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2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度进行性近视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眼球前后轴的延长。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眼球赤道部以后,即眼球后极部巩膜变薄。后巩膜加固术能机械性地加固巩膜,阻止眼轴延长,是行之有效的治疗进行性高度近视的方法。我们拟通过一组施行后巩膜加固术的高度近视患者的追踪观察及同期未...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巩膜加固术治疗进行性近视的疗效。方法将50例(92眼)进行性近视患者采用消毒灭菌的异体巩膜行后巩膜加固术,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眼轴、视网膜动脉前期充盈时间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形态的变化。结果 50例(92眼)患者术后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及眼轴长度均要好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视网膜动脉前期的充盈时间为(15.02±0.05)s,术后为(14.43±0.5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眼合并有黄斑变性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无一例出现巩膜穿孔及血管破裂出血并发症,5例术后出现球结膜水肿,3~6个月后消失。结论后巩膜加固术治疗进行性近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巩膜加固术联合斜视矫正术治疗轴性近视合并斜视的可行性。方法对26例46只眼轴性近视合并不同类型斜视的患者同时行斜视矫正术与后巩膜加固术,术中先表麻加结膜下浸润麻醉后行斜视矫正术,再在球后麻醉下行后巩膜加固术。结果术后眼位全部迭美容效果,部分病例恢复不同程度双眼视功能,斜视合并青少年进展性近视者观察2年近视程度较术前进展减慢,眼轴增长减慢,病理性近视视力稳定无下降。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同时合并斜视手术是治疗轴性近视合并斜视的可行性方法,同时手术解剖层次清晰,操作方便,可避免二次手术因粘连等形成的困难,一次性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后巩膜加固术联合LASIK手术治疗青少年病理性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41眼11~17岁的青少年,屈光度-8.75~-15.50D,眼轴26~30mm,眼底有病理性改变的患者施行后巩膜加固术,术后观察2年以上,屈光状态稳定后再行LASIK治疗。结果:术后裸眼视力:100%患者裸眼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术后裸眼视力大于术前矫正视力的患者占53.6%,≥2行以上者占36%;术后平均屈光度:LASIK1个月+1.08±0.92D,3个月-0.63±0.66D,6个月-0.78±0.74D,12个月-0.85±1.12D。术后12个月、6个月、3个月平均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P〉0.05);术后并发症:后巩膜加固术后3眼发生轻度的排异反应,LASIK术后结膜下出血8跟,角膜瓣偏斜2眼。结论:后巩膜加固术联合LASIK治疗青少年病理性近视安全、有效、预测性、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 应用异体巩膜或异体地18例(32眼)高度近视患者行后巩加固术。结果 术后随访1月-22月,术后视力提高1-2行12眼,提高3行以上5眼,总共提高17眼,无变化14眼(43.75),下降1眼(3.125%);术后眼轴稳定29眼(90.625%),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对高度近视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巩膜加固术前后自动视野改变的特点及其与视力和眼底黄斑部病变的关系.方法对20例(36眼)进行性近视患者行巩膜加固术,手术前后行全闽值静态视野检查黄斑区5.、中心30.视网膜光敏感度.结果①术后5.、30.平均光敏感度明显提高(P<0.001);②中心30.视野形态改变以黄斑中心相对暗点改善最明显;③无黄斑病变较有黄斑病变者,术后光敏感度提高明显;④术后视力的改善与光敏感度的改善有关,术后视力不变者,光敏感度较术前也有提高(P<0.05).结论巩膜加固术可提高光敏感度,改善黄斑病变,提高和稳定视功能.  相似文献   

7.
王斌  吕颂谊 《浙江医学》2014,(15):1328-1330
病理性近视也称进行性近视[1],是以眼轴进行性增长、屈光度不断加深、眼后段扩张和视网膜脉络膜组织进行性损害引起视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眼病[2],是我国常见眼病之一,患病率约为0.95%[3]。该病发生较早(5~10岁即可发生),且进展很快,20岁以后继续发展,近视度数较高,可达-15.00D以上,常伴有不同程度眼底改变,视力不易矫正,又称为变性近视[4]。此类患者往往因为屈光度数太高而无法接受完全矫正镜片,行角膜屈光手术存在眼轴继续变长导致的屈光回退或角膜厚度太薄无法完全矫正而无法得到较满意的视力矫正。近年来,我院对高度病理性近视患者实施后巩膜加固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术后随访观察3年,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近视眼典型的病理改变主要见于高度近视眼,故称为病理性近视或变性近视眼.主要病变在眼球后极部,眼球呈梨形式蛋形,由于眼轴过长和持续性的过度牵引,导致后巩膜葡萄肿形成.由此加重脉络膜循环障碍,构成发生脉络膜萎缩和漆状裂纹的基础,从而引起出血、渗出、疤痕化等一系列变化.因此进行性眼轴延长是高度近视眼的病理解剖基础.后巩膜加固术是从阻止眼轴进一步延长的角度来达到防治近视眼为目的 的.200年前Scarpa就认识到了角度近视眼球扩张出现后巩膜葡萄肿.1856年Von Arlt阐明了高度近视的眼轴增长与后极部葡萄肿的形成有关.19世纪Von Ammon、Von Grafe的研究把巩膜葡萄肿与高度近视的病理联系在一起,为后巩膜加固术治疗角度近视奠定了理论基础.1954年前苏联学者Malbran首次将该手术应于于临床,从此不断出现不同形式、用不同材料的后巩膜加固术.20世纪80年代俄罗斯在非手术巩膜加固术即亚手术方法治疗高度近视方面做了一些新探索(选用多种聚合物,同种异体巩膜或软骨悬液注入球后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量儿童后巩膜加固术前及术后眼轴及视力,评估后巩膜加固术对儿童病理性近视的疗效.方法:随访门诊高度近视儿童,应用异体巩膜做后巩膜加固术的加固材料,将其中的13例(25只眼)行后巩膜加固术,术前术后均行散瞳检影验光进行屈光度检查,IOL-Master测量眼轴,分别观察术前术后屈光度的增长速度以及眼轴的增长情况.结果:后巩膜加固术前随访8~43个月,平均23.56±11.79个月,屈光度平均每年增长-1.33±1.08D,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7.08±9.22个月,屈光度平均每年增长-0.36±1.19D.术前术后屈光度增长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7<0.01).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对阻止儿童病理性近视的发展有确切的疗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 对36例(60眼)高度近视巩膜加固术随访2-5年,平均2.5年.结果 33眼提高了裸眼视力,40眼提高了矫正视力,50眼屈光度未再发展.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可增强眼球后部球壁的抵抗力,防止眼轴向后延伸,有稳定屈光度远期效果,是目前阻止高度近视发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未成年人病理性近视通过饼式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随机抽样法于本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行饼式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的病理性近视未成年患者中选取20例(共30眼)作为实验组,于同期本院收治的非手术的病理性近视未成年患者中选取20例(共30眼)作为对照组,随访1年,对比两组视力、眼轴、屈光度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实验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屈光度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屈光度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眼轴与干预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眼轴长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未成年人病理性近视通过饼式后巩膜加固术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视力、屈光度,延缓眼轴增长,且不会对眼压造成明显影响,并发症少,值得选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眼后巩膜加固术联合颞浅动脉结扎术,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远期疗效。方法:随访观察,58例(115只眼)不同年龄视网膜色素变性联合手术患者术后3~5年视力及视野变化情况。结果:裸眼视力术后1、3、5年均稳定或较术前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视野1、3、5年均稳定或较术前扩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眼生物膜植入联合颞浅动脉分流术是治疗RP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近视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后巩膜和加固术治疗近视78例例眼的术式选择,手术方法及所见并发症。着重对其随访6-12个月的患者以眼轴长度为指标与只行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和未行手术的近视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该手术阻止高度近视眼轴增长的确切作用。  相似文献   

14.
检查47例83只高度近视眼及34例40只正常眼的对比敏感度。结果表明,高度近视眼的对比敏感度在各空间频率区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高度显著性(P<0.05或P<0.01)。采用后巩膜增强术及中医补肝肾综合疗法的12只高度近视眼,术后对比敏感度明显改善。提示对比敏感度检查可作为评价高度近视眼视功能的一种手段和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巩膜扣带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是严重危害患者视力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其原因很多,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1例巩膜扣带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研究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和处理方法,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1例(11只眼)巩膜扣带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收集眼底检查、再次手术方式和视力情况,分析复发原因和手术方式选择及视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中原裂孔哆开的为3只眼,新发裂孔的为8只眼,合并人工晶体眼2例2只眼,高度近视3例3只眼,PVR B级的为1眼,C1级的为8眼,C2级的2眼,具有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特征的共5例5只眼。再次施行巩膜扣带术1只眼;玻璃体切除(简称“玻切”)+C3F8填充1只眼;玻切+硅油填充的9只眼。术后视网膜均已复位。术后患者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3.61±1.20,与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3.26±1.14)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1,P<0.05,95%CI:-0.592~-0.098)。 结论 原裂孔哆开、视网膜增殖导致新发裂孔、术中冷冻过强等原因是巩膜扣带术后复发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对于年轻人,无PVR,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尽量再次选择巩膜扣带术;玻切术中尽量以激光封闭裂孔为主,可预防性眼内嵴后或360°赤道部3~4排激光;PVR C2级以上患者,尽量选择硅油填充。   相似文献   

16.
用加厚型后巩膜加固术治疗32例高度近视患者(64眼)。术后随访6~18月,视力增加1~2行者 24眼(37%),屈光度降低 1~2 D者 40眼(63%)。结果表明该手术对阻止近视发展,保护视功能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实验性兔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发生机理。方法 :应用缝合眼睑方法制成形觉剥夺近视模型 ,A超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眼球进行生物学测量 ,应用光镜和电镜对巩膜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 :实验眼与对照眼的屈光度、眼轴长度、玻璃体腔深度和玻璃体深度 /眼轴长度、眼动脉阻力及血流流速差异有极显著性P <0 0 1,实验眼后极部巩膜胶原纤维细、排列紊乱、纤维层明显薄于对照眼。结论 :形觉剥夺能导致眼轴延长 ,其中玻璃体腔长度和玻璃体腔深度 /眼轴长度占主导地位为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形态学改变 ;眼球后极部巩膜胶原纤维的变细、变长及排列紊乱为病理学原因。近视眼中血液动力学异常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8.
后巩膜加固术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巩膜加固术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家兔分为4组,以人巩膜为材料行插片法后巩膜加固术,分别于术后2,4,12和24周取标本,行肉眼观察及光镜、透射电镜检查.结果植片与宿主巩膜融合为一,"新巩膜"的厚度和硬度明显增加,抵抗力增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结论后巩膜加固术能加强薄弱的后部巩膜,改善眼球后部的血液供应,从而达到治疗病理性近视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病理性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的光学相干扫描(OCT)视网膜形态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经OCT检查存在黄斑视网膜劈裂的21例病理性近视患者32眼(劈裂组)的OCT图像特点,并与病理性近视非劈裂组(51例73眼)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及中心凹局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黄斑前膜、后巩膜葡萄肿、玻璃体后脱离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劈裂组外层劈裂25眼(78.12%),中层劈裂5眼(15.63%),内层劈裂4眼(12.50%),存在2层及以上的多层黄斑视网膜劈裂7眼(21.88%).2组屈光度、眼轴长度、中心凹局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玻璃体后脱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劈裂组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劈裂组(96.88% vs.64.38%,P<0.01).结论 病理性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可表现为多种形态;常伴发其他黄斑病变;OCT能清晰地显示病理性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的形态特征,有助于黄斑视网膜劈裂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