲ,aVF直立,PaVR倒置,心率88次/分,P—R间期0.22s;Ⅰ导联呈Rs型,aVL导联呈qR型,Ⅱ、Ⅲ、aVF导联呈rS型(SⅢ〉SⅡ),电轴左偏-58°;V1导联呈R型,时限0.12s,V2-V5导联R波与ST—T融合形成“巨R形”ST段抬高。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42岁。反复发作性心动过速2年余,伴胸闷、乏力、头昏、黑蒙及晕厥。发作前无明显诱因,持续40分钟至2小时不等,当地医院静注异搏定能使其终止。发作时心电图示心动过速,频率250次/分。QRS波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型(CLBBB),电轴不偏(图略)。体检:胸片、超声心动图及酶学检查等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电解质正常。经外地医院射频消融术治疗后,随访2年,在未服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情况下室性心动过速(VT)未再发作(图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折返性的缺血性室性心动过速(VT)绝大多数发生于左心室并表现为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本文报道1组VT折返环位于左心室但出口在右心室且表现为左束支阻滞(LBBB)的病例。方法32例因陈旧性心肌梗死伴VT而接受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的患者,其中4例临床有LBBB形态的VT。使用非接触等电位和虚拟单极标测判断VT起源,结合舒张中期电位(MDP)和拖带标测确定折返关键通路和消融靶点。用盐水冲洗电极导管在折返环的关键峡部行线性消融。结果全部32例患者中,4例临床有LBBB型VT者均成功被诱发,其中1例有两种LBBB型VT,1例同时有RBBB型VT但周长与LBBB型相同;另有1例共有6种形态的VT,包括RBBB和LBBB型。在右心室内的非接触式等电位标测可迅速确定VT在右心室的传出部位,该处的虚拟单极标测显示rS型提示左心室起源。3例在左心室成功拖带并消融成功,靶点均紧邻左心室间隔,其中1例位于下壁,1例在前壁,1例两种LBBB型VT分别在前壁和下壁间隔旁消融成功。随访1~4.2年,未服抗心律失常药无VT发作。而1例诱发出6种单形(包括RBBB和LBBB型)VT患者因巨大室壁瘤及心功能障碍不能耐受而中途放弃消融。结论紧邻室间隔的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后的左心室起源VT可能因在右心室有出口而表现为LBBB型,需要在标测和消融时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55岁,因发作性胸闷、气短及心前区不适9年余,抽搐2d入院。于9年前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择期冠脉造影提示前降支闭塞,行PCI治疗,术后病情稳定。入院前1d反复出现发作性抽搐,意识不清。入院后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见图1)。心脏彩超示:左室收缩期末内径50mm,舒张期末内径58mm,左室射血分数(LVEF)38%。入院后多次发生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37岁。因反复晕厥3年,加重3个月就诊。其母有类似发作史。心电图示:窦性P-P间距匀齐,频率80次/分,P-R间期0.13s,QRS为室上性。各导联均可见呈同向、一高一低的直立T波。图1为Ⅱ导联。P及QRS波形态时间正常,T波呈一高一低的1:1交替,低T波的QT间期0.57s,高大T波的QT间期显著大于0.57s。描记至V5导联时可见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并短阵室性心动过速(VT)。图1V5为连续记录,V5中可见3阵短阵VT,第1阵呈尖端扭转型VT。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长Q-T间期综合征(LQTS);③T波电交替;④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伴频发短阵性VT,部分呈尖端扭转型。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性。68岁。突发精神模糊。3h后急诊人院。查体:烦躁不合作,血压80/40mmHg。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动过缓,交接性心律.心室率68次/rain,律齐,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达4mm,I、aVL、V2~V5导联ST段压低,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转入监护病房后再次检查发现主动脉瓣区出现Ⅲ级舒张期杂音,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82岁,主因“发作性胸闷7年,加重2天”入院。7年前因劳累性胸闷,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术示:双支病变:左前降支和右冠(LAD+RCA),未干预,仅药物治疗,2天前(2008-08—14)突发左背部压榨性疼痛,急就诊于北京市朝阳医院心内科,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1mv,心肌酶示:肌钙蛋白-I(CTNI):0.08ng/ml,药物保守治疗患者症状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性,59岁。临床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入院后发生晕厥,随即描记心电图(图1A)示:窦性静止,全心停搏。遂行人工心脏按压,同时描记肢体导联心电图(图1B)示:未见明显P波,QRS波宽大畸形,时限达0.24s,频率100次/分。Ⅰ、aVL呈QR型,Ⅲ、aVR、aVF呈RS型,Ⅱ呈rs型。Ⅲ导联连续记录(图1C上行)示:宽QRS波心动过速,波形与图1B一致,频率随胸外按压频率减慢而降低至75次/分,另外还可见到两种QRS波形态,一种呈rS型(R2、4),  相似文献   

10.
例1 男。76岁。因心悸、胸闷、气促1d入院。2年前患下壁心肌梗死。体检:双肺无异常,心率120次/min,心电图(图1)示A:Ⅱ、Ⅲ导联为同步记录。R1与R8呈QR型,宽0.10s。R8之前有高尖P波,P—R间期0.16s,其余QRS波呈rsR型,宽0.14s,其前后均无P波,心室率120次/min。考虑为室性心动过速,Rs为房性早搏下传心室者。显示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图形。B:Ⅱ、Ⅲ导联为恢复窦性心律后描记,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68岁。因“突发晕厥30min”急诊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体检:体温36.6℃,脉搏、血压测不到,昏迷。急查心电图(图1)示室性心动过速。心率186次/min,立即行电复律(50J),转为窦性心律。心电图(图2)提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V1~V4呈QS型,V5~V6呈qR 型,V1~V6 ST段呈弓背型抬高0.05~0.3mV。急转ICU,途中又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先后给予静脉利多卡因100mg,胺碘酮150mg,未能转复,到病房后,给予静脉滴注丙泊酚200mg,充分镇静后行同步直流电转复,转为窦性心律,并提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又出现两次室性心动过速,均行电转复。于入院6h窦性心律、血压稳定。心肌酶学检查示:肌酸激酶(CK)1071U/L(正常24~195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09 U/L(正常0~24 U/L),α-羟丁胺酸脱氢酶521 U/L(正常72~182 U/L),乳酸脱氢酶(LDH)635 U/L(正常135~248 U/L),心肌肌钙蛋白I(cTnI)阳性(+)。行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明确诊断为:急性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风暴。经溶栓、扩血管等治疗,2周后好转自动出院。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性,67岁。患高血压病20年,冠心病5年。因心前区不适于2005年11月17日来我院就诊。查心电图(图略)示:心房颤动。2005年11月21日因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又查心电图(图1A)示:STⅡ,Ⅲ,aVF抬高0.6~0.8mV,与QRS波融合成单向曲线。STI,aVL、V1-V6压低0.2~0.6mV。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Af),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伴胸前及侧壁导联ST段明显压低。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39岁。因胸前区憋闷、气短1d就诊。查体:体温36.4℃,心率76次/分,血压117/78mmHg,心肺未闻及异常。自述1年前有过一次较严重的胸闷气短症状。心电图(图1)示:Ⅱ导联呈qrS型,Ⅲ、aVF导联呈Qs型,Qs波起始部明显有切迹,T波直立与主波方向相反。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提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心电向量图诊断: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PVCs)和(或)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提出鉴别流程。方法根据射频导管消融PVCs/VT有效靶点或心室最早激动点的X线胸片进行定位,分析不同起源PVCs/VT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群。结果828例接受导管消融,580例起源于右心室,248例起源于左心室,左、右心室起源者胸导联移行指数<0的分别占97.58%及7.24%;左和右心室流出道起源者下壁导联多数呈R型,V1上,多数右心室流出道起源者呈rS型,右室间隔起源呈QS型,主动脉瓣上起源者常呈rS或RS型;下壁导联上,左前分支起源者常呈qR型,左后分支起源者常呈rS型。结论结合体表心电图胸导联移行指数、下壁导联和V1上的QRS波群特征可初步判断特发性PVCs/VT的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34岁。以发热、右下腹持续性疼痛3天,于2005年12月10日入院。入院时:血压106/70mmHg、体温37.4℃、心肺无异常、右下腹阑尾区局限性压痛、反跳痛,临床诊断:急性阑尾炎。拟采用连续性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麻醉中为防止血压下降,快速静脉滴入麻黄碱20mg后,病人出现持续性心前区剧痛、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口唇发绀、血压下降为78/60mmHg,听诊S1分裂、低弱。20min后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VT),室率为100次/分(图1A)。立即肌注利多卡因100rag,然后给予利多卡因静脉点滴。5min后心电图示室速消失,呈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Ⅱ、Ⅲ、aVF导联ST-T改变(图113)。15min后胸痛消失、呼吸平稳、血压回升为100/70mmHg,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为80次/分,Ⅱ、Ⅲ、小下导联ST-T改变,共历时35min。手术被迫终止,改为保守疗法治疗。2h后复查心电图: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Ⅱ、Ⅲ、小下导联ST-T改变已恢复正常(图略)。  相似文献   

16.
心室壁心肌肿瘤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心室壁心肌肿瘤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 ,意旨早期诊断。  方法 :对 1992年 12月~ 1999年 7月 5例经心脏影像检查发现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心室壁心肌肿瘤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本组 5例经病理证实为心室壁心肌肿瘤 ,其中 ,左心室心肌海绵体瘤 ,脂肪瘤、浸润性脂肪瘤、左心室和双心室心肌纤维瘤各 1例。 5例均以室性心动过速 (VT)为首发临床表现 ,心室率在 16 0~ 2 0 0次 /分 ;心电图 (ECG)均有酷似心肌梗塞改变 ,包括异常 Q波 2例 ,ST段抬高 2例 ,T波深度倒置 5例 ,又均无明确的心肌梗塞史 ;而且 ,肿瘤部位与 ECG异常所在导联和 VT起源部位基本一致 ,其中 1例经心内电生理证实。  结论 :1对临床上以 VT为主要表现 ,并有 ECG酷似心肌梗塞改变又无明确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 ,应高度疑诊为心室壁心肌肿瘤 ,并行影像学检查确诊。 2 ECG示酷似心肌梗塞所累及导联和 VT起源部位对心室壁心肌肿瘤有定位价值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性,50岁。因发作性心悸18年入院。外院多次心电图(图1A)示:窦性心律、预激综合征(WPW)A型。入院后体检未有明显阳性体征,入院后心电图(图1B)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入院诊断:间歇性WPW。入院后行心腔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结果:显示旁道(AP)前传冠状窦(CS)远端及M2领先,于左室前壁近冠状窦远端记录AV融合波,  相似文献   

18.
病例报告患者,女,55岁,凶反复活动后胸闷2个月,加重10d余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6年.血压高时达180/90mmHg(1innHg=0.133kPa)。发作时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下斜性压低0.05mV。心脏彩超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0.70,室壁运动无明显异常。入院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Ⅱ级;高血压病3级。  相似文献   

19.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4岁,因“发作性胸闷6 h,晕厥2次”急诊入院。于入院前6 h无明显诱因突发胸闷、气短,伴头晕、大汗,随之意识丧失,发作数分钟后症状逐渐自行缓解,1 h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伴恶心、呕吐少量胃内容物,发作十数分钟后症状较前略有减轻,急诊送至甘肃省人民医院。急诊行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电轴正常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改变Ⅲ°房室传导阻滞(AVB)(见图1)。  相似文献   

20.
袁敏  唐蓉蓉 《心电学杂志》2010,29(3):234-236
患者男性,71岁,因胸闷、胸痛6d就诊。常规心电图(图1)检查示亚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遂转入我院心内科治疗。患者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病史。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示:左心室壁节段性活动异常,左心室及右心房、右心室增大,左心房饱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