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季文 《新中医》1993,25(10):50-52
惊风一证,是以抽风为主要证候的总称。常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起病突然,来势凶猛,变化迅速,为儿科急重症之一。正如《幼科释迷》所云:“小儿之病,最重惟惊。”北宋钱氏始以“心主惊风属肝”立论。创立惊风病名,并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二种类型,他认为急惊风是由于热甚生风,慢惊风是由于脾  相似文献   

2.
程洁 《西部中医药》2009,22(7):33-34
惊风即惊厥,是小儿最常见危急证候之一.凡临床具有频繁抽筋伴有意识不清者,皆称惊风.多见于1~5岁的幼儿. 1 历代对小儿惊风的认识 惊风一名,首见于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以心主惊、肝主风的理论对小儿惊风进行了论述.<古今医鉴>将惊风归纳为搐、搦、掣、颤、反、引、窜、视八候;和惊、风、痰、热四证.<婴童百问>和<证治准绳>中又将惊风分为急、慢惊风和慢脾风三类.  相似文献   

3.
惊风为儿科常见病证。惊是惊厥,风是抽风。凡病而出现惊厥抽搐者统称为惊风。临床一般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二类。其中以热性、急性病引起的急惊风尤为多见。慢惊风多由急惊风经久不愈,病邪留连,真阴耗损,虚风内动而致。本文重点讨论急惊风。该病多罹患于1~4岁的婴幼儿,以发病急、变化快、死亡速为其特点。古人有:“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吉凶反掌,变生瞬息”之说。  相似文献   

4.
通过整理和深入挖掘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中小儿惊风诊治特点及学术经验,我们认为,王肯堂论治惊风,必理清病因病机,施以不同治法;通治之法多以化痰通窍为主,急惊多施凉泻之法,慢惊多施温补之法;惊风发作时,据脏腑当旺之时,顺势行施补泻;惊风发病,阶段不同,治法各异;急惊以搐搦之症辨别病势顺逆,慢惊病位在脏在腑可判断疾病预后;急惊用药,多从不同阶段分析从而选方用药;慢惊用药,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依证化裁;慢脾之病,药当回阳,附子宜之;惊风兼症,特色鲜明;治法多样,巧用灸法,对指导中医儿科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惊风病是儿科四大要证之一。本文通过总结宋金时期医家对惊风的论述,试图阐明:宋金时期是该病认识史上的主要时期,宋金医家在研讨该病的诊治理论上做了巨大贡献。宋以前,痫证概念的范围很大,将绝大多数发搐性疾病囊括于内,惊风病证亦在其中。长期以来,有惊风病患而无惊风病名。从现有文献看,惊风病名首见于《幼幼新书》中引录的宋以前撰写的《玉诀》、《石壁经》两部论著中,文中述及惊风、急惊、慢惊等病名并列有症状。当然,较之宋金时之论述,颇感简朴。宋金时期,医家们对急慢惊风以大量篇幅加以  相似文献   

6.
钱氏继承和发展了《内经》和《颅囱经》的理论,结合其临床经验,进一步确认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首创小儿五脏辨证、面上证和目内证的辨证方法,还创急慢惊风的病名。并提出急惊风病在心肝、慢惊风病在脾胃,急惊合凉泄,慢惊合温补的治疗原则。钱氏还善于化裁古方,创立新方。迄今为止,他的五脏补泻诸方除广泛地应用于儿科外,其他各科亦颇多采用。  相似文献   

7.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紧急证侯,来势凶猛,变化迅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凡见症有频繁抽搐和意识不清的,都统称为惊风。该证在古代儿科中属四大要证(痧、痘、惊、疳)之一,虽排列第三,但在内容上却为四大要证中最复杂者,所以很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上加以研讨。古代医家对惊风的认识一、惊风名称的来源:一般都认为首创于北宋钱乙。实际上,早在宋初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公元992年)中就有急、慢惊风的记载:“夫小儿急惊风者,由气血不和,夙有实热,为风邪所乘,干于心络之所致  相似文献   

8.
小儿惊风,属中医儿科急症范畴。祖国医学归纳在麻、痘、惊、疳四大要症之列。古人按惊风抽搐的形态和病因病机别类为二十四惊,临床常以急惊风,慢惊风两大类进行辫证施治。摇头摆尾,即以“摇龙头”、“摆凤尾”为主的镇惊手法,是民间传授的一种名为“摇头摆尾抽筋法”,对于小儿急惊风有醒神镇惊,急救垂危,立止抽搐的显著疗效,对于慢惊风亦有缓解症状的作用。故有“急摇龙头救儿命,速摆凤尾起回生”的经验之  相似文献   

9.
刘有娥 《光明中医》2000,15(3):25-26
慢脾风是小儿惊风的一种 ,大多由于慢惊风进一步发展严重地损伤小儿阳气 ,出现阳气衰微的危象 ,常见于大病 ,久病之后以及先天禀赋不足 ,脾肾素亏的小儿 ,其临床表现以面色白或灰暗 ,精神萎靡或沉睡 ,口鼻气冷 ,额汗涔涔 ,抚之不温或四肢厥冷 ,手足震颤或蠕动为主。其形成原因和证候属性早在《医宗金鉴·幼科心法》中云 :“心主惊 ,肝主风 ,心热肝风作急惊 ,素虚药峻因成慢 ,吐泻后起慢脾风。急惊阳证有实象 ,慢脾阴证有虚形 ,慢惊半阴半阳证 ,虚实寒热要分明。”因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肌肉与四肢 ,脾健则四肢得养 ,形体壮实…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古代,中医发展过程中曾经以"痧"、"痘"、"惊"、"疳"并称"儿科四大证"。古人在书中称,"小方脉科,惟急慢惊风与夫痘等病最为酷疾,次则五疳吐泻";"幼儿之病,自痘疹而外,若惊疳吐泻等证,关系安危最重"。在这"四大证"中,"痧"多指麻疹等以出疹为特征的疾病;"痘"则多指天花、水痘一类疾病;"惊"临床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大类别,急惊风  相似文献   

11.
<正> 一、惊风病名创立经过惊风是中医儿科四大证之一。隋唐医书开始专立儿科,但混惊风病于痫证中,北宋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以心主惊、肝主风立论,创惊风病名。谓:“急惊为热甚则生风。体必阳盛阴虚。”其症状:潮热、抽搐、目上视、牙关紧闭、颈项急、手足动摇等。明清医家,如万密斋、王肯堂、喻嘉言、陈飞霞、吴鞠通、石芾南、《医宗金鉴》等,据钱氏之说,  相似文献   

12.
喻嘉言儿科学术观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嘉言为我省明末清初著名中医学家,精通临床各科,擅治疑难大证,著有《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医学3书。其在伤寒、温病、内科杂病方面的学术特点,多有评价,但其在儿科方面的学术见解,却少专论。本文对此,略予探讨。1 辟“惊风”病名,力正其误考宋代以前,尚无“惊风”病名,只有“惊痫”之称。至北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始提出小儿急、慢惊风之名。其后医家多宗其说而有所发挥,如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立五脏寒热虚实阴阳之惊风辨治原则,南宋刘日方《幼幼新书》又创“慢脾风”、“慢肝风”等病名,明代虞抟、万全…  相似文献   

13.
吴燕 《江苏中医药》2014,46(3):17-18
小儿惊风为儿科常见病证,亦为儿科四大难症之一,惊风有急慢之别,对于急惊风的诊治,钱乙立"痰"、"热"为其病因病机,认为急惊风发作有先兆,立下法为治法,方用利惊圆。钱乙的学术思想至今仍有效地指导儿科临床。  相似文献   

14.
慢惊风患病的根本病因是脾虚,临证时应在运脾补脾思想指导下,运脾调气,补运结合,补中有动,行中有补,以运脾颗粒联合小儿健脾手法治疗小儿慢惊风,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15.
徐正莉 《新中医》2007,39(3):83-84
钱乙(字仲阳)是北宋中医儿科大家,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其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钱乙创立了小儿五脏证治法则,即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重视面部望诊即面上证与目内证;详细论述了传染病,并对麻疹、天花进行鉴别;并指出急、慢惊风为阴阳异证,急惊风属阳、热、实证,治以凉泻,慢惊风为阴、寒、虚证,治以温补;善于应用古方,创制了五脏补泻之名方,如泻白散、泻黄散、七味白术散、异功散、导赤散、泻青丸、六味地黄丸等。其学术贡献对宋代以后的河间、易水、温补、温病等主要学派有普遍而深远的影响。笔者结合临床经验,试从两方面引申和探析心无热不惊、肝无风不动之理论。  相似文献   

16.
惊风证治     
惊风,亦名惊搐,或叫惊厥,是小儿最常见的危急证候之一。凡临床出现频繁的抽搐、痉挛,或伴有意识不清者,皆称惊风。多见于1~5岁的幼儿,故又名小儿痉病。惊风,一般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种。临床上,将来病急暴,实象毕具,属阳属热者,称之为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脑炎多因感受温热时邪而起,易于化燥伤阴,且多表现惊风证候。针对这种特点,立法主以凉润救阴,即若病后慢惊风证,亦用复脉、定风之类以恢复其津液。挽救阴液在治疗惊风过程中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则,假如拘此常格,而守一方一法以治诸惊风者,则与辨证论治精神相悖。笔者认为在病毒性脑炎后期,若能酌情运用温补,亦可收到捷效,在此仅凭借脑炎急性小脑共济失调症验案,陈述拙见,冀就正于同道。于1969年春应邀会诊。病历简介:张姓男孩,5岁,3月14日入院。发热头痛咳嗽3天,嗜睡呕吐1天。检查:体温39.8℃,面色潮红,急重病容,神志清楚,躁动不  相似文献   

18.
安神镇惊丸是儿科临床上常用方剂之一,由天竺黄,人参、茯神、南星、枣仁、麦冬、当归、生地、赤芍、薄荷、木通、黄连、山栀、辰砂、牛黄、龙骨、青黛等十七味药物组成,能安心神、养气血,多用于小儿急慢惊风证之后期的调理。临床上只要辨证准确,  相似文献   

19.
小儿惊风为儿科四大症(痘、疹、惊、疳)之一。本症多由外感风寒,内挟宿食,生痰化热,热急生风所致,或因致惊未尽,正气已虚,为半虚半实,或因正气耗竭,脾肾阳微或近于“纯阴无阳”等症。笔者自1975~1985年,采用针灸辨证治疗小儿惊风84例,其中急惊风31例,慢惊风29例,慢脾风24例,均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小儿惊风是儿科临床四大病症之一,又称惊厥瘈症,惊癇,抽风等。一至三岁儿童多易发病,其原因乃儿童稚幼之体,气血未实,生理机能发育未全,易因受外感风邪,惊怖或饮食积聚等因素引起此病。惊风其证名首见于宋代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将该症分为急惊风、慢惊风。历代医家著述甚多,病因不外乎风,热、痰、惊。临床以惊风八候进行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