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股骨畸形导致的股骨远端1/3解剖轴与下肢机械轴夹角(DFMA)异常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下肢力线及膝关节线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5-12—2017-11完成的50例(53膝)TKA,通过测量DFMA角分为3组,正常组25膝DFMA角≥4.5°且7.5°,内翻组13膝DFMA角4.5°,外翻组15膝DFMA角≥7.5°。比较3组术前膝内翻角、术后膝内翻角及术后膝关节线-股骨机械轴夹角(α角)。结果内翻组与外翻组术前膝内翻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正常组与外翻组、内翻组与外翻组术后膝内翻角、术后α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正常组与内翻组术后膝内翻角、术后α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膝关节稳定者(50膝)术前膝内翻角为(3.28±6.95)°,显性不稳定者(3膝)术前膝内翻角为(-6.40±5.8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FMA与术前膝内翻角、术后膝内翻角、术后α角呈中度正相关,与术后膝关节显性不稳定呈中度负相关。结论在采用机械对位对线技术基础上并以传统定位截骨器械行TKA手术时,术前DFMA角及膝关节内外翻状态对术后下肢力线及膝关节线均存在明显影响,且术前DFMA角过小、膝关节明显外翻是术后膝关节伸直负重位显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采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矫正膝内翻畸形的效果,并与单纯内侧软组织松解矫正膝内翻技术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8—2014-02完成的95例(121膝)初次TKA,26例(35膝)术中采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矫正严重膝内翻畸形(观察组),69例(86膝)单纯行内侧软组织松解矫正膝内翻畸形(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膝内翻矫正度,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9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0.7(24~73)个月。观察组膝内翻矫正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例术后37个月出现假体松动、下沉,行翻修手术。结论 TKA术中采用缩小胫骨平台截骨技术向胫骨远端剥离内侧软组织不超过10 mm(约为平台假体的厚度),即可较好地矫正膝内翻畸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杂膝关节畸形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可行性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01—2008-12行TKA的20例(26膝)复杂膝关节畸形伴严重功能障碍患者,经过充分术前准备后,针对不同畸形特点采用不同的截骨矫形方式,并进行相应挛缩软组织松解。内翻畸形以调整胫骨截骨矫正为主,外翻以调整股骨截骨矫正为主,屈曲行调整股骨远端及胫骨后倾截骨,术后加以系统的康复训练。结果本组术后获得1~5年随访,平均矫正内翻畸形15°,外翻畸形10°,屈曲畸形35°。末次随访HSS评分平均(86.5±8.6)分,较术前平均(36.2±15.4)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12,P〈0.05)。结论复杂膝关节畸形患者行TKA需重视术前评估,并依据膝关节骨质畸形、软组织形成等病理特点,选择针对性的手术方式及系统性的康复训练,最终可获得一个畸形矫正、稳定无痛、功能良好的膝关节。  相似文献   

4.
<正>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是纠正膝力线不佳、治疗骨关节炎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股骨远端截骨和胫骨近端截骨。一般情况下膝外翻畸形多是由股骨远端的外翻畸形导致,可以选择股骨远端截骨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膝内翻畸形多需胫骨近端截骨术矫形。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 HTO)是目前截骨保膝治疗内翻型骨关节炎常用的手术方式,其中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  相似文献   

5.
膝关节内翻屈曲畸形是骨性关节炎晚期的主要表现之一,而全膝关节置换术( total knee arthro All empires fall, you just have to know where to push.plasty, TKA )是此类患者恢复关节活动能力和减轻患者疼痛的最重要的治疗方法.膝内翻屈曲畸形患者行TKA手术治疗术中除了准确截骨外,良好的软组织平衡技术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基于此,我们根据我们的经验和相关专家共识在本期膝关节置换视频中着重于膝关节内翻屈曲畸形患者行TKA术中的软组织松解技术讲解.  相似文献   

6.
髋臼造盖股骨粗隆下旋转截骨术矫正髋部畸形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髋部畸形功能障碍患者行髋臼造盖股骨粗隆下旋转截骨术的疗效.方法 对7例陈旧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畸形愈合,颈干角增大或变小(右侧5例,髋外翻,颈干角>145°;左侧2例,髋内翻,颈干角<110°)行粗隆下旋转截骨术;另外2例陈旧性髋关节脱位伴股骨上端畸形行髋臼造盖股骨粗隆下旋转截骨术.结果 术后随访2~4年,2例髋...  相似文献   

7.
背景:伴有关节外畸形的膝骨关节炎临床上并不常见,手术治疗难度较大,目前术式选择关节内代偿性截骨还是关节外截骨矫形后再行膝关节置换术尚存争议。目的:探讨伴有关节外畸形的膝骨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方法、适应证和疗效。方法:2001年4月至2007年2月行关节外截骨的TKA或关节内截骨的TKA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关节外畸形患者8例,男1例,女7例;年龄39~72岁,平均63.9岁。7例股骨畸形由骨折畸形愈合造成,1例胫骨畸形伴弓形股骨为代谢性骨病所致。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13年,平均11年。HSS评分从术前11~48分,平均34.5分,提高至术后76~94分,平均87.0分。下肢机械轴线由术前平均内翻偏移14.6°改善至术后平均内翻偏移2.1°。未见感染,骨延迟愈合、不愈合,血栓栓塞等并发症,中远期疗效良好。结论:伴有股骨关节外畸形的膝骨关节炎治疗难度较大,采用关节外截骨结合一期或二期TKA可有效恢复下肢机械轴线,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如果关节内截骨的TKA使用传统手术器械,术后下肢机械轴线可能恢复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伴膝内翻畸形及疼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05—2016-09间治疗的23例膝骨性关节炎伴膝内翻畸形与疼痛患者,均行腓骨近端截骨术。比较手术前后患者膝功能与疼痛评分、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前后内翻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手术时间、输血量、总失血量等分别为(17.89±6.00)min、0 m L和(35.00±15.88)m L;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65%。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伴膝内翻畸形及疼痛,操作简单、创伤小,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并减轻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9.
膝内翻全膝关节置换术软组织平衡方法探讨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目的分析骨性关节炎膝内翻角度的组成,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中软组织平衡方法。方法分析1999年1月~2003年12月因骨性关节炎行TKA的100例145侧膝内翻患者,其中男18例25个膝关节,女82例120个膝关节。平均年龄62.4岁(45~80岁)。膝关节HSS(hospitalofspecialsurgery)评分38.0±3.2分。根据下肢力线情况准确截骨,恢复膝关节静态骨性对线,然后根据内翻角度组成情况决定软组织松解部位及范围。软组织松解分3步进行,即截骨前暴露时松解、截骨时松解和截骨后安装假体前彻底松解。松解要点包括:韧带及关节囊松解、骨赘清除及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结果术前膝内翻总角度为9.2±3.1°,软组织失衡性内翻占53.2%,胫骨结构性内翻占46.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结构性内翻中胫骨骨性内翻占22.8%,胫骨平台关节面磨损及破坏占24.0%。术后结果表明,平均胫骨平台截骨角度为4.3°,占膝内翻矫正度数的27.9%;软组织平衡术矫正的度数为10.7°,占膝内翻矫正度数的72.1%。术后HSS评分为87.0±4.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关节炎膝内翻角度由两方面组成:即胫骨结构性内翻和膝关节侧副韧带及软组织失衡导致的内翻。其中后者占膝内翻角度的主要部分,通过松解内侧软组织进行矫正,松解的关键部位为内侧侧副韧带胫骨侧止点及后关节囊。松解时应循序渐进,随时测试,且勿松解过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外展截骨术治疗股骨颈或股骨粗隆间骨折后髋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6-12采用股骨近端外展截骨术治疗的11例股骨颈或股骨粗隆间骨折后髋内翻畸形,术前均行髋关节X线片及CT检查,测量患髋颈干角及前倾角。结果 1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2~8)年。10例术后颈干角110°,平均126°;1例术后颈干角为103°。8例术后前倾角为10°~15°,平均13.5°;3例术后前倾角为5°~10°,平均8°。术后患肢短缩0.2~2.4 cm,平均1.1 cm。术后下肢短缩畸形获得不同程度矫正,其中4例患肢短缩1 cm,5例患肢短缩1~2 cm,2例患肢短缩2 cm。术后患肢短缩在2 cm以内患者步态于术后1年内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6~12个月所有患者髋部疼痛症状较术前不同程度缓解。结论股骨近端外展截骨术治疗股骨颈或股骨粗隆间骨折后髋内翻畸形可明显改善股骨颈干角、股骨近端旋转及下肢短缩畸形,能有效缓解患髋疼痛症状,改善患者步态,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屈曲挛缩、内翻畸形患者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软组织平衡及截骨技术和早期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08-02—2015-05对98例(145膝)膝关节内翻并屈曲挛缩畸形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通过分析患者术前畸形程度、术中截骨和软组织松解情况、术后畸形矫正程度和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术后内翻矫正136膝,仍有内翻残留9膝(3°~6°);膝关节活动度:伸直0°121膝,伸直受限10°18膝,11°~15°4膝;膝关节屈曲度数90°~120°,HSS评分78~94分,临床及X线片检查未见明显松动迹象。结论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屈曲挛缩、膝内翻畸形是目前临床疗效较好的方法。术中准确截骨和正确的软组织平衡以及合理的术后康复锻炼是矫正膝关节内翻和屈曲挛缩畸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膝关节内翻屈曲挛缩畸形施行全膝关节置换(TKA)后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7月~2009年5月,对膝关节内翻屈曲畸形49例(57膝)施行TKA的资料.行单膝TKA术41例,行双膝TKA 8例.术前平均膝关节内翻角、屈曲挛缩度数、膝关节HSS评分分别为(13.1±1.5)°、(18.55±0.6)°、(37.9±3.4)分.结果 患者获随访5~30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平均膝关节股胫角、屈曲挛缩度数分别为(174.2±1.9)°、(0.3±0.15)°.膝关节HSS评分术后为(88.3±5.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切口、深部感染及再翻修者.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临床疗效较好.术中准确切骨、软组织平衡是矫正膝关节内翻屈曲挛缩畸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软组织平衡在膝内翻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的效果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目的分析骨性关节炎膝内翻角度的组成及软组织平衡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矫正作用。方法对100例145个骨性关节炎膝内翻关节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准确截骨并结合软组织平衡术矫正内翻。然后测量手术前后负重位X线平片,对比截骨与软组织平衡的矫正效果。结果全部膝内翻患者术前平均内翻角度为9.2°±3.1°(5°~30°),其中软组织失衡性内翻占53.2%,胫骨骨性内翻占22.8%,胫骨平台关节面磨损及破坏占24.0%。术后测量表明,胫骨平台截骨角度平均为4.3°,占膝内翻矫正度数的27.9%;软组织平衡术矫正的平均度数为10.7°,占膝内翻矫正度数的72.1%。全部病例术前膝关节HSS评分为38分(5~57分),术后出院时评分为87分(75~90分)。结论骨性关节炎膝内翻角度的组成有两方面:(1)胫骨结构性内翻:包括胫骨近端骨性内翻和膝关节内侧关节面的磨损及胫骨平台的破坏所导致的内翻;(2)膝关节侧副韧带及软组织失衡导致的内翻。测量结果表明骨性关节炎膝内翻中软组织失衡性内翻占膝内翻角度的主要部分,对于骨性关节炎膝内翻的关节置换,除准确的截骨外,正确的韧带松解及软组织平衡是手术矫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1):1048-1051
[目的]胫骨近端截骨术联合采用股二头肌长头腱重建膝关节后外侧结构并探讨其在儿麻后遗症严重膝内翻畸形矫正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8月~2015年8月对7例儿麻后遗症严重膝内翻畸形患者,一期均行胫骨近端截骨术,二期取内固定时,同时采用股二头肌长头腱重建膝关节后外侧结构。[结果]一期胫骨近端截骨术后均随访20~48个月,平均25.40个月。在非负重状态下,所有胫骨内翻畸形均矫正;在负重状态下,术前膝内翻角度30°~45°,平均37.10°,术后膝内翻角度8°~14°,平均11.70°,矫正角度20°~31°,平均25.4°,所有膝内翻畸形较术前有改善。截骨端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50个月。二期膝关节后外侧重建术后随访12~24个月,术后12个月,完全伸膝位无内翻不稳;屈膝30°,Ⅰ度内翻不稳1例;屈膝30°,患侧小腿外旋较健侧增加1例。术后24个月,患膝后外侧结构的稳定性无明显改变,下肢力线恢复满意。[结论]胫骨近端截骨术可以纠正胫骨内翻畸形,改善膝内翻畸形;采用股二头肌长头腱重建膝外侧副韧带和腘肌腱,能够有效恢复膝关节后外侧结构的稳定性;两者联合应用在儿麻后遗症严重膝内翻畸形矫正中可以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D打印快速原型制造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在膝关节骨关节炎(OA)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32例于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拟行TKA的患者,简单随机法分为3D打印组和常规手术组两组,各组16例。3D打印组行基于膝关节CT数据的3D打印原型制造,常规手术组行常规的TKA。测量股骨与胫骨解剖轴,确定股骨远端与前后髁截骨平面及截骨量、胫骨平台截骨角度及截骨量、胫骨与股骨的假体型号,并与手术实际使用值对比。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 d与1、3、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中计量资料采用双侧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股骨远端截骨厚度、胫骨平台截骨厚度、股骨外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VAS与KSS评分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3D打印组术前计划的股骨远端及胫骨平台截骨厚度与实际值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3D打印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常规手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7,P0.05);3D打印组的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常规手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65,P0.05)。3D打印组术后无膝内外翻畸形、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3D打印组术后1 d、1个月的VAS评分、KSS评分均优于常规手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3D打印可准确构建解剖原型,可提升TKA手术的精度与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内翻截骨术结合新型槽式钢板固定治疗膝外翻畸形的方法和有效性。[方法]自2000年10月~2005年10月之间37例43膝膝外翻患者行股骨髁上闭合楔形截骨术矫正畸形,并使用新型槽式钢板(Giebel钢板/德国Link)固定,其中男7例8膝,女30例35膝;平均年龄为31.2岁(15~70岁)。术前外侧间室有骨关节炎表现者11例13膝,Ahlback分级中Ⅰ度8例10膝,Ⅱ度3例3膝。术前、术后拍摄负重位双膝关节正侧位片及双下肢全长像,测量股骨角及股胫角并进行比较。术后平均1.5年取出内固定并进行随访,了解截骨角度的变化和骨愈合情况,并对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变化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膝外翻畸形得到矫正,股骨角由术前的71.7°(62°~75°)矫正到术后的82.1°(78°~85°),平均矫正10.4°(8°~21°)。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5年(1~2年),34例40膝在术后1年随访时截骨愈合,2例截骨端愈合不佳,经再次手术更换内固定并在截骨处植自体松质骨后获得骨性愈合,1例1膝失随访。伴骨关节炎症状患者中8例10膝术后疼痛明显减轻,3例3膝疼痛消失。[结论]使用新型槽式钢板固定的股骨髁上截骨术手术方便快捷,创伤小,固定安全有效,是一种有效治疗膝外翻畸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合并膝内翻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畸形者行膝关节置换时膝内翻的矫正方法。方法172例(190膝)合并内翻畸形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术前测量膝内翻角、关节面夹角、胫骨角、胫骨内翻角及胫骨平台后倾角,其内翻角为8°~21°,参考关节面夹角、胫骨角及胫骨内翻角确定膝内翻的类型,术中根据膝内翻的类型及构成因素进行相应的胫骨截骨及适度的软组织松解。结果出现切口感染2例(2膝),1例为急性感染,1例为迟发性感染,2例均经清创、假体取出并膝关节融合术后痊愈。术后内翻矫正157膝,仍有膝内翻33膝,内翻角3°~9°(4.8°±0.9°)。165例(182膝)获得随访,时间8~90(40±3.5)个月。末次随访时除2例感染外,余膝关节活动度为:伸直0°168膝,伸直受限&lt;10°11膝,伸直受限11°~15°3膝;屈曲90°~130°。临床及X线检查未见明显松动迹象。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12~57(30±5.5)分提高到76~89(79.2±4.3)分。结论术前明确膝内翻的类型及构成因素,术中采取针对性操作进行适度的软组织松解及正确的截骨,是全膝关节置换膝内翻获得矫正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综合手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的年轻患者延缓行全膝关节置换,探讨股骨内髁马赛克植骨、髌骨成形并胫骨高位截骨综合手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6月-2006 年2月,对8例10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患者行综合手术治疗.其中男2例3膝,女6例7膝;年龄42~56岁.左膝3例,右膝3例,双膝2例.患者均表现为行走或站久后疼痛.X 线片示股胫关节及髌骨边缘骨质增生,以内侧为重,髌股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膝关节内侧间隙明显变窄.股胫角185~200°,平均 190°;HSS 膝关节评分为55~75分,平均60分.膝痛1~12年,平均5年. 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7~24个月,平均15个月.患者截骨部位均于8~11 周达临床愈合,平均9周.股胫角矫正15~30°,平均 20°,基本恢复正常负重力线,膝关节外翻角 10°.术后关节活动度为 100~120°,较术前增加 5~20°,平均增加 10°.X 线片示膝关节内翻畸形基本纠正,截骨处无移位,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后6个月HSS膝关节评分75~88分,平均80分. 结论 股骨内髁马赛克植骨使关节软骨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重建,髌骨成形有效解决膝前区疼痛,胫骨高位截骨矫正异常负重力线,三者结合,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单侧膝内翻合并屈曲挛缩畸形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15例膝内翻(内翻角度5~20°)合并屈曲挛缩畸形(屈曲畸形角度>20°)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分析术中软组织的松解、下肢力线的恢复以及术后双下肢的等长问题。结果术中除1例原屈曲挛缩角度60°者手术矫正后仍残留5°屈曲,其余14例术后均达到膝关节完全伸直。结论对于膝内翻合并屈曲挛缩畸形,股骨、胫骨要求对线准确,保证假体置入后股骨头中心、膝关节中心与踝关节中心位于一条直线,使力线得到矫正;软组织松解的平衡要求每完成一步都要进行测量,预防术后关节不稳;下肢长度要恢复等长,防止术后跛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并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 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对35例50膝的膝关节骨关节炎并膝内翻患者进行治疗。手术前后拍摄患侧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测量内翻角、FTA角、内外侧关节间隙距离及关节活动度,同时对患者进行HSS评分对比。结果对34例患者平均随访23.7个月。术后X线片示膝关节内侧间隙明显增宽,膝关节内翻畸形基本纠正,膝关节疼痛症状明显缓解,优良率为91.2%。结论胫骨高位截骨术对膝关节骨关节炎并膝内翻畸形患者有明显的疗效,早、中期效果较好。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