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影响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切口愈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4年7月~2017年5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70例。记录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吸烟情况、术前是否行骨牵引、外伤至手术时间、骨折Schatzker分型、内固定材质、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选择及术后2周是否能顺利拆除切口缝线并愈合。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切口愈合相关因素。[结果]170中切口愈合良好153例(愈合良好组),切口愈合不良17例(愈合不良组),两组单因素比较显示:吸烟、术前不行跟骨骨牵引、外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长、骨折Schatzker分型复杂及切口选用,与切口愈合不良相关(P0.05)。此外,多因素逻辑回归表明,吸烟(OR=4.884,P0.05)、外伤至手术时间(OR=10.274,P0.05)、骨折Schatzker分型复杂程度(OR=10.984,P0.05)及切口选择(OR=0.068,P0.05)是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吸烟、外伤至手术时间短、骨折Schatzker分型复杂和切口选择是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伤口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探讨引起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可疑因素。方法以2000年3月~2003年3月间56例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术后仔细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受伤原因、骨折类型、坠落高度、是否吸烟、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及止血带使用时间等,并对可疑因素(年龄、坠落高度、是否吸烟、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及止血带使用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6例患者61侧跟骨手术后9侧(14.8%)出现伤口感染、血肿、切口裂开、足跟坏死及慢性骨髓炎等并发症;其中,坠落高度大于3.4 m、受伤至手术时间短于7 d、手术时间超过2 h及止血带使用时间超过1.5 h是引起并发症的主要原因(P<0.05)。结论骨折后7~10 d行手术治疗、缩短手术时间及止血带使用时间,可以降低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微创小切口复位内固定术与跟骨外侧"L"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跟骨骨折患者分为2组,每组30例。常规组行跟骨外侧"L"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微创组行微创小切口复位内固定术。结果随访8~12个月,2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Bohle角、Gissane角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微创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跟骨外侧"L"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微创小切口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不仅术后并发症风险更低,且足功能恢复效果更为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治疗的65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男38例,女27例;年龄19 ~ 68岁,平均45岁;左侧29例,右侧36例;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27例,Ⅲ型24例,Ⅳ型1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h至17d,平均6.2d;采用跟骨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和植骨治疗,观察术后伤口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切口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9例,13.8%)和无并发症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级、坠落高度、止血带使用时间及手术时间等手术相关因素,筛选导致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级Ⅱ级及以上(OR=8.750,P=0.002)、坠落高度(OR=9.570,P=0.003)、止血带使用时间(P=0.020)、手术时间(P=0.025)、受伤至手术时间(P=0.004)、住院时间(P=0.013)、低白蛋白血症(OR=6.000,P=0.012)等与跟骨术后切口感染有重要联系. 结论 在常规诊疗措施的基础上,针对上述因素,重视术前软组织损伤评估、正确把握手术时机、缩短手术时间和止血带使用时间,及合理处理术后伤口是预防跟骨骨折术后发生切口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膝关节置换术(KA)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12—2021-11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行KA治疗的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分为愈合良好组(122例)和愈合不良组(18例)。收集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手术入路等信息,对导致KA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止血带压力、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与切口愈合不良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止血带压力>55 kPa、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3 d是KA后切口愈合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影响KA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因素较多,年龄、止血带压力过大、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均是导致KA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年龄>65岁、止血带压力>55 kPa、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3 d是KA后切口愈合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明确KA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跗骨窦切口微型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与跟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5—2017-05诊治的40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20例采用跗骨窦切口微型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20例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结果 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75(3~7)个月。观察组术后未见切口并发症;对照组9例术后切口出现浅层皮肤坏死。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前等待时间与手术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末次随访时跟骨高度、跟骨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Maryland足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跗骨窦切口微型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与跟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疗效,而跗骨窦切口微型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能有效保护皮瓣,减少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而且可以缩短患者术前等待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手雷式负压引流与传统引流后切口愈合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1—2012-12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跟骨骨折58例(64足),术后采用手雷式负压引流31足,传统引流33足。结果 58例均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传统引流组术后28足切口一期愈合,5足出现创缘皮肤坏死,切口一期愈合率84.8%;负压引流组术后30足切口一期愈合,1足切口愈合不良,一期愈合率96.8%。结论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使用手雷式负压引流较传统引流切口愈合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对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足踝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2014-01—2016-01诊治的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37例(40足)实施跗骨窦有限切口入路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并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3-12实施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术的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38例(40足)的临床资料(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足踝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及Langre角、Maryland评分、AOFAS评分、Morrey法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与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术对跟骨解剖学指标及足踝功能的改善相当,但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术后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比较跗骨窦入路与广泛外侧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入路进行分组:观察组54例,采用跗骨窦入路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50例,行广泛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切口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的跟骨高度、宽度、Gissane角、B9hler角、术后恢复情况及疗效优良率,以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Maryland评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切口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8.1%VS 88.0%),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3.7%VS 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跟骨高度、宽度、Gissane角、B9hler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Marylan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良率为88.9%,高于对照组的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跗骨窦入路行跟骨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优于广泛外侧入路,具有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发生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外侧切口皮缘愈合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对跟骨骨折后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10月至2011年12月,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外侧切口皮缘愈合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切口皮缘愈合成功经验。结果术后3周所有切口均甲级愈合,无感染坏死发生。结论评估局部软组织条件,掌握手术适应证,熟练手术操作技巧,可以有效防止切口不愈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跗骨窦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对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2例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改良跗骨窦切口组30例和传统外侧L形切口组32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愈合时间术后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术前、术后12个月B?hler角及Gissane角及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结果]跗骨窦组切口长度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L形切口组(P0.05),两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足部功能评分及术后12个月影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跗骨窦切口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均可有效改善SandersⅢ、Ⅳ跟骨骨折患者足部功能,相对于后者,前者具有手术切口小及术后并发症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2):1123-1126
[目的]分析改良"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疗效,探究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6月在本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90例跟骨骨折患者,SandersⅡ型51例,SandersⅢ型3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术中观察组予以改良"L"型切口;对照组予以常规"L"型切口。使用足踝临床后足评分系统(AOFAS)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评分。进一步分析观察组的手术时机、牵开方式、手术时间、引流、植骨、吸烟和抗生素使用等7个切口并发症可能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随访25个月。两组患者术后足踝功能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发生皮肤坏死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并发症单因素分析与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引流、牵开方式和吸烟5个因素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切口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时机早于伤后7 d、手术时间1.5 h、术后不引流、静态牵开方式以及吸烟。[结论]改良"L"型切口下复位固定跟骨骨折,术后足踝功能恢复较好,皮肤坏死发生率低,为进一步避免发生切口并发症,应推迟手术至伤后7 d、缩短手术时间、术后需引流、注意牵开皮瓣的方式和时间、禁止吸烟等。  相似文献   

13.
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1月~2006年7月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51例(4例是双侧)跟骨骨折,本组有48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结果]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的评分标准(满分100分),评定术后功能为53~98分,平均84.8分,结果优良;术后切口愈合不良9例,切口愈合不良率18.7%,包括皮缘部分坏死5例、切口窦道形成2例、皮缘部分坏死伴浅表感染1例,钢板部分外露1例.[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必须高度重视软组织的处理,从术前、术中、术后给予合理的处理,才能提高切口愈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求跟骨骨折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7年7月收治的88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4例采用传统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44例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术后随访12~18个月,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影像学参数、远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Gissane角均较术前低,Bohler角较术前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各影像学参数、远期疗效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骨折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具有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可获取与传统手术相似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跗骨窦小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广东佛山三水区人民医院行跟骨骨折治疗的116例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外侧L型切口钢板内固定,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小切口钢板内固定。记录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Kofoed评分、Maryland评分、影像学Gissane角和Bohler角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两组各关节功能评分和影像学参数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AOFAS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跗骨窦小切口和传统外侧L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前者在减轻手术创伤、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早期功能锻炼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6.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是一种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术后康复及患者满意度。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198例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性别、"鸡尾酒"应用、原发病、糖尿病、高血压、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体重指数(BMI)等因素对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结果: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3例,发生率为6.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13.58,95%CI:2.35~78.65,P=0.004)、止血带时间偏长(OR=1.03,95%CI:1.01~1.05,P=0.047)、类风湿性关节炎(OR=12.53,95%CI:1.82~86.14,P=0.010)及肥胖(OR=12.98,95%CI:2.01~82.23,P=0.009)患者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概率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OR=1.01,95%CI:0.93~1.09,P=0.792)、性别(OR=2.30,95%CI:0.37~14.4,P=0.376)、高血压(OR=0.51,95%CI:0.09~2.96,P=0.451),"鸡尾酒"应用(OR=0.79,95%CI:0.23~2.77,P=0.714)的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肥胖及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较长是发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跟骨外侧延长L形切口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范新星  沈彦  谢文龙 《中国骨伤》2017,30(4):339-344
目的 :探讨跟骨外侧延长"L"形切口治疗闭合性跟骨骨折术后发生切口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明确降低切口并发症的有效干预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85例(315足)行跟骨外侧延长"L"形切口治疗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术后切口并发症的18个临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存在统计差异的变量再给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85例(315足)共有29例(30足)出现切口并发症,其中切口皮缘红肿渗出、不愈合9足,皮缘发黑坏死或者切口裂开16足,皮肤软组织浅层感染3足,骨髓炎2足。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坠落高度(P=0.017)、糖尿病病史(P=0.026)、吸烟史(P=0.001)、手术时间(P=0.003)4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这些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P=0.029)、吸烟史(P0.001)、手术时间(P=0.018)是跟骨外侧延长"L"形切口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戒烟、积极控制血糖以及熟悉手术操作,有效减短手术时间可以减少跟骨外侧延长"L"形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无创皮肤吻合器对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取单县时楼镇中心卫生 院2022年1月-12月收治的50例跟骨骨折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 组2 5例。对照组行跟骨骨折内固定术,术后在踝关节周围行常规切口缝合;观察组行跟骨骨折内 固定术+无创皮肤吻合器缝合。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后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手术 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1、2、3 d切口美观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 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 96.00%,高于对照组的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创皮肤吻合器应用于跟骨骨折患者 的手术中,可以减少手术创伤,缩短切口愈合时间,改善伤口外观,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原因。方法将自2009-08—2014-01接受DHS内固定治疗的38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纳入研究,观察骨折不愈合的情况,并分析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术中操作情况、术后Garden对线指数、颈干角、扶拐下地时间以及合并骨质疏松及糖尿病情况与骨折不愈合发生的相关性。结果384例中368例骨折完全愈合,16例发生骨折不愈合,骨折不愈合发生率4.2%。单因素分析结果:不同性别患者、是否合并骨质疏松、是否处理股骨小粗隆骨块对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没有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骨折类型、术中操作情况、术后Garden对线指数、颈干角、扶拐下地时间、合并糖尿病等因素对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不稳定骨折、术中螺钉的深度和位置不良、未矫正髋内翻、术后Garden对线指数不满意、颈干角未恢复正常、合并糖尿病是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发生骨折不愈合的危险因素,扶拐下地时间≥6周是发生骨折不愈合的保护因素。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受到骨折类型、患者自身情况、手术操作情况、术后恢复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准确把握危险因素并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经跗骨窦小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06—2019-02间在叶县人民医院接受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的76例跟骨骨折患者,将行传统外侧L形切口的患者作为传统组,将行改良经跗骨窦小切口的患者作为改良组,各3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患足功能优良率等指标,均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经跗骨窦小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可减少术中出血,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