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骨桥蛋白与IL-18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对102例慢性乙型肝炎、3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95例HBV携带者及20名健康献血者(对照组)外周血细胞因子骨桥蛋白与IL-18表达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组外周血骨桥蛋白及IL-18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肝硬化患者组骨桥蛋白、IL-18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慢性乙型肝炎重型组骨桥蛋白、IL-18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轻型组(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骨桥蛋白和IL-18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71,P〈0.05;r=0.78,P〈0.05)。结论:乙肝病毒感染性慢性肝脏疾病发生发展与细胞因子骨桥蛋白及IL-18水平变化相关,慢性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骨桥蛋白与IL-18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74,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HBV-DNA载量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的相关性,及其在不同性别、年龄群体中的差异.方法 收集319例e抗原阳性慢性乙肝患者血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载量,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HBsAg和HBeAg的浓度,利用SPSS软件做统计分析.结果 HBV-DNA载量与HBsAg含量有良好的相关性(r=0.514,P〈0.001);与HBeAg含量有相关(r=0.337,P〈0.001);女性的HBeAg水平要高于男性患者(P〈0.05);年龄(31~50)岁组、〉50岁组的HBV-DNA、HBsAg 及HBeAg值皆高于年龄 〈30岁组 (P〈0.001).结论 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载量与HBsAg、HBeAg定量水平皆有相关性,其中与HBsAg相关性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sIL-2R、IL-13及PDGF水平的变化及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150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3组(急性肝炎组20例、慢性肝炎组90例和重型肝炎组40例);设健康人45名作为对照组。前2项血清标志物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后2项血清指标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将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文测定数值显示,血清IL-2水平急性肝炎患者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略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2组患者该指标水平则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sIL-2R水平显示急性、慢性及重型肝炎3组患者均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均〈0.01),且发现其递增规律与肝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明显的平行关系。IL-13水平测定结果也显示3组患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PDGF测定值显示,急性肝炎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2组水平则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P均〈0.01)。其水平的递增关系也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结论:本文患者4项血清指标水平的变化与乙型肝炎的发病及病情进展有关;其测定有助于了解本病的发生机制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胸腺素α1对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44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一般治疗加胸腺素α1)22例、对照组(一般治疗)22例,观察12周,测定治疗前后总胆红质(TB)、谷丙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病毒学标志:HBsAg、抗HBs、HBoAg、抗HBe、抗HBc、抗HBeIgM.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测HBV—DNA等指标.结果治疗组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腺素α1能提高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主要肝功能指标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有关研究TBil、PTA、ALB、CHO、CHE、AFP、ALT及AST/ALT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影响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以加权平均数(WMD)作为评价指标,共纳入Meta分析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献32篇,累计病例21949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对预后影响的敏感程度。结果死亡组TBil水平高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PTA、ALB、CHO、CHE、AFP水平低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ALT及AST/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0.09)。AFP的ROC值最高为0.943(P〈0.01)。结论TBil可能是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TA、ALB、CHO、CHE和AFP可能是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ALT和AST/ALT对重型肝炎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AFP对预后的判断最为敏感,其次为PTA和CHO。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23表达,探讨IL-23水平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重肝组)及18名健康人(对照组)血清中IL-23表达,并与患者ALT、AST、TBil、HBV DNA载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重肝组患者血清中IL-23表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3水平与ALT、AST呈正相关(P<0.05),与TBil、HBV DNA载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23表达增高,与炎症程度相关,可能参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IL-10的表达及其甲基化状态的意义。方法慢加急性肝衰竭组25例,慢乙肝组25例,正常对照组10例,ELISA法测定血清IL.10的水平,MSP方法检测IL-10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三组间比较。结果肝衰竭组、慢乙肝组较正常对照组血清IL.】0水平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组较慢乙肝组升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组IL-10水平与TBIL、MELD明显正相关(分别为r:0.566,r=0.443,P〈0.05),与PTA呈明显负相关(r=-0.58l,P〈0.05),与ALT、HBV.DNA无明显相关性(分别为r=-0.022,r=0.033,P〉0.05)。肝衰竭组甲基化分布状态较慢乙肝组和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肝衰竭、慢乙肝患者IL-lO水平明显升高。IL-lO水平随肝衰竭的严重程度升高。IL-10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是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患者血清趋化因子RANTES水平,探讨血清RANTES水平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及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44例慢性乙肝患者(观察组)和18名健康人(对照组),采取静脉血并应用ABC-ELISA方法 检测其血清中趋化因子RANTES浓度,并与两组的肝功能检测生化指标、HBeAg和HBV DNA载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RANTES的浓度比正常对照组升高,血清RANTES浓度分别为(3930.12±2856.96)ng/ml和(329.46±152.23)ng/ml,两组之间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NTES水平与ALT(r=0.197,P:0.018)、AST(r=0.239,P=0.004)和Tnil(r=0.316,P=0.001)呈显著正相关;RANTES水平与PTA(r=-0.078,P=0.357)无显著相关;HBeAg阴性组与HBeAg阳性RANTES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407);HBV DNA低载量组(<105拷贝/ml)和HBVDNA高载量组(≥105拷贝/ml)RANTES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85).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RANTES表达水平增高,血清RANTES水平与ALT、AST和TBIL呈正相关,与PTA无相关性.RANTES水平可反映肝脏炎症活动及损害情况,不受HBeAg、HBV DNA载量影响,可能参与慢性乙肝发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ICH)患者体内一氧化氮(N0)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ELISA方法检测56例ICH患儿和5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NO和eNOS的水平,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与患儿肝功能、人巨细胞病毒(HCMV)DNA拷贝数的关联.结果 ICH组NO和eNOS的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ICH组中ALT异常组NO和eNOS水平显著高于ALT正常组(P〈0.05).ICH组中NO和eNOS的水平与ALT呈明显正相关(r=0.682,r=0.746,P〈0.05),但与HCMV-DNA拷贝数无显著相关性(r=-0.087,r=-0.134,P〉0.05).结论 ICH患儿体内NO以及eNOS水平显著升高,与患儿肝脏功能损伤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protein,LBP)的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6例慢性肝炎患者,15例肝炎肝硬化患者,12例重型肝炎和17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LBP水平.结果慢性肝炎组患者血清LBP含量35166.25μ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8590.00μg/L,而慢性肝炎组与重型肝炎组比较,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各组间差异显著,血清LBP含量与血浆PTA水平呈正相关(r=0.3958,P<0.01),而与血清ALTTBiL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1645和0.1894,P值均>0.05).结论血清LBP可能作为了解肝脏代偿能力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IL-23在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32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ALT水平分为ALT≥120 IU/ml患者16例,ALT<120 IU/ml患者16例,另外选择我院健康体检中心20例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血清IL-23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细胞百分率。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3表达及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LT≥120 IU/ml患者血清IL-23浓度(394.81±101.84)pg/ml高于ALT<120IU/ml的(283.69±85.65)pg/ml,ALT≥120 IU/ml患者Th17细胞百分率(3.25±0.70)%高于ALT<120IU/ml的(2.68±0.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率、血清IL-23浓度与ALT程度呈正相关(P均<0.05);Th17细胞百分率与血清IL-23浓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IL-23可能通过影响Th17细胞的免疫调节参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炎症,为临床提供了新的靶标。  相似文献   

12.
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瘦素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丙肝患者血清leptin水平的变化。采用RIA检测65例丙肝组患者,80名对照组血清leptin水平,以及各种生化指标,比较各组的leptin水平以及leptin与各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慢性丙肝患者血清leptin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血清leptin水平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而与血糖(Glu)、总胆固醇(TC)无明显相关性(P>0.05)。慢性丙肝患者血清leptin水平升高且与肝脏炎症病变严重程度有关,leptin可以作为一个判断肝脏炎症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1年疗效。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病例,选取54例为抗病毒治疗组,选取历史病例67例为对照组。抗病毒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对照组仅使用内科常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病死率、HBVDNA水平、INR、MELD评分及肝功能结果。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抗病毒治疗组死亡15例(27.8%),显著低于对照组(32例,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抗病毒治疗组死亡15例(27.8%),显著低于对照组(37例,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ALT、AST、TBIL、INR水平及MEL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治疗组HBV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及1年后抗病毒治疗组AⅡ、AST、TBIL、INR、HBVDNA水平及MEL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降低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加快肝功能好转,抑制病毒复制,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病情好转后维持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和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50例乙肝患者和30名健康者(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3 CD8 )、NK细胞,免疫散射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变化.结果表明各临床类型乙肝患者NK细胞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乙型肝炎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外周血CD3 CD4 、CD3 CD8 T细胞均下降,其中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CD3 CD8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急性乙型肝炎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P>0.05);各临床类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因此认为慢性乙肝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免疫功能的检测对乙肝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有着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AFP)对乙肝病毒(HBV)感染重型肝炎患者生存状况的预测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与我院住院治疗的HBV感染重型肝炎患者90例,以入院时为观察起点,入院后90 d为观察终点,在观察期内死亡者为死亡组(52例),存活>90 d为存活组(38例).患者入院后24 h内采血检查肝功能、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放射免疫法检测甲胎蛋白(AFP).结果 随着AFP水平的降低,HBV感染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率显著升高,组间死亡率两两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死亡组AFP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P<0.01).随着MELD评分的升高,HBV感染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率显著升高,组间死亡率两两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死亡组MELD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MELD评分和AFPAUC分别为0.89(95% CI:0.80 ~0.92)和0.82(95% CI:0.73~0.89).结论 入院24 h内血清AFP水平能很好的预测慢性HBV感染重型患者预后,应及时检测患者血清AFP水平.  相似文献   

16.
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HBV DNA与透明质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和血清透明质酸的关系。方法临床确诊为乙肝肝硬化的62例患者,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对血清HBV DNA水平和透明质酸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血清透明质酸水平显著升高,随Child分级的加重血清透明质酸也呈增高趋势(P<0.05),但与血清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血清HBV DNA和肝硬化的程度及血清透明质酸水平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B)、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肝脏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观察93例经肝活检证实的慢性乙肝患者血清PAB、CHE、TBA及ALT水平的变化,并将其与肝活检组织的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肝脏病理组织炎症分为G1~G4级,纤维化分为S0~S4期。炎症轻重两组间PAB、CHE、TBA及ALT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纤维化程度的增加,ALT变化无规律,PAB、CHE逐渐下降,而TBA逐渐升高,且S4及S0、S1、S2和S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AB、CHE、TBA及ALT与炎症分级之间,CHE、TBA和PAB与纤维化分期之间,相关性均非常显著(P均<0.01)。结论:PAB、CHE、TBA及ALT能较好地反映慢性乙肝肝脏的炎症活动水平,CHE、TBA和PAB能较敏感地反映慢性乙肝肝脏的纤维化程度;四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早期肝硬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多发性硬化(MS)患者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和临床特点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1月~2016年12月99例首次确诊为MS患者作为MS组,选择同期103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AST、ALT水平,同时将MS组患者的扩展残疾状况评分(EDSS)及头颅磁共振结果(MRI)病灶活动性纳入统计,比较两组血清AST、ALT水平,分析AST、ALT水平与疾病活动性以及ED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MS组患者血清ALT水平高于正常组[(28.55±2.68)U/L vs (19.86±1.67)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组患者AST/ALT水平较正常组降低[(1.06±0.09)vs (1.37±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组男性患者血清ALT水平高于对照组男性,男性及女性患者的AST/ALT值均低于对照组的男性和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S组患者男性血清ALT水平高于女性患者,AST/ALT低于女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ALT、AST水平和EDSS评分及MRI病灶活动性之间有相关性。结论 MS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高于正常人群,其可能是MS患者血脑屏障破坏的一个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9.
本院近6年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医院感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春 《医学信息》2007,20(6):977-978
目的 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的发生状况,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方法 对本院近6年收的108例重型病毒性肝炎病例资料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结果 肝炎医院感染总发生率为67.6%,随住院时间延长感染率明显增加(P<0.05);感染常见部位依次为腹腔(34.25%)、下呼吸道(24.66%)及肠道(13.70%);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82.86%);随病情进展,其感染率明显升高(P<0.001),且死亡组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而与临床分型差异无明显性(P>0.05).结论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与病情及预后有明显关系,加强支持疗、减少侵袭性检查、合理用药等措施可降低其感染率.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2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动态观察其甲状腺激素水平,同时检测80例同龄健康体检者血清甲状腺水平.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血清T3和FT3降低(P<0.01)血清rT3、T4 、FT4增高(P<0.01),血清TSH无差别(P>0.05);与脑梗死组比较,脑出血组血清T3和FT3降低(P<0.05).②与轻型组和中型组比较,重型组血清T3和FT3降低(P<0.01),血清rT3、T4 、FT4增高(P<0.01),TSH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的保护性应激反应可引起T3和FT3下降,rT3升高,其中T3和FT3的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