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介绍关节镜下松解非痉挛性腓肠肌挛缩的手术技术与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4年6月~2018年6月,在关节镜下对17例(19足)非痉挛性腓肠肌挛缩患者进行镜下腓肠肌腱膜松解。于腓肠肌肌腹最远端,采用内侧、中间入路置入关节镜与器械,切断腓肠肌腱膜。[结果] 17例(19足)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14个月以上,术前与术后3个月相比踝关节背伸平均增加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相比,踝关节背伸平均增加约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松解非痉挛性腓肠肌挛缩术后踝关节背伸角度改善满意,切口微创、美观,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背景:足踝部创伤可导致患者较长时间的踝部制动及术后软组织粘连,易造成腓肠肌挛缩,从而诱发创伤后马蹄足。若不及时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容易引发跖腱膜炎、外翻、获得性平足症、前跖痛等并发症。目的:探讨腓肠肌腱膜切断松解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腓肠肌挛缩型马蹄足的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通过腓肠肌腱膜切断松解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腓肠肌挛缩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24~55岁,平均44.3岁。术前对所有患者伸膝及屈膝90°时的踝关节背屈角度进行测量,确诊为踝关节骨折术后腓肠肌挛缩。采用改良的Strayer手术对腓肠肌松解。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患足功能。术后再次对伸膝及屈膝90°时的踝关节背屈角度进行测量并与术前比较。结果:2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个月。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无腓肠神经损伤,无明显疼痛不适。伸膝状态下踝关节背屈角度由术前的0.9°±3.4°恢复到术后的13.6°±2.4°(P<0.01)。术后AOFAS踝-后足评分为(80.9±5.7)分,与术前(57.6±6.4)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踝关节骨折后并发的腓肠肌型马蹄足,腓肠肌腱松解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及评价腓肠肌前方腱膜松解治疗非痉挛性腓肠肌挛缩的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本组采用腓肠肌前方腱膜松解治疗非痉挛性腓肠肌挛缩的患者。患者术前体检Silfverskild试验(+),采用Baumann入路在腓肠肌与比目鱼肌间隙之间,松解腓肠肌前方腱膜,背伸踝关节至角度满意。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测量踝关节的最大被动背伸角度(膝关节伸直位和屈曲90°时),进行美国足踝医师协会后足-踝关节(AOFAS-AH)评分,并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29例(35足)患者获得随访,平均年龄36.5岁(8~69岁),平均随访32.6个月(7~54个月)。其中成人扁平足11例13足,儿童扁平足4例5足,踇外翻6例8足,跖筋膜炎5例6足,创伤性马蹄足3例3足。术前和末次随访时伸膝位踝关节最大被动背伸角度分别为(-5.7°±3.2°)(-15°~3°)和(8.2°±3.7°)(-6°~17°)(P〈0.01),背伸角度平均增加13.9°。AOFAS-AH评分由术前平均46.7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75.1分(P〈0.01)。术后马蹄足畸形复发2例(2足),无过度延长、神经血管损伤及伤口并发症发生。结论腓肠肌前方腱膜松解操作方便,术后踝关节背伸角度恢复满意,跖屈肌力良好,未见明显并发症,是治疗非痉挛性腓肠肌挛缩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小切口治疗伸膝装置粘连性膝关节挛缩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小切口在伸膝装置粘连挛缩松解手术中应用的优点.方法 对13例伸膝装置粘连在髌骨外上缘近侧2 cm处向近侧做2~4 cm纵行切口,手术和手法交替松解伸膝装置,必要时行股四头肌成形术,术后辅以CPM、镇痛泵康复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1个月~5年3个月,平均25.3个月,术前膝关节活动范围平均27°,股四头肌肌力4~5级,术后恢复至平均105°,按Judet标准,本组优良率为92.3%.结论 小切口在治疗伸膝装置粘连挛缩松解,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伸膝功能,解除了膝关节内外的病因,满足了术后早期大范围的功能锻炼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关节镜下解剖性跟腱延长微创治疗儿童马蹄足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儿童马蹄足患儿12例16足,采用跟腱中段小切口关节镜入路,镜下经皮依次切断跟腱比目鱼肌肌腱跟骨止点部分和腓肠肌肌腱近端,背伸患足,使之达背伸20°~30°。自关节镜中段切口处以可吸收缝合器缝合已松解的跟腱,背伸位石膏固定6周。6周后负重功能锻炼。术后随访测量患足背伸角度,并行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所有病例平均随访12.6个月,足背伸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平均术前背伸(5.9±4.7)°,术后背伸(24.8±3.1)°,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与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组与非关节镜组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足背伸活动度及AOFAS评分对比,关节镜下组较传统长切口组有优势;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与经皮跟腱延长术未见明显差异。关节镜下跟腱延长未见严重并发症,行走功能明显改善,跟腱固定处无不适,患足背伸肌力良好。[结论]关节镜下跟腱延长术,可镜下观察跟腱解剖分型,根据不同分型,实施确切跟腱延长松解,充分松解跖肌腱,切口小,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安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烧伤瘢痕挛缩致踝关节完全性前脱位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 男 ,8岁 ,右足背烧伤致背屈畸形 7年余 ,于 1 994年 1 1月 2 9日入院。出生后 3个月右足背 ,踝部、小腿烧伤 ,换药愈合后瘢痕挛缩。查体 :右足跟后侧着地 ,跟骨结节特重跛行 ,足背屈 90°与小腿平行 ,足背与胫前皮肤瘢痕粘连 ,足底正对前方 ,右下肢长度较健侧短 1 0cm ,X线片示 :踝关节向前方完全性脱位 ,足骨与胫骨平行发育正常。诊断 :右下肢皮肤瘢痕挛缩并踝关节完全性前脱位。治疗  1 994年 1 2月 9日在全麻下行右小腿踝部瘢痕切除松解 ,见趾伸肌腱短缩 ,被动将足踝复位困难 ,将诸伸趾肌腱Z形延长 3cm ,距骨复纳踝关节呈 9…  相似文献   

7.
掌背动脉逆行筋膜瓣治疗指伸肌腱严重粘连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用带掌背动脉的逆行筋膜瓣治疗指伸肌腱严重粘连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用掌背动脉筋膜瓣逆行转位覆盖裸露的骨质与硬韧的瘢痕,为防止肌腱松解术后再次粘连提供良好的软组织床。结果本组用带掌背动脉的逆行筋膜瓣治疗指伸肌腱严重粘连26例28指,术后对26例病人行2~6个月的随访,无1例指伸肌腱再次发生粘连。结论用带掌背动脉的逆行筋膜瓣治疗指伸肌腱严重粘连,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并探讨采用改良的弧形切口微型骨锚植入术重建伸指肌腱止点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手指伸肌腱止点损伤的9例,采用远位指间关节背侧弧形切口,应用微型Quick anchor锚钉植入重建伸肌腱止点,修复撕脱的指伸肌腱.全部病例均进行门诊随访,对比术后骨锚在X线片的位置,采用TAM系统评定法评定远位指间关节活动,并记录手术切口瘢痕的情况.结果 9例全部获得随访,术后随访4~6个月,平均4.8个月.术后X线片未见骨锚松动、脱落.按TAM系统评定法评定:优6例,良2例,差1例.术后切口皮肤均未出现血运障碍,随访未出现明显的瘢痕及粘连.结论 微型骨锚用于修复手部伸肌腱止点损伤,操作简便,易于掌握,疗效可靠.采用远位指间关节背侧弧形切口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鱼际部穿支皮瓣在拇指及虎口局部狭长瘢痕挛缩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对2010年8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9例拇指近节及虎口狭长瘢痕挛缩患者,行挛缩瘢痕切除松解后形成的8 mm×20 mm~15 mm×30 mm皮肤缺损,于近创面大鱼际两侧设计10 mm×25 mm~15 mm×35 mm的穿支皮瓣转移修复,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皮瓣完全成活,创面、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皮瓣外形良好,质地柔软.拇指背伸及外展接近最大外展及背伸,虎口外展70°~90°,大鱼际两侧切口无瘢痕挛缩,供区无并发症.结论 大鱼际部穿支皮瓣具有不损伤主干动脉的优点,是修复拇指及虎口局部狭长瘢痕挛缩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腓肠肌内侧头肌筋膜挛缩致马蹄足三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2月~1995年8月,我院收治腓肠肌内侧头肌筋膜挛缩致马蹄足3例。临床资料例1男,13岁。因进行性右马蹄足1年来院就诊。右足呈马蹄畸形,右小腿较对侧稍细,屈膝位,被动背伸踝关节时,右小腿内侧可触及一硬索带,上至窝,下连跟腱。踝关节活动度屈膝时10°-0°-45°,伸膝时0°-45°。手术取右小腿后内侧直切口,见腓肠肌内侧头被苍白的纤维板包盖,上起窝,下连跟腱,内连胫骨内缘,外稍越过中线,最厚处约0.9cm。切除约16cm×6cm肥厚组织,见肌纤维与其粘连,切除后获充分松解。术中伸膝…  相似文献   

11.
伸直型膝关节僵硬松解术附30例报告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在30例伸直型膝关节僵硬松解手术中,对股四头肌成形术作了部分改良,对存在股直肌挛缩和髌股关节严重骨性改变的病例,分别进行股直肌腱延长和髌骨成形。一年以上随访23例,屈膝功能由术前平均31°增至116.7°,伸膝功能恢复正常。作者认为本术式的改良提高了松解效果,股直肌腱延长和髌骨成形会使伸膝功能减弱,但可通过肌力锻炼得到代偿。  相似文献   

12.
甘辛  柳晶  陈洁  王飞  何康  方真华  喻锋 《骨科》2021,12(2):177-179
目的探讨改良切口腓肠肌腱膜翻转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8例陈旧性跟腱断裂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42岁(32~55岁),左侧损伤6例,右侧损伤12例,跟腱缺损范围平均为5.8 cm(4~8 cm),手术方式为改良切口腓肠肌腱膜翻转,术后采用短腿石膏跖屈位固定,4周后改为踝关节中立位,8周后拆除石膏逐渐负重行走,随访时记录并发症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估临床效果。结果病人平均随访42个月(36~48个月),所有病人均能提踵,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神经损伤及跟腱再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92.5±6.3)分,较术前(50.3±8.4)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切口腓肠肌腱膜翻转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临床效果满意,恢复快。  相似文献   

13.
李占良  郭志刚 《中国骨伤》2002,15(4):254-254
1995年至1998年间,我科收治因外伤造成腓肠肌内侧头肌筋膜挛缩致马蹄足2例,现报告如下.例1,男,46岁.2年前曾被牲畜踢伤左小腿,在当地治疗后肿痛逐渐消退.1年来左足跟不能着地而来诊.查体:左足呈马蹄畸形,左小腿较右小腿稍细.屈膝位被动背伸踝关节时左小腿内侧可及一硬而宽的条状带,上至窝,下至跟腱.踝关节活动度,屈膝时10°~0°~45°,伸膝时0°~45°.手术取左小腿后内侧直切口,见腓肠肌内侧头被苍白的纤维板包裹,质硬,上起窝,下连跟腱,内连胫骨内缘,外稍越过中线,最厚处0.9cm,切除17cm×5cm肥厚组织,见腓肠肌与其粘连.切除后获充分松解.术中伸膝位踝关节活动度30°~0°~45°.术后一周开始被动活动.随访3年功能良好,足跟着地行走如常.切除组织病理报告为增生纤维组织,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胫后肌腱转位治疗腓总神经损伤源性足下垂畸形的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2016年9月,采用胫后肌腱转位治疗21例单侧腓总神经损伤源性足下垂畸形。男12例,女9例;年龄23~47岁,平均32.1岁。致伤原因:医源性腓总神经损伤7例,胫腓骨近端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5例,刺伤或割伤行神经探查术3例,直接打击暴力4例,腓骨头骨折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8年,平均5.6年。合并家族遗传性踇外翻畸形1例、柔韧性足趾屈曲挛缩5例。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及踝足功能(FAAM)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测量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以及背伸肌力。摄X线片并测量Meary角、跟骨倾斜角以及后足力线角。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42个月,平均30.2个月。患者踝关节背伸肌力由术前0级恢复至3~4级。随访期间未出现平足畸形、爪形趾。末次随访时,Meary角、跟骨倾斜角以及后足力线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AOFAS评分、FAAM评分、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跖屈活动度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239,P=0.158)。健、患侧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及AOFAS评分、FAAM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跖屈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19,P=0.538)。结论胫后肌腱转位治疗腓总神经损伤源性足下垂畸形有效,患者踝关节功能改善明显,术后早期未出现继发性平足畸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肌腱转移术治疗前臂背侧缺血性肌挛缩的疗效。方法 2003年3月-2010年9月,采用坏死组织切除、肌腱神经松解结合屈肌腱转移术治疗7例前臂背侧缺血性肌挛缩。男5例,女2例;年龄6~36岁,平均18.5岁。病程6~15个月。患者伸指及伸腕功能障碍,肌力0~2级,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为80~130°。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2年。末次随访时,伸指、伸腕功能明显改善,肌力3~4级,TAM为150~260°;获优3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85.7%。结论应用坏死组织切除、肌腱神经松解结合屈肌腱转移术治疗前臂背侧缺血性肌挛缩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与开放跟腱延长术比较,探讨改良经皮小切口跟腱延长术治疗跟腱挛缩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2年5月收治并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跟腱挛缩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9例(19足)采用改良经皮小切口跟腱延长术(试验组),术中根据跟腱挛缩程度分别于跟腱内、外侧不同平面作长约0.5 cm横切口,根据足内、外翻畸形决定跟腱半切平面,在跟腱内、外侧分别半切跟腱;23例(24足)采用开放跟腱延长术(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踝关节背伸活动度、Hannover跟腱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1例发生切口感染,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试验组随访时间6~35个月,对照组8~34个月。试验组1例足内翻矫形不明显,其余足内外翻畸形均矫形满意。两组末次随访时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及Hannover跟腱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对照组1例双足患者外,其余两组患者患侧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及Hannover跟腱评分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经皮小切口跟腱延长术治疗跟腱挛缩症疗效与开放跟腱延长术相似,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有效矫正足内、外翻畸形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袖套式包皮环切术联合Z改形治疗包皮过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袖套式包皮环切术联合Z改形关闭切口治疗包皮过长与包茎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1%利多卡因阴茎根部浸润麻醉后,根据包皮过长的程度单纯去除相应包皮内、外板的皮肤层,保留完整的肉膜,如果局部存在环形筋膜缩窄环则给予适当松解,缝合时在切口两侧各作1个Z成形术关闭切口。结果利用该术式治疗包皮过长、包茎20例,术中出血少,术后组织水肿反应轻,并发症少,效果满意。结论袖套式包皮环切术联合切口Z改形关闭切口治疗包皮过长具有手术创伤轻、术后组织水肿轻微,切口愈合快,愈合后皮肤不与白膜粘连或出现切口瘢痕挛缩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先天性多发性手部关节挛缩症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 对8例(23指)先天性手部关节挛缩症的患儿,分别采用关节囊掌板松解、指浅屈肌腱止点切断、深浅肌腱交替术、皮片移植术等方法,术中以挛缩的关节能被动伸直为标准,采用克氏针内固定和术后石膏外固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术后23指伤口均I期愈合.随访时间为12~25个月,关节功能及手指外形良好,除1例(4指)出现肌腱轻度粘连外,7例中14指(累及掌指关节1指,近指间关节13指)主、被动活动达到正常.其余手指背伸损害值V伸=5°~10°.结论 手部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根据组织的挛缩程度,通过上述方法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改良股四头肌成形术治疗膝关节僵直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作者采用自行设计的改良股四头肌成形术治疗13例膝关节伸直位僵直病人,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本手术特点:(1)舍弃切口髌前段;(2)切断纤维化的股中间肌与股直肌之间的粘连及连接,但不切除股中间肌;(3)向远端松解推移髌上滑膜囊;(4)通过髌旁皮下隧道在滑膜外沿髌骨和髌韧带纵行切开膝内外侧髌支持带;(5)通过髌上囊内侧3cm切口在不完全开放膝关节的情况下松解髌股关节粘连。术前平均伸屈膝关节0°49°,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平均伸屈膝关节可达0°110°,未见继发血肿感染。髌前皮肤坏死及伸膝无力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腓肠肌腱膜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Ⅰ期修复跟腱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山市港口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2例足跟部跟腱及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跟腱缺损长度3~6 cm(平均4.6 cm),皮肤缺损面积10 cm×5 cm~18 cm×11 cm(平均15 cm×7 cm),均采用腓肠肌腱膜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Ⅰ期修复。结果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0个月(6~15个月)。皮瓣全部存活,质地良好,无色素沉着,踝关节平均屈曲40°(30°~45°)、平均背伸20°(10°~25°)。末次随访按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优9例、良3例。结论采用腓肠肌腱膜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Ⅰ期修复跟腱复合组织缺损,功能及外观恢复好,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