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实验性光损伤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较强可见光所致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现象,探讨视网膜光化学损伤发病机制。方法:取健康成年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ON)、光损伤后1天(D1)、3天(D3)、5天(D5)、7天(D7)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在12h明12h暗环境中饲养7天,然后暗适应36h。D1、D3、D5、D7组大鼠采用4178Lux照度的可见光进行12h间歇光照射,连续3天,总计36h,然后在正常环境中分别饲养1天、3天、5天、7天。10%水合氯醛麻醉大鼠,摘取眼球,制备视网膜石蜡切片及超薄切片,行HE染色、TUNEL法标记及重金属染色,光镜、透射电镜观察,MIAS-1000图像分析系统检测。结果:正常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层次清楚,外核层排列规则,染色质电子密度均匀。TUNEL法染色阴性。光照后1天,外核层开始变薄,其厚度减少11.88%。核染色质开始固缩。可见少量TUNEL法标记的阳性细胞核,染色质向核膜下聚集,呈现典型的凋亡细胞表现。光照后3天,外核层厚度减少26.80%。电镜下核染色质向中心聚集。TUNEL法标记的凋亡细胞增加。光照后5天,外核层厚度减少39.76%。TUNEL法标记的凋亡细胞更。光照后7天,外核层厚度和TUNEL法标记的凋亡细胞数与光照后5天基本相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节细胞及内核层均无明显变化。也未了现炎症细胞。结论:实验性光损伤导致大鼠光感受器丧失,光感受器丧失的性质为细胞凋亡。实验结果初步证实光感受器细胞凋亡是实验性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实验性光损伤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取健康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ON)、光损伤后1天(D1)、3天(D3)、5天(D5)组,每组10只。D1、D3、D5组大鼠采用4178Lux照度的可见光进行12小时间歇光照射,连续3天,总计36小时,然后在正常环境中分别饲养1天、3天、5天。灌流固定,摘取眼球,制成超薄切片,应用电镜技术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正常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层次清楚,染色均匀,细胞形态规整。光照后1天,光感受器外节膜盘叠状结构解离,外核层核染色质开始固缩。光照后3天,视网膜内节线粒体肿胀,空泡性变,外核层核染色质向中心聚集,呈岛状。光照后5天,视网膜光损伤达到高峰,视网膜内、外节空泡变明显增多,外核层出现细胞核碎裂,边集,光感受器细胞内线粒体空泡变,核膜皱缩,内陷。光照后各组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内核层及节细胞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实验性光损伤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特点是光感受器的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3.
大鼠视网膜光化学损伤的病理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绿色荧光灯持续照射后大鼠视网膜损伤的病理形态变化特征。方法 采用 (190 0± 10 6 .9)lux绿色荧光灯对SD大鼠进行持续 2 4h照射。分别于光照前 ,光照后 6h、6d及 14d进行视网膜光镜和电镜形态学观察、外核层厚度检测。结果 光照前视网膜形态正常 ,结构层次清楚 ,内外节排列整齐规则。光照后 6h视网膜外核层变薄 ,其厚度减少 2 3 .91% ,内外节排列紊乱 ;光感受器细胞核肿胀 ,内节线粒体肿胀 ,外节水肿 ,RPE顶端微绒毛消失 ,溶酶体增多。光照后 6d外核层更薄 ,其厚度减少 46 .6 % ,损伤加重。 14d外核层较 6d增厚 ,其厚度减少 42 .4%。光感受器细胞及内节已基本正常 ,外节再生但盘膜排列稀疏 ,RPE顶端出现微绒毛。结论 本实验条件下 ,大鼠视网膜光化学损伤的病理特征是退行性变性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视网膜光损伤动物模型,观察复方光明胶囊对手术显微镜光损伤大鼠视网膜作用的超微结构.方法SD大鼠30只(60只眼),随机分为高、中、低剂量组,模型组和正常组,每组6只动物(12只眼).造模前7 d给药,连续灌胃2周.除正常组以外各组实验用大鼠距角膜(150±3)mm照射,使大鼠眼在接受手术显微镜水平位时照度为(22 000±1 000)Lux,60 min的持续光照射.光照后继续给药1周,观察各组视网膜电镜的变化差异.结果正常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层次清楚,内、外节视杆排列整齐、规则.内、外核层排列紧密,染色均匀;光照后各组均可见外核层变薄而稀疏;光感受器视杆外节排列紊乱,膜盘间隙部分断裂;内节线粒体肿胀;外核层细胞核染色质固缩,分布不均匀.药物剂量高、中、低组较模型组有改善.结论手术显微镜视网膜光损伤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复方光明胶囊各剂量组对视网膜光损伤后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Caspase-3在急性视网膜光损伤模型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Caspase-3在急性视网膜光损伤模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手术显微镜光源E=(30000±50)lx照射SD大鼠右眼,照射时间为30min,建立急性光损伤模型。分别在照射后6h、1d、3d、7d和15d处死动物,取眼球做光镜和电镜检查;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Caspase-3试剂盒检测其活性、Westernblot法检测Caspase-3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①光镜及电镜检查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视网膜的内、外节水肿逐渐加重,其中内节线粒体肿胀逐渐加重、外节盘膜叠状结构解离,而外核层细胞核排列紊乱、核固缩、核层变薄,后期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几乎消失。②AnnexinV联合PI染色法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凋亡细胞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但7d与15d凋亡细胞的比例无明显差异,分别为83%和81%。③Caspase-3活力测定表明:随着时间推移,Caspase-3活力呈上升趋势,由最初6h时的0.02活力单位,在第7天达最高峰至10.2,然后开始下降,在15d时下降至6.8活力单位。④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6h、1d、3d基本检测不到激活的Caspase-3蛋白酶,而7d与15dCaspase-3蛋白酶含量相似。【结论】急性光损伤引起的SD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与Caspase-3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林少春  杨锦南  陈慷  胡世兴 《热带医学杂志》2004,4(1):28-30,58,F002
目的:观察N-甲基-N-亚硝脲(N—methyl—N—nitrosourea,MNU)对SD大鼠光感受器细胞毒性作用的形态学改变。方法:雌性SD大鼠76只,分12组,正常对照组4只,其余组各6只。于大鼠生后50d,分别一次腹腔注射MNU 40mg/kg、60mg/kg和80mg/kg。在MNU处理后24h、48h、3d和7d,处死大鼠,取眼球,做组织学检查。结果:不同剂量的MNU均引起视网膜损伤,其损伤的程度与MNU剂量呈正比。作用24h后,可见不同程度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核固缩和光感受器细胞外节部定向障碍;48h或3d后,可见光感受器细胞丧失;7d后,外颗粒层和光感受层仅剩下少数几层或几乎完全消失。结论:MNU对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有选择性的毒性作用,该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核因子KappaB(NF-κB)在N-甲基-N-亚硝脲(MNU)诱导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中的的变化,探讨MNU损伤视网膜的机制。方法 给生后50d的雌性SD大鼠一次腹腔注射MNU60mg/kg.分别在MNU处理不同时间后处死动物。光学显微镜观察视网膜的形态学变化;TUNEL试剂盒检测光感受器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分析NF-κB。结果 MNU处理后24h,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核固缩和光感受器细胞层外节部定向障碍:7d后.外颗粒层和光感受层几乎完全消失。光感受器细胞凋亡在MNU处理后24h达高峰。在凋亡发生的过程中,仅在MNU作用12h和24h后,胞核内有低水平的p65蛋白。相反,胞浆和胞核内的KB蛋白水平呈时间依赖性地显著增加。结论 NF-κB/IKBa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介导了MNU所致的视网膜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Müller细胞在大鼠视网膜绿光损伤模型中的激活反应。方法 72只出生后8周(约230~280g)的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9组。一组作为正常对照,另8组暗适应24 h后置于波长为(530±10)nm的LED灯光箱中照射3 h,并分别于暗恢复3、6、12 h及1、2、3、7、15 d取眼球,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同一定位处视网膜组织形态、检测(TUNEL)凋亡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蛋白免疫印迹分析。结果光损伤后光感受器内外节变短,外核层变薄,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凋亡出现在外核层,暗恢复3 h出现,3 d时达到高峰,7 d时消失;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量于暗恢复12 h开始升高,随暗恢复时间延长逐渐升高;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synthetase,GS)总表达量未见明显改变,但可见蛋白一过性重分布,表达部位由内核层移至外核层。pSTAT3蛋白表达量于损伤后12 h出现一过性升高。结论绿光损伤视网膜激活Müller细胞,pSTAT3可能参与了此激活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文通过动物实验的方法,建立视网膜光损伤的动物模型,取材后进行光镜组织切片采用HE染色和TUNEL标记方法 观察视网膜光损伤后的病理改变,探讨普通日光灯对大鼠眼视网膜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 利用自制光照箱[中央平均光度(5680±146)lux],20只SD封闭群大鼠和1只RCS大鼠,随机建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三组,阴性对照一组,阳性对照一组),实验组分别在光照后12、24、36h取材摘除眼球,解剖显微镜下取视网膜组织,固定、脱水、包埋,制作光镜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和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翻译法(TUNEL)标记凋亡细胞,在光镜下观察的方法 .结果 (1)实验大鼠在暗适应后,鼠视网膜形态结构正常,层次清楚,视杆细胞内外节排列整齐,界限清楚,TUNEL标记阴性.(2)光照12h后,视杆细胞外节轻度空泡变性,外核层细胞核浓缩不明显,TUNEL标记细胞较少.(3)光照24h后,视杆细胞外节结构不清,外核层细胞核明显破碎,浓染,TUNEL标记较多,色素上皮细胞核浓染.(4)光照36h后,视杆细胞内外节溶解,外核层细胞稀疏,色素上皮核破碎,细胞核标记明显减少.结论 普通日光灯在一定强度下,经过一定时间的照射,对视网膜有损害,视网膜光损伤的病理变化中有细胞凋亡现象发生,视细胞凋亡是大鼠实验性视网膜光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视网膜凋亡细胞的出现位置主要集中在视网膜外核层,内核层和视神经节细胞层,随着损伤后时间的推移,调亡细胞逐渐被清除,视网膜组织则变薄,造成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中小胶质细胞的迁移、活化及其与光感受器凋亡的关系。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光照组(n=78)和正常对照组(n=15),光照组大鼠在自制的光损伤箱中接受强度为2500 lux的宽谱蓝光照射24 h,建立光损伤模型。在光照结束后2 h、6 h、1天、3天、7天和14天时(每一时间点,n=13),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染色观察两组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视网膜OX42(+)小胶质细胞的形态改变和迁移活动,并对视网膜外层的TUNEL(+)细胞和OX42(+)细胞分别计数并绘制时间-数量曲线;用透射电镜观察进入光感受器层的小胶质细胞的吞噬行为;用real-time PCR法定量分析光照后视网膜胶质源性神经毒性物质IL-1β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光照结束后2 h视网膜外核层(out nuclear layer,ONL)即可见TUNEL(+)细胞,1天后达高峰,3天后逐渐减少;光照结束后6 h视网膜ONL开始出现少量OX42(+)细胞,逐渐增多并于3天后达高峰,7天后渐消失,其形态转变为肥大细胞体的激活型。从时间-数量曲线可见OX42(+)细胞的迁移高峰落后并紧随凋亡高峰;强光照射上调了视网膜IL-1β mRNA的表达,其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迁移趋势基本一致;透射电镜显示进入ONL的小胶质细胞吞噬了光感受器的外节膜盘。结论 视网膜光损伤模型中光感受器的凋亡诱导小胶质细胞向ONL的迁移、活化及吞噬行为,并伴有视网膜IL-1β表达水平的升高,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可能在加速光感受器变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万寿菊提取物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过程中细胞凋亡因子半胱氨酸蛋白酶-3 (Caspase-3)的影响.方法:SD大鼠 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万寿菊提取物低剂量 组与高剂量组,各 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 3组大鼠均缝成开睑,采用日光灯照射,照光强度 (3000±100)Lux,持续 12h.光照射完毕后立即拆除缝线送回暗环境饲养笼中饲养 12h,再重复以上 过程,连续 3次,光照射时间总计 36h,建立视网膜光损伤模型.各组在光照前充分暗适应 36h,暗 适应前万寿菊提取物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给药,1天 1次,直至光照后 7天.实验结束,处死大 鼠,检测视网膜细胞中 Caspase-3表达情况.结果:光照后模型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外核层细胞浆中 Caspase-3阳性物质弥漫分布,含量增多.其面积、平均光密度、积分光密度和平均黑度均高于正 常对照组(P<0.05),而万寿菊低剂量治疗组视网膜外核层细胞浆中 Caspase-3阳性物质减少明显,四项指标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治疗组阳性物质减少不明显.结论:万寿菊提取物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有修复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 Caspase-3的表达,从而拮抗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对光损伤及视细胞凋亡的防治作用,以探讨光损伤视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方法:所有SD大鼠经循环光环境适应7天,实验前暗适应36小时。实验A组的大鼠只光照。实验B组的大鼠光照6小时后在暗箱中喂养。实验a组的大鼠在暗适应后腹腔注射地塞米松再光照。实验b组的大鼠光照6小时后在暗箱中喂养,且每天应用地塞米松。经以上处理过的大鼠灌流固定,摘除眼球。光镜标本在常规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切片后,行HE、TUNEL法染色。光镜观察。应用CIAS-1000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外核层面积和视细胞凋亡指数,所得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实验A组中,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视网膜光损伤逐渐加重,视细胞凋亡逐渐增多,外核层面积逐渐减少。而在实验a组中,出现如实验A组的规律性变化,但应用地塞米松后,视网3膜光损伤程度减轻,发生视细胞凋亡的时间延迟3小时。两实验组定量检测结果作统计学分析表明,地塞米松对视网膜光损伤及视细胞凋亡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实验B组和实验b组的定量检测结果作统计学分析表明,地塞米松对视网膜光损伤及视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结论:地塞米松对实验性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及视细胞凋亡有较好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鼠视网膜光损伤MDA含量和形态学改变及SOD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检测视网膜光损伤时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和光镜改变,以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治疗作用.方法用自制光损伤装置建立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测定光损伤时不同时间点的MDA含量变化及光镜改变.结果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时MDA含量增高,光镜下可见视网膜结构改变.结论SOD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有治疗作用,其机制是通过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药黄斑颗粒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黄斑颗粒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黄斑颗粒组,每组8只。黄斑颗粒组采用黄斑颗粒3.125g/kg,1次/d,灌胃10d。暗适应24h后,采用自制光损伤箱,平均光照强度2800Lux,散瞳放入光损伤箱中持续光照5h后,置于暗环境饲养,继续用药。2周后做视网膜电流图(electroretinogram,ERG),记录最大反应a、b波及振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OPs),并留取眼球HE染色,光学显微镜测算外核层层数。结果:光照2周后,与模型组相比,黄斑颗粒组视网膜结构保存完好,正常对照组外核层平均有9-11层,黄斑颗粒组外核层平均仍有7-9层,而模型组仅有3-6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黄斑颗粒组ERG反应振幅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b波黄斑颗粒组为(319.38±71.96)μV,模型组为(135.16±42.30)μV;a波振幅黄斑颗粒组为(184.63±47.23)μV,模型组为(83.35±27.75)μV;OPs黄斑颗粒组为(239.38±20.19)μV,模型组为(125.44±26.23)μV。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波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复方制剂黄斑颗粒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在形态和功能上有明显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光损伤早期视网膜感光细胞病理改变的特征。方法:健康无眼病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3组,其中1组不接受光照作为正常对照组,另外2组为实验组,分别以2800Lux强度白光持续照射3h和6h造成视网膜光损伤,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感光细胞的病理改变。结果:持续光照6h大鼠的视网膜感光细胞出现显著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核固缩、染色质边集、核膜内陷以及线粒体和外节膜盘正常结构的破坏。结论:光损伤早期视网膜感光细胞的超微结构即受到破坏并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16.
牛磺酸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牛磺酸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和视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所有大鼠被随机分为牛磺酸用药组、阳性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通过持续光照射24h,形成视网膜光损伤模型。光照后3d,通过光镜观察视网膜组织病理学结构,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 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阳性对照组视网膜结构破坏严重,感光细胞内外节消失,外核层变薄,细胞核明显减少,而牛磺酸用药组无明显改变。牛磺酸治疗组视网膜细胞凋亡数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结论 牛磺酸对视网膜光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抑制视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7.
大鼠视网膜光损伤与视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与视网膜光损伤的相互关系,以探讨视网膜光损伤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所有SD大鼠经循环光环境适应7天,实验前暗适应36小时,分别于光照3、6、9、12、15、18小时,灌流固定,摘除眼球。光镜标本在常规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切片后,行HE、TUNEL法染色,光镜观察;电镜标本在树脂包埋、超薄切片、醋酸-柠檬酸铅双重染色后,透射电镜观察;应用CLAS-1000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外核层面积和视细胞凋亡指数,所得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视网膜只见视细胞出现光损伤和细胞凋亡,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视网膜光损伤逐渐加重,视细胞凋亡逐渐增多。在外核层,透射电镜观察及核染色质浓集,而无炎性反应。外核层面积和视细胞凋亡指数作相关性分析有显著意义。结论:视细胞凋亡是视网膜光损伤的重要机制。光损伤启动了视细胞凋亡的发生,外核层细胞核的丢失是视细胞凋亡的结果:视网膜光损伤与视细胞凋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