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目的:比较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扩大的胰体尾导管腺癌淋巴结清扫术与标准的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自2010年4月至2015年9月收治54例胰体尾导管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37例行标准的淋巴结清扫术,17例行扩大的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淋巴结清扫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扩大清扫组与标准清扫组病人一般情况基本一致。扩大清扫组手术时间长于标准清扫组,有统计学差异(231.5 min比141.4 min,P0.001)。扩大清扫组术后住院天数长于标准清扫组,有统计学差异(22.8 d比20.4 d,P0.05)。扩大清扫组淋巴结清扫个数多于标准清扫组,有统计学差异(11.2枚比6.1枚,P0.001)。两组术中出血量、胰漏、胃排空障碍、术后出血、术后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手术系统行胰体尾导管腺癌的淋巴结扩大清扫是安全的,与标准清扫无统计学差异,不增加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合并扩大淋巴结清扫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18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中16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腔镜组和开腹组,其中腔镜组84例,开腹组76例。比较两组病人在术后胰漏、胆漏、出血、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以及淋巴结清扫数、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年龄、性别、主要合并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胆漏、胃排空障碍、出血、腹泻发生率以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下床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较多,胰漏尤其是B级和C级胰漏发生率以及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扩大淋巴结清扫,可清除更多淋巴结,并降低胰漏发生率和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肿瘤病理分期,有利于延缓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3.
背景众多回顾性研究以及3个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均对扩大淋巴结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治疗胰腺癌的价值进行了评估,但是这3个RCT所使用的指南及所获得的结果却各有不同。因而,一项多中心的RCT研究在1998年提出并施行,旨在评估经标准或扩大淋巴结切除的根治性PD术治疗胰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发病率、死亡率以及生活质量。方法从2000年3月至2003年5月间,共入选112例有可能治愈的胰头癌患者,手术期间随机分成标准淋巴结切除组和扩大淋巴结切除组,所有手术患者均未行其他任何辅助治疗。结果 101例有效病例可用于分析研究,两组的人口构成以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均相似。扩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以及切除淋巴结数量均大于标准组,但是其他手术参数两组并无明显差异。结论尽管该项多中心RCT研究是在严格的条件控制下施行的,但是扩大淋巴结切除的根治性PD术对于本身可切除的胰头癌患者而言并不能改善此类患者的长期预后情况,其发病率、死亡率以及生存质量与行标准淋巴结切除的根治性PD术相比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胰腺全系膜切除(TMpE)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术)的手术安全性及术后疗效。方法对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8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施行的12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胰头癌47例,壶腹周围癌76例,胰头癌和壶腹周围癌患者按所行手术方式分为TMpE组和Whipple组,分别对同一部位行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生存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胰头癌和壶腹周围癌患者的TMpE组和Whipple组间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胰头癌患者TMpE组和Whipple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MpE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Whipple组(P=0.038);壶腹周围癌患者TMpE组和Whipple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胰头癌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TMpE组明显高于Whipple组(χ~2=6.595,P=0.010),而壶腹周围癌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在TMpE组和Whipple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胰头癌患者的累积生存曲线TMpE组优于Whipple组(χ~2=9.597,P=0.002),壶腹周围癌患者TMpE组和Whipple组的累积生存曲线在TMpE组和Whipple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4,P=0.358)。结论对于胰头癌患者行TMpE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较于标准Whipple术而言,虽然增加了术中出血量及近期手术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但术后恢复时间及手术安全性与Whipple术无明显差异且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得到明显延长;对壶腹周围癌患者而言,行TMpE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较之Whipple术在手术安全性、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及生存时间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胰腺癌早期即可出现淋巴结转移,这也是胰腺癌患者整体生存期短,5年生存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完整的RO手术切除和彻底的淋巴结清扫有助于延长术后生存期。胰十二指肠切除中标准的淋巴结清扫应该尽可能包括第5, 6, 8a, 12b1, 12b2, 12c, 13a, 13b,14a, 14b, 17a,以及17b组淋巴结。然而,扩大的淋巴结清扫术对于术后的生存获益一直存在争议,对于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严格定义也还缺乏专家共识。其中争议最多的是第8组和第16组淋巴结的清扫。有研究证实对于肠系膜上动脉(SMA)左侧方、腹腔干、脾动脉、胃左动脉周围的淋巴结清扫对于术后生存期没有明显的获益。全胰腺系膜切除术有助于胰头癌患者后方的淋巴结清扫以及胰十二指肠的R0切除。全胰腺系膜切除术包括了SMA右侧以及其血管根部的骨骼化清扫,其中包含了一部分16a2组的淋巴结。笔者认为,我们至少应该做到胰十二指肠切除的D2淋巴结清扫,从而最大程度提高腺癌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扩大淋巴结清扫对T_3期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45例行胆囊癌根治术的T3期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分为标准清扫组(20例,行标准区域淋巴结清扫,即清扫胆囊管、胆总管周围及肝十二指肠韧带等部位的淋巴结)和扩大清扫组(25例,行扩大区域淋巴结清扫,即标准淋巴结清扫基础上,行胰头后上淋巴结清扫,并送快速病理检查,如为阳性则加做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标准清扫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5.0%(3/20),扩大清扫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0%(5/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清扫组1、3年累积生存率为8%、0,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扩大清扫组1、3年累积生存率为100%、44%,中位生存时间为28个月,扩大清扫组生存率明显高于标准清扫组(χ~2=45.921,P0.05)。结论:T_3期胆囊癌患者在原发病灶能够根治性切除的基础上,加行以清扫胰头后上方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为重点的扩大淋巴结清扫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且不增加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用循证医学的方法 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淋巴结扩大清扫术治疗胰头癌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检索1973-2006年8月间发表的有关胰十二指肠切除淋巴结扩大清扫术治疗胰头癌效果的临床对照试验(包括随机和非随机研究).按人选和排除标准,有8项临床试验纳入该研究,由2名评价者对入选研究中有关试验设计、研究对象的特征、研究结果 等内容独立进行摘录,用RevMan4.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胰十二指肠切除并淋巴结扩大清扫组与标准手术组间的手术并发症、手术死亡率(RR=0.90,95%CI:0.36~2.24,P=0.83)、术后1年生存率(RR=1.10,95%CI:0.97~1.25,P=0.12)、3年生存率(RR=1.33,95%CI:0.99~1.78,P=0.06)均无显著差异,淋巴结扩大清扫对提高5年生存率有统计学意义(RR=2.19,95%CI:1.39~3.46,P<0.01).亚组分析显示胰十二指肠切除并淋巴结扩大清扫对提高淋巴结阳性胰头癌的术后1年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RR=1.08,95%CI:0.88~1.32,P=0.48).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淋巴结扩大清扫治疗胰头癌是安全的,尚不能明显提高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能提高5年生存率.有必要在临床上进一步开展淋巴结扩大清扫范围规范统一的、足够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来明确淋巴结扩大清扫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胰头癌是胰腺癌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是治疗胰头癌的主要术式,但其并发症多、患者恢复情况较差仍是普通外科领域中的难题。加速康复外科(ERA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外科围手术期处理创新理念,可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但ERAS在PD术中仍未广泛的应用,因此,本研究探讨ERAS理念的应用对胰头癌行PD术患者术后恢复及营养状况的影响,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9年5月期间行PD术的胰头癌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ERAS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ERAS组患者围手术期采用ERAS指导的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围手术期管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指标、术后恢复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营养状况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及营养状况指标转铁蛋白(TRE)、前清蛋白(PAB)和白蛋白(ALB)等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液量和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RAS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肛门排便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胰瘘、感染、吻合口瘘、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未见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ERAS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45% vs.32.26%,P0.05)。两组术后3 d血清TRE、PAB和ALB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ERAS组的降低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胰头癌行PD术患者采用ERAS策略效果良好,可加快术后恢复,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推荐临床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扩大淋巴结切除与标准淋巴结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2016年第8期)、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偏倚风险后,对纳入的5篇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根据文献内容分为扩大淋巴结切除组(Extended组)和标准淋巴结切除组(Standard组)。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Standard组比较,Extended组手术时间(MD=-46.34,95%CI:-71.26~-21.41,P=0.0003)和术后住院时间(MD=-2.22,95%CI:-2.41~-2.03,P0.0001)明显增加;Standard组R0切除率明显高于Extended组(OR=0.57,95%CI:0.36~0.92,P=0.02)。术中失血量及术后死亡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胰头癌行扩大淋巴结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对于本身可切除的胰头癌患者而言并未获益,其死亡率、术中失血量与行标准淋巴结切除相比并无明显差别,反而增加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胰腺癌术后远期生存率,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对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24例胰腺癌患者在常规行胰十二指肠切除(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的区域淋巴结清扫,探讨规范化区域淋巴结清扫对胰腺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联合静脉切除(vein resection,VR)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手术经验,讨论联合VR重建的PD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瑞金医院2003年1月至2012年6月行联合VR重建的PD 51例胰头部恶性肿瘤病人(VR+组)以及同期行标准PD的329例病人(VR-组)。结果:两组病人均成功完成手术,其中联合VR重建的PD病人中行联合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切除重建的PD 28例,联合门静脉(portal vein,PV)切除重建的PD 15例,联合PV与SMV切除重建的PD 8例。两组病人的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除静脉血栓)发生均无统计学差异。VR+组病人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多于VR-组。结论:联合VR重建的PD能安全施行,使胰腺癌的手术切除率得到提高,手术并发症发生并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胰腺癌为高致死率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即可发生区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不到6%,其首要转移途径为经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是导致胰腺癌患者极差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有效的处理胰腺癌淋巴结转移已成为胰腺外科的热点与难点。目前标准淋巴结清扫已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但是否行扩大淋巴结清扫以及清扫范围仍存较大争议。由于尚缺乏统一标准且各中心执行标准不一致,故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表明扩大淋巴结清扫的价值。我们团队总结回顾过去13年我中心行扩大淋巴结清扫的胰腺癌患者相关数据,我们认为扩大淋巴结清扫可清除可能残留的肿瘤组织和已有转移的阳性淋巴结,减少复发,延缓病情进展,延长患者总体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联合门静脉(PV)/肠系膜上静脉(SMV)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治疗胰头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7月手术治疗的72例胰头癌患者的临床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40例肿瘤未累及肝总动脉、SMV、PV也无转移的患者行单纯PD术(PD组),32例单纯性累及PV/SVM的患者行联合PV/SMV切除的PD术(PV/SMV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情况。结果:与PD组比较,PV/SMV组的手术时间(357.4min vs.289.3min)、术中出血量(851.2m L vs.641.5m L)均明显增加(均P0.05),但输血量(700.0m L vs.650.5m L),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8.75%vs.20.00%),1、2、3年生存率(50.00%vs.57.50%、31.25%vs.37.50%、21.86%vs.25.00%)以及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vs.18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胰头癌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联合PV/SMV切除的PD治疗单纯性累及PV/SVM的胰头癌临床效果可靠,术后远期预后与PD手术适应证者相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3D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近期疗效,探讨LP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5月—2018年4月行LPD患者35例,同时段OPD患者28例,比较术前、术中、术后指标。结果:LPD组较OPD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但术中出血量减少,术中需输血比例降低,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禁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住院时间、切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显示LPD较OPD组平均肿瘤直径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D较OPD组淋巴结清扫阳性个数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D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禁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加快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迄今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ancreatoduodenectomy ,PD)仍然是惟一可以治愈胰腺癌的有效方法。自 193 5年Whipple首次成功实施PD后 ,此术式已成为根治胰头癌和壶腹周围癌的标准术式早期由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肿瘤切除率低、复发率高而一度遭到质疑 ,随着麻醉、手术操作技术以及术后护理的提高 ,手术切除率得到提高 ,手术死亡率在国内外一些大的综合医院或胰腺癌治疗中心降低到 5 %左右 ,但复发率未得到明显改善。胰腺癌存在着广泛的淋巴结转移、“间隙浸润”和不同程度的血行转移与腹膜播散。“间隙浸润”指癌细胞浸润淋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pancreatoduodenectomy,PD)后胰胃吻合术与胰肠吻合术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腺外科从2006年4月至2010年12月间因十二指肠癌和胰头肿瘤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7例(其中胰胃吻合组19例,胰肠吻合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胰胃吻合组患者采用将胰腺残端套入胃后壁方式吻合,胰肠吻合组采用传统套入式吻合.比较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失血量、术后胰瘘、病死率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 胰胃吻合组和胰肠吻合组的平均手术时间[(372.1±79.5) min比(351.0±69.2) min,P>0.05]、术中估计失血量[(693.5±412.8)ml比(645.1±488)ml,P>0.05]、术后胰瘘(2/19例比2/18例,P>0.05),病死率(1/19例比1/18例,P>0.05)和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 7.5±8.9)d比(16.1± 7.6)d,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D后胰胃吻合并发症率不会高于胰肠吻合,可以作为PD后的另一种消化道重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后胰漏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6年9月,我院所行LPD的128例病人临床资料。分为胰漏组和非胰漏组,对可能导致术后胰漏发生的相关因素以及并发症发生和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128例病人中36例(28.13%)发生术后胰漏。非胰漏组92例。胰漏组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术前总胆红素、手术时间与非胰漏组不存在差异。体质量指数(BMI)、术中出血量、胰肠吻合方式与胰漏发生相关(P0.05)。只有BMI是胰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9),BMI25时,术后易发生胰漏。胰漏组术后出血、腹腔感染、2次手术率明显增多,而非胰漏组术后住院时间和ICU时间较短(P0.001)。两组病人术后胆漏、胃排空障碍、病死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BMI是LPD胰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胰肠吻合技术与方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目前尚未确定哪种胰肠吻合方式在降低术后PD的发生率上具有绝对优势,本研究探讨笔者团队设计的改良Blumgart胰肠吻合在PD术中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8月—2017年1月55例PD术中采用传统空肠套入式胰肠吻合的患者(传统组)与2017年2月—2019年8月53例PD术中采用改良Blumgart胰肠吻合的患者(改良组)行回顾性历史对照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总手术时间、胰肠吻合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病理以及胆瘘、胃排空延迟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在胰瘘、腹腔出血、腹腔感染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改良组均较传统组明显降低(均P0.05),其中改良组生化漏4例(7.5%),B/C级胰瘘3例(5.7%);传统组生化漏12例(21.8%)、B/C级胰10例(18.2%);改良组术后无发生腹腔出血和腹腔感染的病例,且无死亡病例,而传统组腹腔出血8例,腹腔感染7例,死亡4例。结论:PD术中采用改良Blumgart胰肠吻合可有效降低术后胰瘘、腹腔出血、腹腔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这一结论仍需通过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研究作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腺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23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组(97例)和无血管切除重建组(1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病理检查结果、患者预后以及淋巴结转移对两组患者预后的影响.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组及无血管切除重建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54±136) min和(445±106)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10 ±939) ml和(623±349)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2,4.873,P<0.05).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组和无血管切除重建组患者病死率分别为8.2%(8/97)和3.0% (4/1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164,P>0.05).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组和无血管切除重建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6% (20/97)和8.2% (11/1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58,P<0.05).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组和无血管切除重建组患者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32.0%(31/97)和16.4% (22/1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87,P<0.05).随访至2012年9月,223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有淋巴结转移者53例,中位生存时间为8.4个月(6.9~10.0个月);无淋巴结转移者170例,中位生存时间为18.6个月(15.8 ~21.5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045,P<0.05).53例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组31例,中位生存时间为8.5个月(6.3~10.7个月),无血管切除重建组22例,中位生存时间为8.3个月(6.1 ~10.5个月),两组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2,P>0.05).170例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组64例,中位生存时间为13.2个月(9.2~17.1个月),无血管切除重建组106例,中位生存时间为21.7个月(18.1~25.3个月),两组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08,P<0.05).结论 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增加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是可以做到完整切除肿瘤,且没有明显增加患者病死率,对有淋巴结转移的胰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无显著影响,对无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可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保留胰头的十二指肠切除术(DPPHR)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并行DPPHR手术的35例患者及行PD手术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DPPHR组及PD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及围手术期死亡病例。DPPHR组术后1年时体质量增加高于PD组,且其外分泌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低于PD组(P0.05),但2组的其他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DPPHR组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疼痛和腹泻症状得分均优于PD手术(P0.05)。结论 DPPHR更有利于提高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对于良性及低度恶性的胰头部疾病是一种更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