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MRI、CT与其发病机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出血性脑梗死患者88例,对其临床表现及MRI、CT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患者易在梗死发生后3 d~3周间出现出血性脑梗死,若患者在发病2周左右出现出血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闭塞的血管再次通畅,此时出血量比较大,患者的临床症状不缓解甚至加重,此时CT结果可清晰显示出血。若患者在发病2周后出现出血性脑梗死主要是由于其侧枝循环的建立,使梗死的区域发生渗血现象,此时出血量小,且患者的临床症状部分缓解,MRI结果可清晰显示出血,而CT改变较小。但由于MRI对于斑点状的出血具有高显示率,且可对亚急性出血进行显示,使MRI在出血性脑梗死诊断方面优于CT。结论:CT与MRI均为出血性脑梗死诊断的有效手段,但MRI更有效。  相似文献   

2.
CT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出血性脑梗死CT诊断的认识,以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CT资料。结果: 39例中CT准确诊断36例,另外3例梗死区仅发生少量渗血,MRI明确显示梗死后的出血灶,而CT无明显变化。结论: CT扫描能够较准确的显示脑梗死后的出血发生与否、形态及出血量,是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可靠手段,可用于监测脑梗死的治疗转归以及合并出血时的及时诊断。  相似文献   

3.
大脑半球出血性梗塞的影像学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梗塞从病理上可分为缺血性脑梗塞、出血性脑梗塞和腔隙性脑梗塞[1] 。出血性脑梗塞是指缺血区血管再通 ,在梗塞区内有血液溢出 ,这种现象也称为梗塞后出血[2 ] 。其病理改变以及治疗方法和单纯的脑出血或脑梗塞都不一样。CT、MRI对单纯脑出血或脑梗塞诊断明确 ,对于出血性脑梗塞往往要认真分析。尤其首次检查即为出血性脑梗塞 ,缺乏梗塞初期的对照 ,或发生较早出血性梗塞与脑出血鉴别时 ,诊断应慎重。我们回顾分析 2 8例大脑半球出血性梗塞的CT、MRI所见 ,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探讨研究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9- …  相似文献   

4.
出血性脑梗塞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讨论出血性脑梗塞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1例经CT、MRI检查,分析并总结.结果:出血性脑梗塞CT表现为扇行或不规则形大片低密度灶,边缘清晰.密度不均匀,其内见点状或小斑片状散在高密度灶,边缘不甚清晰.有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MRI见大片脑梗塞内散在斑片状混杂信号,T1WI常可见小片状高信号灶,T2WI多表现为等或高信号灶.结论:CT、MRI对于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脑梗塞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但出血性脑梗塞较为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诊断较为困难,随着CT,MRI在临床上应用以来,其诊断率逐渐提高.现将我院收集经头CT,MRI证实的21例出血性脑梗塞病例作一总结,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出血性脑梗塞的病理改变、治疗方法与单纯的脑出血或脑梗塞不一样.CT、MRI可对单纯的脑出血或脑梗塞作出明确诊断,对于出血性脑梗塞往往要认真分析,尤其首次检查即为出血性脑梗塞,缺乏脑梗塞初期的对照,或发生较早的出血性脑梗塞与脑出血鉴别时,诊断应慎重,我们回顾分析了1998年8月~2003年5月期间的38例出血性脑梗塞的CT、MRI所见,所有病例均用美国GE Prospeed EII全身螺旋CT和LMW-400MRI扫描,现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杨小芳 《西部医学》2007,19(6):1103-1104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经CT或MRI证实的大面积脑梗塞72例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结果72例中合并出血性脑梗塞15例(21%),死亡22例,病死率31%,致残率98%,预后差。结论大面积脑梗死病情凶险,易出血,转化致出血性脑梗塞,早期予脑保护剂及高压氧并配合康复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对内科治疗效差的尽早行去骨瓣减压术,可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与MRI检查在脑梗塞并脑出血诊断与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2月我院经临床确诊的脑梗塞并脑出血患者56例,患者均行CT及MRI扫描,收集患者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对比患者MRI及CT检查对脑梗塞并脑出血的检出结果,并分析病人的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56例患者经CT扫描共检出病灶46例,诊断准确符合率为82.14%,其中出血部位位于基底节41例,位于丘脑10例,位于小脑3例,位于脑干2例;MRI扫描共检出病灶51例,诊断准确符合率为91.07%,共检出72个出血灶,检出率为100%。MRI、CT均能清晰显示患者术后情况,对于术后复发的病灶显示为异常高信号且边界不清。结论 MRI对脑梗塞并脑出血检出率略高于CT,MRI、CT均能良好的监测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均能良好显示脑梗塞并脑出血的典型影像特征,具有一定的疗效评价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CT、MRI征象及其与发病原因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信息。方法:收集本院自2008年11月~2010年3月经CT及MRI检查,并经高年资医师诊断的23名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与影像征象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多发生于脑栓死及大面积血栓性脑梗死患者[1];CT对发现梗死后急性出血敏感,MRI对梗死后亚急性及慢性期出血敏感。结论:CT、MRI诊断出血性脑梗死各有优势,两者结合并密切联系临床,对病变定性更加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病机理、诊断、治疗、预后及脑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0例经临床及脑CT诊断为出血性脑梗塞的患,均作了二次CT检查;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病史.部分有心脏病史及Ⅱ型糖尿病史.脑CT均显示大面积脑梗塞伴出血,分为血肿型和非血肿型两种,非血肿型预后优于血肿型;结论早期多次脑CT扫描可以帮助诊断,依病变不同情况及时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出血性脑梗死的CT、MRI影像学表现,对比不同检查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评估治疗及预后,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2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螺旋CT及3.0T-MRI扫描,比较两者不同时间段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CT典型表现为梗死区内出现斑片状高密度影,密度常较一般脑内出血浅淡,边缘较模糊,可多发,增强扫描在梗死区内可出现脑回状、斑片状或团块状强化。根据CT表现可分为3型:(1)中心型:在低密度梗死灶中心可见片状高密度出血灶;(2)边缘型:高密度出血灶位于梗死边缘;(3)混合型:中心和边缘均有斑片状出血灶。27例病例中,中心型占8例,边缘型占10例,混合型占9例。 MRI影像学表现:比CT敏感,出血灶的信号特征与脑内血肿MRI信号演变的一般规律一致,SWI显示出血灶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在梗死区内可出现脑回状、斑片状或团块状强化。结论两种检查方法在不同时间段对出血性脑梗死的显示各有利弊,总结CT、MRI影像学表现,对指导临床治疗、评估治疗及预后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CT、MRI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脑梗死出血性患者临床资料,均行CT及MRI检查,总结病例患者影像学特点。结果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CT影像学特点:(1)梗死区域有明显斑片状高密度影,病灶影边缘模糊;(2)出血量较大病灶表现为团块状(不规则型,有典型占位表现);(3)出血量较小病灶经CT检查时常被掩盖;(4)CT增强扫描病灶梗死区域内可见脑回状、斑片状亦或团块状强化,而病灶分为中心型(9例)、边缘型(11例)及混合型(12例)三类。MRI影像学特点:(1)出血后急性期出血灶T2像上呈低信号,稍高于脑内血肿患者的信号;(2)亚急性期出血灶影像学信号以短T1及长T2信号为主;(3)慢性期血灶信号以T2像亦或梯度回波图像上清晰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着形成的特征性的低信号为主;(4)MRI增强扫描可见病灶梗死区内有明显脑回状、斑片状亦或团块状强化信号影。结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CT及MRI影像特点各具特异性,总结2种影像学表现特点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洪玉娥  吴倩  郭茜 《安徽医学》2010,31(1):54-56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1)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预后和影像特点。方法对26例经颅脑CT/MRI证实的H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HI发生率为4.4%,好发于原发性高血压(76.4%)和心房纤颤(57.7%)的患者;临床上以脑栓塞多见(69.2%),大面积脑梗死占92.3%,出血转化多在脑梗死发病后1周内(65.4%);病变以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为主占92.3%,影像学上表现为非血肿型占大多数,为76.9%,血肿型少见,但其预后不良。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脑栓塞是HI的易发因素,HI经综合治疗,预后良好,但大量出血者预后不良。对大面积脑梗死、脑栓塞者应动态CT/MRI观察,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CT/MRI均为诊断HJ的可靠手段,MRI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13.
刘芳  曹晓轩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8):80-82,169
目的应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分析隐匿性脑内出血(OCBs)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18例,多发腔隙性脑梗死伴OCBs58例,轻度颅脑损伤伴OCBs19例,脑胶质瘤伴出血24例,行常规CT、MRI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常规CT及MRI检出部分脑内出血灶,SWI序列检出几乎所有出血灶,显示的出血数目多并且面积大。结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于OCBs的检测具有高度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崔喜民  喻骏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20(8):634-635,638
[目的]对47例经颅脑CT/MRI证实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方法]CT采用GE HI-speed全身螺旋CT,扫描基线取头颅OM线,层厚及层距10mm,连续扫描12层.MRI检查采用西门子C!0.35T机器扫描,常规采用T1WI,T2WI横断面图象及T2WI矢状面图象检查.[结果]本组资料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为5.9%;绝大部分患者多发生于脑梗死发病3d、1周内;影像学表现为大脑中动脉主干供血区36例,大脑后动脉主干供血区7例.[结论]CT与MRI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及早地检查有利于患者的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2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与CT特征。方法: 分析2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CT资料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脑梗死出血转化时病情加重或无好转者22例,病后4 d内发现脑梗死出血转化者21例,入院首诊时发现梗死后出血转化9例,住院以后复诊发现19例,对脑梗死出血转化后采取特殊处理措施17例,未采取特殊处理措施11例,经处理转归较好17例,预后不佳11例。结论: 脑梗死后出血的临床表现不一,无明显特征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一经脑CT等发现、确诊,即立即停用抗血小板、活血化瘀、抗凝等药物,治疗应根据当时病情状态及个体化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MRI表现特点。方法:本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42岁~81岁,平均61.5岁。常规扫描包括矢状位T1WI,横切位T1及T2WI,7例同时做MRI增强扫描。结果:梗塞区具有长T1长T2信号特点,出血以T1WI观察最佳。16例出血仅累及皮层者,于脑梗塞边缘在T1WI呈线状、脑回状或波浪状高信号强度。7例累及皮层下,3例累及皮层和白质。梗塞区域呈三角形、扇形或片状,T1WI呈较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强度,7例增强MRI见6例强化,其中4例脑回样强化。2例不规则斑片状强化。结论:MRI是出血性脑梗塞最佳的检查方法之一,及早地检查有利于患者的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敏感成像技术(SWI)在急性脑梗死并出血中的临床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8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 SWI 扫描、常规 MR 序列检查及 DSA 检查,对比两组检查方法的出血显示情况。结果: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共检测出出血性脑梗死26例,其中 SWI 扫描清晰显示出血26例,显示率为100.00%;常规 MR 序列清晰显示出血9例,显示率为34.62%。结论:SWI 扫描能够更为敏感和清晰的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出血情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出血性脑梗死临床资料,16例均有明确高血压病史,发病4h内溶栓治疗前均行MRI检查示脑梗死征象。15例溶栓后3d、1例溶栓后6d查CT示脑内出血,其中3例血肿量〉30ml。结果16例均经常规治疗,其中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微创血肿抽吸术,术后30d生存状态良好。全组无死亡病例,治疗后哥拉斯哥昏迷评分(COS)9—11分11例,12—15分5例。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多发生在脑梗死后3d内,血压过高或过低、出血倾向、溶栓药物应用不当是发病的危险因素。明确发病过程并及时的影像学确诊是降低病死率的前提。溶栓治疗中监测凝血功能、出血后积极的止血、降颅内压药物的应用及必要的手术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