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后入路保留残留后交叉韧带(PCL)纤维和板股韧带重建PCL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9例患者应用自体腘绳肌腱在关节镜下结合常规入路和后入路保留残留的PCL纤维和板股韧带重建PCL。胫骨隧道定位在PCL胫骨止点外侧关节面下方1~1.5 cm处。股骨隧道经前外侧入路定位于股骨内侧髁关节软骨后方1 cm处。自体肌腱移植物两端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术后6个月了解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9例均随访6个月。患者无伸膝受限;2例10°~15°屈膝受限,1例Ⅰ度后抽屉试验阳性。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IKDC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膝关节后入路保留PCL残留纤维和板股韧带重建PCL,镜下视野清楚、无盲区,操作安全,韧带的胫骨止点定位准确,同时符合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短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后交叉韧带(PCL)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一条重要韧带,随着对后交叉韧带的生理解剖功能及其损伤后继发的膝关节病变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倾向于对PCL进行积极的外科重建,以达到维持膝关节后向稳定性和防止骨性关节炎发生的目的。但由于后交叉韧带的解剖位置深在,重建中制作胫侧骨道时其后交叉韧带下位止点显露困难,给韧带重建带来难题。2003-2005年在关节镜下联合后内侧入路重建后交叉韧带15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2009年2月~2011年12月,笔者采用后内侧入路辅助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PCL)治疗15例PCL断裂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18~50岁。车祸伤10例,运动伤5例。单纯膝损伤5例,合并多处损伤10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7例,合并半月板损伤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7~32 d。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髁间窝成形术治疗髁间窝撞击综合征致膝关节疼痛及伸直功能受限的疗效。方法 2008年2月至2009年7月行关节镜下髁间窝扩大成形术治疗45例骨关节炎并伴有髁间窝撞击综合征患者,男15例,女30例;年龄46~67岁,平均56.6岁。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患者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膝关节伸直功能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关节镜下髁间窝扩大成形术治疗髁间窝撞击综合征所致膝关节疼痛及伸直功能受限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5.
关节镜下保留韧带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保留韧带残端的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近期临床效果,探讨ACL胫骨残端在重建术后韧带化及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对82例ACL断裂患者行关节镜下保留韧带残端的ACL单束重建,男53例,女29例;年龄18~41岁,平均28.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周~22个月,平均3个月.82例患者均为ACL完全断裂,其中体部断裂77例,股骨起点断裂5例.术中病理检查观察韧带残端血管分布,尽可能保留韧带残端及表面滑膜鞘,重建的韧带自ACL残端中通过并被残留的滑膜鞘包裹.术后随访时通过Rolimeter试验检测膝关节前向稳定性,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Tegner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等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ACL残端病理检查显示残端韧带纤维间有血管分布,炎性细胞浸润,靠近胫骨止点处和新鲜损伤时血管分布较多.82例患者术后随访13~37个月(平均20个月).末次随访时,79例患者(96.3%)Lachman试验阴性.Rolimeter检查显示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由术前平均(7.3 ±2.6)mm减少至末次随访时(2.3 ±1.5)mm(t=1.981,P=0.023).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61.2 ±7.6)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91.5 末4.5)分(t=2.915,P=0.002).Tegner评分由术前平均(3.7 ±1.4)改善至末次随访时(6.5±1.2)分(t=2.189,P:0.012).IKDC主观评分由术前平均(65.1±7.9)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93.4±5.7)分(t=3.286,P=0.001).所有患者轴移试验检杏均为阴性,膝关节活动度正常.结论 保留牵张胫骨残端的ACL重建能够建立具有良好稳定性的膝关节,近期临床疗效良好.ACL胫骨残端组织有利于韧带的组织再血管化过程及本体感觉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10年随访,探讨经胫骨隧道(transtibial,TT)技术和经内侧入路(transportal,TP)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3月—2009年3月采用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ACL的10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TT技术重建57例(TT组)、TP技术重建46例(TP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术前轴移试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评分、KT-2000双下肢胫骨前移距离差值(side-to-side difference,SSD)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年使用Lachman试验评价关节前向稳定性,轴移试验评价膝关节旋转稳定性;采用KT-2000测量SSD。采用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MRI观察移植物愈合情况,测量胫骨及股骨隧道冠状位倾角。观察患者术后重返伤前运动水平的比例。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3年,平均11.5年。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均未发现供区不适或移植物失效。MRI检查可见移植物愈合良好。术后10年两组患者IKDC评分、Lysholm评分、KT-2000 SSD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股骨和胫骨隧道冠状位倾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重返伤前运动水平的比例TT组为61.40%(35/57)、TP组为63.04%(29/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P=0.87)。结论采用TT及TP技术重建ACL均能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关节镜诊治股骨髁间窝撞击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分析股骨髁间窝与前交叉韧带撞击对伸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本院骨科 1995年 3月~2 0 0 3年 1月 8例有股骨髁间窝与前交叉韧带撞击现象患者的关节镜下诊治及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 :8例患者的股骨髁间窝扩大后 ,疼痛均减轻或消失 ,伸膝范围加大。结论 :股骨髁间窝撞击前交叉韧带是引起屈膝畸形及伸膝疼痛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关节镜在诊断与治疗此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关节镜下保留残迹的前交叉韧带重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保留残迹的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技术和效果.[方法]自2005年6月~2006年5月,28例病人(28膝)经关节镜检查证实为ACL断裂,其中8膝伴外侧半月板破裂,6膝伴内侧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下对原ACL残迹不做切除,采用自体四股绳肌腱,两切口法,单束重建ACL,采用生物可吸收挤压螺钉解剖位固定重建韧带.[结果]本组术后早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46~80分(平均60.75±9.54分),提高至随访时85~100分(平均95.89±6.24分)(P<0.01).国际膝关节文件编制委员会(IKDC)综合评定由术前异常(C级)19例、显著异常(D级)9例,改进为随访时正常(A级)21例、接近正常(B级)7例.28例患者均恢复伤前运动水平.[结论]关节镜下保留残迹的前交叉韧带重建对关节内干扰小,可能有利于重建韧带血供和神经支配的重新获得,手术操作简捷,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膝关节镜下保留残存后交叉韧带(PCL)纤维结合7股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PCL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例PCL损伤,采用胫骨隧道技术结合7股自体腘绳肌腱进行单束重建,术中保留残存PCL纤维,移植物使用悬吊式固定,手术前后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价表和Tegner下肢运动能力评价表进行评估,并了解患者膝关节的稳定性、活动度。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36个月,术前和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分别为(50.20±8.32)分和(87.23±4.20)分(P<0.05),Tegner评分分别为(2.03±0.33)分和(4.11±0.13)分(P<0.05)。术后12个月后抽屉试验阴性7例,Ⅰ度阳性5例,Ⅱ度阳性1例,所有患膝运动能力均较术前有所改善。结论关节镜下采用经胫骨隧道技术保留残存纤维结合7股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PCL是一种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和功能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采用后方入路与前方入路行胫骨隧道定位重建后交叉韧带(PCL)的疗效。方法关节镜下行PCL重建手术98例,其中38例采用经后方入路定位胫骨隧道(A组),60例采用前方入路定位胫骨隧道(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后抽屉试验阳性例数及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A组为6~18(12. 6±5. 8)个月,B组为8~24(14. 7±10. 5)个月。手术时间:A组为95. 0 min±27. 6 min,B组为74. 0 min±22. 4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并发症:A组术后1例疑似感染,B组术后1例关节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时,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A组为89. 8分±25. 5分,B组为76. 5分±17. 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后抽屉试验阳性例数A组+6例,无、病例; B组+20例,7例,无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关节镜下PCL重建术中,采用经后方入路定位胫骨隧道,手术时间较前方入路延长,但术后关节稳定性增强,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保留ACL残端,重建ACL的手术意义。方法对37例ACL损伤者应用自体半腱肌肌腱和股薄肌肌腱重建ACL。ACL股骨髁部应用Rigifix方法固定,胫骨侧应用Transfix方法固定。ACL在胫骨侧的断裂残端全部保留;股骨髁处残端前部保留,后部切除。结果37例均获随访,时间12~28(15.7±3.7)个月。膝关节纵向稳定;Lysholm评分:术前47~64(53.2±6.0)分,末次随访90~98(94.7±3.4)分,提高(41.5±2.6)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Lachman试验(+)37例,术后Lachman试验(-)33例,弱(+)4例。术前前抽屉试验(+)23例,术后前抽屉试验(-)34例,弱(+)3例;术前轴移试验(+)25例,术后轴移试验(-)37例;IKDC评定:术前C 19例,D 18例。术后A30例,B 7例。结论保留ACL残端重建ACL,有利于移植肌腱的定位;ACL固定于ACL残端后方,避免重建的ACL被股骨髁间窝挤夹;ACL残端纤维缠绕重建的ACL,可以封闭隧道内口,避免关节液对隧道与移植肌腱潜在腔隙的冲刷。  相似文献   

12.
关节镜下股骨髁间窝扩大成形术治疗股骨髁间窝撞击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股骨髁间窝撞击症在关节镜下治疗的效果进行初步研究。方法自2001年10月~2005年10月,利用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98例(462膝),其中78例(86膝)合并股骨髁间窝撞击症。结果本组髁间窝宽为(16.9±4.6)mm,髁间窝指数平均为(0.21±0.05)。均在关节镜下行髁间窝扩大成形术,术后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疗效满意。随访48例,时间24~72个月,平均40.5个月,术后关节功能均超过术前水平,尤其关节伸屈功能障碍改善明显。结论骨性关节炎合并股骨髁间窝撞击症,关节镜下行髁间窝扩大成形术治疗可取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生物可降解界面螺钉固定、四股自体腘绳肌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PCL)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关节镜下以四股自体腘绳肌腱作为PCL替代物,应用(96L4D)SRPLA聚丙交酯生物可降解界面螺钉进行移植物固定,对31例PCL损伤病人行PCL重建术。结果31例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2.7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均在正常范围。术后胫骨结节塌陷征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Lachmen试验27例≤1+,3例2+,1例3+。术后Lysholm评分(90.7±7.4)分,较术前(54.3±8.1)分显著提高(t=2.32,P=0.027)。术后Tegner活动评分(5.9±1.2)分,较术前(1.9±0.7)分显著提高(t=3.43,P=0.008)。结论四股腘绳肌腱是PCL重建的一种理想替代材料,生物可降解界面螺钉是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腘绳肌腱双入路固定重建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手术前后的护理观察要点与康复训练方法。方法对76例行关节镜下腘绳肌腱双入路固定重建PCL患者手术前后进行有效的护理观察与系统的康复训练。男59例,女17例;年龄16~68岁。左侧42例,右侧34例。所有患者均有膝关节疼痛、跛行、关节不稳、打软腿现象。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19~51(30.81±11.65)分,术后评分88~98(92.26±2.25)分,术前术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L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腘绳肌腱双入路固定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观察,以及手术前后配合实施系统的护理康复,对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确保患者安全,更好的恢复膝关节的功能起着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残端纤维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8年5月至2010年10月,采用保留胫骨残端纤维重建ACL68例,男33例,女35例;平均年龄25.8岁(17~4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6个月,平均(4.5±1.1)个月。术前轴移试验阳性55例,Lachman试验阳性68例,前抽屉试验阳性68例。KT2000仪器测量胫骨前移度,与对侧肢体相比,相差值为(7.2±2.3)mm(5~9mm)。Lysholm评分45~67分,平均55.7±5.4,优0例,良0例,中3例,差65例;Tegner运动功能评分2~4分,平均3.1±0.6。结果:术后均获随访,时间24~42个月,平均(31.5±2.4)个月。终末随访时膝关节轴移阴性68例;Lachman试验阴性60例,I度阳性8例;前抽屉试验阴性58例,Ⅰ度阳性6例,Ⅱ度阳性4例;KT2000测量胫骨前移度,终末随访时比健侧增加(1.9±0.7)mm(0~3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5,P=0.0001)。Lysholm评分81~97分,平均86.0±5.1,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5,P=0.0010);Lysholm评分优55例,良10例,中3例,差0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66,P<0.05)。Tegner运动功能评分6~9分,平均7.8±0.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1,P=0.0005)。结论:保留残端纤维采用异体肌腱重建ACL可增加移植物的血供和神经支配,促进腱骨愈合,有利于移植物重塑,短期随访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创新性地以临床功能和膝关节稳定性结合股骨隧道位置和长度作为评估标准,以此评价前内入路和经胫骨隧道入路,哪一种手术方法更具优越性。 方法从2010年8月至2013年7月,烟台毓璜顶医院连续104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病人被纳入研究。纳入标准:随访至少1年,正常的对侧膝关节,无严重的术后并发症,获得术后CT三维重建影像资料的病人。排除标准:伴有后交叉韧带损伤、伴有侧副韧带损伤、伴有骨关节炎的病人、翻修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经前内入路组为56人,包括男性46人,女性10人,平均年龄(30±12)岁;经胫骨隧道入路组是48人,包括男性40人,女性8人,平均年龄(32±11)岁。所有病人均前瞻性地于术前和最后1次随访时行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IKDC评分)、Tegner膝关节运动水平评分。于最后1次随访时行屈膝30°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Pivot-shift试验)、KT-1000评估。于术后1周行基于CT的三维重建,以此评估股骨隧道位置,并于术中测量股骨隧道长度。对于Lysholm评分,IKDC评分,Tegner评分,隧道长度,KT-1000和隧道位置均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Lachman试验和Pivot-shift试验结果行Mann-Whitney秩和检验(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 结果前内入路组平均随访时间(26±7)月,经胫骨隧道入路组平均随访时间(25±6)月。术前和最后1次随访时,两组间Lysholm评分(术前t=0.347,P >0.05;末次随访t=1.557,P>0.05),IKDC评分(术前t=-0.383,P>0.05;末次随访t=1.102,P>0.05)和Tegner评分(术前t=0.283,P>0.05;末次随访t=1.763,P>0.05)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最后1次随访时,两组间Lachman试验(Z=-0.482,P>0.05)、Pivot-shift试验(Z=-1.455,P>0.05)和KT-1000(t=-0.750,P >0.05)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前内入路组平均股骨隧道长度明显短于经胫骨隧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54,P<0.01);前内入路组隧道位置明显比经胫骨隧道组更深(t=-4.508,P<0.01)、更低(t=8.86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前内入路与经胫骨隧道入路的临床功能和膝关节稳定性没差别,但是前内入路股骨隧道长度明显短于经胫骨隧道,且位置更深、更低,更容易定位于前交叉韧带股骨端解剖足印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保留残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治疗前交叉韧带部分束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保留残束重建前交叉韧带57例,其中男39例,女18例;年龄16~49岁,平均28.5岁;左膝33例,右膝24例;运动伤及训练伤40例,交通事故伤7例,生活扭伤10例。前抽屉试验阳性23例,弱阳性6例;Lachman试验阳性19例,弱阳性4例;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阳性5例;侧方应力试验(内侧)阳性24例。Rolimeter检查胫骨前移7.5~11.5mm,平均8.7mm。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IKDC)70.0±7.5,膝关节Lysholm评分68.0±6.3。受伤至手术时间1周~12个月,平均3.1个月。结果:关节镜下前内侧束重建32例,后外侧束重建25例。术后57例均获随访,平均时间22.5个月(13~37个月)。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达120°~130°,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阴性54例,前抽屉试验弱阳性2例,Lachman试验弱阳性1例;术后Rolimeter检查膝关节稳定性良好。术后IKDC评分92.0±4.9,Lysholm评分91.0±3.7,均较术前提高。结论:保留残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有利于移植物血供建立、胶原纤维爬行替代、本体感觉恢复和膝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对诊断明确的19例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其中男14例,女5例;平均年龄38岁(21~49岁)。结果19例患者均获随访,膝关节功能评估采用Lysholm功能评分标准,术后随访平均30个月(10~46个月)。术前平均(56.3±3.5)分,术后平均(91.8±3.7)分,无明显手术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