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原则,有了这个原则,才能使中医整体恒动认识理念落到临床运用的实处;才能使解决狭义伤寒矛盾的一切具体方案,具体措施,成为广泛适用于临床各科病症的无价之宝;才能使历代名家智慧灵魂再现,名家心法活力重生;才能使形同水火的伤寒温病理论,成为争芳斗艳,相辅相成的学术奇葩;才能使中医一切理法方药知识成为有血有肉,为现实广泛运用的生动活泼知识。  相似文献   

2.
有关《伤寒论》广义狭义之争,由来已久。广义论者强调《伤寒论》中方药寒温兼俱,外感杂病均可运用,故属广义无疑,否定寒温殊途。同时还强调,只有从这个角度去研究《伤寒论》,才不失《伤寒论》为群方之祖的学术价值和地位。狭义论者强调《伤寒论》所用多是温散、温通、温补类方药,虽有寒凉泻下诸方的运用,但为数相对较少,且多针对邪气内传或失治误治引起的变证、误证,可见《伤寒论》确是总结狭义伤寒诊治规律的专书。同时还强调,《伤寒论》的学术价值核心并不只是在创建狭义伤寒诊治体系上,而是在创建这一体系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整体恒动理念的全面贯彻实施,这也正是后世临床广泛运用的落脚点。平心而论,二者的认识对学习继承《伤寒论》都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不能简单否定或简单肯定。  相似文献   

3.
在《伤寒论》学习继承中,不要人为地从广义狭义角度评估《伤寒论》学术价值大小,学术著作的价值大小,关键在于有没有突破性的真知灼见,在于对学科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启发意义或实用价值。不要人为地把伤寒和其它外感病对立起来,分是非,争高下,在中医学术继承问题上,应伤寒、温病并重,只有这样,才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在学术上精益求精,而在门户之见上纠缠不休,这本身就是学术修养不健全的表现,其结果,必然是作茧自缚。同时,也不要人为地抹杀伤寒温病界限,临床上虽以寒温兼感,寒温错杂,寒温并用为多见,但并不等于寒温没有界限,更不等于《伤寒论》就是治疗一切外感病的专书,这只能说明外感病种类的多样性,演变的复杂性。寒温合流新理念能否成立?是否抹杀了寒温病因性质的重大区别,构建寒温一统辨证体系的设想是否合理?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4.
许叔微对张仲景《伤寒论》阐幽发微.认为“伤寒应以真气为主”,“伤寒应不避履夜.即宜便治”,“伤寒之邪传变.必循六经次第”.“伤末、杂病脉证顺逆有异”等,较好地体现了《伤寒论》研究的学术水平。笔者对许叔微的学术见解进行了评说。  相似文献   

5.
讨论《伤寒论》广义狭义问题,不能凭空想象,不能随声附和,应以《内经》为认识基础,以《伤寒论》自身内容为依据,从外感病病因、病机、病性入手加以深入分析,才能深刻把握学术本质.《伤寒论》所论伤寒,病因属寒,病性属寒,病机属寒郁表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寒性外感病,属狭义伤寒无疑!但《伤寒论》在讨论这一课题时,自始至终都以整体恒动理念为指导原则,生动展示了法随证变,方随法出,证千变药亦千变的理法方药灵活运用模式,故有关《伤寒论》广义狭义之争,丝毫动摇不了其作为临床医学奠基作品的崇高学术地位,也丝毫降低不了其为后世一切医方鼻祖的巨大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第58条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这是中医治病之总纲。纵观《伤寒论》全文,可见自愈证遍及各篇,它显示了人体对疾病本来所具有的自然痊愈力的威力。(伤寒论)所述各种自愈证中,有自汗出而愈者,如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仅停,必先振票,汗出而解。”有自翩血而愈者,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觑者愈。”有自下血而愈者,如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有下利而愈者,如287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  相似文献   

7.
简述许叔微的学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叔微,字知可,南宋绍兴年间名医。生于1079年,卒于1154年,真州白沙(现江苏仪征县)人。曾举进士并官集贤院学士,故有许学士之称。许氏著作较多,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类证普济本事方》,尚有《伤寒脉法三十六国》(已亡佚)。从这些文献分析,许氏是立足临床,对伤寒学、方剂学、杂病有所研究,并取得一定成就。本文兹对许氏主要学术思想,作一评述,意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石寿棠云:“汉张太守著《伤寒》一书,立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随病之变迁用之,千变万化,灵妙无穷,万病皆当仿之为法,不可仅作伤寒书读也。”启发医者学用《伤寒论》方,不能生搬硬套,或按图索骥,而应穷其理致,探其精微,触类旁通,灵活应用,方能取效于临床。现将本人学用《伤寒论》方的粗浅体会探讨于下。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中蕴含丰富的脉证合参思想,对条文中的"脉促",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有:(1)数时一止,止无定数;(2)脉来急促或短促有力;(3)指数脉;(4)指寸脉浮,关以下沉。通过对相关条文进行分析归纳,参考诸家所言,结合临床实际,认为条文中的"脉促"是现代常见脉象中实脉之脉力,数脉之速率,浮脉之脉位,且无歇止的一种综合脉象,同后世脉学专著中的促脉虽名同而实异。  相似文献   

10.
浅析《伤寒论》中的八纲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开创了中医临床证治的先河,书中创立了相对完整的辨证施治诊疗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成功地实现了中医基础理论向临床实践的过渡。作为《伤寒论》重要的辨证施治方法之一,八纲辨证概括了病变部位、邪气的属性、邪正的消长、证候的性质等,为六经病的辨证施治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疼痛之证 ,首见于《素问·举痛论》 ,但在《素问》中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治法和方药。张仲景勤求古训 ,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 ,将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 ,总结出一套治疗痛证较为完善的理、法、方、药体系 ,对指导后世医家治疗痛证有很大的意义。笔者根据《伤寒论》有关条文 ,现归纳如下 :1.在辨证方面的意义1.1推测疾病的病位、病因和病机从疼痛的特点及其兼变证来推测疾病的病位、病因和病机。以头痛为例 ,张仲景结合经脉的循行路线以及头痛的性质对各级头痛作了较为系统地描述。如“太阳之为病 ,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1) ;“伤寒不大便五六日…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一书流传至今,经历代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和理论发掘,数千年来百家争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后世堪称其为"医方之祖"。厚古思今,肾脏病学家杜雨茂教授在治疗肾脏病方面开创独特理论,逐渐形成杜氏理论关于肾脏病的认识,历年来,经过弟子及其门人不断努力挖掘,业已形成理、法、方、药具备的理论框架,"背反偕同"理论只是杜雨茂理论的冰山一角,是杜雨茂根据《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精神在运用古方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妙用心得总结出来的理论。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明病机,重方药,效法自然,遵从天地法象"。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营卫气血”证治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伤寒论》中有关“营卫气血”证治的条文进行了初步考察,其内容十分丰富,涵盖面广。笔者择其几点,从以下六方面试加以阐述,(1)借“营,卫”以阐病机;(2)治“水气”不离温,散;(3)用“阴阳气”以释“厥”;(4)治“胃气”介导和法;(5)辨“便血”有寒、热、虚、实;(6)论“热入血室”其旨有别。  相似文献   

14.
桂枝甘草汤出自《伤寒论》条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本方补益心阳,用于心阳不足之心悸欲得按者,虽仅由两味药物组成,但却为后世治疗心阳不足的病证提示了立法组方依据,察后世医家治疗心阳不足之方众多,然多由本方加味而成。桂枝在本方中实为重要,其配伍意义有以下几点。1 通心脉 发汗过多或因其它原因导致心中阳气不足,心阳不振,使其主血脉失常,不能正常宣通血脉。桂枝辛温人心经而通达心脉。《名医别录》云“桂通心脉”;《本草备要》云桂枝“温经通脉”。可见桂枝可以助心阳,通心脉,从而使心中阳气充  相似文献   

15.
喻昌作为伤寒学派中错简派之中坚,其学说尚论仲景伤寒,倡导三纲之说;重订突出治法,释义不落俗套;虽嫌标新立异,却开创了《伤寒论》学术争鸣的先河,亦开启了后世医家们从多角度研究《伤寒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宋代医家许叔微是经方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倾心研究伤寒,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等书,深得仲景之妙谛,且博采众长,将其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他在临床上既尊重仲景的辨证论治体系,又善于从临证实际出发强调通变,并且善取诸家所长,  相似文献   

17.
四逆汤在《伤寒论》中应用的探讨徐润芝刘洪义(山东省莒南县人民医院莒南县276600)关键词四逆汤;伤寒论;探讨四逆汤是以阴盛阳衰,致四肢厥逆而命名;呕吐、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表热里寒、下寒上热、真寒假热、脉沉微、沉迟、微细、脉微欲绝等,是本方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选录《普济本事方》中伤寒下利、伤神劳复、惊悸无寐、气中病与膀胱气闭等5则医案加以阐微,体现了许氏辨证细致、选药精当、治法独特,“必先涤所蓄之邪,然后补之”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历经1700余年而不衰,除著作本身具有重要价值外,还与历代医家的研究整理工作分不开。 在芸芸众多的《伤寒论》研究者中,新安医家是不可忽视的。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撰写了大量著作,提出了很多独特见解.现择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者分述如下。 一、创错简重订 开伤寒学派 尽管晋唐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名家辈出,但形成学术上的流派却始于明代方有执。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为张仲景经典之著,书中顾护脾胃的思想,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通过对《伤寒论》中的桂枝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十枣汤证、白虎汤证、小柴胡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小建中汤证等的治疗、用药、方后调护法的解析,从健运脾胃调和营卫,寒温并用健脾祛邪,祛邪护脾免伤正气,肝病实脾助正达邪,温健脾胃调中补虚,五个方面对仲景顾护脾胃思想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