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比经Wiltse肌间隙入路Dynesys固定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5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89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均随访2年以上,将47例经TLIF手术治疗者设为TLIF组,42例经Wiltse入路Dynesys固定者设为Dynesys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上、下邻近节段活动度,比较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ynesys组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显著低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的ODI指数、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LIF组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上、下邻近节段活动度均显著增加,而Dynesys组末次随访时的邻近节段活动度显著低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ynesys组ASD发生率显著低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Wiltse入路Dynesys固定与TLIF手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能获得一致的远期疗效,但前者手术创伤更小,且能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度,避免手术后邻近节段的过度活动,降低ASD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Wiltse入路Dynesys内固定术及Wiltse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老年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35例老年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Wiltse入路Dynesys内固定术15例(Dynesys组),Wiltse入路TLIF 20例(TLIF组);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节段和邻近节段活动度(ROM)。结果 Dynesy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ynesys组术后5 d腰背痛VAS评分及ODI均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腿痛VA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ynesys组固定节段ROM较术前减小,TLIF组固定节段ROM降至0°,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ynesys组上下邻近节段末次随访时的ROM较术前无明显改变,TLIF组上下邻近节段末次随访时ROM均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tse入路具有出血量少、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相较于TLIF,Dynesys技术不需要支具外固定,允许早期活动,因不需植骨融合而避免了假关节的形成,能够保留固定节段部分ROM,减少邻近节段的过度活动,在治疗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中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Waveflex内固定系统联合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5-12采用Waveflex内固定系统联合PLIF治疗的25例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指数,术前、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测量腰椎前凸角(LA)、动态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DSH)、椎间孔高度(HIF)。结果 25例获得随访8~29个月,平均17个月。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指数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末次随访时LA、DSH、HIF优于术前,但末次随访与术后2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aveflex内固定系统联合PLIF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维持脊柱稳定性,保留一定腰椎活动度,延缓融合相邻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棘突间植入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23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患者术前均接受腰椎MRI和CT扫描,证实相应节段因各个原因继发腰椎管狭窄。在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间隙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及椎间活动范围,采用VAS评分及JOA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5~24个月。术后患者腰腿痛症状及间歇性跛行均明显缓解,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术后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末次随访较术后3、12个月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由术前的(14.65±3.80)分改善至术后3个月的(25.12±1.96)分(P0.05)。椎间隙后缘高度及椎间孔高度较术前增加(P0.05),椎间隙前缘高度较术前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仍保持一定活动度,但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Coflex系统松动、断裂、脱出及相应棘突的骨折等并发症。结论 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较好地维持相应节段的稳定性、手术节段椎间隙、椎间孔的高度及活动度,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应用于退变性腰椎疾病中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自2009-01—2013—01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结合后路椎板减压治疗35例腰椎退变性疾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23例,腰椎管狭窄症12例。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6-40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3个月、1年和末次随访时的VAS及ODI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个月和1年继续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椎间隙后缘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时间的延长,高度略有下降,椎间隙前缘高度较术前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保持了一定的活动度,但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结合椎板减压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效果较明显。该手术方案维持了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在稳固脊柱的前提下保留一定活动度,能够预防邻近节段退变及腰椎不稳,但远期的疗效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郑龙龙  关凯  刘智 《颈腰痛杂志》2012,33(5):331-335
目的 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Dynesys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8-10-2011-08,我院采用Dynesys内固定系统治疗37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单节段固定29例,双节段固定共8例(皆为L4-5及L5-S1两节段),对29例单节段固定患者中的16例进行随访(其中L4-5及L5-S1各8例),双节段固定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3个月.疗效评价指标包括VAS、ODI、椎间隙高度及椎间活动度(ROM).结果 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单节段与双节段相比,术后及各个随访时间段VAS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椎间隙高度与椎间活动度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双节段与单节段相比,椎间隙高度减小(P<0.05),椎间活动度增大(P<0.05).结论 Dynesys对于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是肯定的,双节段固定和单节段Dynesys系统固定短期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是双节段Dynesys固定效果可能较单节段固定差.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3):1173-1178
[目的]分析Dynesys动态固定术后腰椎节段的放射学变化和残留椎间盘的再水化现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3年10月在本院接受Dynesys动态固定的38例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0 d,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采用腰椎X线片测量椎间隙前后缘高度、腰椎前凸角及屈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利用腰椎MRI计算手术节段椎间盘平均标准椎间盘信号(calibrated disc signal,CDS)。[结果]38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5.11±6.9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腰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较手术前后明显改善(P0.05)。手术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较手术前后均明显降低(P0.05)。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后缘高度较手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平均丢失(10.34±9.81)%。下位邻近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及腰椎前凸角均无显著变化。手术节段屈伸ROM比术前明显减少(P0.05),但仍保留术前ROM的64.11%;相邻节段及腰椎整体ROM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例患者接受腰椎MRI复查,平均CDS由术前(42.74±13.15)%改善至(47.69±1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Dynesys非融合术后残留椎间盘出现再水化,表明其可能具有促进退变椎间盘修复的作用。该系统保留了固定节段一定ROM,不引起邻近节段过度活动。但是术后存在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以及上位邻近节段代偿性前凸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0年5月采用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59例,其中腰椎管狭窄症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ROM)、椎间高度及上位相邻节段ROM,评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和症状学退变的发生情况.结果:55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48~70个月,平均54个月.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ODI分别为(24.1±5.7)%和(15.9±6.3)%,均较术前的(56.3±16.4)%明显改善(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2.9±1.5和1.4±0.5,均较术前的6.7±2.7明显改善(P<0.05).手术节段ROM由术前的(7.6±2.5)°保留至术后3个月的(4.5±2.8)°以及末次随访时的(4.9±2.3)°(P<0.05).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在术后3个月为13.4±2.6mm,较术前12.3±2.7mm明显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为12.1±3.2mm,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位相邻节段ROM由术前的(8.1±3.0)o增加至术后3个月的(9.3±3.2)°,至末次随访时达到(10.0±2.9)°(P<0.05).末次随访时,7例(12.7%)患者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1例患者出现上位相邻节段症状学退变而接受二次Dynesys内固定手术.结论:后路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内固定能够获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在中期随访时,Dynesys动态内固定能够保留手术节段部分活动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邻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9.
背景:传统的脊柱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临床问题,在此背景下,多种非融合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目的:评价减压结合动态稳定系统(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 for the spine,Dynesys)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效果。方法:2008年7月至2011年8月应用后路减压术结合单节段Dynesys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29例,评价指标包括VAS、ODI评分及椎间高度和椎问活动度。结果:2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1个月,平均17.8个月。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VAS、ODI评分较术前评分均显著降低(P=0.001),术后及末次随访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手术节段(L4-L5和L5-S1)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显著增大(P=0.009、P=0.001),术后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椎问活动度较术前显著减小(P=0.001)。上下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及椎间活动度术后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Dynesys后路动态稳定系统为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其短期疗效满意,长期效果则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采用Bioflex弹性固定系统治疗青、中年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5—2014-05采用Bioflex弹性固定系统治疗的35例青、中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固定节段活动度、邻上位节段活动度。结果本组手术时间70~240(138.86±36.70)min,术中出血量100~600(212.86±77.78)ml。35例术后获得随访6~35(21.94±7.74)个月。术后1周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降低,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周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固定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减小(P0.05),但仍保留了部分固定节段活动度,且末次随访时固定节段活动度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邻上位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减小(P0.05),但末次随访时略有代偿增加(P0.05)。结论采用Bioflex弹性固定系统治疗青、中年腰椎退行性疾病安全、可靠,有效缓解了患者腰背痛,可保留固定节段部分活动度,一定程度上能延缓邻近节段的退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中和系统(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Dynesys)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的近期疗效,比较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1年3月分别采用Dynesys(14例)和PLIF(18例)治疗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临床资料。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类型、病变节段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影像学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31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21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钉、断棒、断索等并发症发生。PLIF组椎间均骨性融合或接近融合,融合时间13~19个月,平均15个月。两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估:末次随访时PLIF组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of motion,ROM)为(0.1±0.4)°,与术前(7.0±0.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00,P=0.004);Dynesys组手术节段ROM(5.0±1.5)°较术前(7.5±0.8)°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0,P=0.113);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0,P=0.008)。末次随访时Dynesys组邻近节段ROM(7.2±0.7)°较术前(7.3±1.8)°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0,P=0.108);PLIF组邻近节段ROM(8.7±0.4)°较术前(7.0±1.6)°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0,P=0.042);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0,P=0.047)。结论 Dynesys与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的近期疗效相当,但Dynesys具有保留手术节段ROM、不增加邻近节段ROM的优势,同时具有促进手术节段椎间盘恢复、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有限减压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6医院收治的采用后路有限减压联合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的2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术后7 d、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进行疼痛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疗效,拍摄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结果手术时间90~150 min(平均105 min)、术中出血量100~350 m L(平均180 m L);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7 d、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不同体位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椎弓根钉松动、断裂,无钉绳系统、聚脂套管松动等并发症,未出现节段不稳或邻近节段退行性改变。结论后路有限椎管减压联合Dynesys系统动态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早期效果满意,能较好地维持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预防椎间隙塌陷及腰椎不稳,但远期疗效尚需更长期的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对确定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责任节段的诊断意义,观察后续有限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7—2014-12诊治的临床体征不典型且多节段退变的1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采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明确责任节段,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手术减压或融合的节段。比较术前、术后7 d、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和JOA评分。结果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确定责任节段的准确率明显高于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例术后均获得(15.6±3.1)个月随访,均无残留下肢神经根症状。术后7 d、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7 d、3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定位不明确的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前通过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明确责任节段,再采取个体化的手术方式治疗,既保证了术后效果及长期的脊柱稳定性,也避免了预防性减压和长节段融合带来的手术创伤和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置换节段屈伸活动旋转中心(center of rotation,COR)的位置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2012年2月收治的23例行单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男9例,女14例;年龄27~65岁,平均45岁。病程10~84个月,平均25个月。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5例,脊髓型颈椎病5例,混合型颈椎病3例。病变节段:C4、5 5例,C5、6 14例,C6、7 4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临床疗效;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节段及相邻节段活动度、椎间隙高度以及置换节段屈伸活动COR位置坐标(COR-X,COR-Y)的变化;比较分析COR位置变化与术后临床疗效以及影像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例术后出现声嘶,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平均18.3个月。末次随访时假体无移位、松动、下沉及断裂。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NDI评分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节段活动度,上、下相邻节段活动度以及置换节段COR-Y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置换节段COR-X显著增加(P0.05)。置换节段COR-X变化与术后JOA、NDI、置换节段活动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根据手术前后COR-X之差是否小于均值1.86 mm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间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术后JOA、NDI、颈椎整体活动度、邻近节段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临床疗效满意,能有效维持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节段和相邻节段活动度,增加置换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术后置换节段矢状面COR位置较术前显著前移,且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随COR前移距离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5.
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2012年5月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的腰椎椎管狭窄症和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随访〉2年的共52例,其中腰椎椎管狭窄症40例,椎间盘突出症12例。术前腰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5.5分(3.0~9.0分),腿痛VAS评分5.36分(2.6~9.0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61.4%。测量术后末次随访时患者腰痛、腿痛的VAS评分及ODI。测量手术前后手术节段椎间盘的高度,置入节段的活动度,固定节段头侧邻近节段的椎间活动度。结果 52例患者平均随访29个月。手术时间95 min±16 min,术中出血量183 mL±32 mL。脑脊液漏1例,经改变体位及换药局部处理后愈合;1例切口脂肪液化,经换药对症处理后愈合。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症状无加重,神经功能无恶化。患者腰痛VAS评分在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有明显的降低,腿痛VAS评分也较术前有明显的降低,ODI较术前也有明显的降低。手术后椎间隙高度有所降低,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节段椎间活动度明显减小,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固定节段头侧邻近节段活动度有所增加,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手术操作简单、易掌握,可避免融合术相关并发症,效果满意。Dynesys系统固定上端的邻近节段活动度较术前略有增加(P〉0.05),其长期临床疗效以及能否减少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等还需长时间、大宗病例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6.
Dynesys治疗腰椎(L4、5)退变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Dynesys应用于腰椎(L4、5)退变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像学改变.方法 自2008年8月~2009年12月,采用椎板开窗减压或部分切除,减压后置入Dynesys系统装置治疗1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结果 术后随访14~28个月,ODI、VAS、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L4、5节段椎体的活动度(ROM)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ynesys系统保留了腰椎生理曲度和固定节段的活动度,延缓并减少邻近节段的退变,短期临床疗效满意,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椎间盘切除+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2008年7月~2012年7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我院行椎间盘切除+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的患者84例,其中61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男38例,女23例;年龄31~58岁(46.3±11.5岁),随访时间60~108个月(74±14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同时行影像学评估,包括手术节段及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rang of motion,ROM)、UCLA椎间隙退变分级(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以及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结果: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所有病例均未见椎间盘突出复发。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3个月(12.3±2.3mm)较术前(11.8±1.8mm)增加,末次随访时(10.1±1.7mm)较术前降低(P0.05);上位相邻节段各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手术节段椎间ROM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5.3°±1.8°及3.6°±1.9°,与术前(8.1°±2.8°)比较均显著性降低(P0.05);上位相邻节段ROM在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分别10.3°±3.8°和11.4°±3.7°,均较术前(8.5°±3.0°)显著性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UCLA分级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2例(19.7%)上位相邻节段发生影像学退变,1例发生症状学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手术节段和上位邻近节段术前与末次随访椎间盘Pfirmman分级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例出现螺钉断裂,未发生螺钉松动等其他并发症。结论:腰椎间盘切除后应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满意的中长期疗效,能维持手术节段稳定,保留手术节段部分椎间活动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单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联合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9月手术治疗的5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联合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术组(A组)和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组(B组),其中A组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龄(41.2±5.6)岁;B组男12例,女13例;平均年龄(47.4±5.2)岁。评估两组患者的神经改善情况、腰椎总活动度、近端邻近节段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6.7个月。无不可逆性神经症状加重、内置物失败等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在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术后VAS及ODI评分均获得显著改善(P<0.05);A组动态固定节段的活动度术前(8.50±0.76)°,末次随访(3.45±0.49)°,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组动态固定节段的近端临近节段的活动度术前(7.62±0.50)°,末次随访(7.87±0.62)°,无统计学差异;B组近端临近节段活动度术前(8.20±1.13)°,末次随访(8.90±1.03)°,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末次随访时,两组腰椎总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后路融合联合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早期疗效明确,能够维持一定的脊柱生物学功能,并能避免相邻节段退变的进展,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Dynesys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及主要中英文骨科杂志。收集所有比较Dynesys和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中、英文前瞻性或回顾性对照研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资料,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 5.2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9项临床研究,其中3个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6个回顾性对照观察研究。共692例患者,其中Dynesys组336例,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组35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相比,Dynesys显著缩短了手术时间(P0.01)、减少了术中出血量(P0.01);与术前相比,在末次随访时二者均显著改善了患者ODI评分及腰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ynesys有效保留了固定节段部分活动度,但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组患者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增加大于Dynesys组(P0.01);二者对于固定节段椎间高度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具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0.05)。结论:Dynesys和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均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式。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相比,Dynesys可以保留固定节段部分活动度,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幅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但其对于邻近节段退变的预防需要更多长期随访的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Isobar TTL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腰椎退行性疾病采用Isobar TTL内固定系统治疗并有2年以上随访的20例患者资料。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43.8岁(26~61岁)。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评估。在X线片上分析动态固定节段及其上相邻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及腰椎前凸角,采用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Grading Scale,UCLA)系统评估椎间盘退变情况。在MRI上采用改良Pfirrmmann分级系统评估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51.9个月(26~87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未出现因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而需要手术的患者。末次随访时动态固定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及椎间活动度较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椎间盘UCL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相邻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椎间盘UCLA评分及腰椎前凸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接受腰椎MRI检查,结果提示动态固定节段及上相邻节段的椎间盘改良Pfirrmmann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中2例出现邻近节段退变加重。3.2%(4/124)的螺钉出现松动,无内固定断裂、感染等并发症。[结论]Isobar TTL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满意,但不能避免动态固定节段出现退变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